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处理[免耕直播黑麦草-双季稻(T1)、免耕直播紫云英 双季稻(T2)、翻耕移栽油菜-双季稻(T3)、免耕直播油菜-双季稻(T4)和冬闲-双季稻(CK)]下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观测,分析了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作物生长期,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稻田CH4和N2O总排放量与对照(CK)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3和T1处理的稻田CH4和N2O排放量最高,其CH4排放量分别为0.88 和0.60g·m-2,N2O排放量分别为0.23 和0.20 g·m-2;冬季作物还田后,各处理早、晚稻田CH4排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早稻田CH4排放量最高的为T1和T2处理,分别达21.70和20.75 g·m-2;晚稻田CH4排放量最高的为T3和T4处理,分别为58.90和54.51 g·m-2.各处理早、晚稻田N2O总排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T1、T2、T3和T4处理的早稻田N2O总排放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3.7%、12.2%、46.3%和29.3%,晚稻田分别比对照增加28.6%、3.8%、34.3%和27.6%.  相似文献   

2.
污泥堆肥对黄梁木幼苗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将污泥堆肥后用作苗木栽培基质逐渐成为新型的污泥生态化处置途径.通过7个月的盆栽试验,研究污泥堆肥不同添加量,即0%(CK)、25%(T1)、50%(T2)、75%(T3)、100%(T4)对黄粱木幼苗生长及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以及栽培后基质中元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污泥堆肥添加量对黄梁木生长有显著影响,纯污泥(T4)中黄梁木苗木不能正常生长,移栽两周后植株全部死亡,而T1、T2和T3处理则显著增加了黄梁木株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其中,T2处理效果最佳,3个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T3处理显著促进黄梁木对N、P、K以及重金属(Cu、 Zn、Pb、Cd)的吸收,而T1处理仅对N和Pb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同一处理条件下,黄梁木对污泥堆肥重金属吸收能力表现为Zn>Cu>Pb>Cd.盆栽试验结束时,污泥混合基质中有机质,以及N、P、K含量较高,但仍残留一定量重金属,不过均低于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农林废弃物混合基质对崖柏扦插育苗的影响,筛选可替代草炭、成本低廉的环保型育苗基质,配制草炭+蛭石+珍珠岩(T1)、食用菌菌渣+蛭石+珍珠岩(T2)、炭化稻壳+蛭石+珍珠岩(T3)、食用菌菌渣+炉渣+锯末(T4)和炭化稻壳+食用菌菌渣+炉渣(T5)5种混合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综合评价不同混合基质的优劣。结果表明:T3容重最低,其次是T2,二者与其他混合基质差异显著;T2的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大于T1,毛管孔隙度低于T1,总孔隙度低于T3;T2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基质含水量和pH最高,且与其他混合基质的大多数化学指标差异显著。不同混合基质的插穗生根率和生长发育指标的隶属函数值表现为T2>T3>T1>T5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泥等废料可以用于调理稀土矿废弃地土壤,而能源植物麻疯树有望成为稀土矿废弃地的先锋植物。本研究通过向稀土矿废弃地土壤中添加污泥(T1)、污泥+蔗渣(T2)、污泥+蔗渣+钝化剂(T3),并以矿区土壤为对照(CK),研究盆栽条件下各处理对麻疯树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CK相比,T1仅显著提高麻疯树株高,T2、T3显著提高麻疯树株高、地径和生物量,其中总生物量提高184.7%以上;3个处理均显著促进麻疯树对N、P、K、Cu的吸收;T1、T2显著提高基质中可交换态Zn、Cd、Ni比例,T3则相反,并显著降低Zn、Cd、Ni在基质中的迁移系数和活性系数,抑制麻疯树对Zn、Pb、Cd、Ni的吸收,抑制率达36.1%以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处理对麻疯树生长的促进顺序为T2>T3>T1>CK,对麻疯树吸收Cu、Zn、Pb、Cd、Ni的抑制顺序为T3>CK>T2>T1。混施污泥和蔗渣显著促进麻疯树生长和元素吸收,进一步加入钝化剂则显著抑制麻疯树对重金属的吸收,但不影响麻疯树生长。  相似文献   

5.
