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巨盘锥(Castanopsis grandicicatricata)是原产于越南中、北部的壳斗科锥属植物,现于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地区发现一零星分布的居群。为确定该种的身份,检验原始文献基于形态学推测的近亲,并展示该种所处的系统地位。【方法】利用细胞核rRNA基因5.8S、26S间隔区ITS2与叶绿体基因rbcL分子标记重建系统树。【结果】形态上,该种壳斗4.5~6.0 cm,刺树状分枝,坚果扁球形,果脐占坚果表面积2/3,与中国已知锥属均不同。分子系统树支持形态学推测,湄公锥(C.mekongensis)是其近缘种之一。【结论】巨盘锥是中国锥属一新记录种,这对于研究中国滇东南与越南北部植物区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该文报道了中国唇形科植物一新归化种——荆芥叶狮耳草[Leonotis nepetifolia(L.)R.Br.],该种的发现代表狮耳草属[Leonotis(Pers.)R.Br.]在中国的新归化。狮耳草属的主要特征为轮伞花序腋生,苞片和萼齿顶端针刺状,花冠桔红色或黄色,冠唇上唇较大,下唇较小;其与绣球防风属(Leucas R.Br)较为接近,但后者的萼齿等大,花冠通常白色,花冠筒不超出萼外,冠檐下唇长于上唇,二者区别较为显著。荆芥叶狮耳草为一年生草本。轮伞花序球形,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多数密集苞片;苞片细长,向下微弯曲,先端针刺状。花萼管状,先端膨大而略折曲;萼齿针刺状,最上面一枚较大。花冠桔红色,密被桔红色绒毛;花冠筒细长,伸出萼筒之外;冠檐二唇形,上唇较大,下唇较小。荆芥叶狮耳草与同属植物Leonotis leonurus R.Br.最为相似,但前者叶为卵圆形或心形,后者的叶片多为披针形。根据该研究的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该文还提供了狮耳草属和荆芥叶狮耳草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的讨论,以及荆芥叶狮耳草的资源价值、归化途经、繁殖和危害的讨论和野外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5.
6.
该文报道了发现于北京市密云区的1种被子植物新记录——荨麻叶龙头草[Meehania urticifolia(Miq.)Makino],其所隶属的龙头草属(Meehania Britton)为北京分布新记录。描述了荨麻叶龙头草的形态特征与生境,凭证标本藏于浙江大学标本馆(HZU)。荨麻叶龙头草于1899年首次发现于日本,是东北亚分布植物,此前在中国仅分布于东北。北京云蒙山发现的分布点,显然是该种目前在中国分布最西的分布点,可能于冰川期从东北亚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7.
四川薄荷属(唇形科)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薄荷属(唇形科)一新变种刘建林(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四川615013)ANEWVARIETYOFMENTHA(LABIATAE)FROMSICHUANLIUJian-Lin(XichangAcademyofAgriculture,Sichuan...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中国唇形科(Lamiaceae)刺蕊草属一新记录种--香薷状刺蕊草(Pogostemon elsholtzioides Benth.),该种在中国产于西藏墨脱县,凭证标本保存在PE。该种在喜马拉雅地区分布广泛,与特产于云南西北部地区的狭叶刺蕊草(P. dielsianus Dunn)的主要区别为:花萼钟形,长3~3.5 mm,花萼齿长为花萼筒的1/3~1/2,花冠长约4.5 mm。 相似文献
10.
11.
12.
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已发现loo余种腐霉。我国已报道54种。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宁夏和西藏2个自治区未见报道过腐霉。最近我们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和植物病根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得到259株,鉴定出10个种。它们是: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atrick、链状腐霉P. catenulatum Matthews、畸雌腐霉P. irregulare Buisman、寡雄腐霉P. oligandrum Drechsler、侧雄腐霉P.paroecandrum Drechsler,缠器腐霉P. periplocum Drechsler、无序腐霉P. perplexum Kouyeas & Theohari、角柄腐霉P. salpingophocum DrechsIer、终极腐霉P. ultimum Trow和钟器腐霉P. vexans de Bary。它们全是宁夏地区新记录种。其中无序腐霉还是我国新记录种。本文仅描述了无序腐霉,对其余9个种进行了讨论.有些种类除从土壤中分离到以外,还见于一些寄主植物: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韭葱A. juncea L.、芹菜Apium-graveolens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雪里蒸B.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crispifolia Bailey白菜B. pekinensis Rupr.、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胡萝卜Daucuscarota L. var.saliva DC.、草每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番茄esculentum Mill.、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 L.。以“腐霉名称:寄主名称”的格式列出如后:瓜果腐霉:胡萝卜;链状腐霉:胡萝卜;寡雄腐霉:白菜和辣椒;侧雄腐霉:大葱、芹菜和白菜;缠器腐霉:韭葱;终极腐霉:大葱、韭葱、油菜、雪里蕻、白菜、辣椒、胡萝卜、草墓、番茄、菜豆和萝卜。在我国,这些腐霉从前述寄主上分离出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共5种植物在中国3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广西分布新记录有短耳鸢尾兰(O.falconeri J.D.Hooker)和小叶鸢尾兰[O.japonica(Maxim.)Makino],海南分布新记录有狭叶鸢尾兰(O.caulescens Lindl.)和勐腊鸢尾兰(O.menglaensis S.C.ChenZ.H.Tsi),西藏分布新记录有拟阔瓣鸢尾兰(O.langbianensis Gagnep.)。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和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 Hooker f.)和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 Gagnep.)。其中,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与国内分布的全唇鸢尾兰(O. integerrima)和扁葶鸢尾兰(O. pachyrachis)均较为相似,但该种花葶中下部两侧具狭翅,不与叶合生,唇瓣边缘具明显的啮蚀状齿或细流苏状,先端中部具明显凹缺,可明显区别。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于2013年首次发现于云南省勐腊县,为中国新记录种。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与剑叶鸢尾兰(O. ensiformis)最为相近,但前者唇瓣中裂片先端小裂片近方形,小裂片先端边缘具流苏状齿,可明显区别于后者。凭祥鸢尾兰自1929年发表以来,除模式产地老挝外,至今未见新分布点的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