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主要植物叶片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选取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23种主要植物,将其划分成草本、灌木和乔木3种生长型,并分别测定其叶片鲜重(FW)、干重(DW)、叶干物质含量(DMC)、面积(AR)、比叶面积(SLA)和厚度(TH)等6项叶片性状因子。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的叶片性状比灌木和乔木变异大;平均SLA和DMC草本<灌木<乔木,DW反之,而TH则没有明显的变化。方差分析发现,除DW和TH外,SLA和DMC在不同生长型中的变化显著,并且SLA与DMC呈显著负相关,说明SLA和DMC是在植物资源利用分类轴上划分植物种类的最佳变量。对于厚度,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叶片功能性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和复杂生境下的自我调控能力,同时也能反映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144种优势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叶厚(LT)、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长宽比(L/W)、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形态性状和12种叶元素性状特征及变异程度,并探讨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7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达到133.31%,叶片碳变异系数最小,为7.73%,叶元素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叶形态性状变异程度。不同叶习性物种间叶厚、比叶面积、叶长宽比、叶氮含量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部分叶性状呈显著相关,得到一系列最佳功能性状组合,体现植物对喀斯特地区特殊生境的适应性。沿着性状贡献率较高的PC1轴,能够定义出叶经济谱,大部分常绿植物采取经济保守策略,而大部分落叶植物则聚集在资源获取的一侧。相较于邻近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植物有较小的LA、SLA。这些结果体现了喀斯特地区植物叶片形成的不同叶性状特征,以及分布于经济谱两端的常绿和落叶植物的不同资源获取策略,揭示了植物对生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植物叶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的25种主要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其叶干质量(DW)、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组织密度(LTD)等叶性状指标,探讨不同物种叶性状的差异以及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DW、LDMC、LA、LT、SLA和LTD在乔木层8种植物之间以及灌木层17种植物之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DW、LDMC和LT,灌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SLA,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LA和LTD的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叶性状相关性除LTD与LDMC和LA,SLA与LA不一致外,其他性状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表现为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6个叶性状指标中,DW、LDMC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乔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抵御外界干扰及不利环境的能力和对生长环境干湿程度适应的能力,具有"缓慢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SLA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灌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具有"快速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叶功能性状体现了植物为获得最大化碳收获所采取的生存适应策略。本文研究了粤东89种常见植物叶功能性状包括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氮含量(LNC)的变异特征及其与科类群、生活史属性和生境的关系。89种植物的LA、SLA、LDMC、LNC平均值分别为20.59 cm2、300.149 cm2·g-1、0.2213 g·g-1、2.55%;变异幅度依次是:LA(145.06%)SLA(97.21%)LDMC(36.40%)LNC(27%)。LMDC与SLA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不同科类群间SLA、LDMC差异显著(P0.05),禾本科植物LDMC最大(0.359 g·g-1)、SLA最小(163.749 cm2·g-1),伞形科植物LDMC最小(0.136 g·g-1)、SLA最大(1091.42 cm2·g-1);藤本和灌木LA显著大于草本植物(P0.01);科类群能解释LA、SLA、LDMC和LNC变异的26.3%、30.2%、40.9%和13.8%,其次是植物高度和生活型;科类群、植物高度和生活型三者交互作用能解释LA、SLA、LDMC、LNC变异的82.5%、80.9%、79.4%和56.7%;植物分布区、原产地及生境对叶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粤东89种植物叶性状的种间变异主要受物种系统发育史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乡土绿化树种对广东边缘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的响应特征,在广州和湛江选取8种共有乡土绿化树种进行叶片结构型性状研究,分析两地间各性状的异同以及相关性状与叶比重(LMA)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鲜重(FW)、叶长、叶宽、平均宽度以及干重(DW)、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等在两地存在差异,但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尖叶杜英(Elaeocarpus apiculatus)、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和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两地间的比叶面积(SLA)差异极显著(P < 0.001);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的上、中部叶片厚度(TH),黄葛榕(Ficus virens var. sublanceolata)、大叶紫薇、白兰(Michelia alba)和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的上部叶片厚度均为广州大于湛江(P < 0.05)。LMA与FW和DW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面积、叶平均宽度和宽长比并无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这可能是两地的气候条件相差不大,还不足以使乡土树种的结构型性状产生一致性的适应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优势荒漠植物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8个自然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盐碱条件下叶片总含水量(TWC)、相对含水量(RWC)、干物质含量(LDMC)、比叶面积(SLA)、比叶体积(SLV)、叶片厚度(LT)、肉质化程度(Suc)、组织密度(LD)等8项叶片性状指标,分析种内性状分化变异特征及其性状之间、性状与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果枸杞各叶片性状值的变异范围为3.99%~20.33%,其中TWC最小,SLV最大,群落间叶片性状值表现出较小的分化变异特征;叶片性状SLA与LDMC和LD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LV与LDM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TW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RWC呈显著正相关(P0.05),LDMC与L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群落表层土壤盐分(0~20 cm)与叶片LT、SLV、Suc、TW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R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SLA、SLV、LDMC可以作为反映黑果枸杞适应荒漠逆境的关键叶片性状,叶片性状与土壤表层(0~20 cm)盐分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荒漠植物为适应土壤盐分变化形成的保水对策。  相似文献   

7.
