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铰齿鱼类包括拱鱼目、半椎鱼目和鳞骨鱼目。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环境的雀鳝是铰齿鱼类鳞骨鱼目的现生代表,被称为活化石,为新鳍鱼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新鳍鱼类是辐鳍鱼亚纲最大的演化支系,几乎分布于地球上各种水环境。除了多鳍鱼和鲟鱼,其他所有的现生辐鳍鱼类都属于新鳍鱼类。《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我国云南罗平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铰齿鱼类:优美玉带鱼。优美玉带鱼,可归入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4,(3):7-7
正据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馆和芝加哥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云南省罗平县三叠纪地层中发现辐鳍鱼亚纲中一种新的全骨鱼类化石,命名为罗平强壮鱼(Robustichthys luopingensis)。该发现为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和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全骨鱼类是真骨鱼类(现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的姐妹群,在研究辐鳍鱼亚纲新鳍鱼  相似文献   

3.
肋鳞鱼目是新鳍鱼类的一个干群,包括肋鳞鱼科和胸鳍鱼科,生活于欧洲和华南中、晚三叠世海洋环境。其中肋鳞鱼科鱼类通常个体较小,标准体长很少超过55 mm。根据最近发现于云南富源和贵州兴义中三叠世拉丁期(~240 Ma)海相地层的3块保存良好的鱼化石,命名了肋鳞鱼属一新种,霸王肋鳞鱼(Peltopleurus tyrannos sp.nov.)。该发现代表了中三叠世个体最大的肋鳞鱼属物种(体长达72 mm),为了解肋鳞鱼科的骨骼形态和摄食分异提供了新的信息。霸王肋鳞鱼不仅上、下颌口缘具有颇为粗壮的牙齿,在口内的颚翼骨上还生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钝牙;推测这些钝牙可能用于压碎一些带壳的无脊椎动物(如甲壳动物)和被硬鳞的小鱼,这与此前在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东方肋鳞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东方肋鳞鱼体型很小(标准体长为26 mm)、口缘无牙、个体数量丰富,可能代表了一种集群游动、捕食细小浮游无脊椎动物的肋鳞鱼物种。新的发现表明华南中三叠世兴义生物群中的肋鳞鱼属已进化出两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卢静等人联合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对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约4.1亿年前)一新的基干肉鳍鱼类短耳褶纹鱼(Ptyctolepis brachynotus gen.et sp.nov.)的脑颅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取其中复杂而出乎意料的形态特征信息,显示斑鳞鱼类(斑鳞鱼、无孔鱼和鬼鱼)可能比过去所认为的更加原始,非常接近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共同的祖先。新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推进了学界对最早期硬骨鱼类  相似文献   

5.
辐鳍鱼亚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包括腕鳍鱼次亚纲、辐鳍鱼次亚纲(包括软骨硬鳞类和新鳍鱼类)和亲缘关系密切的化石类群。已灭绝的翼鳕属(Pteronisculus)是隶属于辐鳍鱼亚纲的一个干群,包括产于马达加斯加、欧洲和北美下三叠统的11个种和中国中三叠统的一个种。根据滇东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5块保存完好的化石,命名翼鳕属一新种,张氏翼鳕(Pteronisculus changae sp. nov.)。这是翼鳕属在中三叠世的第二个确切种,最大体长达295 mm,代表了罗平生物群中已知体型最大的辐鳍鱼亚纲干群物种。新种具有翼鳕属的独特衍征,泪骨具有牙齿,但它又有明显区别于本属其他种的自近裔特征,如间颞骨中部有一个内突起,21根上神经骨,83列侧线鳞。分支分析结果为早期辐鳍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认为翼鳕属是Cyranorhis的姐妹群。根据体型和口缘牙齿等特征推测张氏翼鳕是一个快速游动的捕食者,以浮游无脊椎动物和体型较小的鱼类或鱼类幼体为食。作为翼鳕属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张氏翼鳕的发现进一步表明翼鳕的多样性比我们过去认识的要高,古特提斯洋东缘可能是该属在中三叠世早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6.
《化石》2020,(3):76-77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通过对云南罗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在滇东(曲靖市罗平县和红河州泸西县)发现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一种清道夫型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小巧漏卧鱼。以小巧漏卧鱼和其它相关的新鳍鱼类为研究对象,在过去十年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基础上,徐光辉建立了辐鳍鱼亚纲的一个新目:漏卧鱼目。小巧漏卧鱼是漏卧鱼目最古老的属种,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干新鳍鱼类。研究成果发表在  相似文献   

