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华南古新世哺乳类一新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一个新科(丽(犭亚)科)的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种。文中除对四新种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对比外,还初步讨论了丽(犭亚)科、(犭亚)科与假古猬科同Kennalestes和zalambdalestids之间的亲缘关系。从目前材料来看,在形态上,丽(犭亚)比Gypsonictops更接近于Kennalestes。丽(犭亚)科有可能是后者的古新世后裔,(犭亚)科和假古猬科的起源或许与达种白垩纪真兽类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潜山盆地中古新统望虎墩组上段的两件保存较好的(犭亚)兽类化石,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新属种:古井曙(犭亚)(新属、新种)(Eosigale gujingensis gen. et sp. nov.)和余氏棋盘兽(新属、新种)(Qipania yui gen. et sp. nov.)。在分析(犭亚)兽科各属及相关类群特征的基础上,重新厘订了(犭亚)兽科的涵义,探讨了(犭亚)兽类与亚洲其他古老真兽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认为(犭亚)兽科和假古猬科的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
安徽潜山古新统假古猬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研究的假古猬化石是假古猬类在种类、层位和数量上迄今最丰富的一次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假古猬类本身的性质和起源,它和有关类别的关系以及亚洲哺乳动物早期辐射的特点,都提供了可贵的新资料。文中记述了3属、4种及2未定种,讨论了假古猬类的分类和某些生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广东南雄晚古新世蹠行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里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晚古新世浓山组的四种蹠行类,其中有两新种。在亚洲古新统中,蹠行类分布相当广泛,一直延存到晚始新世。亚洲蹠行类从臼齿形态上看,可分为Bemalambda型和Archaeolambda型,前者包括阶齿兽科,还有翼齿兽科;后者有古脊齿兽科、牧兽科和全脊齿兽科。这两个类群可能在古新世早一中期已分化,或许可代表两个超科。我国古哺乳类工作者一般认为冠齿兽的起源与伪脊齿兽类有关,而伪脊齿兽类的牙齿形态与踝节类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在系统上与可能源出于Deltatheridium状动物的Pantolambda状动物不同。而裂齿类和蹠行类之间分化早,形态差异明显,另为目也许较好。所以,这里使用蹠行目(Taligrada)做于Pantolambda状动物的目名。这里将弗辽洛夫等订的Archaeolambdatrofimovi归入周明镇等创建的Convallisodon。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在广东南雄盆地中古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岭南(犭亚)兽一新种——进步岭南(犭亚)兽(Linnania progressus sp.nov.)。新种比属型种罗佛(犭亚)兽(L.lofoensis)下臼齿下前尖退化、跟座增长。  相似文献   

6.
鼩猬属Neotetracus是毛猬亚科Hylomyinae中一个个体小、对其知之甚少的成员。本文对其齿系(包括乳齿)和颅骨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并与毛猬属Hylomys及毛猬类其他近亲的齿系和颅骨形态进行了相应比较。由于现生的鼩猬属为一单型属,其惟一的种Neotetracus sinensis被一些研究者归入毛猬属,本文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弄清楚这种归并是否合理。Neohylomys hainanensis是毛猬类的另一属种,亦有学者将其归入Hylomys属。尽管这一属种的材料不多,在此同样作了比较研究。比较表明,毛猬亚科上述三属间在齿列上的几乎每一颗牙齿和某些头骨形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研究的结果为保留Neotetracus,Neohylomys和Hylomys属的独立存在提供了证据,并根据这三个属在形态上的差异对其相互间的进化水平进行了评估。现代的毛猬亚科动物生活在亚洲东南部一个相对小的地区,总共有5属6种。地史上,特别是在中、晚中新世期间,这一亚科几乎散布整个北半球,从亚洲到欧洲和北非,从旧大陆到新大陆都有其踪迹。那时的种类也比现在的多,迄今描述的化石已有9属47种。因此,有理由认为毛猬亚科是一类孑遗动物。毛猬亚科分布地区缩小的原因还不清楚,为了探讨和认识这一有意思的课题,本文对其历史和分布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安徽省潜山盆地早~中古新世望虎墩组中发现的2属3种假古猬类化石,其中包括一个新种──望虎墩非猬(Anictops wanghudunensis sp. nov.)。新种不同于属型种大别非猬(Anictops tabiepedis)在于下颊齿下前尖更衰退且更靠近下后尖,下次小尖不发育,m3跟座呈圆形。上颊齿单面高冠现象较显著,相对横宽。  相似文献   

