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玉雄  蓝晓莲  张炎安 《蛇志》2013,25(1):30-31
目的探讨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与致伤蛇种及就诊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22例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致伤蛇种、就诊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我院蛇伤(血循毒和混合毒)患者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为常见,少数为乡城烙铁头蛇、白头蝰蛇、眼镜王蛇,其它蛇伤罕见。(2)五步蛇伤早期(6h内)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3)除五步蛇、蝰蛇外,其它血循毒和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就诊者凝血功能障碍机率高。结论我院蛇伤以竹叶青蛇、烙铁头蛇、五步蛇、眼镜蛇咬伤常见,五步蛇咬伤早期(6h内)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它血循毒、混合毒毒蛇咬伤6h后凝血功能障碍率高;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五步蛇咬伤有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蛇毒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宗  李志芳  李其斌 《蛇志》2011,23(4):368-369
出血性毒蛇咬伤与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均有多器官的出血、影响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量等,以致多年来蛇咬伤一直被认为是引起DIC的病因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出血性蛇毒中毒病人进行血液系统各项指标及凝血因子活性的观察研究,以及对病人预后的追踪随访,发现出血性毒蛇咬伤后引起的变化与DIC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蛇伤DIC(Disseminated Intrascular 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山区农村常见中毒病,其病死率很高。笔者1985年5月至1989年10月,收治28例毒蛇咬伤DIC病人,通过中西医结合,西医诊断,中医辩证,运用泻火解毒,凉血化瘀的方法,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磐安县第1例白头蝰蛇咬伤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康德 《蛇志》2001,13(3):33-34
白头蝰蛇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类毒蛇 ,咬伤后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急性 DIC) ,使伤肢红肿疼痛逐渐加重、功能障碍。临床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无效的情况下 ,改用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效果显著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47岁 ,农民。于 2 0 0 0年 1 0月 1 6日 1 9:0 0左右 ,走路时 ,不慎右小腿外踝下部被蛇咬伤。当时局部红肿疼痛 ,伤后在毒牙痕处用刀片切开 ,清水冲洗后用布带结扎小腿 ,于当日 2 1 :2 0分送我院就诊 (被咬时蛇已捕获 ,携来就医 )。诊为 :右下肢外踝下部毒蛇咬伤。入院检查 :体温37.3℃ ,…  相似文献   

5.
毒蛇咬伤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为了探讨血液毒及混合毒类毒蛇咬伤病人的血小板功能情况,了解临床中毒发病机理。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急诊科确诊的五步蛇(Da.),蝮蛇(Ah.),眼镜蛇(Nn.),眼镜王蛇(Oh.),蝰蛇(Vr.),烙铁头(Tm.)和竹叶青(Ts.)等各种血液毒及混合毒类毒蛇咬伤17例病人25个血样,进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的检查和分析研究。结果除了Da未见MAR下降外(仅1例1个样品),其余各蛇种咬伤的样品均有下降。在获得未经治疗(抗蛇毒血清)的15个样品的检查结果中,进行统计分析,Vr、Tm以及Ah的MAR比正常人对照组(51.3±16.0)%明显下降。结论蛇毒中的血小板集聚抑制因子,可引起蛇伤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血小板处于无用状态,结果有些蛇伤病人DIC样综合征时出现严重出血而无明显微循环血栓形成致器官受损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袁长裕  莫桂英  郑芬 《蛇志》2012,24(3):318-319
蝰蛇是以血循环毒素为主的毒蛇,被蝰蛇咬伤后,蛇毒蛋白酶作用于血管壁,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溶血、出血、血管内皮细胞破损,常伴有休克、微循环障碍、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血液透析是治疗蝰蛇咬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毒蛇咬伤66例药物治疗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伟乾 《蛇志》2009,21(3):214-215
毒蛇咬伤病例在南方地区较常见,其中以眼镜蛇及银环蛇咬伤为多,占80%左右.其余依次为五步蛇、蝰蛇、竹叶青蛇、烙铁头蛇、眼镜王蛇、金环蛇、海蛇、蝮蛇。而一旦被毒蛇咬伤,病情凶险复杂.必须及时救治。本文对我院2007~2008年度收治的66例毒蛇咬伤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坤  邓立普 《蛇志》2010,22(3):255-257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世界蛇类有2700多种,其中毒蛇有600多种。我国的蛇类有200多种,其中毒蛇类有50多种,包括10多种剧毒蛇如眼镜王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人后能致人于死亡。在我国,蛇伤病人较常见,  相似文献   

9.
