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采用HPLC法测定青海栽培唐古特大黄中的5种蒽醌含量,并和野生唐古特大黄药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二、三、四年龄栽培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5种蒽醌总量分别为1.21%,2.01%,1.62%,其中三、四年龄栽培唐古特大黄已达到<药典>规定的药用标准;野生大黄的总蒽醌含量远高于栽培大黄为3.64%.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中4种蒽醌衍生物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甲醇:0.1%磷酸(85:15),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室温,按外标法定量,测定青海省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结果表明,青海省唐古特大黄中蒽醌衍生物的含量较高,明显高于市售药材,为大黄中的上品。  相似文献   

3.
人工栽培唐古特大黄中蒽醌含量水平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醋酸镁比色法测定青海省不同海拔种植基地中栽培唐古特大黄的总蒽醌含量,并和野生大黄药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海拔较高地区栽培的二、三年生唐古特大黄中,其总蒽醌含量均明显高于较低海拔地区栽培的同龄唐古特大黄,3年生人工栽培大黄总蒽醌含量只有野生大黄药材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4.
粗柄独尾草不同器官蒽醌类成分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淼  骆世洪  刘会良   《广西植物》2007,27(3):444-447,43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沙生类短命植物粗柄独尾草苗期、营养生长期、初花期、盛花期、果期各器官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在苗期和初花期都较高,在盛花期时最低;大黄酸的含量在苗期最高,盛花期时最低;大黄素的含量在苗期达到最高,初花期和盛花期最低;大黄酚的含量也以苗期最高,盛花期和果期最低。且在初花期时,4种蒽醌类物质含量均呈现明显的叶先端>叶中部>叶基部的空间差异性。根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在苗期和营养生长期较高,而以盛花期和果期较低;大黄酸的含量在果期最高,其余时期差异不显著;大黄素的含量以苗期和初花期较高;大黄酚的含量在果期达最高,而盛花期时最低。同时期的根叶蒽醌含量相比,叶中的芦荟大黄素要高于根,而根中大黄酚含量要高于叶。同时期各器官蒽醌总量相比:叶>根>花>花葶。故若选取粗柄独尾草作为蒽醌类药材利用,建议最佳采集方式为采集初花期的叶先端部分。  相似文献   

5.
栽培唐古特大黄蒽醌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4年生生长季节内不同月份的青海栽培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3年、4年生大黄总蒽醌含量在5~6月份生长初期增加,并于6月初达到最大值,6~9月份生长旺盛期间明显降低,10月份又略有回升;3年和4年生大黄总蒽醌含量分别在0.8%~2.5%和1.3%~2.1%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6.
不同切制条件对大黄饮片中蒽醌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的大黄切制条件对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大黄素和大黄酚为对照品,采用Merck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甲醇-水-磷酸(体积比78.7:20.9:0.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 nm,外标法测定了不同切制条件下得到的18份饮片样品中游离和结合型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结果:从18份样品测定的平均值来看,游离型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为8.69 mg/g,结合型的为4.45 mg/g.从切制条件来看,薄片、中片、厚片总蒽醌(即游离型和结合型大黄素和大黄酚之和)含量平均分别为13.47、13.33和12.6mg/g;60℃干燥10.5 h、80℃干燥6.5 h和100℃干燥4 h,其总蒽醌含量平均分别为13.73、12.86和12.8 mg/g.结论:大黄类饮片切制的适宜条件为薄片或中片,60℃干燥10.5 h.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四种功效组分的地理变异,以及与多层次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揭示唐古特大黄不同化学型形成的生态学机制。运用聚类方法研究唐古特大黄成分地理变异的空间规律,并利用相关系数法分析气候因子与唐古特大黄成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唐古特大黄功效组分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青海和甘肃地区的唐古特大黄属于结合蒽醌化学生态型;而四川所产唐古特大黄为游离蒽醌化学生态型。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因子与唐古特大黄组分间的响应特征为:结合蒽醌类物质与年均温呈强负相关,多酚类物质与年均温和年降水为负相关,而与年均日照时数为正相关;结合蒽醌类物质与最冷季节温度是强负相关,多酚类物质与最冷季节温度和最湿季降雨量呈强负相关;月均温和月均日照对结合蒽醌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影响大,其中1月至6月平均气温和9月至12月平均气温与蒽醌类物质呈强负相关,多酚类物质与5月日照量、6月日照量和7月日照量表现出强正相关。地区间的温度和日照量差异是唐古特大黄不同化学型形成的气候原因。最冷季的低温和最湿季的日照量是影响唐古特大黄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和主要时间窗口。温度浮动大,日照量高且降水量少的低温区域有助于结合蒽醌类和多酚类物质的形成和累积。  相似文献   

