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我国麻疹疫苗接种程序下的婴儿麻疹流行特征,为改进麻疹疫苗接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麻疹监测系统,对杭州市2004~2007年婴儿麻疹发病的分布和疫苗免疫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婴儿麻疹发病率无明显城乡差异,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3~5月,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9月龄。≤8月龄病例以常住儿童为主,≥9月龄病例以流动儿童为主。≥9月龄麻疹病例中,常住儿童所占比例低于流动儿童,而其麻疹疫苗接种率(47.5%)明显高于流动儿童(14.3%),两者有显著差异(χ2=11.75,P0.01)。因此,为进一步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需加强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补种;另外,建议将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时间提前至6月龄,这可能有助于降低婴儿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了解佛山市南海区2004—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和制订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南海区2004—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佛山市南海区2004—2010年累计确诊麻疹病例1 37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4/10万;全年均有发病,3~8月是麻疹高发季节,但近年来随着麻疹防控措施的落实,季节性已不明显;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5.7%,,近年来麻疹发病年龄趋势向<1岁人群组和≥15岁人群组发展,这两个年龄组发病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2.8%;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92.2%。佛山市南海区麻疹发病年龄分布已逐步呈现"双向位移"现象,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免疫规划管理,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措施。同时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进而实现消除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许昌市2009—2013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Ig M抗体监测结果,掌握许昌市麻疹疫情动态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防控措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五年来采集的658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五年共检出麻疹Ig M抗体阳性399份,阳性率为60.64%。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2—5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人群集中在<1岁儿童,且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无免疫史的儿童231例占确诊病例总数的57.89%;结论做好常规免疫工作,提高适龄儿童8月龄、18月龄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控制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是消除麻疹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日照市2005—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日照市2005—2011年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日照市2005—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93例,其中2011年无病例报告,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97/100 000。麻疹病例分布各区县,但不同区县之间存在差异,发病高峰在3—6月,以15岁以上大年龄组发病为主;散发和暴发并存,散发以本土病例为主,共暴发疫情3起,均为输入性病例。结论日照市消除麻疹已取得显著进展,应继续保持和巩固高水平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高质量地完成MV SIA,加强监测和风险评估,做好暴发疫情的预警与控制工作,实现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靖西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60例,年均发病率为2.35/10万,2005年发病率高达14.62/10万,2009—2012年无麻疹报告病例;以冬季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4.38%;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龙邦镇(6.55/10万)、魁圩乡(5.37/10万)、新靖镇(5.06/10万);最小年龄为3月龄,最大年龄36岁;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4.38%;男女性别比为1.58∶1;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1.25%;无免疫史者占病例总数的73.12%。结论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病例以1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及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郑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疾病流行特征的影响,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前后的2010年和2011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郑州市强化免疫后麻疹病例大幅减少,2011年较2010年病例数减少90%;全年病例散发,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出现;病例构成仍以1岁以下儿童和无免疫史者为主;城区发病高于农村。结论此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明显,致使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麻疹病例222例,5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21.68/10万、4.67/10万、0.56/10万、0.56/10万、3.01/10万;5、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41.89%;病例大部分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儿童,特别是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为539.82/10万;本地人口病例56例,占25.23%;流动人口病例166例,占74.77%.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194例,占87.39%.结论 流动人口发病是广州市荔湾区麻疹报告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是导致麻疹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合理掌握“麻疹疫苗禁忌症”,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近年来佛山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2004—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佛山市2004—200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59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19/10万;发病数前3位的区为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占全市病例数的94.50%;4~8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6.60%;6岁以下儿童及15岁以上人群是麻疹发病主要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2.86%、31.54%;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数占14.48%;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4.78%;有明确免疫史病例仅占总病例数10.22%。佛山市麻疹发病有回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是控制麻疹的有效措施;同时应采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加强麻疹监测和入学、入托查验证管理,控制医院内感染,强化疫区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辖区2005-2009年麻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辖区内麻疹病毒流行现状,评价该院辖区麻疹疫苗接种效果,为今后制订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2005-2009年间的麻疹发病情况作了分析。2005、2007两年发病人数最多,发病率较高,随着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开展,使疫情有了较大的下降趋势。结果表明,接种麻疹疫苗是最有效地预防麻疹疫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3—2018年许昌市麻疹(measles)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对2013—2018年许昌市麻疹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许昌市2013—201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0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546,P<0.05);东城区、鄢陵县年平均发病率较高,不同县市区的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9,P<0.05);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时间集中在冬春季(1—4月);男女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9、P=0.249,P>0.05);年龄分布以0~5岁组儿童发病最高,以>8~17月龄组的儿童最多;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303例麻疹报告病例中,无麻疹疫苗免疫史209例,其中有一定比例的有免疫史人群继发感染麻疹;许昌市麻疹风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正常运转,麻疹排除报告发病率自2015年以来均达到国家2/10万的标准。结论 6年来许昌市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病例专报系统运行正常。