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元谋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南方已知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绝大多数是属于洞穴或裂隙堆积,云南元谋是我国南方为数不多的河湖相堆积的化石地点之一。1926—1927年,美国人格兰阶(W.Granger)曾在元谋附近采得一批化石,后经寇伯特(E.H.Colbert)研究,其动物群包括云南马、剑齿象、犀牛、猪、鹿、牛六个种属。格兰阶采集化石的地点不详,寇伯特主要是根据云南马将所谓的“元谋组”的时代划为早更新世。1938年,卞美年前往元谋进行新生代地质的研究并获得了剑齿象、马以及不能详细鉴定的鹿类、牛类化石。这些化石除剑齿象采自明确的地点外,其余均是从药商手中买的。卞氏也认为元谋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相当于华北的三门系。1960年,北京中央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的同志在元谋马大海附近的三个地点采得一批化石,有云南马、猪、鹿和牛,其中云南马的化石有完整的上、下颌骨,经裴文中研究,对过去寇伯特所命名的云南马的 相似文献
2.
3.
甘肃榆中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甘肃榆中上苦水大沟发现的几种哺乳动物化石:Microtusgregalis,Ochotonasp.,Felistigris,Equusprzewalskii,Coelodontaantiquitatis,Cervus(Sika)sp.,Antilopinaegen.indet.,Ovisnahoor,Bovinaegen.indet..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这是甘肃中部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层位确切、化石门类较多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4.
吉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吉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前人研究很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等对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做了综合研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吉林省博物馆对吉林境内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又获得了大量资料,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据几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对已出土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整理,笔者试图探讨一下吉林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分布的特点,供研究本区的古地理、古气候以及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5.
6.
195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太原工作站王择义同志等在山西东南部临猗县,靠近黄河一带的地区采集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在这一批化石中有一些种类是河北宣化泥河湾层(维拉方期)的典型种属,这一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注意。1958年6月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在临猗又采集了一些标本,这两批化石的产地和层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归并在一起作简单的报导。临猗县是由原来的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成立的,化石产于原临晋县属的吴王乡及吴王渡口,和潘侯乡(距县西约40公里)夏里村,浪店村等地,均为靠近黄河附近的村落(见化石产出地区平面图)。化石动物羣的时代为更新世初期(泥河湾期)。 相似文献
7.
青海共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里所记述的几类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是青海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范锡朋、朱俊才两位同志于1959年7、9两月在青海省共和县(卡卜卡)采集的。化石保存在恰卜恰河岸阶地的砂砾石层中(见剖面图)。标本石化程度较深,虽然比较破碎(采集和装运所致),但尚能鑑定。笔者对采集化石的同志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8.
<正> 人们在河北省东北部的平泉县双洞和吕家营村等地的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了野猪、羊和獾化石。此外,平泉县文物保管所也收集到一些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为野马的臼齿、象的骨骼和安氏鸵鸟蛋化石。该文物所还收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七九年,辽宁本溪市博物馆刘兴林等人在溪湖区三道岗洞穴堆积物中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笔者同高尚华、许振宏等同志对这个化石地点(E123°45′21″、N41°20′24″)进行了试掘.该地点的堆积物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洞中.洞内堆积面积约15平方米,我们仅在距洞口约4米处挖了一个1米宽、2米长深达洞底仅1米的探沟.堆积物为褐黄 相似文献
10.
安徽过去哺乳类化石地点很少,解放后于1952—1954年间,曾在泗洪、五河二县(原属安徽,现划入江苏)发现巨河狸(Trogontherium)及四不象鹿等哺乳类化石,经杨锺健教授等研究发表(1955),并确定了一套可资皖北对比的第四纪地层名称。同一时间内也在涡阳、怀远、凤台等县分别找到过河狸、象及水牛。 1959年春,据报告在皖北宿县发现化石,安徽省博物馆同志即往该地发掘一次,继又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作者收到王元青博士转来胡长康老师未研究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由山东省博物馆工作人员采自山东宁阳县伏山的裂隙堆积物中。根据化石围岩判断这批化石可归入同一动物群。该动物群包含12种:松鼠科1种(Sciurotamias sp.),兔科2种(Brevilagus brachypus,Lepus sp.),食肉目5种(Pachycrocuta perrieri,Nyctereutes sinensis,Canis variabilis, Homotherium sp.和Meles sp.),牛科2种(Gazella sp., Ovibovinae gen etsp.indet.),鹿科2种(Cervus sp.,Cervidae gen et sp.indet.)。其中,Pachycrocuta perrieri个体明显小于桑氏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p2后附尖较发育,p4前附尖高,ml三角座窄。四川巫山原鉴定为桑氏鬣狗的标本中至少有一件下颌骨(重庆自然博物馆,CV877)应当归入此种。Meles sp.具有较周口店第18点发现的Meles chiai及中更新世常见的Meles mel?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发现于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地层中的1对羚牛角化石。标本与现生羚牛的角心很相似。角心粗壮,以110°的角向后向外侧弯曲。角心顶端背腹扁平,角尖略向上弯。秦岭可能是羚牛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3.
14.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相似文献
15.
16.
江苏溧水神仙洞发现的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记述了江苏溧水神仙洞1977年发现的动物化石,包括最后鬣狗、棕熊、麝鼹、仓鼠等19个种类。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11200±1000年(公元前9250±1000年)。作者对神仙洞的堆积,动物群的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中甸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最近发现于横断山脉中段的一批哺乳类化石 ,具体地点位于云南迪庆州中甸县城 (香格里拉 )以南约 6km处的公路旁。这批材料包括灵长类 (Procynocephaluscf.P .wimani)、啮齿类 (Hystrixsp .)、食肉类、奇蹄类 (Equusyunnanensis)及偶蹄类 ,其中以鹿类 (Cer vavitusultimus、Eucladocerossp .、Cervus (Rusa)yunnanensis等 )和牛羊类最为丰富 ,揭示了当时一种混合的森林 -草原环境。从动物群总体面貌来看 ,这批哺乳类可与元谋人动物群相比 ,时代为更新世早期。但其中有些种类与北方早更新世类群相似 ,如真枝角鹿及羚羊等 ,表明该动物群也与北方动物群之间存在着某种生物地理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19.
<正> 广西武鸣县太平公社文坛大队社员在该大队板旧村附近的叫山采集磷矿时,于1975年冬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件四稜齿象右下颌骨,其上面附有一完整的第三臼齿。这件化石后为县民矿站王福钿同志收集。1977年5月,笔者与张玉荣等同志到该地点观察,采集到化石数件,现将地层及化石一并记述于下。一、洞穴及其堆积物板旧村西距武鸣城约9公里。板旧一带岩溶地貌已发展到孤峰平原阶段,孤峰点缀在第四系红黄色砂质粘土组成的准平原上,峰顶面相对高度70—270米不等,叫山为其中一座,它位于板旧村南南西约900米、长岗村北东东约800米处。山体呈东西走向的长条 相似文献
20.
禄丰古猿化石地点的植物叶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在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D剖面第4层(薄层黑色炭质粘土与灰色细砂互层)发现植物叶部印痕化石,经鉴定属壳斗科绝灭的雷龙潭槲叶(Dryophyllum relongtanense Colani),该种植物常参与组成亚热带至暖温带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