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代表豆科云实亚科紫荆族全部五个属.即紫荆属、腺叶紫荆属、格里芬豆属、拟羊蹄甲属和羊蹄甲属的几乎全部系或亚组的134个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叶脉序进行了研究,并描述了本族20个基本脉序类型.在紫荆族中,腺叶紫荆属和拟羊蹄甲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紫荆属的种类的脉式样以全绿叶,一级脉不及绿等特征组合有别于本族其它属;格里芬豆属的脉序高度特化,有别于紫荆亚族的所有类群;羊蹄甲属是叶脉序式样最多样化的类群.在羊蹄甲属中,羊蹄甲亚属和显托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多样化.Elayuna亚属的两个组和Barklya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Barklya亚属的仅有种了香叶羊蹄甲的脉序仅以其叶全缘区别于Elayuna亚属.脉序性状支持把Cansenia系、白花羊蹄甲系、羊蹄甲系、绿花羊蹄甲亚组、总状花羊蹄甲亚组、Elayuna亚属、伞房系、Chloroxanthae系、棒花系、掌叶组和萼管组等作为自然类群的观点.在本族植物的脉序类型中,一级脉及缘、全缘叶、发育完好的脉岛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另一方面,一级脉不及缘,具二小叶或叶深裂,脉岛发育不完善及盲脉多分枝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如同形态和花粉性状,脉序性状能为紫荆族的分类提供另一方面的佐  相似文献   

2.
张朵  李进  段婷婷 《广西植物》2024,44(9):1689-1706
玉叶金花属(Mussaenda L.)种间变异式样复杂,属内杂交现象突出,其分类一直备受争议。为探索玉叶金花属及其近缘属裂果金花属(Schizomussaenda Li)、假玉叶金花属(Psudomussaenda Wernham)叶脉序特征在属间及种间分类学意义,从而为其作为药用以及园林植物资源的鉴定、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采用清净法制作叶脉标本,观察了22种该类群的叶脉序特征,基于叶脉序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果表明:(1)玉叶金花属及其近缘属叶脉序特征具有一致性,一级脉都为羽状脉,间二级脉频度均为每个脉间区少于一条,粗二级脉与中脉夹角均为锐角,三级脉多为贯穿型,脉间区排列均不规则。(2)属间或属内种间有分类学价值的叶脉序特征为粗二级脉脉序类型、粗二级脉与中脉夹角、粗二级脉间距、粗二级脉与中脉连接方式、间二级脉及近缘二级脉的存在与否、三级脉贯穿类型、四级脉类型、游离端小脉分支情况、脉间区发育情况。(3)聚类分析显示该类群22种植物聚为12支,聚类分析中,裂果金花属及假玉叶金花属嵌入玉叶金花属内,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综上可知,玉叶金花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叶脉序特征可以为其分类提供新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3.
中国拳参属(蓼科)植物叶脉序式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清净标本制作法对中国产拳参属(Bistorta)(蓼科)12种1变种植物的叶脉序式样在光镜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叶脉序式样可分为3种类型:(1)环结曲行羽状脉,边缘末级脉不完全,加粗且外卷;(2)环结曲行荆状脉,二级脉与其余各级脉近等粗,边缘末级脉具边脉,不加粗;(3)直行羽状脉,盲脉无或偶有,边缘末级脉不完全,不加粗。依据叶脉序式样,结合其植物习性及外部形态特征,将拳参属植物划分为3个组:拳参组section Bistortu,乌饭树叶蓼组section Vacciniifolia F.Z.Li,L.X.Liu & Y.T.Hou,sect.nov.和匍枝蓼组section Bambuphyllum F.Z.Li,L.X.Liu & Y.T.Hou,sect.nov.。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区锦鸡儿属3种植物叶脉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地区锦鸡儿属3种植物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为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它们的叶脉序特征,并测定相应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3种锦鸡儿植物叶片在脉序类型、三级脉类型、高级脉类型、盲脉类型及分枝、网眼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各级脉粗细、二级脉夹角、三级脉疏密度以及网眼发育等特征上均表现出随地理分布自东向西逐步递增、递减、密集和趋于完善的变化特点,且有交叉重叠现象;在一级脉的粗细、二级脉的分枝、二级间脉的类型、三级脉疏密等特征上,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差异较小.研究发现,内蒙古地区锦鸡儿属3种植物在多数叶脉序形态特征和一些数量化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亲缘关系较为紧密,但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在种间关系上可能更为接近;3个种自东向西呈现很强的相似性和渐变性分布,表现出地理渐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叶脉序特征在花楸属(Sorbus)植物分类上的意义.方法:以25种花楸属植物的腊叶标本为材料,通过制作叶脉序标本及对叶脉序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5种广义花楸属植物的一级脉均为羽状脉;二级脉为达缘脉或半达缘脉,粗二级脉间距分为规则、不规则、向基部渐减3种类型,细二级脉有或无,间二级脉无,或每个二级脉区间通常...  相似文献   

