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利用的药食两用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通过访谈和野外调查工作,收集并记录了关于当地社区传统利用药食两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并选择了其中20种植物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共调查统计了43科95种西双版纳传统利用的药食两用植物,从分类学角度来看,以茄科(6种)和唇形科(6种)最多,其中草本植物占了最大比例,为49.5%。对其中20种植物的抗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只有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和旋花茄(Sola-humspiral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活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传统知识的急剧流失和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很多植物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如何保护这些传统知识并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及其利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有傣族常用药食两用植物226种(含变种),隶属于76科184属。其中,双子叶植物62科179种,单子叶植物11科44种,蕨类植物1科2种,裸子植物1科1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有101种,占比44.69%。优势科主要集中在豆科(Fabaceae)17种、葫芦科(Cucurbitaceae)12种和姜科(Zingiberaceae)11种;单种属优势明显,有162属,占总属数的88.04%,占总种数的71.68%。傣族药食两用植物的利用以蔬菜类居多,有108种,其次是水果类有50种。傣医药用部位以地下部分最多;药效以清火解毒种类最多,有122种植物具有该功效。做了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和安全性评价试验的植物分别有189种、98种和144种。本文对西双版纳傣族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传统食用方法、傣医应用知识及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可为傣族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整理出植物名录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共75科223属349种;其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豆科,优势属为蒿属、百合属、芸薹属;植物区系性质属于温带性质;植物生活型草本类占有绝对优势,其他依次为乔木、灌木和藤本;食用部位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嫩茎叶类、鲜幼苗类、果实(皮)类、根茎类、种子及种仁类、花及花粉类;野生药食两用植物有219种,栽培药食两用植物有130种。结论:山东省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4.
60种食药两用中药抗菌防腐作用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实验利用无菌24-孔板采用连续稀释法对60味食药两用中药进行了抗19种常见食品腐败菌的快速筛选,得到有明显抗菌作用的中药5种:丁香、花椒、高良姜、甘草、乌梅。其中:丁香、花椒、高良姜为香料,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乌梅对所测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将丁香、花椒、高良姜等等量组成复方进行抗菌实验,得出该复方的醇提物抗菌作用强于水提物,在浓度为1/80时对所有被测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对湿地植物的传统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半结构访谈与关键人物访谈相结合,并佐以证据标本采集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云南省西双版纳3个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的典型傣族村寨(曼降,曼安,曼伞)居民的湿地植物知识,以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掌握湿地植物知识的差异作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利用的湿地植物种类丰富,经鉴定的有46科102种,以湿生植物为主;利用类型有食用类、药用、代茶类和宗教类等,以食用类为主。(2)三个村寨中以曼伞调查和采集到的植物种类最多,曼安次之,曼降最低。3个村寨利用的湿地植物种类的相似性低。这与村寨周围的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干扰程度密切相关。(3)统计分析显示,村寨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对该村村民传统湿地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影响。食用和药用、代茶植物知识在3个村寨都表现为年长组(>45岁)明显高于年轻组(≤45岁,P<0.05),而男性和女性对不同知识的掌握则因村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植物多样性和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显示出传统知识的传承对植物多样性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药食同源是指兼具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天然资源,是我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产业有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该文综述了药食同源概念、分类与管理相关规定,比较了不同国家/地区药食同源管理的差异,探讨了药食同源产品的范畴及其与药品的界限。总结了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分析了云南、贵州及广西等药食同源优势省(区)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广西药食同源植物资源优势显著,分布有国家药食同源名录78%的植物种类和80余种地方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广西针对区内药食同源优势植物罗汉果、黄精、肉桂等开发了系列药食同源产品,药食同源产业化品牌逐渐形成,广西药食同源具有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和地方特色鲜明等优势,建议加强标准化种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法规建设等,促进广西药食同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仁怀市药食兼用的野生植物资源及传统知识,为该地区药食兼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民族植物学与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对仁怀市野生药食兼用植物种类、食用部位、食用方法及药用价值等进行调查。结果:仁怀市居民常用的野生药食兼用植物共涉69科137属163种,其中以菊科和蔷薇科的植物较多,分别为26种和14种;在食用习惯上,该地区药食兼用的植物多以茶饮类和野菜类为多,分别为92种和99种;在食用部位上,以食用嫩茎叶、果实和嫩苗较多,分别为43种、25种和24种。这些药食兼用植物共涉及90种药效,多集中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滋阴润燥、消炎等清热功效方面。结论:贵州省仁怀市的药食兼用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资源保护和应用传承现状良好,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及走访调查,对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科属分布、生活型组成、毒性、有毒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289种,隶属于79科214属,其中优势科集中在豆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夹竹桃科、芸香科,优势属为大戟属和茄属;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居多,占36.68%;有毒部位以全株或全草有毒为主,占37.37%;毒性以小毒植物占大多数,剧毒植物有5种,大毒植物有11种。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商陆、钩吻、相思子、曼陀罗、洋金花、油桐、蓖麻等有毒植物种类在民间曾多次发生误食中毒甚至死亡事例,需要特别注意识别。今后应加强对常见有毒植物的辨识与防范科普宣传,同时加强对有毒植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料植物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民族植物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双版纳州曼伞、曼安两个傣族村寨利用传统饮料植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个村寨利用的传统饮料植物有114种,隶属43科、93属,其中65.8%的种具有药用价值。两村寨利用传统饮料植物的种类及物种数有较大不同,而村民传统饮料植物知识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ANOVA分析表明,传统饮料植物平均被提及的物种数在村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差异,即随着年龄减小,访谈中人均提及的物种数呈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交通较为便利的曼安寨更为明显,表明环境变化和外来文化等对植物传统利用知识的传承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不同的途径来保护日益减少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证明依靠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信仰文化而建立的龙山林与寺庙庭园 ,就象一些小保护区和小植物园一样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在人口增加、森林减少和生活方式发生一定改变的今天通过成立宗教植物保护协会来运用信仰的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通过多层次培训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与技能 ,通过示范来鼓励土著民族参与等多种方法来保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An ethnobotan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interview and field work during 20103-20117 to determine the wild medicine food plants used by the local people of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Yunnan, China. All information provided on the uses of medicine food plants by local communities was documented. In addition, the disk diffusion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some plants. A total of 95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43 families were reported as medicine food plants, with Solanaceae (6 species) and Lamiaceae (6 species) being the most represented families. Most plants used were herbs (495%), of which 20 were screened fo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Baphicacanthus cusia and Solanum spirale showed moderat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Our interviews revealed that in the study area wild plants are still commonly used for food and medicinal purposes by people in their daily lives. However, there is a gradual los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bout these plants due to a decline in inter 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Loss of this precious knowledge is a major concern.  相似文献   

