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氚—烟酰苯胺在钉螺体内分布示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氚-烟酰苯胺标记湖北钉螺,示踪观察不同时间烟酰苯胺进入螺体组织和脏内的分布和进入途径。结果显示,钉螺接触药物从22分钟开始检测组织,脏器内氚含量,以后逐渐增高,至1440分钟达最高峰;合计不同时间各组织和脏器药物含量由高至低排列次序为外套膜,胃肠,肝脏,肠仙粪便,睾丸,卵巢,鳃,神经节,心脏;转换氚含量为烟酰苯胺剂量,证实了烟酰苯胺杀螺的低用量与高效性,由单位重量组织和脏器中药物含量排位,  相似文献   

2.
水是植物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植物体内的水分经常处于吸水、失水的动态平衡中,尽管平衡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处于同等水分胁迫的植物,有的很快回复,有的死亡,这与它们的品种特性、根系活力等有关。据此,我们建立了萎蔫植物回复能力的检测装置及程序,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它的回收率、’H。0探测效率及测量精度;用平行对比法检测了10类80种植物品种及品系的根系活力(TTC法)、根系超弱发光及萎蔫植物回复能力间关系。它们之间极具相关性,证明方法可行。1测定系统1.1装置特点及检测程序装置由培育、示踪、蒸馏、测定四部分构成,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家蚕Bombyx mori L.的五龄起蚕期,添食氚标记的雄性激素丙酸睾丸酮(代号3H-TP),用液体闪烁谱仪探查五龄期蚕体对3H-TP的吸收与排泄、贮存与分布及雌雄间的差异.结果证明:蚕体对3H-TP的排出率在添食后24小时达峰值,累计吸收率雄性为85.81%、雌性为68%,雌雄间有明显差异.蚕体内务组织器官对3H-TP的吸收也有显著不同,中肠、血液在添食后2小时,脂肪体在72小时、体壁在48小时,其放射活性为最大值,雌雄间均无明显差异;生殖腺则在添食后168小时达峰值,且雄性显著高于雌性;丝腺中相对含量比较稳定,雌雄之间无较大差异.3H-TP在蚕体各组织器官中的贮存与分布表现为:五龄初期(添食后2小时)以中肠和血液最多,共达85%左右;五龄中期(添食后96小时)以性器官最高(28%左右);五龄末期(添食后192小时)性器官中高达34.58%,且雄性(40.4%)显著高于雌性(28.74%).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家蚕五龄起蚕期添食3H-TP,能被蚕儿多量吸收和贮存在体内,其中尤以生殖器官的相对含量最多,雌雄间亦有明显差异.由此表明,雄性激素可能对家蚕具有某种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4.
何首林  万家集 《昆虫学报》1990,33(2):129-135
在家蚕Bombyx mori L.的五龄起蚕期,添食氚标记的雄性激素丙酸睾丸酮(代号3H-TP),用液体闪烁谱仪探查五龄期蚕体对3H-TP的吸收与排泄、贮存与分布及雌雄间的差异.结果证明:蚕体对3H-TP的排出率在添食后24小时达峰值,累计吸收率雄性为85.81%、雌性为68%,雌雄间有明显差异.蚕体内务组织器官对3H-TP的吸收也有显著不同,中肠、血液在添食后2小时,脂肪体在72小时、体壁在48小时,其放射活性为最大值,雌雄间均无明显差异;生殖腺则在添食后168小时达峰值,且雄性显著高于雌性;丝腺中相对含量比较稳定,雌雄之间无较大差异.3H-TP在蚕体各组织器官中的贮存与分布表现为:五龄初期(添食后2小时)以中肠和血液最多,共达85%左右;五龄中期(添食后96小时)以性器官最高(28%左右);五龄末期(添食后192小时)性器官中高达34.58%,且雄性(40.4%)显著高于雌性(28.74%).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家蚕五龄起蚕期添食3H-TP,能被蚕儿多量吸收和贮存在体内,其中尤以生殖器官的相对含量最多,雌雄间亦有明显差异.由此表明,雄性激素可能对家蚕具有某种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5.
6.
钉螺在枫杨防护林和芦林分布密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长江外滩枫杨防护林和芦林钉螺分布密度的调查比较,结果表明:枫杨林钉螺分布密度明显低于芦林;两种群落钉螺分布密度不同程度受长江洪泛的影响;两种群落中4种抑制钉螺的植物对钉螺分布密度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毛蚴对钉螺的钻穿及在螺体内的分布和移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利民 《动物学报》2000,46(3):249-254
采自安徽省池的钉螺每粒感染50只湖南株日本血吸虫毛后的组织学观察说明:毛蚴钻穿钉螺有从螺鳃部、头足总后有皮以及实质组织(外套膜、触角和阴茎)等三方面途径,其中以前二者尤为重要;毛蚴进入螺鳃丝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头足表皮进入的毛蚴,除了少数在钻穿部位附近滞留外,多数继续向头足部深层的肌肉和窦状组织间隙移行,以前头足窦、直肠和消化道外的组织间隙以及肾脏为主要的移行部位;从外套膜、触角、阴茎等部位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合成四个氮基三乙酸单酰苯胺(IDA)类及其类似物肝胆显像螯合物。(1)用家兔做了肝胆显像扫描实验,其显像效果较好。(2)~(3)为未见报道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器官内细胞数量和组织稳态可以通过细胞增殖调节并维持.大多数用于鉴别具有显著增殖能力的细胞的相关研究,都是基于某一细胞亚群的谱系示踪,而这会导致潜在的选择性偏差.该团队利用双同源重组酶系统,开发了一种示踪增殖细胞的新技术—ProTracer,该技术能够实现在多个器官中长时间不间断地记录整个细胞类群的细胞增殖.在肝脏中,P...  相似文献   