6.
王永  何顺志 《广西植物》2015,35(4):476-486
采用制作叶脉标本和透明叶标本的方法,对贵州产28种2变种小檗属植物叶脉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小檗属植物的脉序类型有5种:半达缘羽状脉、花环状半达缘羽状脉、简单弓形羽状脉、花环状弓形羽状脉和混合型。叶脉分支一般有五级:1一级脉构架均为羽状脉,粗度有很粗、粗、中等粗细和纤细四种类型,分支方式包括单轴分支和合轴分支;2粗二级脉构架中有分支达缘或分支均不达缘,与中脉夹角变化各异,内二级脉存在或缺失,细二级脉半达缘、真曲行或简单弓形,间二级脉类型复杂多变但频度种间有差异;3三级脉贯串型、结网型或分支型;4四、五级脉网状或自由分支且常混合在一起。脉间区从发育差到良好,小脉从不分支到不均等分支等各种类型均有,叶缘末级脉缺失、不完整、钉状和环状。大部分种类叶缘具齿,每1cm齿数目和齿内腺点的特性等特征在不同种类间有区别,具有鉴定价值,但齿其它特征复杂多变或种间区别较小,同时齿内脉性状也不稳定。此外,齿的有无会对脉序类型产生影响。小檗属植物叶脉类型存在种间差异,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叶脉类型的变化和复杂程度显示了该属植物的进化特点;叶齿的有无和齿特征具有分类学和系统学意义。基于叶脉特征的研究结果并结合重要的外部形态学特征编制了贵州小檗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研究结果可为小檗属植物分类寻找新的依据并探讨其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楸属单叶类群(24种)包含落萼组与冠萼组,亦有学者将其分为两个属(白花楸属和水榆属)或合并成为一个属(白花楸属).由于其花序和果实的高度相似性,长期以来分类地位具有争议,而叶脉序特征在花楸属单叶类群中的分类作用尚不明确.因此,该研究以国产花楸属落萼组的13个物种和冠萼组的7个物种作为研究对象,以清净法制作标本对叶...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蒜芥族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大蒜芥族10属14种植物花粉形态分别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族花粉形态可划分为4种类型:(1)具3沟,超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2)具3沟,超长球形,细网状纹饰,外壁1层;(3)具3沟(偶4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4)具6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因此,中国大蒜芥族的花粉形态多样性程度较高,说明了它不是一个自然类群,是一个多系类群,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本文首次报道十字花科锥果芥属植物具6沟花粉,具6沟花粉在十字花科中极为特殊,所以作者将锥果芥属提升为族级,另立新族,即锥果芥族(Tribe Berteroelleae F.Z.Li,G.Y.Tang & Z.Y.Sun,trib.nov.)。  相似文献   

9.
十字花科四属植物叶片脉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十字花科有争议的岩荠属Cochlearia,泡果荠属Hilliella,阴山荠属Yinshania,棒毛荠属Cochleariella植物的叶片脉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荠属为环结曲行羽状脉,泡果荠属为直行羽状脉,阴山荠属为半直行羽状脉,棒毛荠属种的叶脉与浙江泡果荠相似。前3属植物在网眼的大小,叶缘末级脉和叶先端的形态上也存在着差异。据此作者认为岩荠属,泡果荠属和阴山荠属这3属植物分开是合理的,但棒毛荠属的分类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还得出这几个属的叶脉演化关系是;基出完全掌状脉→环结曲行羽状脉→直行羽状脉。  相似文献   