8.
虎杖营养器官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差示分光光度法测定虎杖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该法以醋酸镁甲醇液为显色剂,以大黄素作标准对照品.其回归方程y=0.0576x+0.0012,r=0.9962.结果表明,在一个生长期中,各营养器官总蒽醌的变化不明显,蒽醌类化合物在各营养器官中含量的顺序依次为根>叶>茎;三年生的根高于一年生根;幼嫩茎叶的含量高于成熟的茎叶.在三年生根中游离蒽醌的含量在7月和9月出现两个峰值,8月降至最低;一年生根、幼叶、幼茎和老茎中游离蒽醌的含量在7月左右最高;除根外,幼叶的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其它营养器官高,且其生物量大,因此幼叶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采用HPLC-DAD法测定了不同切片厚度在不同烘干温度下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含量,探究切片厚度和烘干温度对唐古特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色谱柱采用的是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 6×250 mm,5μm);流动相A相为色谱级别甲醇,B相为0. 1%冰乙酸溶液;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75℃烘干,切片厚度以0. 4~2 cm或6~7 cm; 25、50℃时烘干,切片0. 4~3 cm或6~8 cm,药材总蒽醌含量较高,其他厚度含量较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的含量也符合上述规律。结论唐古特大黄产地初加工时,75℃烘干,切片厚度以0. 4~2 cm或6~7 cm为宜; 25和50℃时烘干,切片0. 4~3 cm或6~8cm为宜,从而保证唐古特大黄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药抗厌氧菌的系列研究:Ⅲ.大黄抗厌氧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进一步用大黄水煎液,大黄醇提物和大黄蒽醌衍生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对临床分离的100株厌氧菌进行MIC测定,并对部分菌株进行MBC测定和亚抑菌浓度(Sub-MIC)下细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大黄水煎液在1600μg/ml浓度时能抑制74%厌氧菌生长,大黄醇提物的MIC约为水煎液的1/15。三种蒽醌衍生物在8μg/ml时能抑制76~91%厌氧菌生长,这与国际公认的抗厌氧菌药甲硝唑相近。对部分菌株的MBC测定表明,大黄的MBC要大于MIC几倍以上,说明大黄抗厌氧菌主要是抑菌不是杀菌。从Sub-MIC下厌氧菌形态改变提示,大黄主要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芦荟属植物叶内蒽醌类物质的分布与其化学防御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芦荟属植物是一类生长在干旱或半干旱沙漠环境的肉质植物,木立芦荟和海藻芦荟的肉质叶的植物研究结果表明,叶内含高浓度的芦荟素,高那特芦荟素,芦荟苦素和芦荟宁等蒽醌类物质,其中,海莱芦荟整叶的蒽醌类物质总含量占其泌出物干重的44.89%。两种芦荟叶内蒽醌类物质的分布有共同的规律,即幼叶的含量高于老叶;叶上部的含量高于中,基部,叶缘则高于叶的中央。但由于木立芦荟和海莱芦荟的个体形态不同,蒽醌类物质的分布在种间还存在各自的特点,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蒽醌类物质在芦荟属植物体内的累积和分布与其化学防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db.et Zucc.)为蓼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其根茎入药。主要化学成分有蒽醌、萘醌、酚类和多糖化合物;其中蒽醌类化合物是虎杖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酸等。虎杖的蒽醌类化合物具显著的抗病毒、抗菌和消炎作用;并可保护心肌,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提高细胞免疫力,也是致癌基因转导信号的抑制因子。关于虎杖蒽醌类化合物细胞化学研究尚未见报道。刘文哲等曾对贯叶连翘分泌结构中金丝桃素和大黄中蒽醌类同化合物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本文对不同生长期虎杖的根茎以及同  相似文献   

