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其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并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术前(均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且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术前(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例(3.3%),与对照组4例(13.3%)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较佳,Cobb's角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较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20例我院收治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创(MIS)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微创组给予MIS-TLIF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椎间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射线照射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6个月,微创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PK水平出现剧烈上升,随后又逐渐下降,但同一时段微创组患者的CPK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的椎骨性融合率为93.33%(56/60),显著低于对照组(85.00%,P0.05),且其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且创伤更小,患者康复更快,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疼痛、Cobb角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及伤椎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椎体前、后缘高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椎体前、后缘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栓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Cobb角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小切口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A-OTIF)与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MIS-TLIF)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选择行MA-OTIF治疗者作为研究组,行MIS-TLIF者作为对照组,按一定条件以1:1比例进行配对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前和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均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年。与MIS-TLIF组比较,MA-OTI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X线透视次数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前与术后VAS和OD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手术部位感染和椎弓根螺钉断裂等不良情况。结论:MA-OTIF与MIS-TLIF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近期疗效相似,MA-OTIF兼备OTLIF和MIS-TLIF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创单边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和双边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微创单边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科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43例,其中微创单边内同定18例,平均随访15.8个月;双边内固定25例,平均随访16.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单边内固定组比较,双边内固定处理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01),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之间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JOS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达到双边内固定同样的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费用低等优点,但手术适应症需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固定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40例)和短节段内固定组(44例)。短节段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伤椎置钉组采用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沿高度比、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性因子指标、脊髓损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置钉组的伤椎前沿高度比明显高于短节段内固定组,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明显低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和pNF-H、NSE、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并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A组(n=44)和B组(n=48),A组给予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B组给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对比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腿痛评分、临床指标、滑脱距离、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及螺钉松动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椎间融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滑脱距离、滑脱率均下降,且B组小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虽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椎间高度及腰椎滑脱程度,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对比及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选择方式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9)。对照组给予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观察组给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优良率、血清AGEs、IL-6、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AV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优良率分别为90.20%,71.43%,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卧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AGEs、IL-6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清AGEs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IL-6水平显著上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AVS、ODI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AVS、ODI评分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2%、1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应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临床效果更好,术后AGEs、IL-6水平更低,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和椎弓根螺丝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行椎弓根螺丝钉固定,术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有伤口感染,症状复发,脊髓损伤,肺栓塞,恶心、呕吐等,观察组症状复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采用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CBT螺钉固定组25例,行PS螺钉内固定组25例。分别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评分评估临床效果。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两组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72±3.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手术节段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骨轨迹螺钉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为171.88±25.75 min、225.20±51.57 m L,椎弓根螺钉组为221.24±33.53 min、297.60±66.40 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CBT螺钉和PS螺钉内固定方式行TLIF均能到达良好的临床疗效及融合率,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TLIF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盘内注射胶原酶对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取椎间孔镜联合盘内注射胶原酶联合超前镇痛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的手术方式联合术后口服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12、24、48、72 h的疼痛评分,观察两组术后曲马多的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嗜睡、便秘、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以及术后7、14d的JOA评分情况。结果:术后4、12、24、48、72 h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曲马多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7%(4/55),对照组为30.91%(17/5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x2=13.624,P0.05),术后7 d观察组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塞来昔布超前镇痛措施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并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改善术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后路腰椎椎间cage融合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探讨对策。方法:对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椎失稳症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资料明确诊断且具有手术指征,并采用后路cage融合术治疗,对其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结果:89例中出现并发症的有24例,包括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和症状缓解不明显、植骨不融合等远期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加重5例,主要与手术适应症选择正确与否、影像学资料阅读能力高低、术者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cage融合术是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优良方法,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和神经根损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是顺利开展该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39例患者进行开放手术:腰椎后路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给予研究组38例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两组术前及术后1 d白介素-1β(Inter leukin-1β,IL-1β)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腰部功能恢复总优良率92.11%(35/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腰部功能恢复总优良率66.67%(26/39)(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显著少(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IL-1β、CRP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的IL-1β、CRP水平均比术前显著升高,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且损伤较小,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roxomed Tergumed系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进行腰椎间孔镜手术的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进行系统的Proxomed Tergumed脊柱功能训练,将其分为功能训练组实验组(28例)与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疼痛(VAS)、功能评分(ODI)、相关肌肉力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实验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实验组各肌肉群力量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肌肉群力量仍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Proxomed Tergumed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的康复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术后康复训练而言有其明显的优势,且并无显著的安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0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并对症状进行JOA评分。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腰椎X线的影像学变化,观察术后临近节段的退变发生率与影像的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1-3年发现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为(73.81±16.12)%,术后滑脱率与椎间高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显示植骨融合A级15例,B级12例,C级3例,融合优良率为90%。结论: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评分,而且使患者影像学变化恢复正常生理形态,是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确诊为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LIF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PLIF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程度(VAS评分)与活动功能(ODI评分),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IF与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改善腰背部疼痛程度与腰椎活动功能中的疗效相当,但TLIF手术有助于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脊柱骨科自2005年l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应用APLD( 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应用MED(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治疗复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应用传统后路椎板开窗技术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疗效及并发症.术后均随访8个月~3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LD及MED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疼痛全部缓解,无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基础上,采用微创技术和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但微创技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日短,恢复快,优于传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