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FtsZ是与真核微管蛋白类似的原核骨架蛋白,能在细胞分裂位点聚合组装成环状结构而调控细胞分裂过程。为了研究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FtsZ蛋白的功能,构建了钝顶螺旋藻Fts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表达融合蛋白GFP-FtsZ的大肠杆菌细胞由短杆状变为长丝状,且菌丝体长度与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呈正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蛋白GFP-FtsZ在长丝状体细菌中呈有规律的点状分布,这说明FtsZ蛋白功能高度保守,钝顶螺旋藻FtsZ蛋白能识别大肠杆菌分裂位点并装配成环状结构调控大肠杆菌细胞分裂,FtsZ蛋白的过量表达能抑制大肠杆菌正常的细胞分裂而导致长丝状体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FtsZ是与真核微管蛋白类似的原核骨架蛋白,能在细胞分裂位点聚合组装成环状结构而调控细胞分裂过程。为了研究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FtsZ蛋白的功能,构建了钝顶螺旋藻Fts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表达融合蛋白GFP-FtsZ的大肠杆菌细胞由短杆状变为长丝状,且菌丝体长度与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呈正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蛋白GFP-FtsZ在长丝状体细菌中呈有规律的点状分布,这说明FtsZ蛋白功能高度保守,钝顶螺旋藻FtsZ蛋白能识别大肠杆菌分裂位点并装配成环状结构调控大肠杆菌细胞分裂,FtsZ蛋白的过量表达能抑制大肠杆菌正常的细胞分裂而导致长丝状体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钝顶螺旋藻是一种丝状多细胞蓝藻。经透射电源观察证实,细胞的核区无核膜,核仁,细胞质内无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分化。 相似文献
4.
该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级的分辨率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表面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扫描范围为5.000×5.000μm、1.000×1.000μm和400.0×400.0nm三组清晰、稳定的图像,并对其进行了线性分析。结果表明:螺旋藻表面由紧密且无序堆积的突起结构组成,其高度小于20nm;突起结构高度从3nm~15nm不等,平均高度约为8~9nm。此法用于生物体表面,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好且样品无损伤,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6.
两株钝顶螺旋藻紫外诱变株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获得了两株优良的稳定钝顶螺旋藻突变株M1-3和M5-1,与出发株相比,M5-1较粗大,M1-3较细,但长很长,藻体螺旋数超过40;两株突变株的生长速度和光合放氧速率均有显著提高;M1-3的藻蓝蛋白含量高于出发藻株20.2%;突变株的长碳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出发藻株,总脂中M1-3含花生四烯酸(20:4)4.93%、M5-1含EPA(20:5)2.49%。两株突变株对NH4^ 和Zn^2 的抗性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8.
利用云南永胜县程海湖碱水驯化培养钝顶螺旋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利用云南永胜县程海湖的碱水配制培养基,在当地的气候条件下驯化培养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筛选得CH-1,CH-2和CH-3三种培养基配方。室外连续培养共240天,其中采用CH-2培养基室外大量培养90天,培养面积75平方米,连续测定20天的干藻粉产量为12.5克/米~2·天,纯度为95%,干藻粉的蛋白质含量55—63%。除色氨酸未测定外,含有另外的17种氨基酸。从程海碱水驯化培养的钝顶螺旋藻群体中,筛选获得一个螺旋藻新品系——Spirulinaplatensis str. CH-1。与原品系比较,其特点是藻丝和螺距都较长,螺旋更宽,具有上浮性较好的优势,适合在用程海碱水配制的培养基中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程海丰富的湖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发展螺旋藻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钝顶螺旋藻藻种的紫外诱变初步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筛选钝顶螺旋藻藻种。方法:结合自然分离筛选和紫外诱变育种两种方法。结果:得到4株钝顶螺旋藻突变株Z3、Z7、Z9和Z10。结论:与出发株(螺旋数一般5~7个)相比:藻丝长度均明显变长,螺旋数超过40个,形体较大,易于采收,且其藻胆蛋白含量高于出发藻株6.0%,生长速度较快,上浮性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0.
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分子的STM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分子的STM研究张玉忠*1,2时东霞1周百成2曾呈奎2庞世瑾1(1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北京2724信箱,北京100080)(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钝顶螺旋藻;C-藻蓝蛋白;扫描隧道显微镜藻胆蛋... 相似文献
11.
