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江西千烟洲人工针叶林下狗脊蕨群落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了江西省千烟洲人工针叶林下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群落的生物量、细根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 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等。通过叶片参数和地上生 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狗脊蕨单株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分别 为W1=0.021H1.545(R2=0.790)和W1=2.518(D2H)0 .616(R2=0.894;H为株高 ,D为地径)。人工针叶林下灌草层地上生物量为367.8 g&;#8226;m-2(52~932 g&;#8226;m-2),凋落物为1 631 g&;#8226;m-2(672~2 763 g&;#8226;m-2),分别占 乔木层地上生物量的4.7%(1.55%~13.2%)和20.7%(7.6%~32.1%)。狗脊蕨群落地上生物量和NPP分别为266.6 g&;#8226;m-2和88.67 g&;#8226;m-2&;#8226;a -1 ,其中狗脊蕨种群占73.7%;地下生物量为212.6 g&;#8226;m-2。狗脊蕨的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eaves day mutter content, LDMC)分别为144.0 cm2&;#8226;g-1和31.99%,二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最佳叶面积估算模型为S=21.922 6-0.152L2+0.000 9L3(9.0≤L(叶片长度)≤23.5;1.4≤W ( 叶片宽度)≤5.9)。狗脊蕨种群的LAI为1.8。土壤含水量对狗脊蕨生物量有显著影响。群落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太湖水生植物氮磷与湖水和沉积物氮磷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太湖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组织及生长环境中的N、P含量,结果表明:太湖沉水植物组织N、P含量一般要高于浮叶植物组织,5月的N、P含量(以干重计)一般高于9月。5月以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的N(28.452 mg?g-1)、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P(4.552 mg&;#8226;g-1)含量最高,浮叶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的N(14.363 mg&;#8226;g-1)、P(1.792 mg&;#8226;g-1)含量均为最低;9月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N(25.206 mg&;#8226;g-1)、P(2.727 mg&;#8226;g-1)含量最高,浮叶植物荇菜的N(17.245 mg&;#8226;g-1) 、P(1.519 mg&;#8226;g-1)含量均最低。沉水和浮叶植物的N、P含量与水体N、P浓度的相关性较为显著;与沉积物N、P的相关性不明显。此外,植物体内的N、P含量亦与植物物种的特性、生长发育阶段和生长状况等内在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优势树种树干呼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原位监测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11种优势树种树干呼吸速率、1 cm深树干温度以及林内空气变化情况。研究发 现,11种优势树种的树干呼吸具有相同的季节规律,并且雨季均大于干季时的树干呼吸。树种间树干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在0. 823~2.727 μmol&;#8226;m-2&;#8226;s-1。树干1.3 m处所测南北方向树干呼吸无显著性差异。树干呼吸与树干温度显著相关(0.552<0.92),呈良好的自然指数回归关 系,Q10值为1.90~3.03。20 ℃时各树种的RT(总树干呼吸)速率为0.771~2.570μmol&;#8226;m-2&;#8226;s-1。  相似文献   

4.
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 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 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5.53μg&;#8226;m-2&;#8226;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 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6.53μg&;#8226;m-2&;#8226;h-1。 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 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 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相似文献   

5.