黔中喀斯特木本植物功能性状变异及其适应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性状变异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对策。该研究以贵州普定县天龙山10种木本植物为对象, 通过分析枝叶和根系9个功能性状的种间与种内变异, 揭示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 (1) 9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 细根组织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系数最大, 分别达96.47%和51.44%, 小枝干物质含量的种间与种内变异最小, 分别为11.67%和6.83%。(2)种间水平的细根组织密度在不同物种中没有显著的差异, 比根长、叶厚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小枝干物质含量和小枝组织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种内, 比叶面积差异显著, 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3)绝大多数叶和枝性状间显著相关, 比根长与比叶面积显著负相关, 其他根系性状与枝叶性状相关性不显著。总之, 与同纬度非喀斯特地区植物相比, 普定喀斯特地区植物具有较小的叶面积和比根长度, 较大的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等一系列有利于减小蒸腾和储存养分的功能性状组合, 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贫瘠的喀斯特环境的主要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8.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5):562
性状变异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对策。该研究以贵州普定县天龙山10种木本植物为对象, 通过分析枝叶和根系9个功能性状的种间与种内变异, 揭示植物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 (1) 9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 细根组织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系数最大, 分别达96.47%和51.44%, 小枝干物质含量的种间与种内变异最小, 分别为11.67%和6.83%。(2)种间水平的细根组织密度在不同物种中没有显著的差异, 比根长、叶厚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小枝干物质含量和小枝组织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种内, 比叶面积差异显著, 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3)绝大多数叶和枝性状间显著相关, 比根长与比叶面积显著负相关, 其他根系性状与枝叶性状相关性不显著。总之, 与同纬度非喀斯特地区植物相比, 普定喀斯特地区植物具有较小的叶面积和比根长度, 较大的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等一系列有利于减小蒸腾和储存养分的功能性状组合, 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贫瘠的喀斯特环境的主要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喀斯特生境中藤本植物的生态策略,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的陈旗流域中9种木质藤本的叶片功能性状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厚度、叶绿素含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和叶干物质含量6个叶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性状的种间变异为9.24%~98.18%,种内变异为0.64%~39.71%。落叶植物性状的种内变异系数低于常绿植物;相较于喀斯特乔灌木,藤本植物具有较低的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和较高的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藤本植物叶功能性状间关系紧密,比叶面积与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组织密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厚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除叶厚度外,叶面积与其余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合叶经济谱理论分析,刺葡萄(Vitis davidii var. davidii)、野葛(Pueraria montana)和野葡萄(V. amurensis)倾向于"快速偿还"型,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红毛悬钩子(Rubus pinfaensis)、小果蔷薇(Rosacymosa)和崖豆藤(Millettiaextensa)倾向于"慢速偿还"型,插田泡(Rubuscoreanus)和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的功能分异明显,介于两者之间。可见,为适应干旱贫瘠的喀斯特环境,藤本植物通过权衡叶功能性状关系来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植物叶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以樟科3种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将其人工采集的种子经低温沙藏并于温室培育,然后将幼苗移栽到野外同质园中自然生长,研究中亚热带樟科植物刨花楠(Machilus pauhoi)、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闽楠(Phoebe bournei)两年生幼苗生长季节9种叶结构型性状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1)在3种植物幼苗中,香樟叶面积、叶厚度、叶体积、叶氮磷比最大,叶氮浓度最高,叶组织密度最小;闽楠叶组织密度、叶干物质含量最大,叶磷浓度最高,叶面积、叶体积、比叶面积、叶氮磷比最小,叶氮浓度最低;刨花楠比叶面积最大,叶厚度、叶干物质含量最小,叶磷浓度最低;3种植物幼苗的叶厚度之间均无显著差异。(2)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樟科3种植物幼苗的叶面积与叶体积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组织密度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氮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厚度与比叶面积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体积与叶组织密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氮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组织密度与叶磷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磷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这表明在同质园中生长的刨花楠、香樟和闽楠幼苗的9种叶结构型性状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不同物种同一叶结构型性状指标的大小顺序、种间差异及其显著性不同;3种植物幼苗不同叶结构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显著程度也不同。