10.
桃蚜在烟株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烤烟伸根期的前、中、后3个阶段,烟蚜主要分布在倒2~4叶(自下而上)之上,分别占全株总蚜量的59.68%,61.96%和77.27%。旺长期烟株5个叶层的蚜量以上棚叶层居多,前、中、后3个阶段的蚜量分别占全株蚜量的49.79%、50.32%和27.90%。中后期腋芽上的蚜量增多,分别占全株蚜量的17.12%和36.67%。将旺长期烟株5个叶层的蚜量分别与全株蚜量进行相关检验,结果上二棚叶层蚜量与全株蚜量相关最密切,9=2.1668x-12.4314±41.1414,r=0.9995,卡方检验X2=35.4656<X20.01=73.658。因此,该相关式可认为适用于春烟旺长期田间蚜量调查取样的估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灭螺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颖芳  彭宇  刘凤想 《四川动物》2005,24(4):651-654
本文就我国在化学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利用食螺动物和靶螺竞争生物灭螺及植物灭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灭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钉螺神经系统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志良 《动物学报》1993,39(3):229-238
作者于1988至1990年,对采自南京的133号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神经系统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其神经系统由神经中枢和外周神经组成。前者由8对和两个不成对的神经节组成,神经节之间存在着3种联合和7种连索;后者主要由47对和18条不对称的神经组成;嗅检器位于鳃的基部。  相似文献   

13.
湖北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形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大陆血吸虫病流行的7个省中,采集不同环境类型的21个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种群,每个种群各测量60只湖北钉螺的11个形态性状。采用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与多样性指数及主成分分析3种方法,分析不同湖北钉螺种群内形态性状的变异程度。结果表明,在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和形态性状多样性方面,都以江西都昌的变异最大,平均欧氏距离为2.88,方差为2.33,极差为9.05,多样性指数为1.56,个体间平均距离以四川西昌湖北钉螺种群的最小,仅为1.37,而多样性指数以四川丹棱湖北钉螺种群的最小,为0.91。在不同光壳湖北钉螺种群中,以云南大理湖北钉螺个体间的平均距离最大,为1.90,但方差和极差以江苏宜兴的最大,分别为0.55和4.46。不同湖北钉螺种群内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肋壳湖北钉螺种群内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光壳湖北钉螺种群内的变异程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生物及微生物农药杀灭钉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洞庭湖血吸虫疫区土壤中分离出两种微生物 :紫红链霉菌Streptomycesviolaceoruber和自养黄色杆菌Xan thobacterautotrophics,将两菌进行培养 ,用稀释 10 0 0倍的培养液杀螺 ,结果表明 :处理 72h后 ,对钉螺的杀螺率分别为90 %、85 % ;BT生物杀虫剂、科诺特杀螟 5 5 %杀苏可性湿粉剂、科诺蔬丹 1.5 %苏阿可湿性粉剂、科诺千胜BT杀虫剂、华戎号 1.5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乳液 ,均稀释 10 0 0倍进行杀螺实验 ,结果发现含阿维菌素的微生物农药杀螺效果较好 (95 %— 10 0 % ) ,华戎号在 4 8— 72h之间其杀螺率均为 10 0 % ,而含BT的微生物农药杀螺效果相对较差(70 %— 95 % )。将微生物农药喷洒土壤进行的杀螺实验。结果表明 ,华戎号的杀螺效果较好 ,处理 4 8h后 ,杀螺率为 10 0 % ,千分之一的五酚钠溶液为对照杀螺剂 ,其杀螺率为 10 0 %。清水对照液的杀螺率为 0 %。  相似文献   