 以耐铝性明显差异的两个大豆(Glycine max)基因型‘浙秋2号’(耐性)和‘浙春3号’(敏感)为材料, 研究根尖边缘细胞比活度、粘液分泌和根长对铝胁迫和解除胁迫的反应, 明确边缘细胞的粘液分泌对策在铝毒环境中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 ‘浙秋2号’在100~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的3~12 h, 边缘细胞比活率呈递减趋势, 12 h后比活率又略有上升。‘浙春3号’在300和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的变化与前者一致。两个大豆基因型的粘液层随着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增厚, 并于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24 h时达到最大(>17 µm)。‘浙秋2号’在低浓度Al3+ (100和200 µmol&;#8226;L–1)处理3~6 h后就会分泌大量粘液, ‘浙春3号’则在300 µmol&;#8226;L–1 Al3+处理12 h后才有类似的变化。‘浙秋2号’在400 µmol&;#8226;L–1 Al3+处理下的根相对伸长率均高于100~300 µmol&;#8226;L–1 Al3+处理, ‘浙春3号’则表现为Al3+浓度越高, 根伸长受抑越明显。Al3+胁迫解除后, ‘浙秋2号’的粘液分泌速度和分泌量急剧下降, ‘浙春3号’在胁迫解除后的24 h, 仍会持续、大量地分泌粘液(>19 µm)。可见, 耐性大豆通过在铝胁迫初期快速、大量地分泌粘液以维持较高的边缘细胞活性和解除胁迫后迅速降低粘液的分泌速度及分泌量来适应铝毒害环境。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对土壤中不同含量Cd(即对照, 12.5, 25, 50, 100, 200, 300, 400 mg&;#8226;kg-1)的生 长反应、吸收和积累Cd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添加重金属Cd后,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生长正常,地上部和根系Cd含量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 增加而增加,在400 mg&;#8226;kg-1 Cd处理下含量分别高达2 900和500 mg&;#8226;kg-1,其地上部显著大于根部;然而,土壤添加Cd后,非矿山生态型东 南景天的生长受到抑制,地上部和根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当土壤Cd含量为50~100 mg&;#8226;kg-1 时,非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的地上部和根系Cd含 量随着土壤中C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根系Cd含量则大于地上部。当土壤Cd≤50 mg&;#8226;kg-1时,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根系Cd含量比非矿山生态 型高 ,但当土壤Cd≥100 mg&;#8226;kg-1,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然而,但在同一Cd处理水平下,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地上部Cd含量总是高于非矿山 生态型。这些结果表明,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有很强的忍耐和吸收土壤Cd的能力,再次证明其为一种Cd超积累植物。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O2加富对丹尼斯凤梨(Guzmania`Denise’)和吉利凤梨(Guzmania `Cherry’)叶片光合速率、植株生长、开花和光合相关酶活性的 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0 d期间,处理(600±40)、(900±40) μmol CO2&;#8226;mol-1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同期对照增加了6.24%~31.91%和11.92%~ 41.48%;CO2加富下促进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Rubisco活性增加,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则明显下降。(600 ±40)μmol CO2&;#8226;mol-1处理下的株高、叶面积分别比同期对照下增加了6.94%~14.63%和1.66%~7. 06%,而处理(900±40) μmol CO2&;#8226;mol-1下 分别增加了9.71%~20.85%和2.87%~11.62%;CO2加富下促进了干重和鲜重的积累。此外,CO2加富提前了吉利凤梨的花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温度和光强是如何影响离体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 阐明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与VDE活性关系, 该文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光强(200、500、900和1 200 μmol&;#8226;m–2&;#8226;s–1)和不同温度(4、25、38和45 ℃) 交叉处理对小麦叶片VDE活性以及依赖叶黄素循环热耗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叶片VDE活性在30 ℃最高, 说明30 ℃是小麦叶片VDE体外条件下的最适温度; 不同光强处理下小麦叶片VDE活性基本一致。与室温(25 ℃)处理的叶片相比, 低温(4 ℃)处理的叶片VDE活力没有明显下降, 而高温(45 ℃)处理则导致了叶片VDE活性急剧下降。小麦叶片热耗散(NPQ)以及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qE)均随着处理光强的增加不断上升, 而qE/NPQ则随光强增加略微下降, 在1 200 μmol&;#8226;m–2&;#8226;s–1光强条件下qE/NPQ则急剧下降。该研究揭示VDE活性与依赖叶黄素循环热耗散能力的指标qE/NPQ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不完全一致。并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部温带植物群落的季相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群落季相阶段的划分,对于诊断地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和进行遥感植被生长季节的地面检验,具有重要 的科学意义。该文利用物候累积频率拟合法对我国东部温带地区7个站点1982~1996年的植物群落季相阶段进行划分,并分析了植物群落季相的 空间差异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站点多年平均变绿期和旺盛光合期初日随纬度的升高而推迟,凋落期和休眠期初 日随纬度的升高而提前;多年平均变绿期、旺盛光合期和凋落期长度随纬度的变化不甚明显,而休眠期则随纬度的升高明显延长;2)在研究期 间内,站点平均变绿期初日以0.6 d&;#8226;a-1的平均速率显著提前,且长度以0.7 d&;#8226;a-1的平均速率显著延长;旺盛光合期初日呈不显著推迟,长 度呈不显著缩短;凋落期初日呈微弱提前,长度呈微弱延长;休眠期初日呈微弱提前,但长度却以0.9 d&;#8226;a-1的平均速率显著缩短;3)站点平 均变绿期初日与当月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显著,平均气温每升高1 ℃,初日提前约4.3 d;站点平均旺盛光合期初日与初日前第二个月到初日当月 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显著,平均气温每升高1 ℃,初日提前约4.4 d;站点平均凋落期和休眠期初日与气温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细根生长、死亡和周转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根周转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与过程的核心环节,而细根周转估计的关键是了解细根的生长和死亡动态。