8.
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盆地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这篇短文中,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叙述和讨论了豫西潭头、灵宝和卢氏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问题。在这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堆积物中,属于晚白垩世的有潭头盆地秋扒组和灵宝盆地的南朝组,后一个盆地还可能存在着时代更早的白垩纪地层。在潭头盆地的高峪沟组和大章组中分别找到中古新世的阶齿兽、中兽科和晚古新世的牧兽科、假古猬科化石;在潭头组中发现原恐角兽类和古脊齿兽类化石,时代为早始新世。在灵宝盆地的项城群中尚未找到哺乳类化石,可能包括古新世和始新世早中期的堆积。卢氏盆地的卢氏组和锄钩峪组以及灵宝盆地的川口组和浑水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卢氏组下部和川口组或许可延至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9.
关于Interogale和Anchilestes属分类位置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Interogale和Anchilestes属原被归入(犭亚)目(哺乳纲)。本文根据属型种Interogale datan-gensis的吻区结构及Anchilestes impolitus的颊齿特征,对两属的分类位置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代表裂齿目的两个古老类型。  相似文献   

10.
安徽古新世(犭亚)兽科的新属种(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1928年发现了(犭亚)兽科的第一批材料后,几十年来进展不多。1970-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考察队在安徽省的潜山县和宣城县一带的“红层”中找到了一批(犭亚)兽科的新材料。经研究,计有六个新属,八个新种及两个未定种。“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这批新材料也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所包括的属种相当丰富;但在另一方面,每个属种的材料却相当少,保存也差。本文只是对上述材料作初步的记述和讨论,许多问题尚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产自孙家沟组中的二齿兽类化石。根据髂骨的形态特征,相较于二叠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 permica),新的锯齿龙类化石与多齿河南龙(Honania complicidentata)更相似。这表明济源动物群(河南龙组合带)可能在山西的上石盒子组中也有分布。根据头骨的特征,新二齿兽类化石属于隐齿兽目(Cryptodontia),可能是其中的某个支系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在山东省五图盆地下始新统发现的一种“伪齿兽集目”化石 :千禧福兽 (Olbither iummillenariusumgen.etsp .nov.)。千禧福兽其颊齿形态基本上与原始奇蹄类相似 ,同时也具有伪齿兽类的一些特征 ,如m1~ 2下次尖没有与下内尖直接连接的下次脊。千禧福兽的M3次尖具前、后棱 ,这一点似与原始的蹄兔Seggeurius相似。因此 ,新种在目一级的归类有困难 ,暂置于McKenna ( 1 975 )创立的“伪齿兽集目”(“MirorderPhenacodonta”)。千禧福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奇蹄类可能起源于亚洲和北非类似伪齿兽类 (phenacodontids)的古有蹄类 ,福兽仅是类似伪齿兽类的古新世古有蹄类向奇蹄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叉支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兽皮与头骨是兽类分类的主要资料,根据它的外部形态、毛色、量度、重量及牙齿等特征来鉴定属何种兽类,故应将兽皮、头骨等分别制成标本并妥加保管。标本样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形态标本,另一种为假剥制标本。形态标本一般供大专中院校教学时所用;  相似文献   

14.
华南一种晚古新世灵长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在广东浓山组大塘圩段中发现的一种晚古新世的狐猴类动物(Iemuriform)——短吻石猴(Petrolemur brevirostre gen.et sp.nov.),并认为被归入(犭亚)科(Anagalidae)的王河悬猴兽(Anaptogale wanghoensis)和安徽“双峰兽”(“Diacronus”anhuiensis)可能是灵长类。  相似文献   

15.
《生命世界》2006,(1):12-13
家犬虽然在动物的分类学上只是一个种(Canis familiaris),可是由于人类的长期饲养和人为选择筛选,世界上已有超过300种各式各样犬的品种,它们无论是外型还是性格到功能都有区别,其差异之大,远远超过了犬科中的其它物种。近代分类学鼻祖林奈,曾于18世纪罗列了当时存在的各种犬类,但没有进行详细分类。事实上,现代犬的形态与血统都很复杂,要想正确地对众多犬种进行分类是比较困难的。目前,犬的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根据犬的形态特征分类,可分为:灵(犭是),猎鹬犬,狐狸犬,(犭更),马尔济斯犬,(犭是)和牧羊犬七大类。  相似文献   

