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沙拉木伦额尔登敖包地区第三系下渐新统乌兰戈楚组中发现的始巨犀的一个新种:寿氏始巨犀(Juxia shoui)。据其前臼齿及鼻切迹的位置等特点,这一新种当为始巨犀属中比较进步的一个成员,是包氏始巨犀和巨犀之间的过渡类型的犀类动物。 相似文献
2.
《古脊椎动物学报》2017,(4)
描述了在兰州盆地渐新统韩家井组底部的黄砂层中新发现的巨犀化石:黄河巨犀(Paraceratherium huangheense sp.nov.)(新种),该化石产出层位的古地磁年龄为距今31.5Ma。新种主要特征为:P2之前无齿槽痕迹,一对下门齿粗壮,互相靠近,向前平伸且略微上翘,下颏孔位于p3之下,水平支下缘平直,p2前的齿隙部分向上隆起,下颌角圆钝,上升支后缘斜向后上方,齿式:?·?·3·3/1·0·3·3。除个体较大、下颌后缘有所不同之外,其下颌的总体特征与巴基斯坦的Paraceratherium bugtiense最为接近,显示两者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新标本的发现为确定经典的Dera Bugti地点产大巨犀化石层位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青藏高原的隆升讨论提供了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3.
甘肃临夏盆地的渐新世巨犀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次尖有深的前收缩沟 ,中谷和后凹中常有附属小柱等。巨犀的演化历史可能比过去想象的更复杂。Indricotherium、Dzungariotherium和Paraceratherium为代表不同进化水平和支系的 3个属 ,不应合并为Paraceratherium一属。牙沟含巨犀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 相似文献
4.
威氏乌兰兽(Ulania wilsoni)为哺乳动物纲奇蹄目蹄齿科(Hyracodontidae)中的一个新属、种。本文将它与其相近的蹄齿科成员进行比较,发现了该科动物系统发育的某种趋势。 相似文献
5.
1998-198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给水部队联合考察队在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兰塔塔尔地区的红层进行考察时,在克克阿木地点的下部红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并称该动物群为克克阿木哺乳动物群(王伴月、王培玉,1991).其中,有几件小哺乳动物化石可能代表梳趾鼠类一新属、种.现给予描述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巨两栖犀属内的一个新种——马关巨两栖犀(Gigantamynodon maguanensis).它可能是两栖犀类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种.其时代当为中、晚渐新世. 相似文献
7.
Paraceratherium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 0 0年 ,笔者在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福海县哈拉玛盖乡以南的萨尔多依腊地区测制乌伦古河组地层剖面时 ,在乌伦古河组和索索泉组之间的一套粗碎屑岩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孟津在 2 0 0 0 4化石点 ( 4 6°3 5.779′N ,87°43 .81 8′E)发现的一具副巨犀下颌骨。该下颌保存了这类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巨犀分类的有关争论以及含化石地层的时代提供了重要信息。新疆萨尔多依腊的巨犀下颌支和牙齿的形态与Forster Cooper( 1 91 1 :p .71 3 ;1 92 4:Fig .7)描述的Bugti的Paraceratheriumbu… 相似文献
8.
9.
新疆准噶尔盆地安集海河组的腹足类化石很丰富, 文中记述的Bulinidae (小泡螺科)是采获标本中的一部分, 标本采自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奎屯河剖面的安集海河组中段, 有2属5种(含2新种): Sinoplanorbis sinensis (Odhner), Sinoplanorbis junggarensis sp. nov., Sinoplanorbis intermedia Yü et Pan, Hopeiella kuitunensis sp. nov., Hopeiella alticonica Youluo。Sinoplanorbis属和Hopeiella属是我国的本土属, 它们主要分布在山西、广西、江西、 河南、河北, 以及渤海沿岸地区的晚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地层中。上述已知种Sinoplanorbis sinensis (Odhner), Si noplanorbis intermedia Yü et Pan, Hopeiella alticonica Youluo 也产于渤海沿岸地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和东营组。结合Sinoplanorbis和Hopeiella属的本土特点和主要分布界限, 以及已知种主要地层分布来看, 当前安集海河组中段的地质时代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广西田阳三雷林场附近发现的一块西猯类下颌 (GXM. F0844), 订名为单尖旅猪 (Odoichoerus uniconus gen. et sp. nov.) 文中列举了旧大陆西猯类各属与新大陆西猯类之间差异,并认为原始猪类在牙齿形态上与旧大陆西猯类更加接近,或许猪类和新大陆西猯类是从旧大陆西猯类中派生出的两支. 相似文献
11.
