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1 毫秒
1.
为探究藏药萨嘎尔(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PHPLC)对坚硬黄耆乙醇提取物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NMR和HR-ESI-MS等波谱方法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坚硬黄耆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9个黄酮衍生物和1个倍半萜苷,其结构分别为7-O-methylorobol-4′-O-β-D-葡萄糖苷(1)、mildiside A (2)、柚皮素(3)、樱黄素4′-O-β-D-葡萄糖苷(4)、orobot (5)、山柰酚-3-O-β-D-(6′-乙酰)葡萄糖苷(6)、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O-β-D-葡萄糖苷(7)、amarantholidoside IV (8)、山柰酚-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9)、山柰酚(10)、5,7,4′-三羟基异黄酮(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S)-mucronulatol (13)、毛蕊异黄酮(14)、槲皮素(15)、红车轴草素-7-O-β-D-葡萄糖苷(16)、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17)、山柰酚-3-O-芸香糖苷(18)、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醇-3-O-芸香糖苷(19)、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0)。化合物1-9为首次在黄耆属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坚硬黄耆中分离得到。该结果为坚硬黄耆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未来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离鉴定爵床科观音草属植物山蓝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方法对山蓝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八醇(1),硬脂酸(2),β-谷甾醇(3),豆甾醇(4),棕榈酸(5),月桂酸(6),尿囊素(7),棕榈醇(8),芝麻素(9),齐墩果酸(10),β-胡萝卜苷(11),尿嘧啶(12),腺嘌呤(13),十八烷基葡萄糖苷(14),柠檬酸(15)。除β-谷甾醇,豆甾醇和β-胡萝卜苷外,其余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的化学成分,运用色谱分离技术,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β-倍半水芹烯 (1)、6R-(7R,11-二甲基-10-乙烯亚基)-环己烯酮 (2)、β-没药烯 (3)、α-姜黄烯 (4)、3,4-二羟基苯乙酸甲酯 (5)、香草醛 (6)、姜油酮 (7)、6-姜烯酚 (8)、阿魏酸十八烷酯 (9)、维生素E醌 (10)、5-羟甲基-2-糠醛 (11)、硫代乙酸酐 (12)、吲唑 (13)、棕榈酸 (14)、角鲨烯 (15)和二十六烷 (16)。其中,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4和6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贵州鼠尾草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2、5、9和12为首次从唇形科(Lamiaceae)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15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5.
为了解兔耳风(Ainsliaea glabra)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了10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松柏烯醇二异戊酸酯 (1)、3β-hydroxy- 11α,13-dihydro-costunolide (2)、matricarin (3)、乙酰伪蒲公英甾醇 (4)、白桦脂醇 (5)、27-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6)、morolic acid acetate (7)、异黑麦草内酯 (8)、苯甲酸丁酯 (9)和E-phytenal (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结构化合物,化合物3和7首次在兔耳风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9均为首次在光叶兔耳风报道。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31.2、25.0、21.8 μg/mL,化合物1和3对白色念珠菌有潜在抑制作用,MIC值分别为1.9和3.9 μg/mL。 相似文献
6.
研究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 Schott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测试化合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及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从尖尾芋根茎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苯甲酸(2)、香草酸乙酯(3)、没食子酸乙酯(4)、7-羟基香豆素(5)、肉豆蔻酸甲酯(6)、角鲨烯(7)、齐墩果酸(8)、熊果酸(9)、香紫苏醇(10)、香紫苏内酯(11)、原儿茶醛(12)、原儿茶酸(13)、二十八烷醇(14)和没食子酸(15),化合物2~15为海芋属首次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尖尾芋首次分离得到。乳腺癌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4、8和9对3种乳腺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内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1H NMR、13C NMR、HSQC、HMBC、1H-1H COSY、HR-ESI-MS等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数据比对,从仿刺参内脏95%乙醇提取液中鉴定出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E)-dec-5-en-1-yl sulfate(1)、(Z)-dec-5-en-1-yl sulfate(2)、7-methyloctyl sulfate(3)、(S)-2,6-dimethylheptyl sulfate(4)、N-lactoyl-phenylalanine(5)、(1S,3S)-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6)、(1R,3S)-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认识特色植物茎花山柚(Champereia manillana var.longistaminea)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开展了茎花山柚叶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硅胶柱层析(CC)、薄层色谱(TLC)、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层析(RPC18)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茎花山柚叶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2)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6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赛醇(1)、吲哚-3-甲酸(2)、(24R)-环菠萝蜜烷-3β,24,25-三萜(3)、(24R,S)-3β-24,31-环氧-24-甲基环烷(4)、1-O-亚麻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sn-丙三醇(5)、长烷基链甘油单酯(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庐山石韦(Pyrrosia sheareri)为贵州少数民族常用药材,但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少。为更深入研究其化学成分,该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数据分析及参考文献比对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庐山石韦全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阿尔廷-25-烯-3β,24-二醇(1)、3β-羟基齐墩果-12-烯-27-羧酸(2)、乌索酸(3)、7β-羟基谷甾醇(4)、7α-羟基谷甾醇(5)、β-谷甾醇(6)、3,7-二羟基-5-辛内酯(7)、5,7,3'',5''-三羟基二氢黄酮(8)、香草酸(9)、咖啡酸甲酯(10)、8-羟基辛酸(11)。其中,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石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7、8、10、11均为首次从庐山石韦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MCI、ODS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2)、槲皮素(quercetin)(3)、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4)、克利米可辛A(cleomiscosin A)(5)、克利米可辛C(cleomiscosin C)(6)、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7)、叶绿醇(phytol)(8)、十八碳二烯酸单甘油酯(glycerol-1-linoleate)(9)、亚油酸甘油三酯(trilinolein)(10)、熊果酸(ursolicacid)(11)、蕨内酰胺(pterolactam)(12)、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3)。