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乐东洪帽剖面鹿母湾组中,首次发现丰富的由沟鞭藻和疑源类组成的浮游微体植物群,共计10属25种(沟鞭藻6属20种,包括1新种。疑源类4属5种),组成以Laciniadinium granulatum-Granodiscus granulatus为特征的藻类组合。根据组合中主要属种的生长环境,认为海南乐东鹿母湾组沉积时期主要为干旱的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环境;有些海相沟鞭藻的发现,不能完全排除鹿母湾组沉积受弱海水的影响,水域较平静。  相似文献   

2.
下辽河西部坳陷锦128井藻类生物标志物(分子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文描述了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沙河子组一登娄库组(别里亚士期—阿普第早期)淡水角藻类沟鞭藻囊孢4属、5新种和2个未定种,并对拟蝙蝠藻属(Vesperopsis Bint, 1986)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3.
伊朗卡尚地区始新世沟鞭藻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简要报道了伊朗卡尚地区库姆组首次发现的沟鞭藻类。计6属6种。根据沟鞭藻化石组合面貌,并结合介形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组合。探讨了含沟鞭藻化石的地层时代.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大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4.
第四纪沟鞭藻类在海南岛砂质白云岩中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该文所研究的样品采自海南省儋县排浦乡,为一套珊瑚岸礁海蚀坪潮间带的更新世砂质白云岩。作者对其中两块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获得沟鞭藻类囊孢4属10种,其中包括1新种2未定种。文中除了对这些属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以外,还讨论了它们所反映的古环境,认为含有这些化石的砂质白云岩是暖温带浅海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W6-1-1井始新世海相沟鞭藻类24属36种(包括4新种),绿藻1属2种;论述了生物地层特征,建立了两个沟鞭藻组合并讨论了其地质时代、古环境及海侵海退等问题。东海陆架盆地始新统两个沟鞭藻组合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大的海侵海退过程;海侵导致微体浮游植物的繁盛,并提供了较丰富的生油母质。文中提出下、中始新统的界线应置于温州组下部的灰岩与厚层泥岩之间,即瓯江组上部至温州组下部的灰岩应划归下始新统,温州组的其余地层应划归中始新统。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东部虎林盆地欧特里夫-巴列姆期沟鞭藻类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对首次发现于黑龙江虎林县东北部H87-3孔龙爪沟群的海相沟鞭藻类进行了初步研究,沟鞭藻组合包括12属20余种,其中描述和照相9属17种,包含4新种。根据全球分布的一些重要种的地质历程,认为以Oligosphaeridium属占优势和丰富或较丰富的Odontochitina operculata,Gardodinium trobeculosum,Circulodinium attadalicum,P  相似文献   

7.
南海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沟鞭藻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海深海盆地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沟鞭藻以热带-亚热带大洋种类为主,伴有浅海种和河口湾种及温带-寒带种。本文对其中的9个属18个种包括5个未定种的沟鞭藻进行了描述,并据柱状剖面沟鞭藻种类的百分率的变化把KS01井的上部划分出两个暖气候期和一个偏凉的气候期;其下部出现的早更新世至中新世的沟鞭藻囊孢反映了不稳定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对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6-X井1 460~3 600 m井段80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除少数井段样品外,多数样品孢粉化石均较丰富。共鉴定孢粉80属85种,另见疑源类及沟鞭藻等孢型化石。根据孢粉特征分子和优势属种的分布规律,结合疑源类和藻类的分布特征,将1 460~3 600 m井段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1 460~1 490 m为Polypodiaceaesporites-Polypodiisporites usmensis组合,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指示了滨浅海沉积环境;1 670~2 180 m划分为Quercoidites-Tricolporopollenites-Cupuliferoi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晚渐新世,疑源类和盘星藻Pediastrum含量高,揭示沉积环境为沼泽;2 210~3 090 m为Pinuspollenites-Magnastriatites hawardtii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含丰富的Pediastrum,指示了湖泊和沼泽环境;3 130~3 600 m为Taxodiaceaepollenites-Alnipollenites-Granodiscus-Leiosphaeridia组合,时代为晚始新世,疑源类丰富,主要为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东北部绥滨地区海相东荣组最上部产丰富或较丰富的沟鞭藻类,经鉴定达20属30余种,其中有些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包括一新种Leberidocysta suibinensis sp.nov.。文中详细地讨论沟鞭藻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包括侏罗-白垩系界线等;认为该组合的时代为Berriasian—Valanginian期。这一组合是我国白垩纪最早期的海相沉积,也是白垩系底部的第一个化石组合;首次提出黑龙江省东北部绥滨地区侏罗-白垩系界线应置于Tithonian阶的沟鞭藻Amphorula delicata组合与Berriasian-Valanginian阶的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之间,即岩石地层上的东荣组上部与最上部之间。这条沟鞭藻类生物地层界线与双壳类的下、中伏尔加阶的Buchiamosquensis-B.rugosa带与上伏尔加阶的B.fischeriana带之间的分界完全吻合,与目前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建议的侏罗-白垩系界线位于中伏尔加阶与上伏尔加阶之间亦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姜钦华 《古生物学报》1993,32(5):634-643
研究基于英国北海盆地北部两个钻孔剖面的侏罗纪地层,发现大量的多样化的沟鞭藻及其它有机质藻类(统称为微体浮游藻类),描述了各组的微体浮游藻类组合,建立了10个沟鞭藻组合带,并与其它地区同时代地层中的沟鞭藻组合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描述山东东营凹陷晚更新世海侵层中的沟鞭藻类化石12种含1亚种1比较种和1新种(Dissiliodinium tuberculatum sp.nov.),归属于6属3科;简要介绍了沟鞭藻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LW5井3 070—3 480m井段81个孢粉样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86个孢粉属种类型;另有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膜。根据孢粉和藻类化石组合面貌、丰度变化和特征分子的分布规律,将研究井段地层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3 070—3 325m井段为Polypodiaceaesporites-Dinocysts组合,层位相当于珠江组,时代为早中新世。本组合含丰富的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孢粉以Graminidites,Zonocostatites和Chenopodipollis等为主,沉积环境为滨浅海,气温较高,指示了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古气候;3 330—3 470m井段为Alni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组合,与珠海组层位相当,地层时代为晚渐新世。本组合沟鞭藻和微有孔虫少量出现,孢粉含丰富的Pinuspollenites和Abietineaepollenites,出现较多的Cedripites等,反映海陆交互的古环境,显示了气温低的亚热带古气候。  相似文献   

