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γ-干扰素基因修饰A549细胞瘤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将人IFN-γ基因重组入pLXSN 载体,用pA317包装后转入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中,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IFN-γ的转基因的A549-IFN-γ细胞株。经测定,该转基因的细胞表面MHC-Ⅰ、Ⅱ分子表达显著提高。接种动物表明致瘤性下降,制成瘤苗可诱导产生较强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抑瘤能力;经放射线照射的瘤苗,在添加肿瘤特异抗原和细胞因子后,在动物肿瘤模型上显示出良好的抑瘤效果。提示,经IFN-γ基因转导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可产生较强的抗肿瘤效果,这为该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体内,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合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酶制剂,其中,微生物蛋白酶几乎占据着全球商业蛋白酶的三分之二。随着生物技术的兴起,蛋白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酶工程改造和基因工程菌株构建获得高稳定性的蛋白酶是其工业应用的关键。本文首先对功能蛋白酶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功能蛋白酶的类型、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综述了部分重要功能蛋白酶的酶工程改造和基因工程菌株构建方法;最后总结了功能蛋白酶的应用领域并提出了未来重要功能蛋白酶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合成植物激素,其可以调节植物的代谢和生理功能,并且已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和其他领域。而植物生长调节剂本身存在的毒副作用所引起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使用调节剂时应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文章概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作用功效、国内外植物生长剂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调节剂药效的影响因素,就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进一步应用提出了建议,进行了展望,并对其应用于生态修复领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时应注意:(1)适时适量;(2)多种药型谨慎搭配,科学调控植物生长剂的使用;(3)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随意与农药搭配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21):4202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桑福德-伯纳姆医学研究所(Sanford-Burnham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中国第二军医大学以及意大利都灵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Ptpn11/Shp2在肝细胞中发挥重要肿瘤抑制效应,在肝细胞中选择性敲除Ptpn11/Shp2基因可导致肝脏炎症及坏死,促使肝癌发生。新研究发现将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肝炎与肝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人类基因定位的数目急剧增加。据HGM9报道,已经定位的人类基因,加上克隆的DNA片段、标记和脆性部位等,总数已超过2000个。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交融,基因定位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使得人们对一些特异的染色体易位或缺失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7.
邢燕子;赵菊梅;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5,(1):99-107
精准化治疗已成为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根据患者的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的成功发展依赖于临床前肿瘤模型的应用。病患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PDO)异种移植模型结合了体外PDO模型和体内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PDX)模型的特点,不仅能维持原始肿瘤的异质性,还具有体外大规模培养、高通量药物筛选和体内药物敏感性测试的优点,是一种创新性、精准化的临床前疾病模型。本文综述了PDO异种移植模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其构建方法及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其在肿瘤精准化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临床前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孕期医学营养治疗的现况及医学营养治疗对患者孕期及产后母婴保健方面的影响。方法:用GDM诊断标准(ADA/LADPSG)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8—2012年GDM的诊断情况,根据高危孕妇保健管理档案追踪GDM孕妇接受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的情况,分为MNT组和非MNT组,比较2组孕妇孕期不良事件、妊娠结局、产后婴儿喂养方式及产妇产后转归的不同。结果:7.69%的孕妇被诊断为GDM(488/6 350),其中62.91%的GDM孕妇接受了MNT(307/488),MNT就诊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 趋势=8.19,P<0.01)。MNT组孕妇的胰岛素使用率(20.52%)、羊水异常(10.10%)、剖宫产(34.53%)和巨大儿(9.77%)的发生率均低于非MNT组的孕妇,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54.40%)高于非MNT组(29.28%),χ2分别为26.99、6.61、40.13、26.48、40.79(P均<0.05)。488名GDM孕妇接受了产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复查,MNT组92.18%孕妇转为正常,高于非MNT组(66.30%)(χ2=63.80,P<0.001)。结论:MNT能降低孕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产后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糖尿病的发生,是GDM孕期保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述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该技术的原理,构建,筛选和应用,为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筛选近5年来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试验论文,对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原理,构建,筛选和应用进行总结。结果:噬菌体抗体库主要分为免疫抗体库和非免疫抗体库两大类;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包括亲和筛选、细胞筛选和生物体内筛选三种;噬菌体抗体库技术主要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识别和肿瘤诊断,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筛选和制备。结论: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方便、快速、高效,可以在体外环境下培养,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和肿瘤抗体药物研发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必然使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成为研制抗体药物的新思路,极大促进了肿瘤抗体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10.
3D生物打印技术是应用包含生物材料与活细胞在内的生物墨水来构造生物医学产品的技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3D打印的组织是静态的,而人体的组织则处于实时动态之中,并且随时能够发生形态及性能的变化,要提高体外环境与体内真实环境的吻合度,就需要一种能够模拟这种动态过程的体外组织构建技术。4D打印概念的提出,给实现这种复杂技术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4D打印可理解为“3D打印+时间”,在3D打印基础上,4D打印应用一种或多种对刺激具有响应的智能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相应的刺激下改变它们的形态、性能及功能,以满足多种需求。本文重点关注4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潜在应用领域,为该项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及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病毒感染的初期事件包括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和进入细胞的过程,而病毒的宿主细胞专一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专一识别特征和特殊要求。人乳头状瘤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是感染人类的几种常见病原物,该文简要综述和讨论了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这三种重要病毒表面的蛋白组分、宿主细胞表面受体及其相互作用和病毒的细胞进入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以病毒的细胞进入过程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Caveolae是细胞表面50~100 nm大小的凹陷,它参与细胞的胞吞、胞饮作用、胆固醇的转运和信号转导,是细胞的信号处理中心,具有广泛的抑制信号转导的作用。Caveolae的结构蛋白caveolin-1是胆固醇结合蛋白,参与胆固醇的转运和信号转导。另外,caveolae对血管壁脂质稳态和eNOS功能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功能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及在亚细胞结构内的定位对蛋白质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蛋白质组学以研究全细胞总蛋白的变化为主。Caveolae作为细胞表面的一个重要的细胞膜结构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出现了一系列针对caveolae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本文结合作者实验室近年来的研究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多个角度对caveolae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动物微生态制剂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微生态制剂是在动物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有益的微生物所制成的生物制品或活菌制剂。综述了动物微生态制剂的产生起源、益生菌和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微生态制剂所用菌株、作用机制、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
20.
L Montagnier 《Archives de l'Institut Pasteur de Tunis》1981,58(3):297-312
After briefly reviewing recent advances in the knowledge of various molecular species of interferon, some prospects of the bas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re discussed: 1) interferon as a physiological hormone endowed with antiviral and immunomodulatory functions and possibly interacting with the neuroendocrine system; 2) interferon as an inducible protein, a model which allows a refined molecular analysis using the probes made available by cloning; 3) the various mechanisms of interferon action at the biochemical level. In the last sectio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interferon as a therapeutic agent are examined. For its therapeutic evaluation, interferon needs to be compared with the best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now available against viruses and tumors. Large scale clinical trials require a large production of interferons. Hence, a dilemma will be encountered: either pursue trials with natural preparations which are always a mixture of several types and subclasses of interferons in no defined proportions; wait for availability of the interferons produced by genetic recombinants which are cloned species, and try these various species, each on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or even more use hybrid molecular species. The availability of accurate markers for the action of interferon in man will be of great usefulness to study its therapeutic action and furthermore to define its indications. Finally, the possibility is raised that some non toxic interferon inducers, such as Poly A, Poly U, could also be used as well as interferon itsel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