其中化合物4~12均为首次从黄秋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文利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及Toyopearl HW-40F等色谱技术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和HR-ESI-MS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体外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heptadecanoyloxy)propane-1,3-diyl distearate(1)、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2)、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4)、大黄素(5)、大黄酚(6)、(6R,9R)-3-酮-α-紫罗兰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7)、新穿心莲内酯(8)、甲基-α-D-呋喃果糖苷(9)、1-O-β-D-吡喃果糖-α-D-吡喃阿洛糖苷(10)、对香豆酸(11)、cesternosides A(12)、koaburaside(13)、荭草素(14)、异荭草素(15),均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8、11-15具有一定NO释放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8在 25 μmol·L-1浓度下抑制率为72.5%。该研究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植物化学信息,明确了脂肪酸衍生物、酚性成分及二萜类成分是其抗炎活性成分,为蛇含委陵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鹧鸪花枝叶的化学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MCI、C18、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鹧鸪花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化合物8-O-4′-木脂素,即heynealigan A(1)、3β,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3-oxo-threo-23,24,25-trihydroxytirucall-7-ene(3)、16-dehyde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4)、ergost-5, 24(28)-diene-3β, 23S-diol(5)、7α-羟基谷甾醇(6)。(2)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2-4为三萜化合物,化合物5和化合物6为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为鹧鸪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花地不容块根的生物碱成分,该研究采用酸提碱沉法从大花地不容块根中提取出总生物碱,通过硅胶柱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对大花地不容块根的总生物碱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1)从总生物碱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藤碱(1)、青风藤碱(2)、斯帝酚灵碱(3)、瑞枯灵(4)、异紫堇定(5)、紫堇单酚碱(6)、巴婆碱(7)、sukhodianine(8)、荷包牡丹碱(9)、7-氧代克班宁(10)和巴马汀(11).(2)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显示,大花地不容总生物碱和其主成分青藤碱对人类肺癌细胞A549 的IC50 值分别为 7.5×10-4 g·mL-1 和 6.59×10-9 g·mL-1.化合物 2、3、4、7、8、9、10 系首次从大花地不容中分离得到.大花地不容块根中含有吗啡烷、原阿朴啡、阿朴啡、苄基四氢异喹啉和原小檗碱 5 种类型的生物碱. 相似文献
14.
红树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胚轴为京族常用治疗乙肝中草药.为研究木榄胚轴中化学成分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该文采用MT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木榄胚轴不同萃取部位抗HBV活性,使用现代色谱和波谱方法对活性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测试获得的化学成分抗HBV活性.结果表明:(1)红树木榄胚轴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抗HBV活性;(2)从中分离了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胸腺嘧啶(2)、腺嘌呤核苷(3)、oryzalactam(4)、正丁基-O-D-吡喃果糖苷(5)、nortetillapyrone(6)、(4R,6S)-4-methoxyl-2,3-dihydroaquilegiolide(7)、(4R,6S)-2-dihydromenisdaurilide(8)、没食子儿茶素(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1,2,3-tri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1,3-propandiol(10)和(-)-南烛木树脂酚-9-O-β-D-木吡喃糖苷(11),其中化合物 4、5、7和 8 为首次从药用红树木榄中获得,化合物4 具有抗HBV活性,其抑制率为23.59%.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木榄胚轴抗HBV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宽叶金粟兰(Chloranthus henryi)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宽叶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并结合参考文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评价化合物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1)从该植物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pipercyclobutanamide C(1)、chololactone A(2)、sarcanolide B(3)、环银线草醇A(4)、chloramultiol D(5)、chlorasessilifol B(6)、chlorajaponol(7)、tianmushanol(8)、spicachlorantins B(9)、spicachlorantins A(10)、及已灵素A(11)、chloramultiols A(1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除化合物8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宽叶金粟兰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仅化合物2和化合物7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4.50±0.27)μmol·L-1和(4.25±0.08)μmol·L-1,其他化合物对其均无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度研究与开发利用金粟兰属草本植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该研究综合运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测定各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鉴定了 13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素(1)、(+)-8-羟基松脂素(2)、(+)-丁香脂素(3)、(+)-杜仲树脂酚(4)、(+)-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5)、(+)-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8′-羟基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松脂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8)、schilignan F(9)、(+)-松脂素-4,4′-O-双吡喃葡萄糖苷(10)、(+)-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neoolivil-4-O-β-D-glucopyranoside(12)、3,3′-bis[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2H-1-benzopyran](13).其中,化合物 1-4、7、8、10、12、13 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5、6、9、11 为首次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 1、3、4 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9.94±1.89)、(66.25±2.11)、(59.81±1.73)μmol·L-1.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化学成分,为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我国特有植物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的化学成分,该文将钩毛茜草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钩毛茜草中共分离了15个蒽醌类化合物,分别是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1)、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2)、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3)、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β-glucoside(4)、1,3,6-tr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5)、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7)、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8)、digiferruginol-11-O-β-gentiobioside(9)、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0)、6-hydroxyrubiadin(11)、1,2-二羟基蒽醌(12)、大黄酚(13)、6-hydroxyxanthopurpurin(14)、1,3-二羟基蒽醌(15)。化合物7、8、14为首次从茜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0、12、13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