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1年5~7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暗绿柳莺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的孵卵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表明,孵化期内雌鸟日活动期长度平均为(848.5±14.8) min (n=17),每天离巢(16.0±3.0)次(n=15),每次离巢时间为(12.3±5.0) min (n=251),每次在巢时间为(43.6±21.9) min (n=236),在巢率为(78.8±2.4)%.雌鸟在巢时卵温平均为(31.3±3.5)℃ (n=10646),离巢时卵温平均为(26.6±4.8)℃ (n=2876);夜晚的平均卵温为(30.6±3.5)℃ (n=9239).孵卵温度在孵卵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3.
4.
20 0 2年 6~ 7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云南柳莺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鸟孵卵的日活动期为 (80 0 5± 42 8)min (n =1 5 ) ,每天离巢 (3 2 7± 3 9)次 (n =1 5 ) ,每次离巢时间 (6 6±1 8)min (n =5 99) ,每次坐巢时间 (1 8 4± 9 2 )min (n =5 83 ) ,坐巢率为 (73 1± 1 9) %。雌鸟每次坐巢时间和离巢时间的长度均与气温显著相关。日活动期雌鸟在巢的平均卵温为 3 2 3℃ ,夜晚的平均卵温为3 2 7℃。整个孵卵期卵温在发育临界值 2 8℃以上的时间比例为 92 7%。在孵卵后期卵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1年6~7月,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记录了淡眉柳莺(Phylloscopus humei)繁殖,研究了其孵卵行为。结果表明,窝卵数为(4.3±0.5)枚(4~5,n=4),卵的大小为(14.0±0.4)mm×(11.2±0.4)mm(n=17)。育雏期为(13.8±0.5)d(13~14,n=4)。孵化期内雌鸟日活动期的平均长度为(833.2±40.0)min,平均每天离巢(46.6±12.2)次(n=27),每次离巢时间为(5.3±2.8)min(n=1435),每次在巢时间为(12.7±7.5)min(n=1409),在巢率为72.4%±11.6%(n=21)。雨天在巢和离巢的时间与晴天有显著差异,晴天在巢率为71.5%±12.1%(n=13),雨天在巢率为75.1%±9.0%(n=8)。在整个孵卵期间所有记录到的卵温平均为31.2℃(49066min内连续记录58879次)。雌鸟每次离巢,卵温平均下降(9.4±3.4)℃(n=1450)。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烟腹毛脚燕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5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顶峰周围选取烟腹毛脚燕5个巢,利用温度记录仪对其孵卵节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烟腹毛脚燕为双亲孵卵,窝卵数与孵化期无相关性(r=0.419, P=0.482);各巢亲鸟日活动期均在800 min以上,坐巢率与日环境温度无关,但随着进入孵卵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离巢次数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7.
甘肃南部蓝马鸡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和2008年在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野外发现12个巢址,其中后方隐蔽度最高,为90.83%,其次是上方隐蔽度、左侧隐蔽度、右侧隐蔽度、前方隐蔽度.窝卵数为9.67±1.15(n=3).卵平均大小为(56.64±1.75) mm×(41.88±0.98) mm.卵体积为(50.39±2.64) cm3,卵重为(54.97±2.87) g.在4个繁殖巢中,只有1个巢成功孵化.营巢失败原因有人为干扰和天敌破坏.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2003~2004年连续2年的4月末至5月初在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对3对野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孵卵过程进行了定点观察,结果表明,白头鹤的卧巢行为(t=-4.92,P=0.00)和护巢行为(t=3.09,P=0.007)在雌、雄个体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孵卵阶段的卧巢行为(t=2.95,P<0.01)、护巢行为(t=4.29,P<0.01)和育雏行为(t=-6.79,P<0.01)表现出不同的节律性。天气状况是影响白头鹤孵卵期各行为的重要因素,晴天时的凉卵行为(t=1.55,P<0.01)和育雏行为(t=4.06,P>0.01)时间明显多于阴雨天。对雌、雄个体行为同时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雌(雄)鹤卧巢行为的时间与雄(雌)鹤护巢行为的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和R=0.86)。 相似文献
9.
10.