滕飞  刘勇  娄军山  孙巧玉  万芳芳  杨晨  张劲 《生态学杂志》2016,27(12):3889-3894
为缓解草炭大量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华北落叶松容器育苗过程中添加蘑菇渣堆肥以替代草炭,添加蘑菇渣堆肥体积比例分别为0%(T0)、15%(T1)、18.75%(T2)、25%(T3)、37.50%(T4)、50%(T5)、56.25%(T6)、60%(T7),研究不同配比下基质的理化性质以及对华北落叶松1年生移植容器苗生长和营养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蘑菇渣堆肥替代草炭的比例≤50%时,苗木苗高、地径和生物量与常用草炭处理无显著差异,且处理T2、T4、T5苗木体内养分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基质pH值处于微酸性或中性范围,适宜苗木生长;当蘑菇渣添加比例>50%时,基质pH值偏碱性,苗木生长受到不利影响,苗木质量下降.当蘑菇渣添加比例为15%时,苗木质量最好,苗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达到最大.因此,蘑菇渣替代草炭培育华北落叶松移植容器苗是完全可行的,替代比例最高可达到50%,当添加比例为15%时,可培育出高质量的苗木.  相似文献   

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残次苹果发酵产物对连作土壤环境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减轻苹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连作土壤为对照(CK),设置溴甲烷灭菌连作土壤(T1)、连作土壤施加苹果发酵产物(T2)、连作土壤施加灭菌苹果发酵产物(T3)处理,测定了土壤和平邑甜茶幼苗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T1、T2、T3能显著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其中以T1和T2的效果较好,其根系呼吸速率、株高、地径、鲜质量、干质量分别比CK提高了107.3%、50.6%、42.4%、171.7%、225.3%和104.4%、50.6%、42.3%、171.8%、225.5%。T2和T3提高了连作土壤中养分转化相关酶的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比CK提高了44.5%、169.5%、23.4%、169.3%和23.7%、72.6%、1.5%、121.5%;T1处理的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40.8%和41.6%。T2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8.6%、50.6%、14.0%和36.7%;T3只提高了速效氮的含量,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7.0%和23.6%;T1与CK相比速效养分含量有所降低。T1和T2显著降低了土壤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增加了细菌数量;T3处理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较CK显著降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T1、T2和T3处理的层出镰孢菌、串珠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基因拷贝数均较CK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苹果发酵产物处理能抑制连作土壤病原菌,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生长,可作为一种减轻苹果连作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早春茬-秋冬茬连作栽培番茄是我国北方设施蔬菜周年栽培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以该种植模式下农户习惯施肥量为对照(CK,100%化肥),设15%(T1)、30%(T2)、45%(T3)、60%(T4)、75%(T5)、100%有机肥替代化肥(T6)处理,探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环境和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细菌数量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放线菌数量以T1处理最多,为12.12×106 cfu·g-1。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提高土壤脲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说明有机肥对改善设施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养分积累具有显著效果。其中,T1处理蔗糖酶活性和速效磷含量最高,分别为1.36 mg·-1、305.4 mg·kg-1,T2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最高,为582.6 mg·kg-1。T2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为94.2%。各有机肥处理可改善番茄果实品质,提高产量,其中,T1处理番茄红素含量最高,达5.69,糖酸比以T1和T2处理最好,分别为8.19、8.70;产量以T1处理最高,T2处理次之,较CK分别增产16.6%、5.8%。综上,农户习惯施肥量中15%~30%的化肥用有机肥替代为该种植模式下较佳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桔梗容器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为桔梗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置T1(100%营养土)、T2(营养土∶泥炭=1∶1)、T3(营养土∶珍珠岩∶泥炭=1∶1∶1)、T4(泥炭∶蛭石∶珍珠岩=2∶1∶1)4种不同配比的组合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基质处理下桔梗容器苗生长指标及生理参数的变化,并借助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下桔梗幼苗的培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栽培基质不同对桔梗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有显著影响。T3和T4处理下桔梗幼苗的生长量显著高于T1、T2处理,表现为幼苗生长健壮、根系生物量较大;不同处理之间叶长的差异不显著,但叶片宽及叶面积差异显著;基质不同对桔梗的花朵数、花直径、裂片长、裂片宽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T2处理下花朵数、花直径显著高于T1、T3(P<0.05);T4处理下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硅肥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旨在为典型双季稻区施肥结构优化以及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在相同氮磷肥基础上施0、750、1500、2250和3000 kg·hm-2 (T0、T1、T2、T3、T4)硅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磷吸收、田面水氮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硅、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硅肥处理(T0)比较,早、晚稻季水稻稻谷分别增产2.2%~30.4%和3.9%~9.2%;早、晚稻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2.4%~47.3%、磷素积累量增加2.2%~41.3%,秸秆氮素积累量增加0.4%~28.3%、磷素积累量增加5.1%~31.0%;施硅肥后第1天,施硅处理田面水总氮(TN)浓度较不施硅肥处理平均降低3.4%~28.8%、铵态氮(NH4+-N)降低10.4%~25.6%、总磷(TP)降低25.5%~29.2%、可溶性总磷(TDP)降低30.8%~38.0%;第45天后施硅各处理田面水总磷和可溶性总磷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并显著高于T0处理.施硅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以及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以T1处理效果最好,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硅肥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0.