13.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包括南部带海相层,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15属19种,含1新种和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Odontochitina operculata-Muderon-gia teltracantha组合(下部)和Vespe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上部);讨论沟鞭藻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并与国际上有关地层进行对比,认为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组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描述了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化石,其中2新种。建立1沟鞭藻组合,探讨了含藻类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并据藻类化石赋存情况,推测了盆地有利的生油层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吉林省延吉盆地下白垩统2个组中沟鞭藻类及其它藻类组合。其中铜佛寺组二段是延吉盆地下白垩统产沟鞭藻最丰富的层位。Vesperopsis cf.zhaodongensis-Vesperopsis tongfosiensis组合指示的地质时代可能为Hauterivian—Barremian期,代表了淡水-微咸水(偏淡水)的沉积环境,而Filisphaeridium-Sentusidinium组合的时代属于Barremian—Aptian早期,指示的水体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偏微咸水)。文中描述了1新种,对Vesperopsis yanjiensis Mao,Wan et Qiao,1999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6.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包括南部条带海相层,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15属19种,含1新种和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 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下部)和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上部);讨论沟鞭藻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并与国际上有关地层进行对比,认为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时代为Hauterivian晚期.据此,推测城子河组下部,即海相层及其下的地层时代属Valanginian晚期-Hauterivian晚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的标本是我国南极洲考察队采自南极半岛北端,同层标本中含有可见于白垩纪至中始新世的双壳类化石Aphrodina sp.,据所含沟鞭藻和孢粉化石的研究,其时代为始新世。文中对13属15种包括4未定种1个新种的沟鞭藻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沟鞭藻组合的成分分析,对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沟鞭藻为单细胞的原始的海洋生物。古生物学家根据形态特征,超微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认为沟鞭藻可能在前寒武纪时已存在,并推测古生代疑源类可能是现代沟鞭藻的先祖,但确凿的沟鞭藻囊孢的化石记录始于晚三叠世。生物标志物以分子化石的形式记录了沟鞭藻的起源及演化历史。在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中甲藻甾烷及三芳沟鞭藻的检出,建立了沟鞭藻与其古代先祖(疑源类)的联系,提供了沟鞭藻先祖前寒武纪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渐新世—上新世3个钻井剖面412个沟鞭藻样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根据沟鞭藻化石丰度、分异度变化以及特征性的环境指示种,对琼东南盆地渐新世至上新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研究区从早渐新世早期海水开始入侵,至早渐新世晚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一直持续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沟鞭藻化石数量和种类明显出现低谷,发生了一次较为明显的海退;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沟鞭藻化石较丰富,丰度和分异度增加,海水明显比早中新世沉积时期加深;早上新世早期,指示海侵的化石属种较丰富,反映了温暖浅海的沉积环境;早上新世晚期,指示一种开阔的海洋环境,水体较深;晚上新世早期,沟鞭藻化石属种面貌反映了热带浅海环境,但水体可能比早上新世晚期沉积时要浅;晚上新世晚期,指示海侵的沟鞭藻化石属种达到最繁盛时期,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