16.
Guatteria类群由4个新热带的属组成,即Guatteria,Guatteriopsis,Guatteriella和Heteropetalum。不同的作者基于不同的证据得出的它在番荔枝中的地位各不相同。基于宏观和微观的形态特征,对该类群进行了表型和分支分析。分支分析表明,所研究属的系统发育分支方式仅由极少数共同衍征支持,同型现象非常明显,所获得的唯一的最简约分支图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一个(假)合生心皮分支和一个离生心皮grade。在表征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的三维构象图中同样可以区分出离生心皮和(假)合生心皮两个表征群,表征分析表明Guatteria类群处在其它离生心皮类和(假)合生心皮类的中间位置。然而分支分析表明Guatteria类群与番荔枝科中最进化的(假)合生心皮类有姊妹群关系。Guatteria类群是离生心皮类中最进化的一类。番荔枝科中离生心皮类和(假)合生心皮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形态分化而显示出极大的形态差异,然而在系统发育上它们可以通过Guatteria类群作为纽带而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于海龙  肖云  艾静  李霞  宫滨生 《遗传》2007,29(10):1280-1288
利用不同类型的生物学数据,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策略, 从分子进化、序列相似性、表达相关性以及蛋白互作4个层面对M受体亚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分析表明, 从分子进化和序列相似性角度,毒蕈乙酰胆碱受体5种亚型可分为2个亚类,分别为M1、M3、M5亚类(第一亚类)与M2、M4亚类(第二亚类),每一亚类内部亚型之间进化距离相对较近, 序列相似性较高。在表达层面发现第一亚类中受体亚型与第二亚类中受体亚型在某些组织中正表达相关, 呈现共表达趋势。在互作层面发现两亚类之间受体亚型存在着间接互作的关系, 呈现协同作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皖南地区是安徽省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也是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区域, 但目前该区域小型兽类多样性研究相对滞后, 物种本底数据仍不清楚。本研究于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利用夹日法和陷阱法对皖南地区14个区域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 结合传统形态鉴定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Cyt bCOI基因)对标本进行鉴定。同时, 结合历史资料对皖南小型兽类名录进行了整理。此次调查共采集小型兽类标本647号, 隶属3目8科17属23种, 其中啮齿目13种, 劳亚食虫目9种, 兔形目1种。分子分析结果显示皖南地区的川西缺齿鼩(Chodsigoa hypsibia)、华南缺齿鼹(Megera latouchei)、青毛巨鼠(Berylmys bowers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侯氏猬(Mesechinus hughi)与其他地区的样本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化。结合历史资料, 皖南地区共有小型兽类3目9科24属34种, 其中啮齿目23种, 劳亚食虫目10种, 兔形目1种。皖南地区小型兽类资源十分丰富, 对于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非常重要, 但其多样性仍可能被低估, 该地区小型兽类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毛茛科乌头属植物57种、5变种的种子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1)种皮微形态特征在属内颇为稳定,种子表皮细胞多为长方形(仅露蕊乌头的种子表皮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疏密不一的瘤状纹饰;(2)种子形态在亚属水平上有较大区别,特别是其中的单型亚属——露蕊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具有较为复杂的网状凹陷,与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的种子(表面相当平滑)明显不同;(3)种子形态在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中都有明显的分化,所观察的牛扁亚属的种子可分为两个类型,乌头亚属的种子可分为4个类型.根据上述结果,讨论了乌头属种子形态的分类和系统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92号标本的形态研究,对陕西省猬亚科Erinaceinae进行分类修订。查明陕西榆林市附近的刺猬不是达乌尔猬,而Thomas(1908)将该地刺猬miodon订为独立种的观点是正确的,并按王应祥(2003)的观点取中文名为小齿猬,归入林猬属。经分类整理,陕西省猬亚科有3属5种,即: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达乌尔猬(Mesechinus dauuricus)、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林猬(Mesechinus hughi)及小齿猬(Mesechinus miodon)。最后,提供陕西省分布的猬亚科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