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广东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4口钻井及4条地表剖面372个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三水盆地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动物群含介形类化石28属81种,本文描述其中24属62种,包括1新种.此介形类动物群在数量上以女星介科和玻璃介科最繁盛,次为背足介科、湖花介科和类女星介科,依其横向分布及纵向变化规律,划分为Talicypridea和Porpocypris两个动物群及Talicypridea amoena带、Porpocypris globra带和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带等3个化石带.依据介形类化石三水组可与南雄群对比,时代属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塱山组与上湖组坪岭段对比,时代应属晚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3.
广东南雄盆地罗佛寨群的介形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依据坪岭、武台岗、罗佛寨、城南、枫门坳、修仁、黄茅坪、暖水塘等8条剖面725个样品的研究,系统描述了罗佛寨群的介形类化石21属78种,包括2个新种;建立了罗佛寨群介形类序列,自下而上划分出.Porpocypris globra,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Cypris concina,Sinocypris excelsa和Cyprois reniformis 5个介形类化石带.前两个带合称.Porpocypris动物群,时代属晚白垩最晚期.后三带称为Cypris-Sinocypris动物群,时代分别为早、中、晚古新世.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2011年采自山东蒙阴盆地常路组二段的介形类化石共计6属10种4未定种,可建立一个Metacypris-Paracandona-Cyclocypris-Candona-Candoniella组合。根据介形类化石与国内已知化石组合对比研究,常路组二段的时代大致为古新世——早始新世。  相似文献   

5.
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显球 《古生物学报》1992,31(6):678-702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6.
广州龙归盆地古新世介形类化石全部来自全取芯钻井剖面,据42口钻井1000个样品统计,发现介形类16属40种,本文描述其中15属39种。龙归盆地古新世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Sinocypris,Cyprois,Li mnocythere四属分布最广、最常见,归属Sinocypris动物群,据其纵向分布规律,划分3个化石带,自下而上为:Ⅰ.Cypris con-cina带;Ⅱ.Sinocypris curtovata带;Ⅲ.Cyprois reniformis带。作者认为Ⅰ带的莘庄村组的时代属古新世早期,Ⅱ带的(土布)心组为古新世中期,Ⅲ带的宝月组为古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石炭世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贺兰山地区中石炭统羊虎沟组介形类化石10属27种(包括9新种、2未定属种)。化石保存较好,分带明显。自下而上划分了三个组合:Bairdia-Microcheilinella组合Ⅰ;2.Healdio-Bythocypris组合Ⅱ;3.Healdia-Paraparchites组合Ⅲ.化石除地方种外,可与美国南半部密苏里、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等诸州之石炭系中所见介形类大致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8.
粤北丹霞盆地白垩系长坝组产介形类化石 15 属 50 种,笔者描述其中 15 属 47 种(包括 3 个新种)。长坝组介形类动物群可以划分两个化石组合:( 1 ) Mongolocypris-Cypridea-Darwinula 组合,分布长坝组二段,属种繁多, 组合特征明显,与松辽平原泉头组 - 姚家组、湖北贾店组、浙江兰溪组等的介形类面貌相似,可以大致对比,由于出现少量晚白垩世标志化石 Talicypridea 属和大个体的 Mongolocypris 属,反映它与晚白垩世介形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又不同于晚白垩世中晚期的南雄群 Talicypridea 动物群,层位偏低,时代较早,属晚白垩世早期为宜,大致相当于赛诺曼期( Cenomanian );( 2 ) Cypridea-Altanicypris-Candona 组合,分布长坝组四段,其层位在长坝组二段之上,晚白垩世丹霞组之下,组合中富含类女星介科的 Altanicypris 属,许多属种出现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其时代属晚白垩世无疑,与土仑期( Turonian )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志丹群的介形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主要采自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南缘,即陕、甘、宁交界地区的志丹群,计23种隶属于9属和4亚属,其中有9新种。 根据介形类在剖面上的分布状况与特征,可将志丹群的介形类划分为二个组合。自下而上为: 1.Cypridea—Damonella-Latonia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欧洲的凡兰今至巴列姆期; 2.Cypridea-Ziziphocypris-Candona组合,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并相当于欧洲的阿普第至阿尔必期。 上述两个介形类化石组合的特征虽然包含有我国华北区的少数分子,但总的面貌却非常接近于华南区相对应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因此,笔者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可能位于华南区的北缘,但也不排除有属过渡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描述衡阳盆地东北部岭茶地区介形类化石9属23种。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和Li mnocythere两属最繁盛,可划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栗木坪组为Cypris henanensis-Cyprois reniformis-Li 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岭茶组为Li mnocythereirregularis-Cypris favosa-Ilyocypris gaoyouensis组合。岭茶地区栗木坪组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宝月组的介形类动物群相同,岭茶组与华涌组的介形类面貌也基本相同,因此栗木坪组和岭茶组的时代应属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这与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中哺乳动物、古地磁和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发现在广东南雄晚古新世地层中的北柱兽目和钝脚目各一新种———中间沟柱兽 (Bothriostylopsmediussp .nov .)和大塘南岭兽 (Nanlingilambdadatangensissp .nov.)。中间沟柱兽的个体大小介于南方种 (B .notios)和进步种 (B .progressus)之间 ,但M3尤其是m3相对上述两种更大。大塘南岭兽比池江南岭兽 (N .chijiangensis)个体小、下颊齿跟座窄小、下后尖比下前尖高大。  相似文献   

12.
