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红腹红尾鸲 (Phoenicurus erythrogaster grandis),据记载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南部为繁殖鸟;在甘肃西北部、东北部、山西、河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为  相似文献   

2.
<正>蓝额红尾鸲(Phoenicurus frontalis)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鸫科(Turdidae),分布于中国中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越冬至缅甸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在我国西南部常见,繁殖于西藏南部、青海东部及南部、甘肃南部、宁夏、陕西南部秦岭、四川、贵州和云南的高海拔山区。冬季移至繁殖地域内的较低海拔处,部分鸟往  相似文献   

3.
4.
黑喉红尾鸲     
黑喉红尾鸲 ( Hodgson′s redstart Phoenicurushodgsoni)中等体型而色彩浓艳 ,喜开阔的林间草地及灌丛 ,常靠近溪流 ,取食在树间 ,如翁鸟类般捕猎食物。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筑巢于山岩隐蔽平台处 ,杯状巢 ,窝卵通常4枚。分布于海拔 2 70 0~ 4 30 0 m。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黑喉红尾鸲@吴秀山$北京动物园兽医院!北京100044  相似文献   

5.
又到四月,和煦的春风温暖了大地,吹绿了山林。“滴、滴、滴:一阵熟悉的鸟叫声传来,随着枝叶的晃动,一个美丽的身影跃上枝头,北红尾鸲一边沐浴着清晨的阳光,一边娓娓地唱着情歌。  相似文献   

6.
2020年2月22日,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锦玉公园(39°44′24″N,98°26′22″ E,海拔1 439 m)发现一小群苍头燕雀(Fringilla coelebs)(图1).2020年3月29日,在酒泉市肃州区四坝海子湿地公园(39°44′02″ N,98°32′48″E,海拔1 439 m)记录到1只苍头燕雀.  相似文献   

7.
北红尾鸲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1993年3-7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关大院,对北红尾鸲的繁殖习性进行了研究,已知该鸟的繁殖周期为76-81d,窝卵数2-8枚,孵化率93.04%,雏鸟成活率90.16%,生产力18.63。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徂徕山林场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筑巢前雄鸟寻选巢址,雄、雌鸟共同筑巢,筑巢材料多种,多是雌鸟衔运。每年筑巢二次,均于墙洞内,并对巢区有依恋性。巢筑完后开始产卵,每窝4—5枚。第一窝产于4—5月上旬、第二窝为6月,1986年6月见一窝产1卵而弃巢。雌鸟孵卵,孵卵期12天。雏鸟由雄、雌亲鸟共同饲育,每雏每次喂一至多种和多只昆虫。每日喂雏有三次高蜂,5—7时是一日中喂雏活动最频时刻。11天163小时喂雏1317次,雄鸟喂雏715次、雌鸟602次。12日龄喂雏192次为最多一天。12、13日龄,雌鸟每日喂雏次数多于雄鸟。  相似文献   

9.
又到四月,和煦的春风温暖了大地,吹绿了山林。“滴、滴、滴:一阵熟悉的鸟叫声传来,随着枝叶的晃动,一个美丽的身影跃上枝头,北红尾鸲一边沐浴着清晨的阳光,一边娓娓地唱着情歌。  相似文献   

10.
关于贺兰山红尾鸲(Phoenicurus alas-chanicus)的生态和生物学研究,国内仅有零星报道,如郑作新等(1976)。系统的研究迄今尚未见及,资料较缺乏。1982和1983年,我们在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贺兰山红尾鸲冬季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方林 《四川动物》1996,15(2):77-77
蓝额红尾鸲的繁殖习性周方林四川松潘县林业局6233001994年4月至6月在四川省松潘县双河乡对蓝额红尾鸲(Phoe—一加mofb)的繁殖生态作了两个月的野外考察,现将所得资料报道如下。l求偶及配对蓝额红尾鸣4月I6日至4月ZI日开始发情。此时寒意尚...  相似文献   

12.
张晏  谭亚娣 《生物学通报》1994,29(12):39-40
北红尾鸲的鸟巢行为观察张晏,谭亚娣(清化大学生物系91级北京100084)北红尾鸲Phoenicurusaurocusauroreus(Pallas)属雀形目,鸫科,红尾鸲属,英文名为DaurianRedstart。1993年6月27日至7月5日我们...  相似文献   

13.
14.
蓝额红尾鸲(Phoenicurus frontalis)在祁连山栖于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内,数量稀少,1984年在本地区野外工作期间,对一对鸟的某些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有关资料整理如下,供参考。 巢和卵 6月22日于云杉林内2,750米高  相似文献   

15.
黑喉红尾鸲(Phoenicurushodgsoni)在甘肃为夏侯鸟,1990、1991年的4—10月对其繁殖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巢建于山坡的草丛中,呈杯状,4月下旬开始产卵,每窝4—5枚,孵化期11—12d,育雏期12—14d,主要以昆虫为食。  相似文献   

16.
正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在我国境内的东北和西部地区繁殖,目前繁殖资料报道仅限于《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赵正阶2001)中的记述,该记述是基于长白山地区繁殖种群的观察,其他地区繁殖种群的繁殖资料尚未有公开报道。2011年和2012年两个年度我们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河滩保护站各发现红喉歌鸲1巢,两个年度发现的巢几乎位于同一地点(34°55′56″N,103°44′16″E,海拔2 815 m)。  相似文献   

17.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红尾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巢址因子,于2017年4—7月,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研究。共发现北红尾鸲自然巢44个,其中29巢繁殖成功,15巢繁殖失败。北红尾鸲主要筑巢于石墙缝、空心砖墙缝及废旧电表箱中。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口因子(27.738%)、巢位因子(14.195%)、光照因子(12.145%)、人为干扰因子(10.440%)、安全因子(9.266%)和隐蔽因子(7.187%)是影响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成功巢的巢口最大高度显著小于失败巢(P=0.047),且其距顶的距离更近(P=0.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巢上方盖度对繁殖成功率有极显著影响(t=2.883,P=0.009)。总的来说,北红尾鸲虽偏爱筑巢于人为干扰较大的村庄房屋附近,但较小的巢口能有效避免巢捕食者的捕食,更近的距顶距离和更大的巢上方盖度能有效降低巢上方的可视程度和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as cyanurus)是森林益鸟。本亚种在我国仅在东北区和蒙新区东部繁殖。我们于1963—1965年和1979年  相似文献   

19.
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是山林益鸟,夏季在东西伯利亚、蒙古、日本和我国东北一带繁殖,冬季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现将1983年12月至1984年11月在广东省鼎湖山地区所观察的红胁蓝尾鸲越冬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