7.
薄鳞鱼类化石的新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了薄鳞鱼类(leptolepids)一新属新种——罗家峡隆德鱼(Longdeichthys luojiaxiaensis gen.et sp.nov.)。它和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另一原始真骨鱼类狼鳍鱼(Lycoptera)共生。因而,为研究真骨鱼类的演化和确定我国北方中生代含鱼岩系的时代及地层对比上,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中国鲟形目鱼类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是现在存活最原始的一目(亦有人特列为软骨硬鳞鱼下纲(Chondrostei);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多已绝灭;全世界现存2科6属25种,均分布于北半球北部,为濒危珍贵大型食用淡水鱼类,有些冬季入海越冬,春季溯河产卵洄游及索食。现知在我国辽宁省北票、赤峰,河北省  相似文献   

9.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博士等对发现于云南曲靖的一种原始硬骨鱼──斑鳞鱼(Psarolepis)进行了细致研究。1999年2月18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期发表的P.E.Ahlberg博士的评论文章认为:“斑鳞鱼具有意想不到的特征组合,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脊椎动物进化树;该鱼的发现对‘辐鳍鱼类’和‘肉鳍鱼类’的传统定义提出了质疑,这将对硬骨鱼类进化模式的解释产生重大影响”。在生命史中,硬骨鱼类的起源无疑是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然而,由于化石材料的缺…  相似文献   

10.
描述贵州兴义地区贵州龙层中新发现的鱼类4新属、4新种和一件新材料,它们是小鳞贵州鳕(新属、新种)Guizhouniscus microlepidus Liu gen.et sp.nov.,小短体鱼(新属、新种)Brachysomus minor Liu gen.et sp.nov.,秀丽兴义鱼(新属、新种)Xingyia gracilis Liu gen.et sp.nov.,臀鳞贵州真颌鱼(新属、新种)Guizhouella analilepidn Liu gen.et sp.nov,和优美贵州弓鳍鱼Guizhouamia bellula Liu et a1.,2002的一件新材料。新的发现和研究表明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晚三叠世早期鱼群。文章还简要讨论各新属新种的系统分类位置和该鱼群在整个鱼类进化中的地位,着重论述贵州弓鳍鱼Guizhouamia的进化意义及弓鳍鱼科的系统发育问题。根据鱼群的特征贵州龙层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1.
王堃  任彦栋  邱强 《遗传》2021,(4):291-294
泥盆纪时期(4亿年前)脊椎动物登陆事件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需要脊椎动物在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革新[1,2],从而适应从水生到陆生环境的改变。长期的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研究显示,现存四足动物最近的鱼类近亲是肺鱼,而肉鳍鱼亚纲(包含空棘鱼、肺鱼和四足动物)与辐鳍鱼亚纲(常见的各种鱼)被统称为硬骨鱼纲。长期以来,肺鱼和早期辐鳍鱼类这些“活化石”鱼类基因组一直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肺鱼拥有已知脊椎动物中最大的基因组(40 Gb以上),分析难度极大,因而硬骨鱼祖先到肉鳍鱼祖先再到陆生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中的遗传创新机制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答。  相似文献   

12.
《化石》2017,(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与来自英国和美国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科研团队于2017年8月30日在英国《自然》期刊发表了新疆三叠纪斯堪尼亚鱼目阜康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科研团队运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揭示出阜康鱼头骨内部的一些解剖学特征与多鳍鱼类似,并将化石鱼类的形态学数据与现生辐鳍鱼类的形态学数据及12个核基因的DNA序列数据一起融入分支分析之中,得出了一个新的反映辐鳍鱼类系统演  相似文献   