15.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生物杀螺具有环保、成本较低以及对钉螺定向特异的优点。从鄱阳湖草洲土壤及病螺体内分离出4株对钉螺具有高毒性作用的细菌。革兰氏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表明,一株为芽孢杆菌,其余3株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16srDNA扩增及序列比对鉴定其种属类型,结果显示分别为Enterobactersp.、B.cereus、S.putrefaciens和Aeromonassp.。杀螺研究结果表明,4株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对钉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其中S.putrefaciens和Aeromonassp.的杀螺效果最好,72h发酵液和发酵上清液对钉螺的毒杀作用分别达100%和95%以上。各细菌发酵上清SDS-PAGE结果发现了丰富蛋白带,推测这些蛋白中存在对钉螺具有毒杀功效的组分。  相似文献   

16.
樟树水浸液的灭螺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新鲜樟树的茎皮、根皮和叶的水浸液对钉螺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通过一定时间的处理,樟树水浸液对钉螺有明显的毒杀作用。其中,0.5%以上的茎皮和根皮的水浸液对钉螺具有35%-100%的毒杀作用;处理时间在72h时,死螺率可达80%-100%。0.5%的樟树根皮水浸液浸泡72h时,死螺率为95%;1%的樟树根皮水浸液浸泡72h时,死螺率为100%。当用同种水浸液浸泡时,钉螺死亡率随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钉螺的死亡率也升高。  相似文献   

17.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寄主, 消灭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病的关键。 开展钉螺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对了解湖北钉螺的生长发育、营养和代谢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为有效控制和杀灭钉螺提供参考依据。 国内有灭螺药物对钉螺肝脏超微结构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影响的研究[1], 但国内外尚无湖北钉螺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报道。本研究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初步分析了钉螺肝脏蛋白质的表达, 以建立大钉螺肝脏蛋白质组数据库, 为人们在蛋白质水平认识钉螺肝脏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Chiu J.-K., Ong S.-J., Yu J.-C., Kao C.-Y. and Iuima T. 1981. Susceptibility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formosana recombinants and hybrids with Oncomelania hupensis nosophora to infection with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11: 391–397. Three generations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formosana recombinants were produced by mating the Kaohsiung race with the Ilan and Changhua races of the snails. F2 and F3 recombinants were produced by back-crossing F1 and F2 with Kaohsiung O. h. formosana. Subsequently, susceptibility of recombinants to infection with the original strai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lan or Changhua strain,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sceptibility of recombinants declined steadily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Marked decline of infectivity was observed for Kaohsiung-Ilan recombinants as compared with Kaohsiung-Changhua recombinants. For example, the overall infection rate of Kaohsiung-Ilan F1 recombinants was 7.3 % with a 51.4 % of control snails. The same figures for F2 were 4.2 and 52.6%, and 1 and 40.3 % for F3. On the other hand, the overall infection rate of Kaohsiung-Changhua F1 recombinants was 21.9% with a 46.9% of control snails; and 11.9 and 50.3 % for F2; and 7.6 and 33.2% for F3. The F3 hybrids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nosophora from Japan and O. h. formosana from Kaohsiung and Ilan were also produced, and susceptibility with the Japanese strain of S. japonicum was studied. A highly significant decline of susceptibility was observed among hybrids (4.4%) in contrast with control snails (85.6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O. h. formosana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S. japonicum was discussed. One must determine in the laboratory, prior to application, which race of O. h. formosana should be used depending on the Oncomelania snails of an endemic area. For S. japonicum prevalent in Yamanashi, Japan, the Ilan race of O. h. formosana was found to be better choice than the Kaohsiung race of the snails.  相似文献   

19.
益母草不同组分的抑螺效果及对钉螺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浸液灭螺实验,对益母草的根、茎、叶水浸液及益母草水苏碱水溶液的杀灭钉螺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有较好的灭螺效果,但毒效较氯硝柳胺略慢,益母草各部分灭螺效果的顺序为叶>茎>根;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检测了益母草水浸液处理钉螺时对钉螺酯酶同工酶的影响,处理1~2 d后样品的酶活高于对照组,处理3~4 d后的酶活则大大减弱,在这一过程中,有时出现新的酶带,有时又有酶带消失,酶带的变化主要在正极区,与正常的病理反应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0.
植物颗粒剂对钉螺毒杀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3种药用植物材料分别粉碎后与淀粉、明胶配合制成直径2~3mm的植物颗粒剂用于灭钉螺试验,结果表明,钉螺取食3种颗粒剂后,24h死亡率分别达到92.5%~100%.其毒杀效果明显优于相同植物的其它灭螺方法,对钉螺的致死时间比氯硝柳胺化学灭螺剂(1×10-3g·L-1)提前12~24h.用3种植物颗粒灭螺剂进行野外灭螺实验,钉螺死亡率最高可达6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