10.
对芸苔族8种2变种的花粉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中4种2变种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芸苔族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但在花粉大小、萌发孔类型以及外壁纹饰上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发现该族植物的花粉大小与其染色体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中国木犀属植物4组19种叶脉形态。主要分析木犀属植物叶片脉序走向,脉序为环结曲行或半直行羽状脉。二级脉急转曲行或半直行,叶脉分支一般为4级,少数5级。盲脉1~2次分支,少数3次或不分支。仅柊树叶缘末级脉汇合成边脉.部分叶缘具齿,叶缘齿性状不稳定,因其内主脉不同而在本属种间表现出一个连续的变异过程。圆锥花序组与李榄属和木犀榄属从叶片脉序特征方面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四个组的叶脉形态在演化上关系上与花粉形态表现相一致。编写了叶片脉序特征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独行菜属植物叶片脉序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独行菜属(Lepidium)8种,1变种进行了叶片脉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一级脉中等粗细,基部1~2对侧生,一级脉与二级脉连志成拟环结两行羽状脉;三级脉贯穿型或结网型,叶缘末级脉为不完全型,网眼大小,形状不规则,发育均为不完善型,可为探讨十字花科的系统演化提供一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产五味子科五种植物叶片脉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报道了国产五味子科5种植物的叶脉特征,对科、属、种的特征作了描述,编排有分种检索表.通过与八角科叶脉的比较,支持建立五味子科与八角科的观点,认为五味子属的系统位置在南五味子属之后,并讨论了八角目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长果安息香属和秤锤树属植物叶片脉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庆锋  蔡雪珍  陈涛   《广西植物》1997,17(2):145-148
本文观察和描述了单种属长果安息香属和秤锤树属5种植物的叶脉特征。结果表明,两属植物的脉序特征比较一致;但各种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别,根据这些差别可编出分种检索表;长果安息香与秤锤树属各种的三级脉特征明显不同,支持成立长果安息香属  相似文献   

15.
通常可通过植物叶片的形态来区分不同植物的种类。叶片由茎顶端分生组织侧翼发育而成,为多种多样大小和形状的扁平结构。叶片的结构看似简单,但调控叶片形态和结构发育的分子机理错综复杂,叶片的发育受植物激素、转录因子、一系列蛋白因子及环境的共同调控。本文回顾了叶片边缘形态和叶脉发育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叶边缘形态方面,Aux/IAA生长素响应抑制家族蛋白通过调节生长素浓度最大点的离散分布影响小叶的起始和生长以及叶边缘结构;NAM/CUC转录因子促进叶边缘锯齿的分离以及复叶中小叶的分离和分化,NAM/CUC和Aux/IAA通过不同通路实现对生长素的调控;拟南芥RAX1基因/番茄Potato-leaf基因和拟南芥JAG基因/番茄LYR基因促进叶边缘锯齿发育;RCO调控复叶小叶的发育不通过改变生长素的分布来实现;在番茄中反式小干扰RNA途径中的因子参与叶边缘形态发育;另外,在拟南芥中,mir164A、CUC2、PIN1、DPA4、SVR9-1及SVR9L-1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影响叶边缘锯齿的发育。在叶脉发育方面,PIN1能否正确的定位会影响叶脉发育;AS1和AS2共同参与叶片远近轴极性的分化;另外AXR6、MP、BDL、CVP因子功能的缺失影响叶脉发育;生长素、PIN1、Aux/IAA、MP、ATHB8构成反馈循环调控子叶叶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十字花科(Crucifer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评述十字花科(Cruciferae)分类系统,分析主要性状演化趋势和科、属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可能是本土起源的观点,其起源中心和分布中心可能在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和丘陵地区,起源时间至少在第三纪晚期以前,并认为中国十字花科植物自起源地(青藏高原)可能有3条主要的散布途径:第1条是自青藏高原向东北部,沿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到达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并在蒙古高原及东北山地形成次分布中心;第2条自青藏高原向东,经重庆、湖南、湖北,沿长江流域分布,到达东部沿海一带;第3条自青藏高原向东南部,经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延伸到台湾。  相似文献   

17.
    
Leaf shapes reflect complex assemblages of shape-determining elements, yet evolutionary studies tend to treat leaf shape as a single attribute, for example cordate or linear. As with all complex structures, individual elements of a leaf could theoretically evolve independently and at different rates to the extent permitted by genetic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We examined relative evolutionary lability of shape-determining elements in the highly diverse South African plant genus Pelargonium (Geraniaceae). We used SIMMAP to calculate Bayesian posterior probabilities for ancestral states of leaf-shape characters for major nodes across multiple phylogenetic trees. Trees were derived from a Bayesian analysis of DNA sequence data from four partitions. We found that shape elements differed in rates of character-state transformations across the tree. Leaf base, apex, and overall outline had low rates. Transformations in venation occurred at slightly higher rates and were associated with shifts in venation among major clades. Leaf margin type and overall leaf size showed intermediate rates, whereas high ra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extent of lamina lobing and functional leaf siz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ites of elements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cently evolved xerophytic lineage, for example pinnate venation, dissected lamina, and entire margins, were acquired piecemeal over nested levels of the phyloge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