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除草剂作用机制的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2.
阿特拉津是一种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其作用机理是取代质体醌与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32kDa蛋白的结合,从而阻断光系统Ⅱ的电子传递而使光合作用受阻。32kDa蛋白由叶绿体psbA基因编码,psbA基因的突变使32kDa蛋白的第264位丝氨酸变为苷氨酸或丙氨酸,从而丧失与阿特拉津结合的能力,导致对阿特拉津除草剂的抗性。由于阿特拉津除草剂在大豆产区的广泛使用,选择和培育阿特拉津抗性  相似文献   

3.
农业遗传工程引以自夸的目标之一是抗除草剂植物的生产。除草剂必须有选择性作川,即它们只杀死植物但不杀死动物、只杀死杂草但不杀死庄稼,才能有用。要达到第二个目标还有许多问题,所以有几家农业化学公司正指望用遗传工程生产抗除草剂的农作物,这是毫不奇怪的。Comai等最近证明这种前景并不是痴心妄想。  相似文献   

4.
天敌与转Bt基因抗虫植物的协同控害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世贵  叶恭银  胡萃 《昆虫知识》2001,38(3):161-168
本文概述了转Bt基因抗虫植物对天敌的影响,特别是天敌与转Bt基因抗虫植物的协同控害作用及其对寄生昆虫抗生发展的影响研究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转Bt基因抗虫植物对天敌并无明显不利的影响,但转Bt基因抗虫植物与天敌的协同控害作用表现出拮抗性、加和性及增效性等多种形式,这种协同作用可能还将影响到害虫对转Bt基因抗虫植物的速率。  相似文献   

5.
RNAi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双链RNA介导的,序列特异的转录后基因沉默的过程称为RNAi(RNA interference),它是双链RNA分子在mRNA水平关闭相应序列基因表达的过程,是一门新兴的基因阻断技术。RNAi有望成为今后分析人类基因组功能的有力工具,在病毒感染、肿瘤、移植免疫等疾病的治疗上有很诱人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除草剂及抗除草剂作物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除草剂、抗除草剂作物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田除草效率,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介绍除草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及应用现状,阐述现有抗除草剂作物的类型、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分析除草剂及抗除草剂作物种植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探讨未来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7.
RNA干扰是真核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由dsRNA引发的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它具有高度的序列特异性、系统性和记忆性,可视为是由dsRNA介导的RNA水平上的序列特异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基于此机制建立的RNAi技术作为新兴的基因阻抑方法,在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除草剂扑草净和阿特拉津对海草与大型藻类的毒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地径流等可引起海域中除草剂浓度升高, 从而威胁海洋大型植物——海草和大型藻类的生长。以叶绿素荧光为主要指标测定除草剂阿特拉津和扑草净的低、中、高(1、5和25 μg/L)浓度对4种常见海草: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丛生大叶藻(Z. caespitosa M.)、矮大叶藻(Z. japonica Aschers. & Graebn.)、红须根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和2种常见大型藻类:孔石莼Ulva lactuca L.和海索面Nemalion helminthoides的光合抑制。结果显示, 低浓度1 μg/L的扑草净和5 μg/L的阿特拉津即对矮大叶藻、孔石莼和海索面产生了显著的光合抑制, 抑制率约而7.54%—12.97%; 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的扑草净和阿特拉津的显著作用浓度为5 μg/L, 在相同浓度下, 扑草净的光合抑制较阿特拉津更强, 同时, 矮大叶藻及两种大型藻类较其他3种海草成体对除草剂作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10.
生物的抗冻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海洋鱼类血液中含有Nacl和少量的Ca~+、K~+、尿素、糖和游离氨基酸而略微降低体液的冰点,但南北极严寒地区的海洋鱼类则主要依靠血液内所含的抗冻蛋白降低体液的冰点,减少冰晶的生长速度,以防止因体液冻结而致死。  相似文献   

11.
生物化感作用的途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的化感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研究并合理利用生物间的化感作用是保持生态平衡.创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分析了生物化感作用的途径和机制,为初、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谢宇峰  秦利军 《广西植物》2022,42(9):1551-1560
为进一步优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品种‘K326’的种质,该研究采用寡聚核苷酸介导的基因突变(oligonucleotide-mediated mutagenesis,OMM)技术,利用植物中支链氨基酸合成途径中第一个关键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突变后烟草对氯磺隆除草剂不敏感且产生抗性的特征,以及NCBI报道的ALS基因序列同源克隆了烟草品种‘K326’中的ALS基因,并根据ALS基因序列设计用于定点突变的RNA/DNA嵌合体,导入烟草品种‘K326’创制对氯磺隆除草剂具有抗性的烟草新种质。结果表明:(1)烟草品种‘K326’具有2条ALS基因,即ALS SuRA和ALS SuRB,大小分别为2004 bp和2010 bp。(2)根据2个基因的保守位点ALS SuRA 588脯氨酸位点和ALS SuRB 1719色氨酸位点设计用于ALS基因核苷酸第588位点的Chl-588嵌合体和第1719位点的Chl-1719嵌合体。(3)利用基因枪成功将这2个片段导入烟草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依次经抗性芽分化和生根,共获得氯磺隆抗性植株22株。(4)抗性植株ALS酶活性测定显示,8株抗性植株具有较强的活性,进一步对抗性植株中跨突变位点保守扩增、测序,最终确定有2株(f11和b18)分别在588、1719位点产生定点突变。综上认为,该研究在获得烟草品种‘K326’抗氯磺隆新种质同时,也为培育抗性烟草新种质提供了理想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3.
尖角突脐孢菌与化学除草剂混用防治稻田稗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化学除草剂对尖角突脐孢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研究该菌分生孢子干粉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评价其混剂的除稗效果.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其它除草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菌X27干粉与二氯喹啉酸混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敌稗混用具有加成作用;在水田条件下,单用菌X27干粉防除稗草效果差,防效只有60%,而与低量的二氯喹啉酸混用,防效明显提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植物逆境驯化作用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面对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目前对于植物应对胁迫的研究较为充分。在自然界中,各种逆境胁迫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更多的是渐变的,逐渐积累的,在此过程中植物会通过驯化的方式适应这种形式的胁迫。尽管有关驯化作用提高植物耐逆性的研究有些报道,但其生理与分子机制现在还不十分清楚。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应对病虫,冷,热,高盐4种环境因子的驯化过程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驯化过程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包括非激活状态的信号分子的积累以及表观遗传学修饰等。  相似文献   

