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Willd)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为p-香豆酸(p-coumaric acid,1)、阿魏酸(ferulic acid,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熊果酸(ursolic acid,4)、2-甲基-3-羟基-蒽醌(2-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5)、2-甲基-3-甲氧基蒽醌(2-methyl-3-methoxyanthraqui-none,6)、东莨菪内酯(scopolin,7)、槲皮素(quercetin,8)、山奈酚(kaeperf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豆甾醇(stigmasterol,11)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 (Willd)Roxb.)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三个化合物,1,2,3。经理化常数测定及UV,IR,NMR,MS分析以及衍生物制备等方法,鉴定化合物1为熊果酸,化合物2为齐墩果酸,化合物3为4,4′-二羟基-α-古柯间二酸,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天然界分得。  相似文献   

3.
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活性和初步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我们在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对白花蛇舌草 (Hedyotisdiffusa)的乙醇提取物及不同的溶剂萃取部位进行了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筛选 ,发现CH3 OH∶H2 O(9∶1)部位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特别是对乳腺癌细胞株有中等强度活性。因此我们对该部位进行了初步化学成分研究 ,从中分离得到三个已知化合物 ,即豆甾醇 5 ,2 2 二烯 3β ,7α 二醇 (Stigmasta 5 ,2 2 diene 3β ,7α diol,1) ,豆甾醇 5 ,2 2 二烯 3β ,7β 二醇 (Stigmasta 5 ,2 2 diene 3β ,7β diol,2 )和熊果酸 (Ursolicacid ,3)。其中化合物 (1)和化合物 (2 )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同时文献报道这类甾醇类化合物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进一步的活性和化学研究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4.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酰胺、Sepphadex LH-20、硅胶等多种色谱柱对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为:去乙酰车叶草甙(1)、车叶草甙(2)、鸡屎藤甙甲酯(3)、车叶草酸(4)、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5)和dapbylloside(6)。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提取的选择性和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了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的提取过程的几个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实验,对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熊果酸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液固比;确定的最适提取条件为:95%乙醇溶液在回流温度下提取两次,每次1.5h,液固比为8:1。  相似文献   

6.
白花蛇舌草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植物名称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2 材料类别带顶芽或腋芽的茎段,取自本校花圃. 3 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1)MS+NAA 0.2 mg*L-1(单位下同)+6-BA 2.0;(2)MS+NAA 0.5+6-BA 2.0;(3)MS+NAA 1.0+6-BA 2.0;(4)MS+NAA 2.0+6-BA 2.0;(5)MS+NAA 2.0+6-BA 1.0;(6)MS+NAA 2.0+6-BA 0.5;(7)MS+NAA 2.0+6-BA 0.2.丛生芽增殖培养基:(8)MS+6-BA 3.0+NAA 0.1.壮苗培养基:(9)MS+6-BA 2.0+IBA 0.5.生根培养基(10)1/2MS+NAA 0.5.以上培养基均附加蔗糖30 g*L-1,琼脂7 g *L-1,pH 5.8,培养温度(25±2)℃,光照12 h*d-1,光照度1 500~2 000 lx.  相似文献   