该研究以18年生落叶松(Larix gmelinii)和水曲柳(Fraxi 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技术对两树种0~40 cm深度的细根生长和死亡动态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测,研究了两树种细根在不同土层深度的生长与死亡动态、细根周转以及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 落叶松平均细根生长(Root length density production, RLDP)0.0045 mm•cm-2•d-1)明显低于水曲柳RLDP(0.0077 mm•cm-2•d-1)。两个树种细根平均RLDP在表层(0~10 cm)最大,而底层(30~40 cm)最小 ,两树种平均细根死亡(Root length density mortality, RLDM)也表现同样规律 。水曲柳春季生长的细根占41.7%,夏季占39.7%,而落叶松细根生长分别是24.0%和51.2%,水曲柳细根死亡主要发生在春季(34.3%) 和夏季(34.0%),而落叶松细根死亡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28.5%和32.3%),两 树种细根生长与死亡在冬季均较小;2)落叶松细根年生长量(0.94 mm•cm-2•a-1)和年死亡量(0.72 mm•cm-2•a-1)明显低于水曲柳(1.52和1.21 mm•cm-2•a-1),两树种细根表层年生长量和年死亡量均最高,底层最低。落叶松细根年周转为3.1次•a-1(按年生长量计算)和2.4次•a-1(按年死亡量计算),相比较,水曲柳细根年周转分别为2.7次•a-1和2.2次•a-1;3)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温度、大气温度和降水综合作用影响细根生长和死亡动态,可以解释细根生长80%的变异和细根死亡95%以上的变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样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遥感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样带(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NECT)是中纬度半干旱区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陆地样带之一, 是全球变化研究的 重要手段与热点。该研究应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分析了NECT从1982~199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 1982~1999年NECT植被NPP为58 ~ 811 g C·m–2·a–1, 平均为426 g C·m–2·a–1, 大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趋势; 2)研究时段内NECT的总NPP变异范围是0.218 ~ 0.325 Pg C, 平均为0.270 Pg C (1 Pg = 1015 g); 3) NECT的总NPP在过去18年内整体呈显著性增加趋势, 其中从1982~1990年样带NPP呈显著性增加趋势, 而后期1991~1999样带NPP没 有显著性变化趋势; 4)沿NECT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是不同的, 在研究时段内, 农田、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表现出最大的NPP增加 量, 而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对气候变化表现出高的敏感性; 5) NECT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年降水量的分布格局所决定, 而NPP的时间变异 则由年降水量、年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所影响驱动。  相似文献   

12.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连续13年的地上生物量资料对基于遥感信息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验证的基础上, 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1982~2002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 1982~2002年21年间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平均年NPP为290.23 g C·m–2·a–1, 变化范围为 145.80~502.84 g C·m–2·a–1; 2)内蒙古典型草原NPP呈增加趋势, 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其中1982~1999年的18年间NPP呈现非常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 NPP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生长旺季生长本身增强所致; 3)内蒙古典型草原NPP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年降水量显著影响NPP的变异, 而NPP与年均温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应用气象数据、土壤物理属性实测数据、土壤水分分布式动态模型和植被表面净辐射模型的模拟结果,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 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实现了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砂质荒漠化地区考考赖沟流域尺度上30 m×30 m空间分辨率的植被生产力精确模拟,并 且用植被生产力的野外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 实测值与模拟值在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样线2上都达到0.05显著性相关水平; 不同位置的实测植被生 产力数据多分布在1∶1直线附近,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植被生产力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范围为3.22%~ 6.27%,偏斜度范围在-12.84%~4.43%。该文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流域尺度上植被生产力的精确模拟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休眠孢子的形成对于赤潮藻种群的保存、延续以及分布扩散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单因子营养限制研究氮、硅对赤潮藻扁面角毛藻 (Chaetoceros compressus )休眠孢子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培养基中氮的初始浓度对休眠孢子的出现时间有一定影响。氮的初始浓度越低, 休眠孢子出现的时间越早; 反之, 氮的初始浓度越高, 休眠孢子出现的时间越晚。氮缺乏是硅藻形成休眠孢子的必需条件之一, 当培养基中氮含量低于10 mmol.L-1时, 扁面角毛藻可以形成休眠孢子。氮缺乏诱发的休眠孢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硅, 当培养基中硅含量低于23 mmol.L-1时, 即使氮缺乏, 扁面角毛藻也几乎不再继续形成休眠孢子。这说明硅藻休眠孢子的形成不仅受氮浓度的影响, 还与硅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