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杧果三种食叶新象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西双版纳,危害杧果的象虫,除作者(1977《昆虫知识》)报导了三种果实新象虫外,近几年来又发现危害杧果嫩叶的新象虫三种,国内尚无报导。现将其种类、形态,生活习性及发生危害情况记述如下:1.杧果卷叶象Apoder genculatus Jaker,新记录 成虫:全体粟色有光泽。长9~12毫米。背部扁平复面隆起。头在复眼下方延长呈长卵形或圆锥形:在与前胸交界处狭缢成细颈状。两眼显著突出。口喙粗短端部渐大,其上密布细小颗粒。头部背面正中稍洼,形成一条中淘,伸达两触角窝的上方。在复眼两侧还有两条浅沟,终止于触角基部。头上中沟两侧生有横向沟纹。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广东引种了一种速生用材树种八宝树,遭受细皮夜蛾Selepa celtis Moore的严重为害,引起大量叶片枯死,严重影响生长。此虫在广东还严重为害杧果、枇杷、三华李、秋枫等果木。为此笔者于1981—1982年在广州对此虫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研究。 一、形态特征(图1) 成虫 灰褐色,体长6—10毫米,翅展18—24毫米,雄蛾较小。触角丝状。下唇须灰黄  相似文献   

3.
杧果切叶象成虫密度对雌虫产卵习性影响不大。成虫密度与雌虫单日平均产卵量呈直线负相关,与单叶平均着卵量呈曲线正相关。按幼虫取食最计算得出成虫最大允许密度,泰国杧、印度901和缅甸杧分别为2.0、2.9、4.2(对/梢)。  相似文献   

4.
<正>印度杧果象是杧果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在一次杧果象的自然夭敌的调查中,发现受害杧果果实中有染病的幼虫。将染病幼虫浸解并用纱布过滤,滤物在10009下离心,上清液混人6%的聚二乙醇6000,振荡30分钟。混合物在30,0009下离心1小时,将沉淀颗粒溶于。  相似文献   

5.
杧果横线尾夜蛾 Chlumetia transversa Wlk.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杧果钻心虫,蛀梢蛾。分布于广东、云南、福建以及台湾等省,也是我区杧果栽培中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花穗、新梢萌发期都遭受为害,影响我区杧果生产的发展。我们从1970年起,进行杧果横线尾夜蛾的生活习性观察及其防治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形态 卵 扁圆形,径约0.5毫米;初产时青色,后转赤褐色,孵化前变淡;卵表有纵沟54—55条,腰围有整齐的横格7—8个,卵顶中央有8—9片梅花状纹。  相似文献   

6.
橡树、板栗、榛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木本粮、油树种。三种树的种子常受象虫为害而减产,据1959年调查,在东北地区为害严重分布较广的有橡实象虫Curculio dentipes Roel.、橡剪枝象虫 Cyllorhynchitesursulus goel.和榛实象虫 Curculio dieckmanni Faust等三种。天然次生林中也有发生,甚至有时共同为害同一树种。为深入研究及便于防治,作者对三种象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做了此较研究,井提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7.
广西杧果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24个市(县)杧果病虫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病害有20种,主要为白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蒂腐病等,其中杧果水泡病、杧果畸型病和杧果红点病为国内新发现的杧果病害;发现害虫94种,隶属于8目38科,主要为杧果小齿螟Pseudonoorda minor Munroe、杧果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杧果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桔小实蝇Dacus dorsalis Hendel、杧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 Baker等。腹足纲有害生物1种。  相似文献   

8.
一、发生及为害情况 甜菜象(虫甲)又称象(虫甲)虫在本区早有发生,但过去农民一直认为它并不为害作物,因而把它叫做“放羊牛牛”,“好牛牛”等。自从1952年种植甜菜以来,遭到象(虫甲)严重为害,以后随着甜菜的发展扩大而大量蔓延。1955年土默特旗七区共种了6,700亩甜菜,在幼苗期即被象(虫甲)吃掉1,800苗;尤其是1958年春季因象(虫甲)  相似文献   

9.
<正> 榆跳象Rhynchaenus alni Linnaeus属鞘翅目象虫科跳象亚科Rhynchaeninae的一种新害虫。国内尚无报道。现将1976年发现以来所观察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为害情况 此虫是专性为害榆树Ulmus pumila Lin-naeus叶片的毁灭性害虫,成虫和幼虫均为害榆  相似文献   