陈连芽 《蛇志》2003,15(1):16-18
宜春市地处江西中西部 ,辖区 1 0个县市 ,人口 5 2 0万 ,属田少多丘地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适宜各种蛇类生长繁殖 ,已发现 1 0种主要毒蛇中的 8种 (蝮蛇、五步蛇、眼镜蛇、蝰蛇、竹叶青、烙铁头、银环蛇、眼镜王蛇 ) ,全年均有蛇伤病例发生 ,属蛇伤高发区。毒蛇咬伤是我市广大农村常见病 ,其病情危重 ,病死率较高。 1 3年来 ,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 3861例 ,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861例 ,男 2 1 0 3例 ,女1 75 8例 ;农民 2 676例 ,占 69.3% ,学生及学龄前儿童 693例 ,占 1 7.9% ,蛇贩和捕蛇…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20,(3)
目的分析湖南省衡阳市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蛇咬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衡阳市2018年1~12月份的1214例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致伤蛇种、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月份、就诊时间、毒蛇辨认能力等资料的分布特点。结果衡阳市主要致伤蛇种为蝮蛇(65.7%),其次为不明蛇类咬伤(21.7%)、眼镜蛇咬伤(10.0%)、五步蛇咬伤(1.07%)、竹叶青咬伤(0.7%)、银环蛇咬伤(0.8%);患者多为男性农民,且40岁以上多见;毒蛇咬伤时间集中在每年夏秋季节,以4~10月份为主;被咬伤后大部分患者能在4 h内来院就诊,蛇伤以轻型为主,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湖南省衡阳市毒蛇咬伤具有显著流行病学特点(致伤蛇种以蝮蛇最多,季节分布以夏秋季为主,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就诊时间以4 h内为主),针对性宣教、预防可明显降低毒蛇咬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陈莉萍  游淑钦 《蛇志》2008,20(1):74-75
圆斑蝰蛇俗称"百步蛇"、"古钱窗"等,性凶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多栖息于田野中.泉州地处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4~10月份为毒蛇咬伤的发病期.我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的254例蛇伤患者中有96例为圆斑蝰蛇咬伤,占比达37.79%.现就圆斑蝰蛇咬伤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蛇毒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刚  邓立普 《蛇志》2009,21(2):123-125
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余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我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眼镜蛇王、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咬伤后能致人于死亡。我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25/10000。蛇毒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由蛋白质、多肽类和多种酶类组成。蛇毒对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按其有毒成分的毒理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环毒和混合毒三类。银环蛇、金环蛇、海蛇的蛇毒主要含神经毒,其主要作用特点为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阻断神经一肌肉接头的冲动传递而导致呼吸肌麻痹,是蛇伤致死的主要原因;蝰蛇、五步蛇、烙铁头和竹叶青的蛇毒主要含血循环毒,包括心脏毒、凝血毒、溶血毒、蛋白水解酶、透明质酸酶等;眼镜王蛇等蛇毒属于混合毒,此类蛇毒既含神经毒成分,又含血循环毒成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蛇伤引起急性肾衰20例,蝰蛇、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蛇咬伤均可发生急性肾衰,而以蝰蛇引起者最多17/20。经综合治疗,治愈17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死于严重中毒、尿毒症、DIC、脑出血、脑疝或循环衰竭。本文并对蛇伤引起急性肾衰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清平  周文忠  刘治昆 《蛇志》2012,24(1):58-61
五步蛇是我国特有蛇种,是我国常见的剧毒蛇之一。五步蛇毒属血循毒,中医称火毒。被其咬伤后患者除有全身中毒症状外,咬伤局部可出现沿患侧肢体向上肿胀、疼痛、压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患肢坏死。患肢一旦出现坏死,难以痊愈,严重影响患肢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临床上部分患者常见合并各种并发症或后遗症,如急性心、肾功能不全,休克,DIC等,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处理上极为棘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如何提高五步蛇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是近年来蛇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玲玲  江云晓  郑海峰 《蛇志》2013,25(2):237-239