15.
自杀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杀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郑仲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基因治疗,自杀基因,作用机制基因治疗是一种高技术含量很多的新兴医疗技术,它一出现,就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这个技术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植物能响应环境中的低温信号实现开花调控,这种经历低温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即为春化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春化作用的研究进展,概述春化作用的发现和特点,阐述模式植物拟南芥及单子叶作物的春化作用分子机制,并举例说明春化作用在农业、园艺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用3种除草剂(2,4-D丁酯、麦草畏和塔隆)对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Sweet)进行化学防除试验。结果表明:1.00 mL L-1的2,4-D丁酯可以彻底杀灭五爪金龙。喷施1.00 mL L-12,4-D丁酯20 d后,五爪金龙茎叶枯死率接近100%;60 d后五爪金龙的总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及对照;90 d后未出现生长恢复,最终盖度防效为99.8%。而喷施1.00 mL L-1的麦草畏40 d后,五爪金龙的茎叶枯死率为99.0%,但仍有少量存活的根,90 d后再次萌生率为10.0%;喷施1.00 mL L-1塔隆40 d后,五爪金龙的茎叶枯死率为100%,90 d后再次萌生率为100%。土壤残留分析表明:在有机质含量较高[(10.14±1.01)g kg-1]的土壤中2,4-D丁酯降解速率较快,半衰期为14 d,施药后80 d的土壤中已检测不到2,4-D丁酯。此外,在野外喷洒1.0 mL L-1的2,4-D丁酯对其它植物是安全的,施药1年后,样地内的植物均能恢复生长。因此,实践中可用1.00 mL L-1的2,4-D丁酯来防除五爪金龙。  相似文献   

18.
化学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草剂的大量施用对其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化学除草剂对农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并分析归纳了其影响机制。除草剂的施用会使敏感植物减少, 抗药性植物增多, 从而改变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植物物种组成, 并使其趋同化, 降低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以致植物功能群单一化, 群落稳定性下降。除草剂的主要影响机制是杀死植物或改变其生长代谢、抗性、繁殖等, 改变生境, 并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产生协同影响。不同种类的除草剂影响程度不同, 且不同物种间、不同群落间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我国化学除草剂使用量持续增长, 应加强除草剂对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重视除草剂使用历史记录和野生植物的长期监测, 以及除草剂使用规范和相关政策法律研究, 更好地保护我国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野生稻抗病虫基因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稻是宝贵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项研究表明,野生稻对多种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但由于野生稻的远缘杂交存在许多的弊端,因而采用常规杂交技术不能选育出新的抗性品种而未能这到利用野生稻抗性基因的目的。可考虑从野生稻中提取抗性活性成分用于植物源农药的开发研究,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发现其有效活性成分含量较少和基因遗传连锁障碍等两个问题。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住技术可解决这两个难点。使野生稻特别是非AA组野生稻的抗病虫基因在植物源农药开发中的利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0.
物种形成是指由已有的物种通过各种进化机制进化出新物种的过程。持续不断的物种形成产生了地球上灿烂的生物物种多样性。然而,研究人员对物种形成的模式与机制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一直以来,谱系分裂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物种形成模式,但在植物中,谱系融合,即通过杂交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种形成模式。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才逐渐认识到,生殖隔离是差异适应和遗传漂变的副产品,而不是物种形成的前提。相比合子形成后隔离,合子形成前的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更早地发挥作用。合子形成前的隔离,尤其是生态地理的隔离是植物中最重要的隔离机制。一些基于QTLs分析的研究发现,基因组中的少数主效位点在物种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并且这些位点往往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性辐射往往发生在隆起的山脉和新形成的岛屿上,很可能与这些地方能够提供很多可利用的生态位有关。最新的物种形成理论认为,基因是物种形成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物种可以在非控制物种差异适应性状的位点上存在基因流。这一观点为植物物种形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植物物种形成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植物物种形成基因被分离,包括花色素苷合成通路和S-基因座上的一些关键基因,揭示了植物物种形成的分子机制。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和农作物上,许多生态上非常有趣的非模式植物还未得到广泛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更多来自非模式植物的例子以全面理解植物物种形成的多样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