本研究结果为揭示樟科3种植物幼苗叶功能性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Six leaf traits, i.e., fresh mass (FM), dry mass (DM), leaf dry matter content (DMC), area (AR), specific leaf area (SLA) and thickness (TH) from 23 plant species in the southeastern Keerqin Sandy Lands, China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leaf traits of herbs were more diversified than those of shrubs and trees and average SLA tended toward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herbs to shrubs to trees. On the contrary, DMC and DM show an upward trend from herbs to shrubs to trees. No appare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 Except forDMand TH, there we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SLA and DMC among three different growth forms. Moreover,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LA and DMC. It is concluded that SLA and DMC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species position along a resource use gradient.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 25: 921–925 [译自: 生态学杂志]  相似文献   

12.
Six leaf traits,i.e.,fresh mass (FM),dry mass (DM),leaf dry matter content (DMC),area (AR),specific leaf area (SLA) and thickness (TH) from 23 plant species in the southeastern Keerqin Sandy Lands,China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leaf traits of herbs were more diversified than those of shrubs and trees and aver-age SLA tended toward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herbs to shrubs to trees.On the contrary,DMC and DM show an upward trend from herbs to shrubs to trees.No appare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xcept for DM and TH,there wer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SLA and DMC among three different growth forms.Moreover,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SLA and DMC.It is concluded that SLA and DMC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species posi-tion along a resource use gradient.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讨天坑生境下木本植物的生存策略,该研究以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底部、坑腰和边缘)的木本植物为对象,选取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叶面积等10个叶功能性状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天坑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以及小生境对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神木天坑木本植物10个叶功能性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13.9%),叶碳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0.5%)。(2)天坑边缘、坑腰的乔木叶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底部(P<0.05),天坑底部乔木、灌木的叶钾含量显著高于边缘(P<0.05),3种小生境中木质藤本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3)不同小生境叶功能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从天坑底部到边缘小生境,叶厚度与叶面积逐渐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叶组织密度(-0.833)、叶钾含量(0.782)、叶干物质含量(-0.647)贡献较大,是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主要指标。综上认为,叶功能性状之间普遍关联,天坑木本植物通过对叶功能性状的权衡来适应不同小生境。该研究结果为了解植物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机制以及天坑植被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植物叶功能性状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策略。该文采用野外气体交换测量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灌丛常见种龙须藤和黄荆为对照,对该区域5种优势木本经济植物的叶功能性状指标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1个叶功能性状指标种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除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外,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2)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叶组织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与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3)结合叶经济谱理论分析,毛葡萄、长穗桑和黄荆属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趋向于选择光合能力强、比叶面积大但寿命短的生存策略;而柠檬、山黄皮、枇杷和龙须藤属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趋向于选择光合能力弱、比叶面积小和寿命长的生存策略;其中,枇杷和龙须藤的功能性状又发生了趋异分化,枇杷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而龙须藤具有较高的叶干物质含量。综上结果说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5种优势木本植物通过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策略,对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陶红  龙翠玲  熊玲  李娟  刘奇 《广西植物》2023,42(3):463-472