10.
萍水象(Bagous sp.)又名萍象(虫甲) 、红萍虫、红虫,属鞘翅目象虫科,是浙南温州地区春萍繁殖阶段和早稻养萍期间为害绿萍的主要害虫。萍水象的成虫、幼虫均能为害绿萍,被害萍体初呈发绿色,后变黑紫色,无光泽,个体破碎,生长停滞,直至霉烂致死。据调查,萍水象尚能为害槐叶萍。虫害严重的萍田,一平方尺萍苗内成虫、幼虫多达千头左右,在二、三天内就能导致全田萍苗毁灭。因此,及时防治萍水象,是早稻养萍成败的关键之一。现将萍水象的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象虫科昆虫食性复杂,绝大部分是害虫,蛀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幼苗等。在广东省有不少严重为害的种类,如米象 Stiophilus oryzae(L.).玉米象 S.zeamaiz(Motschulsky)为害仓库谷类、玉米。竹直锥象 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Fab.竹横锥象 C.bugueti Guer.为害竹类,香蕉象 Cosmopolites sordidus(Germar)及香蕉双带象 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 为害香蕉,甘茨长足象Alcidodes waltoni(Boheman)为害甘茨类,椰子象 Rhynchorus ferrugienu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油茶Camellia spp.的专性蛀果害虫,常导致其大量落果。本文旨在揭示该虫发生危害与寄主果实大小的关系,并探讨其产卵行为策略。【方法】于油茶象产卵高峰期在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林随机采摘960个果实,清查油茶象刺孔数和窝卵数,并对果重、果长和果径进行了测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产卵果、取食果和非受害果大小差异性,用线性回归分析果实特征对油茶象取食及产卵活动的影响。同时对油茶象雌虫进行了果实大小选择性试验,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选择果与非选择果的大小差异性。【结果】在果重、果长、果径和果实体积方面,产卵果取食果非受害果(P0.01),刺孔数、窝卵数和寄生率与果实大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说明油茶象雌虫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和产卵。当两供试果实差异显著时,油茶象雌虫对大果实表现出明显的偏好选择性,危害12 h后,重受害果长度和直径都显著大于轻受害果(P0.01)。油茶象雌虫每次只产1粒卵,卵单产是油茶象本身的属性,与果实特征无关。【结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取食,支持最优觅食理论。油茶象优先选择大果实产卵。窝卵数越小,油茶象种内竞争越弱,幼体正常发育并成功脱果的概率越高,适合度增加。卵单产是油茶象应对寄主果实食物资源限制作用的一种"风险分散"行为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板栗雪片象Niphades sp.是板栗上新发现的一种蛀果害虫。主要发生在深山区,为害板栗、油栗、茅栗等。为害严重的果实被害率达80—90%。1974年起对此虫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初步结果分述于后。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1毫米(头管除外),栗褐色,全身密被黄色绒毛。头管较短粗,长2.5—3  相似文献   

14.
吸果夜蛾是世界性的重要果树害虫之一。在我国为害桃、李、葡萄、苹果、杧果、柑桔、荔枝、柿子、枇杷、番石榴等的果实。目前已成为我国山区发展果树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广东山区种植柑桔,被害果率常达10—30%。近几年来,我们参加了吸果夜蛾的防治工作,进行了一些试验观察,下面就吸果夜蛾的防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各地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 杧果切叶象Deporaus marginatus Pascoe是杧果叶部的主要害虫。1986年作者在云南景东首次观察到该虫的自然种群个体存在体色变异。它们表现在成虫腹部腹面的色泽有3种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Carpocapsa pomonella L.)在我国的新发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学祖 《昆虫学报》1957,(4):467-472
苹果蠹蛾的原产地为欧洲,是世界上具有毁灭性的果虫之一。我国向无此虫之报导及描述。1953年作者到南疆库尔勒调查果虫时,发现此虫,为害极其猖獗。此后曾在全疆各地调查,方知此虫遍及北疆塔城、伊犁果区,乌鲁木齐专区的玛纳斯、吐鲁番及鄯善,南疆沿塔里木盆地边缘之库尔勒、轮台、库车、沙雅、新和、拜城、温宿、阿克苏、伽  相似文献   

17.
两种棉花新象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养昌 《昆虫学报》1974,(4):482-486
本文记述了两种棉花象虫。依据棉区昆虫工作人员的观察,棉尖象Phytoscaphusgossypii(新种)为害幼苗,能咬断嫩尖,影响棉苗正常发育。它也为害蕾铃期的叶片、苞叶、嫩尖、花蕾等部分。除棉花外,此虫还为害玉米、大豆、大麻等作物的幼苗。它发生于关中、华北、苏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区。 棉小卵象Calomycterus obconicus(新种)就是刘国士、范秉法1934年报道过的棉小象鼻虫Calomycterus sp.。据他俩的观察,此虫主要为害幼苗,能咬断叶柄,蚕食落叶,有时竟把整块棉田的幼苗、叶片全部咬断,仅剩下顶芽。其为害程度可想而知。在幼苗生出前,它为害桑树嫩芽,所以桑园附近的棉田先受其害。此虫分布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即太湖周围。其危害早在1934年前便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由刘国士、范秉法报道了对其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洪若豪 《昆虫学报》1966,(4):294-302
本文记述福建地区为害柑桔三种象虫科食叶性害虫,即(1)大灰象虫;(2)大绿象虫;(3)长角小绿象虫。长角小绿象虫系国内尚未记载的柑桔害虫。这类害虫在本省柑桔产区及茶区发生较多,成虫主要食害嫩叶及幼梢,大灰象虫还能为害柑桔幼果,严重影响柑桔生产和育苗,需加防治。 大绿象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下旬为发生最盛期。初步观察成虫能食害16科24种植物,主要食害柑桔类果树及茶、桑等植物。长角小绿象虫,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于4月末开始出土活动,以5月末至6月初,田间发生数量最大;第二代成虫于7月下旬出现,11月幼虫进入越冬期。 文中对三种象虫形态特征均有叙述。  相似文献   

19.
<正> 杧果切叶象 Deporaus marginatus Pascoe是杧果的主要害虫之一。钱庭玉等、邹祜梅对该虫的生活习性已作简略报道。本文重点观察其成虫的取食、交配、产卵和剪叶习性。现报道如下。 观察方法 在广西南宁市近郊,日平均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74~92%。 (一)室内 将刚羽化的成虫20对,分别  相似文献   

20.
<正> 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Giard)是本县荔枝的主要害虫之一,有些荔枝树的新梢、嫩叶被害率达100%。除为害荔枝外,这种蓟马在本县还为害龙眼、油桐、乌桕、沙梨、柿、杧果等树木。1985年和1986年作者对其生活史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观察,并作了一些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