12.
油瓜Hodgsonia macrocarpa,葫芦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自20世纪初其食用价值被发现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其油脂组成、栽培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而油瓜的民族植物学系统研究则鲜为报道。本文运用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油瓜的传统知识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对西双版纳地区23个村寨的8个民族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记录民间传统利用数据,采集凭证标本。调查结果显示,油瓜的民族民间名多样;烤熟后的种仁被各民族所喜食;油瓜的根、茎、叶、果皮、种仁均可入药,主要用于肠道类疾病与皮肤类疾病的治疗。当地名称的多样性反映了各民族认识油瓜角度的差异,各民族间在油瓜食用知识方面较为一致,在药用知识上具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Hodgsonia macrocarpa, commonly known as lardfruit, is a perennial woody vine belongs to family Cucurbitaceae. Since the food value of its kernel was report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creasing studies have been focused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wild populations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edible kernel oils. While its ethnobotanical details about local nomenclaetures, gathering techniques, form of consumption and folk resouce management are left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these ethnobotanical data from 8 ethnic groups by conducting field survey in 23 ethnic villages in Xishuangbana. Methods including key informants interview and group discussion were used for recording the traditional medicinal and culinary knowledge of lardfruit. The results show an unexpected diversity of their folk names, which indicate the long history of folk uses. The baked edible kernel is favored by all the 8 ethnic groups. The root, stem, leaf, fruit and seed are widely used as herbal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and skin ailments. The diverse folk names and multiple medicinal uses practice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dicate that they exploited this plant resource in various perspectives for culture, economic and social reasons.  相似文献   

14.
澜沧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澜沧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民间具有利用当地植物来防病治病的传统实践。本文选取澜沧县文东乡、东回乡、酒井乡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应用关键人物访谈、自由列举、参与式调查和相关文献查询等方法,对澜沧县各民族传统使用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共收集到58种药用植物,分属35科55属,记录了58种药用植物中文名、拉丁名、药用部位、加工方法、主治(功效)等。分析了当地药用植物利用的知识和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比较引种植物和本土植物的生长状况,主要是果熟现象,讨论了引种植物对引种目的地的适应性。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和保存了国内外万种以上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并对多种引种植物进行了长期连续生长监测。本文统计分析了其中观测4年以上的569个编号的引种植物生长适应状况。结果表明:1)引种植物基本适应植物园的环境,但是不同气候区来源的植物适应性表现不同,不同地区来源植物适应性顺序为:热带亚洲植物〉亚热带和热带北缘植物/热带非洲植物〉热带澳洲植物〉热带美洲植物;2)不同科属植物个体适应表现也有差别,无患子科,蝶形花科,楝科和紫葳科等的植物个体适应性和本土植物比较相似,而大戟科植物个体适应性和本土植物差异最大;3)分析表明引种植物对植物园的适应受到来源地气候和区系起源两个因素的影响;4)紫蒇科,桃金娘科和含羞草科的一些引种植物个体果熟年比高于本土植物,其入侵性有待于进一步入评估。  相似文献   

16.
滇南西双版纳与柬埔寨同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前者在上游地处东南亚热带北缘气候区,后者在下游地处东南亚热带气候区,两地相距在1 000 km以上.傣族和高棉族都是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主体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都利用了上千种的药用植物,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医药知识.通过有关著作的资料收集和作者的野外考察,比较了这两个主体民族利用的药用植物及其传统医药知识的一些异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常用的药用植物种类中,两地的相似系数只有0.15,而且这两个民族利用的多是草、灌植物;他们对药用植物的利用部位、利用方式和主治疾病等所积累的知识有较大的差异,各有所长.这与两地/国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为基本监测点,通过定点摄像观察和跟踪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焦点动物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从2003 年8 月到2004 年7 月对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进行初步研究。发现野生亚洲象的雌性成体和未成年个体选择集群采食,而成年雄象一般单独采食,亚洲象在昼夜间的采食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有多种采食方式;采食农作物主要在夜间进行。亚洲象对主要采食地点采取循环利用的方式,这既提高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又有利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