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9年8月下旬在我市松林中采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dendrolimimatsu-mura,在放蜂前及放蜂中主要做了如下技术改进。1培育优质蜂群在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工作中,如何培育林间飞翔力强,寄生羽化率高的优质蜂群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繁蜂中采取缩短寄主卵的贮存时间,尽量减少繁济大数及采取大房繁蜂远距离淘汰弱蜂的做法:(l)保证寄主卵新鲜:过去寄主卵保存,因柞蚕4月下司进人羽地盛期,冷藏的雌蛾腹部至7月份繁蜂前取用,需冷藏2个半月,致使长期冷冻瘪卵率达10拓~15~以上。我们将虽放在冷库外间(0~三℃)保存,这样柞蚕蛹…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赤眼蜂在甜玉米地寄生率和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研究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在甜玉米地的年消长动态、日活动规律,以及对不同甜玉米品种和不同防治类型地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卵的寄生率。玉米螟赤眼蜂田间扩散规律为:在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32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即可达到50%以上的寄生率;在穗期,按每点2000头的蜂量相距24m左右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达到80%以上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4.
5.
6.
释放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不同数量,分别在龙江县错海林场、桦川县横头山林场、鸡西市柳毛林场进行2.5万头/亩、3万头/亩和3.5万头/亩防治落叶松毛虫的试验,释放后对部分释放地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寄生率和虫口密度;结果表明,防治寄生率分别为:42.73%,39.25%,44.20%;根据分析,在赤眼蜂释放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其寄生率随每株卵量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其数据表明,对于株卵量较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可采取连续释放赤眼蜂控制松毛虫的虫口密度。由于松毛虫种群密度逐渐被压低,尽管每年释放同样的蜂量,其最高寄生率可提高9.5%以上。该结果可为今后针对不同虫口密度确定赤眼蜂的释放数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玉米田中常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安全性。【方法】室内用田间推荐剂量在玉米叶片上施用4种杀菌剂(甲基硫菌灵、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以及4种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施药后1, 3, 5和7 d调查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玉米叶片24 h时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寄生的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量)及子代羽化率。【结果】施药后不同时间,不同杀菌剂和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虫的死亡率、寄生能力和羽化率产生显著影响。4种杀菌剂中,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其寄生的麦蛾卵量分别为20.25和20.80粒;戊唑醇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最大,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戊唑醇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子代羽化率为18.48%,施药3 d后接触时死亡率高达37.03%。4种杀虫剂中,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能力持续影响时间长并且毒性较大,在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阿维菌素和吡虫啉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寄生的麦蛾卵量为3.43和9.19粒,施药后1-3 d时死亡率分别高达96.21%和74.00%;高效氯氰菊酯对玉米螟赤眼蜂子代羽化的持续伤害时间长,施药7 d后玉米螟赤眼蜂成虫接触含高效氯氰菊酯残留的玉米叶片24 h时的子代羽化率为27.92%。总体来说,4种杀虫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较4种杀菌剂大。【结论】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前7 d不建议喷施戊唑醇、叶枯唑和吡唑醚菌酯3种杀菌剂以及阿维菌素和吡虫啉两种杀虫剂,前5 d不建议喷施甲基硫菌灵和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使用时应该根据该药的田间推荐浓度合理喷施。 相似文献
8.