13.
宁夏狼鳍鱼科一新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记述了狼鳍鱼科一新属,即同心鱼属(Tougxinichthys gen.nov.)化石产自宁夏同心县康家湾;海原县石峡口一带的六盘山群上部。同心鱼(Tongxinichthys)与狼鳍鱼(Lycoptera)很相似。后者被认为是我国华北地区晚侏罗世鱼群的主要成员。而同心鱼的某些特征较为进步。因此,同心鱼的生存时代有延续到早白垩世早期的可能性。同心鱼的发现,增加了狼鳍鱼类的新成员。对狼鳍鱼类的形态解剖,系统演化,及亲缘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南海红娘鱼属二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思忠 《动物学研究》1981,2(4):295-300
笔者在《南海鱼类志》(1962)中曾记述红娘鱼属鱼类四种,将翼红娘鱼、斑鳍红娘鱼及日本红娘鱼的喉胸部腹侧无鳞,印为“胸部腹侧有鳞”,而当时认为喉胸部有鳞的鳞胸红娘鱼却被印为“胸部腹侧无鳞”且印为“裸胸红娘鱼”(Lepidotrigla kanagashira)。现知模式产地为日本三重县的L.kanagashira,确系喉胸部腹侧无鳞。经研究,得知1962年所依喉胸部腹侧有鳞的标本实为二新种,现予描述。模式标本均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记比耶鱼(Birgeria)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帆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3):168-176,T001,T002
记述了采自云南罗平晚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的比耶鱼一新种──刘氏比耶鱼(Birgeria liui sp. nov.),这是比耶鱼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刘氏比耶鱼与产自瑞士圣乔治山中三叠世边境沥青层的史氏比耶鱼最为相近,两者仅在尾柄长高之比、尾鳍长短与上下叶外缘交角、背鳍和臀鳍辐状支鳍骨的数目、臀鳍辐状骨骨板的大小、以及侧线管骨化与否等特征上略有差异。比耶鱼与软骨硬鳞鱼超目的鲟形目最为接近,两者共有一系列特征,如除尾上叶外体侧裸露,副蝶骨末端伸达头后,鳃盖骨退化;但比耶鱼同时也具有不少的特有特征,代表了软骨硬鳞鱼超目的另一类群──比耶鱼目(Birgeriiformes ord. nov.)。刘氏比耶鱼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华南扬子区中、晚三叠世鱼类化石与特提斯西部的鱼群具有密切的动物地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江西修水县四都乡东岭剖面和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的辐鳍鱼类6个类别的微体化石,包含2新属2新种,它们是:赵氏浙江鱼(Zhejiangichthys zhaoi gen.et sp.nov.)和小齿葆青鱼(Baoqingichthys microdontus gen.et sp.nov.)。这是包括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在内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辐鳍鱼类微体化石序列的首次报道。在总结煤山剖面已记述的鱼类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绝灭发生得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也很大,绝灭率高达93%。讨论了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认为鱼类和牙形类一样都是大绝灭后在三叠纪最早复苏的类别,最早复苏的鱼类为裂齿鱼类;鱼类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 Ma到4 Ma,从地质时间考虑,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是相当快的。华南早三叠世以裂齿鱼类的张氏鱼(Zhangina)和软骨鱼类的弓鲛(Hybodus)为代表的组合替代了晚二叠世以古鳕类的中华扁体鱼(sinoplatysomys)和软骨鱼类的中华尖齿鲨(Sinacrodus)为代表的组合。华南晚二叠世海相地层产出的辐鳍鱼类和软骨鱼类的一些土著属与产于特提斯区三叠纪的一些属非常相近,表明华南下扬子区很可能是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7.
在泥盆纪早期,距今约四亿年前后,硬骨鱼类已分化为两大类群:一群为肉鳍鱼类——它们的偶鳍为肉质型,可能还有肺,这一类群包括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另一类群为辐鳍鱼类——包括现今还生存的大部分硬骨鱼类。肉鳍鱼类绝大部分已绝灭,仅在澳大利亚、非洲、南美保存了三个肺鱼属,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附近的深海中,保存了一个总鳍鱼类分支的后裔——矛尾鱼(拉蒂曼鱼)。鱼类是早期的脊椎动物,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具有肺及肉质偶鳍的鱼类进化来的,从水中生活的鱼类进化到陆地生活的四足类,涉及复  相似文献   

18.
意外裸鱼(Gymnoichthys inopinatus)于2010年由Tintori等首次记述并归入基干新鳍鱼类。依据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世关岭组二段发现的新材料,对意外裸鱼进行了补充描述,并重新讨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意外裸鱼的新标本上,可见其续骨前端很可能与关节骨相关节,并有确切无疑的单一辅上颌骨,表明意外裸鱼应为鲱亚部(Halecomorphi)鱼类。此外,意外裸鱼的体表无鳞、椎体未骨化、髓棘和髓弓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以及牙齿和尾脉棘的形状都与金尾鱼超科鱼类(caturoids)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意外裸鱼属于金尾鱼超科的基干类群。之前金尾鱼类主要见于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系,现在公认的金尾鱼超科鱼类主要包括Liodesmidae中的Liodesmus属和金尾鱼科(Caturidae)中的Caturus和Amblysemius两属。意外裸鱼的发现不仅使金尾鱼类的出现提前了40Ma,而且填补了我国相关材料的空缺。  相似文献   

19.
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莉  汪洋  桂建芳 《动物学研究》2006,27(5):525-532
辐鳍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其基因组大小不等。过去的观点认为,在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曾发生了两次基因组复制。近期的系统基因组学研究资料进一步提出,在大约350百万年,辐鳍鱼还发生了第三次基因组复制,即鱼类特异的基因组复制(fish-specificgenomeduplication,FSGD),且发生的时间正处在“物种极度丰富”的硬骨鱼谱系(真骨总目)和“物种贫乏”的谱系(辐鳍鱼纲基部的类群)出现分歧的时间点,表明FSGD与硬骨鱼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关。进一步开展鱼类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将进一步验证FSGD这一假说。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16,(2):80-81
正据《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和浙江自然博物馆赵丽君研究员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多饰维纳斯鱼(Venusichthys comptus)。多饰维纳斯鱼代表了新鳍鱼类第二性征的最早化石记录。据介绍,第二性征是动物在性成熟后所表现的、可以用来分辨物种性别的特征。第二性征比较容易在现生生物中观察到,但它们很难在化石中识别。根据采集于云南罗平中三叠世安尼期海相地层的30余块鱼化石,研究人员发现维纳斯鱼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