亚洲古近纪早期的年代学和哺乳动物群更替(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东南雄盆地、江西池江盆地、安徽潜山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古新世和早始新世沉积物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第一次给亚洲早古近纪地层框架提供了严格的年代限定。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地层划分为4个生物年代单位(陆生哺乳动物期),从老到新为上湖期、浓山期、格沙头期和伯姆巴期4个亚洲陆生哺乳动物期。南雄盆地古地磁数据显示上湖期的底界约位于C29r的上2/3位置。南雄盆地的古地磁资料及池江盆地最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结果显示上湖-浓山期界线在C27n的上部和C26r的下部之间,接近C27n-C26r转换界面。这一记录支持将上湖-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陆生哺乳动物期中的Torrejonian-Tiffanian期以及海相记录中丹尼-塞兰特期(Danian-Selandi-an)的界线相对比。二连盆地古地磁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典型的格沙头动物群延续至C24r,并且可能向下延伸至C25r和C26n。南雄盆地的记录指示浓山组和古城村组可能相当于C26r的上部。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的浓山-格沙头期的界线可能在北美哺乳动物分期的Tiffanian期中。衡阳盆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证据指示,以短暂的碳同位素漂移为标志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出现在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之间,位于C24r中,与海相记录中的坦尼特-伊普里斯期(Thanetian-Ypresian)界线一致。伯姆巴期岭茶动物群的时代似乎与北美Wa-satchian-0带的动物群可以比较。上湖期和浓山期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特有的动物组成。发生在上湖期和浓山期界线处的动物群更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期界线以及丹尼-塞兰特期界线一致。在相隔很远的生态系统上的这种巧合,可能反映出各自独立的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和/或进化上的响应。格沙头动物群的地方性色彩更弱,有与北美Clarkforkian期动物群共有的属一级分类单元。伯姆巴动物群是全球性的。现生哺乳动物各目在格沙头-伯姆巴期界线处突然出现,与北美和欧洲的记录一致,显示动物群的更替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处短暂出现的全球变暖事件(又称古新世-始新世高温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华南古新世哺乳类一新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一个新科(丽(犭亚)科)的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种。文中除对四新种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对比外,还初步讨论了丽(犭亚)科、(犭亚)科与假古猬科同Kennalestes和zalambdalestids之间的亲缘关系。从目前材料来看,在形态上,丽(犭亚)比Gypsonictops更接近于Kennalestes。丽(犭亚)科有可能是后者的古新世后裔,(犭亚)科和假古猬科的起源或许与达种白垩纪真兽类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盆地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这篇短文中,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叙述和讨论了豫西潭头、灵宝和卢氏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问题。在这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堆积物中,属于晚白垩世的有潭头盆地秋扒组和灵宝盆地的南朝组,后一个盆地还可能存在着时代更早的白垩纪地层。在潭头盆地的高峪沟组和大章组中分别找到中古新世的阶齿兽、中兽科和晚古新世的牧兽科、假古猬科化石;在潭头组中发现原恐角兽类和古脊齿兽类化石,时代为早始新世。在灵宝盆地的项城群中尚未找到哺乳类化石,可能包括古新世和始新世早中期的堆积。卢氏盆地的卢氏组和锄钩峪组以及灵宝盆地的川口组和浑水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卢氏组下部和川口组或许可延至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5.