需继续加强含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定期查漏补种,提高麻疹及时接种率;同时继续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是消除和控制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研究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对许昌市2010年麻疹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58例,报告发病率为3.74/10万;流行毒株为麻疹病毒H1a基因型.3-5月份是发病高峰;0~3岁龄儿童为主,其中小于8月龄病例占报告发病数的32.91%;8- 17月龄病例,68...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疫情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探讨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流行规律。结果2007-2012年潍坊市报告麻疹确诊病例385例,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72/10万,其中2008、2010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49/10万、1.17/10万,2012年发病率降至0.033/10万。3-5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寿光、诸城、安丘、青州四个市,占72.73%(280/385)。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63岁,病例年龄以〈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职业以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民工、工人和农民所占比例平均为52.47%(202/385);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平均为22.08%(85/385);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发病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升高,托幼儿童和学生逐渐降低。≥8月龄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96例,占26.74%;其中8月龄~14岁有明确麻疹免疫史者66例,占该年龄组病例的66%。结论潍坊市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以小于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出现向两极移动现象,1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呈上升趋势。今后要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降低小年龄儿童麻疹发病率,适时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合评估分析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随机对辖区内1~12岁健康儿童216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强化免疫前及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l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监测人群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100.00%(216/216),2009年强化组、2010年强化组麻疹IgG抗体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82.08%、87.62%和1958.83、2050.26,均显著高于强化免疫前;2009年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发病率由强化免疫前五年平均发病率1.71/10万下降至0.22/10万,下降率87.13%,2010年强化后麻疹年发病率再次下降(0.039/10万),下降率82.27%。结论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均大幅度降低了麻疹发病率、提高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鸡西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鸡西市1957~2003年麻疹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57~1966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年平均发病率为1280.03/10万,每年1~6月份发病占病例总数的83.09%,使用麻疹疫苗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4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使用麻疹疫苗后整个流行呈明显下降态势;发病主要集中在1~7岁年龄组,占84.09%,男女性别比为1.27:1。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控制麻疹疫情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分析2004-2013年玉溪市麻疹病例与人群血清抗体,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溪市2004-2013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集人群血样标本,并用ELISA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全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 086例和确诊病例457例,年均发病率为1.99/10万,发病率高峰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占总病例的43.55%(199/457),最高发病率(5.11/10万)、最低发病率(0.13/10万)分别在2005和2010年,发病率最高为红塔区5.75/10万,最低为通海县0.65/10万;2004-2008年病例数占83.81%,2009-2013年病例数占16.19%;散居儿童病例占发病数的42.67%,年龄小于14岁病例占78.34%。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病例数分别为222例和235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06/10万和11.75/10万(χ2=1047.43,P<0.05)。19 010人群各年麻疹血清抗体阳性率范围是90.06%~97.62%,保护率范围为71.60%~87.72%;麻疹组份疫苗免疫1、2、3和4剂次保护率分别为74.49%、87.38%、87.72%和95.01%(χ2=462.402,P<0.05),接种1剂次与2、3、4剂次和2、3剂次与4剂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疹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有季节、区域、人群分布差异,增加人群麻疹组分疫苗免疫剂次的策略有预防意义,强化免疫的成本效益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价枣庄市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的效果,于2008年在所辖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麻疹血清学监测和费用-效益分析等,对MV强化免疫进行了评价。枣庄市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在强化免疫前为14.1/10万,对1-6岁儿童开展MV强化免疫后,2010年麻疹发病率为0.8/10万,降低了93.5%;1-6岁儿童麻疹发病构成,强化免疫前为39.87%,强化免疫后为25.90%,大大减少了5岁以下儿童的麻疹发病;强化免疫后,1-6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9.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从强化免疫前的1∶563.0增长到强化免疫后的1∶814.9。开展MV强化免疫费用-效益比值为1∶2.23~1∶3.12。开展MV初始化强化免疫是加速麻疹控制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3年风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风疹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河南省2013年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年河南省共报告风疹病例352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37/10万,其中以信阳市最高,郑州市次之,漯河市最低;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人群(80.40%),并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61∶1;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3—6月为发病高峰。结论河南省风疹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15岁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应提高重点人群风疹疫苗的接种率,预防风疹暴发,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6月龄至5岁儿童。自1965年我国普遍实施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大范围流行得到基本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近年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及人群麻疹抗体滴度下降,各地麻疹疫情相继报道。慈溪市在2004年至2005年间麻疹发病数明显增加,与往年相比处于高发状态。现将本次麻疹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钦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简称强免)前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9月1日为分界点,对2005—2014年麻疹病例按强免前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强免前后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群年龄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8月龄~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散居儿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史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免前后麻疹高发人群都是以8月龄~5岁组儿童及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根据钦州市麻疹流行特征,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加强查漏补种,并有计划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这些措施是降低麻疹发病率、最终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63年麻疹(M)疫苗被批准使用以来,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比疫苗使用前下降98%以上。1981~1988年,麻疹发病相对稳定,每年大约3000例。但是,1989~1990年,麻疹发病率上升,超过以前的5倍。据认为这与M疫苗一剂接种,免疫应答不足者的积累有关。为减少此种积蓄,新近建议新入学的大学生及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第二剂M疫苗接种。第二剂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MMR)疫苗,则同时改善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之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