植物如何改变功能性状来适应环境一直是生态学的研究征点。为探究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叶片的适应策略,该文以茂兰自然保护区5个不同演替阶段(草本、灌木、灌乔、乔木和顶极群落阶段)优势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植物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的进行,土壤全氮(STN)含量、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土壤含水量(SWC)逐渐增加,土壤全磷(STP)含量和土壤全钾(STK)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pH值整体呈减小的趋势。(2)随着植被演替的进行,叶面积(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厚度(LT)和叶片碳含量(LCC)逐渐上升,比叶面积(SLA)与叶片钾含量(LKC)则与之相反,叶片氮含量(LNC)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片磷含量(LPC)呈先降后升的趋势。(3)冗余分析表明,演替初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pH值高而STK、STP、SWC、SOM、STN相对低的环境中,群落内植物叶片采取高SLA、LNC、LPC,低LA、LDMC、LT、LWC的性状组合,演替晚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较高的环境,LDMC、LT、LA、LWC与演替初期相比呈上升...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assess the congruency of leaf trait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plant functional typ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and nutrient-poor environ-ments in the southeastern Ke'erqin Sandy Lands in China. Six leaf traits-leaf thickness (TH), density (DN), specific leaf area (SLA), leaf dry weight to fresh weight ratio (DW/ FW), leaf N concentration (Nmass), and N resorption efficiency (NREmass)-of 42 plant species were investi-gated at four sit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leaf trait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organic C (OC), total N (TN), total P (TP), and soil moisture (SM)-were examined. We found that the six leaf traits across all the 42 species showed large variations and that DW/FW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OC, TN, TP, and SM (P<0.05), while other leaf trai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soil characteristics. To find the dissimilarity to accommodate environment, a hierarchical agglomerative clustering analysis was made of all the species. All the species clustered into three groups except the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pecies of group Ⅲ might be most tolerant of an arid environment, and species of group Ⅱ might avoid nutrient stress in the nutrient-poor environment, while group Ⅰ was somewhat intermediate. Therefore, species from the different groups may be selected for use i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different sites based on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山西霍山不同功能型植物叶性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山西霍山地区30种主要植物(乔木7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13种),分别测定了其比叶面积(SLA),单位重量叶氮含量(Nmass)及单位面积叶氮含量(Narea),初步探讨了3种功能型植物的部分叶性特征,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霍山地区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草本植物的SLA最大,灌木次之,乔木最小;对于Nmass,同样是草本植物最高,灌木次之,乔木最低;而Narea乔木最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表现出在相同环境下,不同功能型植物的叶性特征的差异性。不同功能型植物的SLA与Nmass呈正相关关系,与Narea呈负相关关系,表现出在相同环境下,不同功能型植物叶性关系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魏圆慧  梁文召  韩路  王海珍 《生态学报》2021,41(13):5368-5376
叶片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自我调控能力。以塔里木干旱荒漠区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自然生长状况下胡杨叶功能性状对地下水埋深(GWD)的响应及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揭示胡杨对极端干旱荒漠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胡杨7个叶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程度不同(9.20%-40.02%),叶面积(LA)变异程度最大,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叶片含水量(LWC)变异程度较低,GWD梯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变异特征。叶性状在不同GWD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GWD呈极显著相关(P<0.01)。比叶面积(SLA)、LA、LWC与叶干重(LD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厚度(LT)、叶组织密度(LTD)、LDM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LDMC与LT、LTD,LWC与LA、SL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反映胡杨通过叶性状间的相互调节与权衡来适应干旱荒漠环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A、LT对GWD变化最敏感,可间接借助这2个性状来预测干旱荒漠区地下水埋深变化。随GWD降低,胡杨SLA、LA、LDM、LWC减小,而LT、LTD、LDMC增大,其由高生长速率、资源利用能力的开拓型策略转变为以增强自身养分储存、防御能力的保守型策略,拓宽了生态幅和增强其在干旱逆境的适合度。可见,极端干旱荒漠区胡杨形成了小的LA、SLA、LDM,大的LT、LDMC、LTD等一系列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储存养分和增强耐旱能力的干旱性状组合,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贫瘠环境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