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据1954年考查,东安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很多,尤其是寄生天敌,它是限制或抑制松毛虫大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2.卵期的寄生天敌有: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白角小蜂,名和小蜂及金小蜂等六种,其中以前三种较为重要。 3.第一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12.76%,其中黑卵峰的寄生率达5.83%,第二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40.61%,其中黑卵蜂的寄生率达33.45%。 4.松毛虫各种卵蜂羽化时期及数量的观察,使我们初步了解卵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于今后饲放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5.幼虫期的寄生天敌有:两色瘦姬蜂,黑胸姬蜂,红头小茧蜂,黄甲腹小茧蜂,毒蛾绒茧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白僵病菌及寄生蝇类较为重要。 6.三次幼虫期寄生天敌的考查可以看出:越冬代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56.62%,第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82.83%,第二代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40.83%,幼虫期的死亡率(主要是寄生率)相当高。 7.蛹期的寄生天敌有:日本黑点姬蜂,大腿蜂,花胸姬蜂,黑瘤姬蜂,松毛虫瘤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日本黑点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较为重要,但需指出,可能是因为病菌寄生的原因,未羽化蛹的比例很大,如在越冬代占36.68%,第一代占40.11%,这是值得今后深  相似文献   

2.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3.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达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龄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红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13粒聚产成堆,单个青铃上可同期产卵1~16粒。  相似文献   

4.
王学平  曹雁萍 《昆虫知识》1996,33(3):144-146
1993年在江苏省如皋市研究了棉田三代玉米螟幼虫为害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棉田三代玉米螟为害,因棉株生育状况而变,初龄幼虫为害表现为随机选择,在蕾、叶柄中的幼虫,2、3龄时向外转移为害。高龄幼虫绝大多数为害大铃,少量蛀杆。依据棉田发生为害规律,三代玉米螟防治时间,以卵盛期用药最佳。  相似文献   

5.
<正> 本省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发生少,为害经;二代明显上升,为害加重;三代虫量显著激增,严重为害中、上部青铃。如不及时防治,青铃被害率可在90%以上,棉产量损失为20%左右。因此查清红铃虫第三代虫源,搞好测报,及时指导田间药剂防治很有必要。现将1977—1982年在肖山棉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和过程 选有代表性的棉田定300—500株棉花,调  相似文献   

6.
金小蜂Dibrachys cavus Wilk.属于金小蜂科Pteromalidae,是仓库里越冬红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分布很广,利用它来防治仓库里的越冬红铃虫还是史无前例的尝试。我们于1955年开始采种研究,1958年利用,1960年推广到全国主要棉区,效果良好。据全国13个省市30余处的不完全统计,放蜂的仓库内,越冬红铃虫的被寄生率平均为90%,最高100%,最低60%,在棉田内第一代红铃虫为害花朵的数量较不放蜂的棉区平均降低75%左右。  相似文献   

7.
丁香北京瘿蚊Pekinomyia syringae Jiao & Kolesik以幼虫在北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pekinensis和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amurensis叶片内隐蔽为害,为害严重时导致寄主提前落叶。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其生活史、习性研究发现,该瘿蚊在北京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层结茧越冬。3月初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羽化盛期为3月底至4月初,成虫不需补充营养,有趋黄性,卵孵化期为4月上中旬,4-10月幼虫为害,10月老熟幼虫脱离叶片在表土层结茧越冬。本研究结果为该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防治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褐新圆蛛生物学以及对棉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新圆蛛在湖北省以初孵幼虫在卵袋内越冬,一年可完成三个世代。雌蛛交配一次可终生产受精卵,一生最多可产9个卵袋。每个卵袋含卵粒数一般为80—90粒,单雌产卵量平均在450粒以上,最多可产869粒。卵的孵化率在90%以上。 成蛛的寿命较长,温度和食物对寿命有较大影响;有较强的耐饥能力。 在棉田内以结网捕食害虫,可捕食棉铃虫、红铃虫、棉小造桥虫、小地老虎、棉二点叶蝉、棉大卷叶螟和大青叶蝉等害虫。  相似文献   

9.
冯成玉 《昆虫知识》1994,31(6):336-339
在棉株结铃前,红铃虫一代卵主要分布于棉株新展开叶上。在棉花单株结铃害2.5个左右时,红铃虫卵均集中分布于棉青铃上,红铃虫二、三代卵分别以由外到内第二、三和第三、四大铃圆锥体位上的青铃卵量分布最多,分别占全株卵量的58.56%和67.19%。红铃虫在10天以上日的青铃上均可产卵,其中在20-34天日龄的青龄上产卵量最大,占青铃上总卵量的55.02%。一代和二、三代铃虫卵常分别1-8粒和1-3粒聚产成  相似文献   

10.
棉红铃虫在浙江棉区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和棉籽4个部分,每年棉产损失在2成以上。为了进一步探究红铃虫的发生规律,提高防治效果,在1951—1956年的研究基础上,1957年在肖山棉麻试验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兹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一、田间产卵规律与习性 第一代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旬为终了期。6月17日田间始现第一代卵,6月27日—7月11日为产卵盛期。调查50株棉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