广西合浦盆地上洋组在亚1井中有很好的揭示,明显表现为三分特征。作者通过对该井上洋组微体植物化石的研究,建立了三个孢粉、藻类组合,由下而上分别为:Boehlensipollis-Tricolporo-pollenites-Tricolpites-Ulmoideipites组合;Boehlensipollis qingjiangensis-Ulmoideipites-Nuxpollen-ites-Pentapollenites组合和Pinaceae-Ulmaceae-Liqudambarpollenites-Conicoidium组合。前两个组合可与北部湾长流组及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等地古新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第三个组合以松科花粉含量突然增加为特征,在我国许多地区晚古新世孢粉组合中都有反映。 上洋组植被在古新世早、中期以阔叶植物为特征,指示一种热带—亚热带型气候,早期干旱,中期略有缓和,晚期植被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特征,表明气候变温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至80年代,几乎所有关于江汉盆地跑马岗组和渔洋组的古生物文献都将其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李伟同在深入地研究了跑马岗组标准剖面上的轮藻化石后提出跑马岗组大部分属于古新统。取自层位与跑马岗组相当的渔洋组上段上部的岩芯样品经分析后获得了丰富的孢粉化石。这一组合总的面貌与王大宁等获得的晚白垩世渔洋组的第三组合区别明显,而与古近纪的新沟嘴组的第四组合相似处很多。在该孢粉植物群中,常见于当地的晚白垩世分子,如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江汉粉属、刺参粉属、鹰粉属等没有或极少见到。而在本组合常见的南岭粉属、五边粉属、漆树粉属等多出现在我国南方古新世地层中。因此,其时代很有可能为古新世。如果是这样,渔洋组上部有可能跨越了白垩系和古近系界线。从当前孢粉植物群含有很多亚热带成分以及麻黄粉属以及胡颓子粉属、忍冬粉属等看,它反映了江汉盆地当时偏干旱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7.
Late Mesozoic–Cenozoic non-marine deposit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Jiaolai Bas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yielding abundant fossils including ostracods.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geological settings of the basin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three boreholes (JK-1, JZK-01 and JZK-02) were drilled in the city of Jiaozhou. Nine genera and sixteen species (including six indeterminate species) of ostracod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Jiaozhou Formation in the three boreholes, including Cypridea, Mongolocypris, Talicypridea, Candona, Eucypris, Cyprois, Porpocypris, Sinocypris and Timiriasevia. Of these, 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 Guan, 1978 is reported from norther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dicating that this species has great potential to be an indicator of the K/Pg boundary. Correlation of these species with the known Cretaceous–Paleogene ostracod assemblages suggests that the age of the Jiaozhou Formation could be latest Cretaceous–Paleocene in borehole JK-1, Campanian–Maastrichtian in borehole JZK-01, and Maastrichtian–Danian in borehole JZK-02. The exact position of K/Pg boundary, however, is unavailable for the present in the Jiaozhou Formation from boreholes JK-1 and JZK-01.  相似文献   

18.
云南景谷盆地晚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首次报道景谷盆地介形类化石13属30种(其中19新种,1未定种)并建立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三号构组以Potamocypris-Candoniell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时代为中新世早期;回环组以Herpetocyprella-Metacypris为代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大红猫村组以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为代表,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南雄古新世一新的裂齿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发现的裂齿目一新属新种──杨氏华南兽(Huananius youngi gen. et sp. nov.)。新属在上、下前日齿不臼齿化,上臼齿无次尖,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均呈V形等方面显得原始。但在颊齿单面高冠,上臼齿原尖前、后脊分别与前、后附尖相连,小尖发育,具初始的次尖架,下臼齿略呈双曲拱柱状,具下后附尖等方面显示了向典型的裂齿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在广东南雄盆地中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岭南(犭亚)兽一新种——进步岭南(犭亚)兽(Linnania progressus sp.nov.)。新种比属型种罗佛(犭亚)兽(L.lofoensis)下臼齿下前尖退化、跟座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