7.
白花蛇舌草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凌育赵 《生物技术》2005,15(4):48-50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白花蛇舌草水溶性多糖,薄层层析法鉴定其多糖的单糖组成。通过正交试验优选浸提显色条件,以苯酚-硫酸法制得有色糖醛衍生物,用分光光度法在49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其曲线方程为Y=0.01361x-0.08161,相关系数r=0.9997。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多糖由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及甘露糖等组成,含量为15.10%,回收率达95.68%。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白花蛇舌草等对实验性大肠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等中药在体内对大肠癌的抑制作用和抑瘤机制。方法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免疫组化法及肠道菌群培养技术观察大肠癌裸鼠移植瘤PCNA表达及阳性细胞密度、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的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的培养。结果白花蛇舌草和仙鹤草用药组肿瘤生长率小于对照组,达50.86%,微生态调节剂组低于用药组;在肠道菌群及免疫调节能力上用药组优于对照组,微生态调节剂组优于用药组。结论白花蛇舌草和仙鹤草在体内能显著抑制大肠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薄层扫描法.结果:熊果酸在948~4 740 n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1 519.107 3.449X,r=0.998.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精密度高,稳定性好,能快速测定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的含量,可用于白花蛇舌草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浓度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对人胃癌MKN-45细胞的影响,使用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处理人胃癌MKN-45细胞24 h、48 h、72 h,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CNB1和CCND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白花蛇舌草可抑制人胃癌MKN-45细胞增殖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白花蛇舌草处理人胃癌MKN-45细胞24 h、48 h、72 h后的IC50值分别为111.759μg/mL、26.878μg/mL、16.179μg/mL;随着白花蛇舌草的浓度增加,显微镜视野下细胞数量减少;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CCNB1和CCND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白花蛇舌草能能抑制人胃癌MKN-45细胞增殖,阻滞细胞于S期,降低CCNB1和CCND1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喙果皂帽花(Dasymaschalon rostratum)根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花旗松素(1)、(+)-儿茶素(2)、毛蕊异黄酮(3)、(-)-丁香树脂酚(4)、(-)-皮树脂醇(5)、lirioresinol A(6)、N-反式肉桂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和羟基酪醇(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8均无明显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海南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南灵芝(Ganoderma hainanense Zhao,Xu et Zhang)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技术从海南灵芝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巴西红厚壳素(1)、6-脱氧巴西红厚壳素(2)、7,8-二甲基咯嗪(3)、5,8-过氧麦角固醇(4)、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麦角甾-7,22-二烯-3-酮(7)、7α-甲氧基-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8)、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3-吲哚甲酸(10)、3,4-二羟基苯甲酸(11)、对羟基苯甲酸(1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3)和正二十六烷酸(14)。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南灵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华石斛(Dendrobium sinense)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其全草乙醇提取液中分离纯化了10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鼓槌石斛素(1)、2′,4′-二羟基查尔酮(2)、2,5,7-三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3)、4,7-二羟基-2,3-二甲氧基-9,10-二氢菲(4)、2,5-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5)、2,7-二羟基-3,4,6-三甲氧基-9,10-二氢菲(6)、(E)松柏醛(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酯(8)、对羟基苯丙酸甲酯(9)和十二元内环酯(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华石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7和10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大叶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树皮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凝胶、制备液相等手段分离、纯化,从其树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香草酸(1)、东莨菪素(2)、大黄素甲醚(3)、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儿茶素(5)、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6)、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7)、豆甾醇(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细胞毒活性试验表明化合物均无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的化学成分,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 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万寿菊苷(1)、7-O-(6-methoxykaempferol)-β-D-glucopranoside (2)、4'-甲基醚万寿菊苷(3)、3-O-(6-methoxykaempferol)-β-D-glucopranoside (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6)、1,4-bis(2-benzoxazolyl)naphthalene (7)。其中化合物1~4 为首次从紫茎泽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叶中的化学成分,从其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姜酮(1)、咖啡酸甲脂(2)、柚皮素(3)、阿江榄仁酸(4)、1-氧代-3β,23-二羟基齐墩果酸(5)、2α-羟基熊果酸(6)、山柰酚(7)、槲皮素(8)、山柰酚-3-O-(3-O-乙酰基-α-L-吡喃鼠李糖苷)(9)、木犀草素(10)、1-氧代-3β,23-二羟基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11)、阿福豆苷(12)。化合物1、2、5、9和11为首次从青钱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白木香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苯甲酮、木脂素、苯丙素、萜类、生物碱、甾体以及其他酚性化合物,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炎、镇痛、利泄、降糖等生物活性。对近年来从白木香中分离鉴定出的化学成分,以及部分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为白木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的化学成分,从其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2)、咖啡酸乙酯(3)、豆甾-4,22-二烯-3,6-二酮(4)、豆甾-4-烯-3,6-二酮(5)、豆甾烷-3,6-二酮(6)、β-谷甾醇(7)和豆甾醇(8)。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的化学成分,从海南栽培肾茶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丁香脂素(2)、3,4-二羟基苯乙醇(3)、甜橙素(4)、5,6,7,4′-四甲氧基黄酮(5)、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6)、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7)、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8)、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9)、松脂素(10)和熊果酸(11)。化合物3、9和10为首次从肾茶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6进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牛膝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中药材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根中的有效成分,用色谱技术从牛膝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水龙骨甾酮B(1),shidasterone(2),齐墩果酸(3),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6′-O-甲酯(4),竹节参苷Ⅳa甲酯(5),N-顺式阿魏酰基酪胺(6),N-顺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7),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8),N-反式阿魏酰-3-甲氧基酪胺(9),(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10),(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甲酯(11)和亚油酸(12)。其中化合物2、6、7和10~12为首次从牛膝中分离得到。这有利于对牛膝根进行更好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