蒙古中部地区的三达河组(HsandaGolFormation)是亚洲渐新世陆相地层的经典地层之一。三达河组的沉积岩层现被分成两个岩性段:上部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山地段(ShandMember)和下部早渐新世早期塔塔尔段(TatalMember);两岩段间有时夹有KharKhoroo玄武岩层(BryantandMcKenna,1995;MengandMcKenna,1998)。该玄武岩层的时代用40Ar/39Ar法被确定为距今31.5Ma(Hcketal.,1999,他们称其为BasaltI)。三达河组中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啮齿类化石(Matthewand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Zhai,1987;Hcketal.,1999)。近年来,本文的后一作者在三达河组中又采集到一批啮齿类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本文是对这两类化石新材料的记述。现生的松鼠科分异很大,而且大多数都分布在亚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纪时在北美和欧洲却很丰富。在北美出现于晚始新世,在渐新世时已明显分异;在欧洲出现于早渐新世,在中新世时分异很大。相反,亚洲古近纪的松鼠化石却发现得很少,标本也很破碎。已报道的只有3件标本。2件产自党河下游地区:Bohlin(1946)报道的晚渐新世的Sciurussp.,标本只是2枚单个臼齿(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报道的早渐新世的党河鲜松鼠(Oligosciurusdangheensis),标本只是一段带m1~2的下颌骨。还有一件是Minjin(2004)报道的蒙古渐新世的三达河克热姆鼠(Kheremhsandgoliensis),标本也只是一段带m1~3的下颌骨。本文报道的松鼠化石产自蒙古国的巴彦洪戈尔省的塔石盖贝(TashgainBel)地点的三达河组上部山地段,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这批松鼠化石标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颌骨(PC369)和2段下颌骨(PC3610和PC3611)。这是亚洲古近纪目前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标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属的一新种:亚洲克热姆鼠(Kheremasiaticasp.nov.)。其主要特征是颊齿较大,较宽;下内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从m1到m3变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内脊较明显;下内尖较明显,与下后边脊间有浅沟分开等。K.asiatica的形态特征表明,Kherem属应归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亚科。新的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已发生了分异,至少可分为3支。以Kherem为代表的一支,与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可能是由类似于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种类演化并迁徙到亚洲来的。现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种(Aplodontiarufa),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但从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却遍布全北区。它们在北美较繁盛,分异大,但在亚洲发现得很少。在亚洲渐新世地层中虽曾报道过3属4种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Prosciurusordosicus和P.?shantungensis均只有一枚单个的牙)。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渐新世地层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丰富。本文描述的山河狸化石分别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地点的山地段和前杭爱省UlaanKhongil(=TatalGol)地点的塔塔尔段。它们代表原松鼠属的3类:蒙古原松鼠(新种)(Prosciurusmongoliensissp.nov.)、蒙古原松鼠(相似种)(P.cf.P.mongoliensis)和小原松鼠(新种)(P.pisinnussp.nov.)。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下颊齿的下中附尖与下后附尖脊连,下中尖发育较弱,下外中脊弱或无;p4无下前边尖和下前齿带;m1具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和m3的下后脊II较发育;下次脊在p4和m1后弯,与下后边脊连,在m2和m3横向,伸达下外脊等。蒙古原松鼠(相似种)与蒙古原松鼠的区别是:颊齿尺寸较小,p4具明显的下外中脊,p4和m1的下次脊弯曲度较缓,m1缺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的下后脊II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下臼齿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颊齿的下次脊横向、较低,与下外脊连,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较明显,下次尖明显向前颊侧延伸,具明显的齿带等。蒙古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与北美的关系要比与欧洲的近。 相似文献
12.
'I.DESCR1PTIoNorderPerissodactylaOwen,l848SuperfamilyCbalicotherioideacall,l872'Family?EomoropidaeVret,l958GehusDanjiangiagen.nov.TypespeciesDaniiangiapingigen.etsp-nov.DiagnoaisSma1lprimitivecha1icothere(lengthofM/l=8.3mm),skullshallowwithcranialrostrumrelatively1ong,mandibularhorizontalramusandmandibularsymphysisfairlylongandsha1low,teeth1ow-crowned,dentitionformula:3.l.4.3/3.1.4.3.Premolarnonmolariform,P2/2tIenchant,P4/withincipientmesostyle.M/widerthan1engthwithW-shapedectoIoph,… 相似文献
13.
云南曲靖早渐新世真古仓鼠化石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曲靖蔡家冲地区下渐新统蔡家冲组中首次发现的真古仓鼠化石: Eucrtcetodon meridionalis sp. nov. 和 E. leptaleos sp. nov. 认为仓鼠可能在亚洲由类似 Cocomys 的祖先类型起源的; Eucricetodon 在渐新世时广布欧亚大陆;欧洲的 Eucricetodon 是在"大间断"之后由亚洲迁去的; Simimys 代表从仓鼠科基部分出的旁枝, 应归入 Muroidea. 相似文献
14.
爪兽在我国新近纪地层中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当稀少.本文根据产自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的一批化石材料建立的一个爪兽化石新种临夏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linxiaense sp.nov.)是此属目前所发现的最原始的种类.新种以鼻骨与泪骨相接触、上臼齿原小尖萎缩、原脊不太发育、下颌粗壮、齿隙短、下犬齿可能存在但发育较弱以及p4下内尖孤立而区别于其他各种.根据新发现的化石,确立了Nestoritherium属名的有效性,并将修订后的Nestoritherium wuduense (Xue&Coombs,1985)归入其中,认为此属是Hesperotherium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5.
爪兽在我国新近纪地层中发现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当稀少.本文根据产自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的一批化石材料建立的一个爪兽化石新种临夏奈王爪兽(Nestoritherium linxiaense sp.nov.)是此属目前所发现的最原始的种类.新种以鼻骨与泪骨相接触、上臼齿原小尖萎缩、原脊不太发育、下颌粗壮、齿隙短、下犬齿可能存在但发育较弱以及p4下内尖孤立而区别于其他各种.根据新发现的化石,确立了Nestoritherium属名的有效性,并将修订后的Nestoritherium wuduense (Xue&Coombs,1985)归入其中,认为此属是Hesperotherium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6.
钩土蜂属(Tiphia Fabricius)是钩土蜂科(Tiphiidae)中最大的属,已知500余种,除澳洲区外世界各大动物地理区均有分布。钩土蜂为金龟子的重要天敌,成蜂钻入土中产卵于蛴螬体表,幼虫孵化后附着在蛴螬体上寄食,迅速发育。在取食完寄主体内容物后,甚至还吞食掉寄主体壁而剩下寄主幼虫坚硬的头壳。钩土蜂成虫常见于草原,在花上吸食花蜜或在地面徘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