稗属杂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自常  李永丰  张彬  杨霞 《生态学杂志》2014,25(11):3177-3184
以新两优6号(籼稻)和南粳46(粳稻)为材料,自水稻移栽至成熟分别与无芒稗(T1)、稗(T2)、西来稗(T3)和光头稗(T4)共生,稗草密度为6株·m-2,以无稗草水稻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稗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稗草对水稻的干扰表现不同,T1、T2、T3处理使籼稻产量分别下降19.2%、10.8%、21.9%,使粳稻产量分别下降39.7%、25.3%、47.3%,但T4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无显著影响.水稻和稗草共生过程中,T1、T2和T3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灌浆期的剑叶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籽粒ATP酶活性,降低幅度为T3>T1>T2,T4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对水稻最终分蘖数和株高均无显著影响.表明4种稗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由强到弱表现为:T3>T1>T2>T4,稻 稗共生时水稻剑叶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籽粒ATP酶活性降低是导致水稻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辣木(Moringa oleifer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土壤水分及氮素有效性对辣木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以辣木‘PKM I’品种为研究材料,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教学实验基地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个水分:分别为田间饱和持水量的40%(W1)、60%(W2)、80%(W3),以及4个氮水平:0 g·株-1(N0)、0.6 g·株-1(N1)、1.8g·株-1(N2)、3.6 g·株-1(N3),两者组合成12种处理,以探究水氮耦合作用对辣木生长、生物量累积及分枝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低氮(N1)水平下,辣木苗高和地径生长总体优于其他处理,高氮和高水会抑制辣木生长。(2)在辣木分枝格局方面,低水条件下,各级枝长、总体分枝率、逐步分枝率都随着氮水平增加而下降;含水量较大时,中等氮水平比较适宜辣木的快速生长。(3)高氮降低辣木各器官的生物量;在不施氮条件下,辣木生物量随水量增加而减少。(4)在综合形态方面,W1N3处理显著增加辣木根冠比(root/shoot ratio,R/S)。纤弱指数(slenderness index,SI)在W2N2最低,说明其生长质量最好。体积指数(bulk index,BI)在中等氮水平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W2N1处理值最高,而Dickson质量指数(Dickson quality index,DQI)则在W2N2处理下最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组合可以有效促进辣木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水分含量持续下降过程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设置遮雨棚人工控水试验,分析不同生长阶段持续干旱条件下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性能、地上生物量和产量等生理生态指标的动态变化.试验因素为控水时段和控水持续时间,从拔节普遍期开始分别控水20(T1)和27 d(T2),从抽雄普遍期开始控水20(T3)和27 d(T4),加上不控水对照(CK),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 持续干旱导致植株叶片卷曲、打绺,下部叶片衰老加快,对LAI影响较大,从而降低生物量的累积与籽粒产量.T1~T4处理结束时LAI分别为CK的74.9%、68.2%、60.5%和48.3%.玉米植株在经历持续控水后,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逐渐下降,T1(T3)和T2(T4)处理结束时Pn max分别降至CK的23%及不足10%,复水2周后,Pn max能恢复到CK的90%左右.T1和T2处理产量较CK分别下降18.5%和24.0%,T3和T4处理分别减产41.6%和45.8%.抽雄期持续干旱对玉米地上生物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大于拔节期干旱.干旱程度(D)能够定量表示土壤干旱状况,与玉米减产率存在线性定量关系,可通过计算D来预测玉米的减产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方法,研究了秸秆不还田不施肥(CK)、秸秆还田+尿素1(N分配:麦收后∶水稻移栽前∶分蘖期∶孕穗期=0∶6∶2∶2,T1)、秸秆还田+尿素2(N分配:麦收后∶水稻移栽前∶分蘖期∶孕穗期=3∶3∶2∶2,T2)、秸秆还田+沼液+尿素(N分配:麦收后∶水稻移栽前∶分蘖期∶孕穗期=3(沼液)∶3(2沼液+1尿素)∶2(尿素)∶2(尿素),T3) 4种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各生育期(分蘖期、孕穗期、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1)T3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期土壤中的有效氮含量,其中成熟期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分蘖期和孕穗期;T1~T3处理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各生育期均高于CK,且分蘖期的含量高于孕穗期和成熟期;稻田各生育期与各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显著影响;2)T3能提高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羧酸是稻田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稻田各生育期与各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利用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的能力有显著影响;3)T2、T3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T2处理真菌/细菌比较高,以真菌为主导,更有利于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表明秸秆还田同步施用氮肥(尿素或沼液)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黑果腺肋花楸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处理组,分别为阴性对照(CK)、阳性对照(PCK)、大田条件下根施低剂量T1(每株50 g)、中剂量T2(每株100 g)和高剂量T3(每株200 g)3个水平的小菇属菌株M23,分析各处理组黑果腺肋花楸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和生理指标,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光合特性日变化。