在13—33℃、35%—95%R.H.范围内的7个恒温、13个温湿度组合下,测定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结果表明,该蜂在13—30℃(75%R.H.)范围内,卵至羽化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发育起点温度为10.1±0.03℃,有效积温常数为140.2±0.29日度;幼期存活率在26℃左右最高;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生殖力以23—28℃最高;内禀增长力(r_m)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8℃时达最大,随后急剧下降,至31℃时巳为负值。低湿和高湿在低温下有使发育速率减缓,而在适温和高温下则有使发育速率加快的趋势;低温低湿和高温高湿有使幼期存活率下降的趋势;在低温、高温下,75%R.H.对成虫存活、生殖最有利,95%R.H.次之;在适温下湿度对生殖力无影响,成虫寿命在低湿下最短。33℃下,3种湿度下均未产生雌性后代。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麦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玉米螟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控制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室内大规模繁育。本试验以麦蛾卵为寄主,研究了不同温度(18℃、20℃、23℃、25℃、28℃、30℃、33℃、36℃)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寿命、生殖力、子代羽化率和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条件下雌蜂寿命最长,达7.9-9.0 d。在18℃-30℃亲代生殖力和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差异,亲代产卵量为40.9-61.7粒;羽化率为74.31%-84.22%。玉米螟赤眼蜂从卵到羽化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由18℃时的22.6 d缩短至33℃的7.0 d。36℃时,雌蜂的寿命仅为0.56 d,且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活动。因此,室内用麦蛾卵大规模繁育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的温度为28℃-30℃;仅保存蜂种时,可选用温度18℃-20℃。 相似文献
10.
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的适宜冷贮虫期和温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普遍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大量繁殖和释放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对赤眼蜂进行冷贮有助于其商品化生产、运输和释放应用。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作者采用柞蚕卵为寄主,以贮存温度(4℃、7℃、10℃和13℃)、贮存虫期(卵、幼虫、预蛹和蛹期)和贮存时间(2周、4周、6周和8周)为参试因子,研究了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均可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尤以贮存虫期的影响更为明显;但3个因素对单卵出蜂性比影响不大。综合各冷贮虫期对低温的反应,松毛虫赤眼蜂对10℃反应最敏感,各虫期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明显降低,不适宜长期冷贮;对7℃反应相对较不敏感,最适宜长期贮存。在适宜长期冷贮温度(4℃和7℃)条件下,适宜贮存虫期有所不同,4℃下为幼虫期和蛹期,7℃下为卵期和蛹期,在这些虫期和贮存温度条件组合下羽化出峰率和单卵出蜂数相对于其他虫期受冷贮的不利影响较小。从对羽化出蜂率的影响来看,于卵期7℃下冷贮为最适宜;从对单卵出蜂数的影响来看,于蛹期在4℃和7℃冷贮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在风洞中观察了亚洲玉米螟雄蛾对不同剂量不同比例的二组份及三组份的人工合成性信息素(14:oAc, E-12-14: oAc和 Z-12-14:oAc)的行为反应。 Z-12-14: oAc+E-12-14: oAc 二组份诱芯中以比例为37.5%E到62.5%E之间的诱芯效果最好,有71%-78%的雄蛾到达诱芯。三组份诱芯中以工4:Ac: Z-12-14: oAc: E-12-14: oAc=1: 5: 4的效果最好,雄蛾到达诱芯的百分率(71%)与二组份诱芯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剂量反应实验显示三组份诱芯的有效剂量范围比二组份诱芯宽,二组分诱芯及三组份诱芯在风洞试验中的最佳剂量范围分别为 100ng到 1000ng和 100 ng到 10 000ng。低剂量的情况下三组份的诱芯效果要好于二组份诱芯。三组份诱芯对于低到 1ng的剂量仍能引起 10%的雄蛾到达诱芯,而在此剂量下二组份诱芯不能引起定向及其以后的各步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五个新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五龄幼虫的拒食活性以及对其生长发育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并与川楝素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川楝素以及C19、C2 3 、C2 4、C2 6、C2 8在 5 0 0mg kg浓度下拒食活性分别为 5 1 16 %、5 7 6 1%、4 2 8%、5 1 0 8%、36 73%、5 1 6 7% ,其中C19、C2 4、C2 8拒食活性与川楝素相当。