螺旋藻原生质球的分离及其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改进后的分离方法可获得大量有活性的钝顶螺旋藻 ( Spirulina platensis)原生质球。原生质球大小不等 ,直径在 2 .9~ 4 .6μm,原生质球表面有皱纹及小的孔洞 ,放氧速率为完整藻的 4 0 %。原生质球的室温吸收光谱表明其色素种类与完整细胞基本相同 ,都具有叶绿素 a、藻蓝蛋白、藻红蓝蛋白和类胡萝卜素。但原生质球中减少了藻蓝蛋白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 ,而藻红蓝蛋白明显增多。螺旋藻的完整细胞与原生质球的 77K荧光发射光谱略有不同 :激发光为 4 36nm时 ,藻丝体和原生质球都具有 4个荧光发射峰 :F686、F696、F730和 F75 7,原生质球的 F75 7明显减弱 ;激发光为 5 80 nm时 ,藻丝体有 5个发射峰 :F64 0、F685、F693、F72 8和 F75 8,原生质球的 F75 8消失。原生球中 F72 8/F685、F64 0 /F685值增高 ,F693/F685值降低 ,光系统 的 F72 8与捕光色素系统的 F64 0的比值降低。上述结果表明 ,失去细胞壁可能抑制光系统 活性 ,在光系统 与 F695有关的核心天线色素系统受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13.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体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外观察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和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培养 48h,P<0 .0 0 1) ,对肠道其他菌亦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而对大肠埃希菌的促生长作用不显著 (P>0 .0 5 )。 相似文献
14.
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藻胆体在解离过程中荧光发射光谱和光能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藻胆体在室温和77K处于不同浓度磷缓冲溶液和不同解离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藻胆体在0.9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由于没有发生解离,光能传递效率高,在77K荧光发射光谱中只有一个峰,位于687nm,属于别藻蓝蛋白-B。当藻胆体悬浮在0.3mol/L磷酸缓冲溶液中1分钟,77K荧光光谱的主峰出现在684nm.又出现655nm和666nm荧光峰,它们依次属子C-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在2小时;655nm荧先峰成为主峰,684nm荧光峰为次峰,666nm荧光肩消失。这表明C-藻蓝蛋白所捕获的先能已不能传递给别藻蓝蛋白,但能传给别藻蓝蛋白-B。我们提出在螺旋藻藻胆体中存在两类C-藻蓝蛋白,一是与别藻蓝蛋白相连接,另一是与别藻蓝蛋白-B相连接。 相似文献
15.
螺旋藻氢酶的纯化与生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用DE-52、SephadexG-75、SephadexG-100柱层析从螺旋藻分离纯化得到比活性提高200倍的氢酶,回收率为14%。凝胶柱层析和SDS-PAGE显示一条带,其分子量为56kd。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比例较大,等电聚焦测定结果证明其等电点为pH4.2。吸收光谱结果显示氢酶是铁硫蛋白。甲基紫晶(MV)是氢酶催化放氢的最佳电子供体,其Km(MV)为0.31mmol/L,最适pH值为7.5-8.0。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了研究短期太阳紫外辐射对钝顶螺旋藻的影响,作者将静止和充气培养的藻体,暴露在全波长太阳辐射PAB(PAR UVA UVB),去除UVB辐射PA(PAR UVA)及切断所有紫外辐射的光合有效辐射P(PAR)三种光处理条件下,测定了其光化学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紫外辐射(UVP)及光合有效辐射(PAR)均能导致钝顶螺旋藻的光化学效率降低,表现出了明显的光抑制,但是,UVR可导致更大程度的光抑制。充气培养条件下,与早晨(07:00)初始值相比,PAR导致了11%~20%的光抑制,而UVR(PAB-P)所产生的额外光抑制占9%~31%;静止培养条件下,UVR的存在使得螺旋藻的光化学效率趋近于零(无法检出)。在两种培养条件下,藻细胞所受最大光抑制均发生在中午,下午(17:00)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紫外辐射使得类胡萝卜素及藻蓝蛋白与叶绿素a含量的比例增大。与PAB和P相比,PA处理使得螺旋藻类胡萝卜素和藻蓝蛋白与叶绿素含量之比明显升高,UVA可能会诱导类胡萝卜素及藻蓝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Sp)NS-90020脂肪酸合成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其不饱和脂肪酸,γ一亚麻酸(GLA)相对含量降低,总脂肪酸含量升高,当温度为40℃时总脂肪酸和γ-亚麻酸绝对含量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3.4mg/g干重和11.9mg/g干重;当培养基中NaCl浓度高于0.017mol/L时,其GLA相对含量降低,但低于0.0017mol/L时,对其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氨水使其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升高,并在50mgN(NH3·H2O)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7.96mg/g干重和13.63mg/g千重;暗处理92h使其总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升高;缺乏Fe2 或Mg2 或Mo2 时,其总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降低,而缺乏PO43-时,其总脂肪酸和GLA绝对含量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