五步蛇学名尖吻蝮,又称蕲蛇、五步龙、白花蛇等,属蝰蛇科类,具有管牙的毒蛇.其特点是体积较大,牙齿尖长、锋利,毒腺大,毒性强烈,以消耗性凝血障碍和纤溶症为主要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以全身广泛性内外出血为其突出症状[1],是血循毒(中医学称"火毒")类毒蛇的代表.以夏秋季节为五步蛇咬伤的高发期.五步蛇咬伤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病程缠绵,危险期长,致残及致死率高.现将我所2012年4~11月收治的129例五步蛇咬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循毒蛇伤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建生  李其斌 《蛇志》1998,10(2):34-35
血循毒蛇伤可引起患者复杂的血液学改变,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出血、溶血、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我院1996~1997年收治5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2例中五步蛇伤8例,蝰蛇伤14例,竹叶青伤23例,铬铁头伤7例;男性46例,...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8,(1)
目的分析萍乡地区毒蛇咬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地区的蛇伤防治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通过1993~2012年萍乡地区毒蛇咬伤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蛇伤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年份、季节、职业、蛇伤种类和治疗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蛇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死亡率逐年下降;主要致伤蛇种为蝮蛇、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蛇伤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职业以农民、市民、野外工作及蛇类作业者为多;咬伤部位以下肢多见。危重症与就诊时间及咬伤蛇种有关,治愈好转率为99%。结论了解本地区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加强宣教,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预防意识及急救知识,对降低本地区毒蛇咬伤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脖游蛇(Rhabaophis subminiatus) 属游蛇科游蛇亚科,国内尚未把其归于毒蛇分类中[1].长期以来这种蛇一直被认为是无毒蛇.2001年我们报道红脖游蛇咬伤致中毒引起血液失凝、伤口流血不止的病人以后[2] ,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有研究[3]表明,该蛇是有毒蛇,被红脖游蛇咬伤的患者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而继发纤溶亢进完全脱纤维蛋白状态的类DIC样血液学改变可持续1周以上[4].临床上见红脖游蛇咬伤病人有伤口出血难止,甚至全身出血倾向,但一般情况并不严重,很少出现循环功能不全及MODS,除非因出血不能止住,而引起出血性休克,或重要器官出血如脑出血而致死[3].2005年以后,我们又诊治了4例被该蛇所伤的中毒病例,均出现类DIC样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毒蛇咬伤早期尿,血部分指标改变与肾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唐荣德  李景新 《蛇志》1999,11(1):8-10
目的 探讨毒蛇咬伤早期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7例蛇伤患者进行尿液分析和血液生化相关指标的观察。结果 约一半蛇伤患者尿PRO和BLD阳性,1/10左右的患者尿LEU阳性;全部病例血清Na、BUN和Cr变化不大,蝰蛇伤和银环蛇伤出血K偏低。结论 毒蛇咬伤早期可使肾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肾功能变化并不严重,其影响在3种蛇伤之间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陈连芽 《蛇志》1997,9(3):70-70
中西医结合救治12例幼儿重症五步蛇咬伤体会陈连芽江西省高安市下陈蛇伤医院3308251996年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129例,其中12例幼儿被五步蛇咬伤并发多脏器衰竭,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方法抢救成功。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2例中男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