在 2 0mg kg浓度 ,生长发育实验表明C19、C2 6、C2 8具有较好的抑制幼虫生长作用 ,其中C2 8的作用与川楝素相当 ;药剂对中肠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川楝素和C2 8对弱碱性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表现为激活作用 ,C19、C2 4、C2 6对两种蛋白酶在 2 4h激活 ,4 8h抑制。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马毛松毛虫赤眼蜂在混交林、纯林及疏残林三种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中间寄主。试验是在湖南省东部的浏阳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共有103种中间寄主;一年中有两个危险期,在危险期内只有少量的中间寄主存在。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透射电子显敢镜研究了赤眼蜂属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精子的超微结构。精子呈线形,由头部、颈部和尾部组成。头部前端的顶体较小,为梭形,顶端稍有弯曲,它和核呈楔状拼接排列。颈部的中心粒以45°方向斜插入核内,在中心粒的外周不被中心粒侧体所包围。尾部的轴丝为9+9+2型。在副微管之间有九条粗纤维存在。一对线粒体衍生物内的晶体物质不明显。两种赤眼蜂的精子结构差异很小,松毛虫赤眼蜂精子尾部轴丝结构部分的九个链头之间没有横向联系,而在玉米螟赤眼蜂上能清楚见到。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赤眼蜂携带棉铃虫NPV病毒防治第2、3、4代棉铃虫,以万灵、甲胺磷化学杀虫剂防治作对照.结果显示: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33.3%,最高达到37.3%;棉铃虫幼虫病毒感染死亡率为61.3%到70.6%;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天敌数量、种类明显多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瓢虫、蜘蛛、小花蝽平均百株数量比化学杀虫剂防治田分别高83.6%、100.8%、69.2%,在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存在的草蛉、猎蝽等捕食性天敌在化学杀虫剂防治田未发现: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平均虫口减退率为66.19%,化学杀虫剂防治田为70.25%,差异不显著(p=0.05);赤眼蜂带病毒防治田棉花的平均花蕾虫害率为35.97%与化学杀虫剂防治田的34.93%差异也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olutions or suspensions of polyvinyl alcohol, gelatin, white latex, agar cassava powder, rice flour and starch were used as synergists to improve the oviposition of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T. confusum and T. evanescens with in vitro rearing method. The ovipositional response of Trichogramma spp. to these synergists was different. All the 7 preparations improved the trichogrammatid oviposition much on the artificial host “eggs”. Specific difference of trichogrammatid ovipositional response to these synergists was observed. So,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synergists can be used for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rearing different species of Trichogramma in vitro. 相似文献
18.
七种物质(聚乙烯醇、明胶、白乳胶、琼脂、木薯粉、米粉和淀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或悬液用作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拟澳洲赤眼蜂T.con fusum及广赤眼蜂T.euanescens人工体外培育的产卵增效剂以吸引这些蜂在人工卵上产卵.这七种溶液都能提高三种赤眼蜂在人工卵内的产卵量,不同的赤眼蜂对不同的增效剂有不同的产卵行为反就,我们可利用其中最有效而经济的增效剂以增强体外培育赤眼蜂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20.
不同剂量的抗孕-53和18-甲基炔诺酮对大鼠垂体机能反应性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甾体避孕药对垂体生殖激素的影响,本实验以动情前期大鼠受二次静脉注射GnRH诱发的LH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为模型,观察经肌肉注射不同类型、不同剂量的避孕药(抗孕-53或18-甲基炔诺酮)后垂体对GnRH的敏感性反应。抗孕-53的剂量为3,1.5,0.75,0.375和0.19mg;l8-甲基炔诺酮的剂量为4,1和0.5mg,各溶于0.5ml茶油;对照组为0.5ml茶油。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抗孕-53均促进血浆LH浓度升高,其中以3mg组的反应最显著,与对照组比较P<0.01。不同剂量的18-甲基炔诺酮对垂体敏感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血浆LH浓度降低(P<0.01)。大鼠经肌肉注射乙炔雌二醇21μg和10.5μg后,其垂体对GnRH的反应也有促进作用,但不能完全模拟抗孕-53的效应。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甾体避孕药能增加或降低大鼠垂体对GnRH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