13.
以来自山西的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实验对象,采用盆栽法研究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酰胺态氮〔CO(NH2)2〕的不同配比对夏播菘蓝生长,叶和根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及总氮含量,根中多糖含量,叶中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叶中靛玉红和靛蓝、根中(R,S)-告依春的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组的单株叶干质量均高于对照(不施用氮素)组,但单株根干质量或高于或低于对照组,其中,T4〔n(铵态氮):n(硝态氮):n(酰胺态氮)=25:75:0〕处理组的单株叶和根干质量均最大,且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施氮处理组(P<005);而施氮处理组的根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施氮处理组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但各施氮处理组根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和根中的总氮含量以及叶中的叶绿素相对含量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根中的多糖含量或高于或低于对照组,其中,T6〔n(铵态氮):n(硝态氮):n(酰胺态氮)=0:75:25〕处理组根中的多糖含量和叶中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最高,T3〔n(铵态氮):n(硝态氮):n(酰胺态氮)=50:50:0〕处理组叶和根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较高.各施氮处理组叶中靛玉红含量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多数施氮处理组叶中靛蓝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各施氮处理组的单株叶中靛蓝和靛玉红积累量总体上高于对照组;其中,T2〔n(铵态氮):n(硝态氮):n(酰胺态氮)=75:25:0〕处理组叶中靛玉红含量及其单株积累量均最高,T6处理组叶中靛蓝含量最高,而单株叶中靛蓝积累量则以T3处理组最高.各施氮处理组根中(R,S)-告依春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以T1〔n(铵态氮):n(硝态氮):n(酰胺态氮)=100:0:0〕处理组根中(R,S)-告依春含量最高,T4处理组单株根中(R,S)-告依春积累量最高.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按不同配比施用不同形态氮素,夏播菘蓝的生长及活性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因此,若以收获叶为目的,结合叶中靛玉红含量,建议施用铵态氮和硝态氮物质的量比为75:25的复合氮肥;若以收获根为目的,结合根中(R,S)-告依春含量,建议施用铵态氮和硝态氮物质的量比为25:75的复合氮肥.  相似文献   

14.
六盘山鸡爪大黄根蒽醌类化合物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英才  黄新玲 《植物研究》2008,28(3):375-379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根蒽醌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定位特征及贮藏和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蒽醌类化合物在根内的贮藏是多位点的,在根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蒽醌类化合物,次生木质部的木射线和次生韧皮部的韧皮射线是主要贮藏和积累的部位,早期形成的维管射线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较晚期形成的射线含量高。  相似文献   

15.
六盘山鸡爪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用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3种芦荟属植物不同叶龄和不同部位叶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被研究的芦荟属3种植物叶中主含的蒽醌类物质有:芦荟素或高那特芦荟素,芦荟宁和芦荟苦素。其中,中华芦荟和木立芦荟主含芦荟素;海莱芦荟主含高那特芦荟素。叶各部位详细分析的结果表明,蒽醌类物质在植株上部的嫩叶中的含量要高于下部老叶;同一叶中,叶尖高于叶中部,叶基含量最低;而叶缘含量高于叶的中央部分。在同一叶的横切面上,蒽醌类物质的含量在维管柬区最高,同化薄壁组织部分次之,储水组织部分最低。芦荟属植物在同一个植物体不同的叶之间,以及同一叶不同的位置间有规律的累积蒽醌类物质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是保证芦荟属植物在原产地的干旱和半干旱生活环境中得以良好生存的适应反应和化学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7.
Anatomical, histochemical and phytochem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localiza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of total saponin and senegenin of vegetative organs in 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 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aponin accumulated mainly in parenchyma cells of vegetative organs. The phytochemical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saponin accumulated in the vegetative organs of P. tenuifolia, with higher content in roots and lower content in the aerial parts that included stems and leaves. The saponin content and dry weight of the vegetative organs of P. tenuifolia had dynamic variance at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all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post-fruit period. Hence, the roots and aerial parts should be gathered in August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lant. As the root is the main medicinal organ of P. tenuifolia, the content of total saponin and senegenin of different aged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oot were determined. The content of total saponin and senegenin exhibited a sustained de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ing root age; therefore, theannual roots had high quality. The content of total saponin and senegeni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oot showed obvious variation. The content in the "skin area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xylem. The results offer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appropriate harvesting stage and a reasonable harvest of P. tenuifolia.  相似文献   

18.
海水胁迫对向日葵苗期生长及矿质营养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海水胁迫对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矿质营养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胁迫下,向日葵幼苗株高、茎粗、干物重明显降低。幼苗根茎叶中Cl-,茎和叶中Mg2 、叶中Na 和Ca2 含量随海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茎叶中K 、全氮和全磷含量随海水浓度升高而降低,但在10%和20%海水胁迫下,向日葵体内Na 、Cl-主要集中于根和茎中,叶中较少。海水胁迫下,向日葵幼苗各部位K /Na 始终是叶部最高,根部最低,且根茎叶中SK,Na值均大于1。因此,低浓度海水胁迫下向日葵幼苗对Na 和Cl-的截流作用、海水胁迫下幼苗根部对K 强的选择性吸收以及K 向地上部的选择性运输是向日葵具有一定耐盐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