结果表明: 黑果腺肋花楸净光合速率(Pn)呈双峰曲线,在13:00时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明显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却显著升高,出现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光合“午休”现象。加菌处理可成功避免光合“午休”现象,与13:00时对照组黑果腺肋花楸的平均值相比,加菌组的平均PngsTr、水分利用率(WUE)和光能利用率(LUE)提高了113%、91%、50%、48%和117%,且日均PngsTr和LUE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约是对照组平均值的1.5、1.9、1.4和1.5倍。在加菌处理组中,高剂量的作用效果显著优于中、低剂量,株高是中、低剂量组的1.2倍。高剂量组黑果腺肋花楸的所有生长指标、光合参数和抗性指标均优于其他组。表明菌株M23可以通过提高黑果腺肋花楸的光合特性、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促进植株生长,且以每株200 g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CO2浓度升高水平对水稻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利用开顶式气室组成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开展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植物效率分析仪测定剑叶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不同CO2浓度(CK:背景大气CO2浓度;T1:比CK的CO2浓度高80 μmol·mol-1;T2:比CK的CO2浓度高200 μmol·mol-1)下水稻主要生育期剑叶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80 μmol·mol-1,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性能指数(PIABS)在扬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均显著升高,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显著降低,其中φEo显著升高了7.3%~23.3%,Fv/Fm极显著升高了3.1%~7.1%,PIABS极显著升高了46.2%~93.0%,φDo则显著降低了10.3%~20.5%.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在拔节期,φEoFv/FmPIABS分别极显著降低了68.7%、41.4%和93.4%Do则极显著升高了78.4%;在扬花期、乳熟期、蜡熟期,T2使φEo显著升高了11.6%~19.8%,Fv/Fm显著升高了4.8%~6.8%,PIABS显著升高了53.0%~72.6%,φDo则显著降低了7.7%~19.4%.表明CO2浓度升高(80、200 μmol·mol-1)对水稻剑叶光系统Ⅱ的光合电子传递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平衡施肥对荒漠区黄冠梨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荒漠地区丰产期黄冠梨树生长发育特性、果实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探讨平衡施肥对梨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可为梨园确定合理的施肥水平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同一园区12年生黄冠梨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氮磷高硫(T1)、中氮磷中硫(T2)、高氮磷低硫(T3)3个处理,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当年生枝和叶片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在连续施肥第2年后,T1促进了当年生枝条的生长,枝条长度和粗度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6.2%和11.4%.连续施肥2年后可以不同程度提高叶片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其中T1处理叶片Cu、Fe和Zn含量最高,T2处理Mg和B含量最高,T3处理P和Mn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影响均不明显,但对果实品质有较大影响,处理2年后T2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Vc)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高出4.2%和7.1%,T3处理有机酸含量最高,而T1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Vc含量均低于对照.果实中Fe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果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与单果质量、有机酸和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含量与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有机酸和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T2处理在保证稳产、丰产的前提下,又起到了改善果实品质的作用,可作为荒漠区黄冠梨生产中适宜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