20 0 3年 4~ 7月 ,在四川省瓦屋山自然保护区对金色林鸲 (Tarsigerchrysaeus)的繁殖生态和孵卵节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色林鸲营巢期从 4月下旬~ 6月中旬 ,孵卵期一般为 1 6~ 1 7d,育雏期为1 6d。窝卵数一般为 3~ 4枚 ,平均为 (3 . 75± 0. 45 )枚 (n =1 2 ) ,孵化率为 60 0 % ,育雏成功率为 85 2 %。仅雌鸟孵卵 ,根据对 3巢的监测 ,发现雌鸟早晨 6:0 0时左右首次离巢 ,晚上 2 0 :0 0时左右回到巢中 ,每天出巢次数 1 8~ 1 9次。孵卵雌鸟每次出巢时间一般少于 2 0min ,异常离巢时最长达到 65 6min。雌鸟出巢时间的长度和环境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 (Spearman,r=0 . 1 1 8,P =0 . 0 0 7,n =5 3 1 )。金色林鸲雄鸟存在羽毛延迟成熟现象 ,亚成体雄鸟可以繁殖。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群体昼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取食比例最高(40.62%),其次是休息(28.01%)、移动(19.17%)、警戒行为(12.55%)。在不同生境下,移动(χ2=13.994,df=3,P0.01)和休息(χ2=15.899,df=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取食和警戒在各生境中无明显差异。在昼间行为节律上,蓝马鸡取食高峰出现在9:00~11:00时和15:00~17:00时,移动行为高峰出现在9:00~10:00时和18:00~19:00时,休息行为高峰出现在11:00~13:00时。在农田生境下,觅食与警戒比例较高,在溪流带和灌丛生境下,休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自动录音机是一种低成本、高效、可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范围内对物种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测的设备。2019年4至6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40°00′N,115°26′E)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栖息地内布设了songmeter自动录音机,对三种雉类的鸣声进行为期2个月的连续收集。利用Kaleidoscope软件(Wildlife Acoustics公司,美国),对不同雉类鸣声进行了人工辅助的机器学习和自动识别,从录制的22 536 h录音数据中提取了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的鸣声。优化鸣声提取的时频参数后,勺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73.32%,探测率为52.91%;环颈雉鸣声提取的正确率为89.32%,探测率为67.36%;褐马鸡鸣声提取的正确率较低,仅为8.69%,探测率为58.54%。结合三种雉类的繁殖资料,揭示了三种雉类的鸣声节律:褐马鸡和环颈雉有早晚两个鸣叫高峰期,但高峰时段不尽相同,勺鸡只存在鸣叫早高峰;褐马鸡、勺鸡和环颈雉在交配期、孵卵前期具有一个鸣叫... 相似文献
13.
14.
鬼鸮在世界上呈环北极分布,其甘肃亚种自1928年在甘肃西北部的天堂寺首次发现后,80多年来在甘肃一直未见报道,其它分布点亦非常零散.1999~2003年,作者在甘肃省莲花山区发现鬼鸮分布,并记录鬼鸮繁殖巢址3个.鬼鸮营巢于针叶树的树洞中,雌雄共同育雏.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莲花山鬼鸮繁殖巢址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鬼鸮在世界上呈环北极分布,其甘肃亚种自1928年在甘肃西北部的天堂寺首次发现后,80多年来在甘肃一直未见报道,其它分布点亦非常零散。1999~2003年,作者在甘肃省莲花山区发现鬼分布,并记录鬼鸮繁殖巢址3个。鬼鸮营巢于针叶树的树洞中,雌雄共同育雏。 相似文献
16.
笼养鸟类取食高度对其自然行为表达和动物福利至关重要。然而,相关研究却少见报道。本文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研究对象,观察笼养状态下其对不同高度取食槽内放置的种子或蔬菜的取食次序,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取食高度与偏好值的数学模型。结果发现,笼养蓝马鸡取食种子类食物(玉米粒)最佳取食高度为0cm,并且采食偏好随采食槽高度升高而下降(y=-0.564x+43.146,R2=0.946,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油麦菜(Lactuca sativa)的最适取食高度范围为15~25 cm,随着取食槽高度的升高,偏好值先上升,至25 cm处后下降(y=-0.014x2+0.543x+26.487,R2=0.952,y为采食偏好值,x为采食槽高度)。当取食槽高度在65 cm及以上时,蓝马鸡拒食率上升(拒食率≥38.9%)。成年蓝马鸡体高对取食高度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笼养蓝马鸡饲养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