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8,(4)
正八十年前,"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在云南禄丰被发现,随后的十余年间杨钟健杨老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对禄丰发现的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云南禄丰及其周边地区的下侏罗统红层也成为了世界上保存同期古脊椎动物化石最好的产地之一,为研究恐龙,尤其是基干蜥脚型类  相似文献   

3.
《化石》1992,(2)
禄丰是一个小的红色盆地,在昆明市两北102公里处。盆地中发育着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1938年,古生物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在禄丰盆地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批化石经畅钟健教授研究后开始享誉世界。禄丰被人们称为恐龙之乡。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络绎不绝地相继来到禄丰盆地进行恐龙化石考察。目前禄丰恐龙动物除了恐龙化石外还有两栖类,龟鳖类、觚类,似哺乳爬行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共有6目30余种。  相似文献   

4.
1975年三月,自贡市自流井区红旗公社会溪六队的社员,在改田改土中,发现古脊椎动物骨髂化石。我馆在该队社员的配合下,进行了发掘和清理。清理出的化石有:颈椎、肋骨、尾椎、坐骨、耻骨、肱骨、趾骨等。经鉴定,是一较大的蜥脚类恐龙化石。这具恐龙骨骼化石保存在棕紫色砂质泥岩中,含化石层位属侏罗系重庆群的上沙溪庙组。这一发现,为研究自贡盐卤、天然气、石油的成因及自贡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向广大群众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反动的“天命观”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5.
1972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崔贵海、袁祖银两同志在云南禄丰发掘恐龙的同时,采集到了不少卞氏兽类的化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门类的标本,其中也包括若干三叠纪哺乳动物。这里仅就两个属于始带齿兽的头骨给予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6.
曹幼枢 《化石》1999,(2):22-23
中国的第一副恐龙骨架是许氏禄丰龙。许氏禄丰龙亦是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装架的第一条恐龙。今年,是许氏禄丰龙研究者杨钟健院士逝世20周年纪念。许氏禄丰龙采掘于云南禄丰县沙湾东山坡。由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卓越的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研究,定名...  相似文献   

7.
禄丰古猿化石地点地层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详尽地记述了云南禄丰古猿化石地点附近的地质、地貌、地层情况以及产出古猿及大量脊椎动物化石的剖面。  相似文献   

8.
云南禄丰上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云南禄丰在地质古生物方面以发育有巨厚的中生代地层和盛产恐龙、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而著名,但是在新生代地层及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方面几乎是个空白。1975年5月,禄丰石灰坝村的群众在挖褐煤时发现了一些动物的化石牙齿,后来由禄丰县文化馆的王正举同志送交云南省博物馆。在初步鉴定中发现其中有第三纪古猿的化石牙齿,此事立刻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同年冬,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组成野外队,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和发掘,此项工作于76年春、冬一直连续进行。大批古猿及哺乳动物化石采自褐煤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的数量和代表的种类都较丰富,是我国华南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9.
自贡恐龙化石已查明有七十多处,遍及所辖四区二县,有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剑龙等近二十个种属的恐龙,真是千奇百怪,无其不有。自贡恐龙化石具有点多,地史分布时间长,新属新种多,恐龙动物群组合特征明显的特点,有“恐龙之乡”之美称。自贡恐龙化石如此之多是由于四川盆地的古地理、古环境为恐龙的栖息生存创造了天然条件。在一亿九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湖水占据了现今的四川盆地全境,这就是地质上叫的“古巴蜀湖”。这种特殊环境,为后来恐龙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大约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没有强烈的地壳运动,气候温湿,雨水充沛,地势平坦,湖  相似文献   

10.
<正>腔骨龙类属于基干兽脚类恐龙,体型较小,仅发现于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2014年10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等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Zootaxa)上报道了在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一具保存较好的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禄丰盘古盗龙(Panguraptor lufengensis)。这是腔骨龙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  相似文献   

11.
《化石》2015,(3)
<正>自贡是举世闻名的"恐龙之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曾风趣地说过"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这句话应该是对自贡恐龙总体特点最形象而直观的评价。作为中国恐龙发掘和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与自贡恐龙之间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还要从一百年前的那次发现说起。1915年,应中国当时相关部门的邀请,美国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博士带领美国的一个地质调查组来  相似文献   

12.
恐龙,是一群早已绝灭的形态奇特的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205百万年前的晚三叠世到65百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它们曾独霸了地球的陆地达一亿四千万年之久。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恐龙世代繁衍,形成种类繁多、大小各异的庞大家族。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从东部的山东至西域的新疆、青藏,从南国的云南和两广到北疆的内蒙古和黑龙江,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化石地点,其中有世界闻名的早期恐龙化石产地一云南禄丰;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大马拉山侏罗纪蜥脚类恐龙化石地点一西藏昌都大马拉山,被誉为“恐龙群窟”的四川自贡大山铺;亚洲第一大龙产地合川太和镇……。  相似文献   

13.
《化石》2015,(4)
<正>云南省禄丰县是中国最大的化石埋藏地之一。如今的国家4A级景区"世界恐龙谷"(见题图)就建立在一条曾经发掘出大量恐龙化石的山谷中,其中川街恐龙大遗址馆展览有将近70余具禄丰出土的恐龙化石骨架,以及一大片被保留的恐龙发掘现场。这些恐龙之得以"重见天日",与一位本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出身的"化石猎人"分不开。他的名字,叫王涛。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5,(3)
<正>自贡是久负盛名的千年盐都,地下蕴藏的宝藏——盐卤和天然气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然而,蕴藏于地下的另一种宝藏,沉睡了上亿年的恐龙化石,在100年前却一直鲜为人知。直到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在自贡最早发现并认识了这类神秘而古老的爬行动物化石——恐龙化石,从此叩开了自贡恐龙化石宝藏的大门。迄今为止,自贡地区共发现恐龙化石21个属26个种,包括新发现的17个属23个种。  相似文献   

15.
<正> 1979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博物馆组成的野外队,在南江县境内进行侏罗系脊椎动物化石野外调查时,于南江县城郊的崔家沟,发现了两个十分完整的三列齿兽头骨和部份骨骼,化石产自上沙溪庙组下部的地层中。在我国关于三列齿兽科的早期记录,主要来自云南禄丰盆地的下禄丰组。1965年,在万县地  相似文献   

16.
《化石》2015,(3)
<正>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eorge D.Louderback)在自贡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侏罗纪恐龙之乡的大门由此打开。100年来,自贡地区已发现恐龙化石点140余处,鉴定出的恐龙种类达21属26种,占四川盆地恐龙种类的一半以上,约为中国恐龙属种的七分之一。100年来,人们对自贡恐龙化石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从未停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更是在人类  相似文献   

17.
杨正纯 《化石》2019,(2):57-65
<正>云南的恐龙自从发现到如今,已整整80多年。但是,自许氏禄丰龙在世界闻名之后,云南的恐龙热却度过了半个世纪的低温阶段,直至改革开放后,1987年云南恐龙才又开始重新"崛起"!恐龙化石和新产地发现连连不断。1995年以来到如今,已发展成为以"云南禄丰恐龙国家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每年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前后都安排有地质考察,这是了解经典化石产地的难得机会,也是我决定是否参加会议的一个因素。美国上三叠统的钦利(Chinle)组因为产出2.2亿年前的早期恐龙腔骨龙以及波斯特鳄、植龙类、鹰龙类(aetosaur)等众多的主龙类而闻名于世;英国广播公司著名的电视系列片《与恐龙同行》中第1集《新鲜血液》就主要基于此地层中产出的化石为原型而创作。这个组最著名的化石产地是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