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化石》2017,(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宁夏青铜峡发现了一种3.7亿前的古鱼——周氏鸿鱼,该鱼体长达到1.5米,兼具根齿鱼类、希望螈类和四足动物的特征,揭示了鱼类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曾多次出现,鱼类登陆进程远比过去所认识的要复杂得多。《自然》子刊《自然—生态学与进化》9月4日在线发表了该项新进展。所有陆地脊椎动物(四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登陆的鱼类。一百多年来的化石发现和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脊椎动物当中,大家都知道蛙是水陆两棲的,但假如说鱼类中也有两棲的,就必定有许多人不会相信,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内地的人们。生活庄沿海的人如果曾经在海滨散步或采集,他们就不难看到在海滩上连爬带跳的弹塗鱼,或者称为跳鱼。跳鱼在陆地上生活时间之长(每天约有一半时间在陆地上)使它们有资格被称为两棲性的鱼类。  相似文献   

3.
古鱼类学是一门开展较早的科学,早在十九世纪初,法国学者即发表了比较经典的专著。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陆续发表了研究古鱼类的著作;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也逐渐增多,尤其近廿年来更有显著发展。对鱼化石的研究,已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做的非常精细,对鱼类的发展史和各类间的系统关系,均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以下是对我国古鱼类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4.
长薄鳅仔稚鱼发育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隶属鳅科、薄鳅属,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达3.0kg。然而近20多年来,人为过度捕捞、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在长江中游已很难捕到此鱼,长江上游也正面临着生存环境的破坏而资源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5.
王帅 《化石》2013,(1):20
2013年新年伊始,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中国古动物馆举办了首场特展——史前鱼类"登陆飞天"之谜特展。这一特展在公众面前展现了史前鱼类神秘的故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史前鱼类登陆之旅(相关知识参见本期《化石》杂志第2页);(二)史前鱼类"飞天"之谜(相关知识参见本期《化石》杂志第5~6页)。以上特展将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一段时间,并与之后将举办的我国史前5亿年前~1.2亿年前  相似文献   

6.
徐驰 《化石》2007,(1):22-22
从地球上的第一条鱼发展到目前脊椎动物中最繁盛的类群,鱼类的演化看起来是那样的漫长而又波澜不惊。但就在这漫长而又波澜不惊的演化过程中,却隐含了生命进化史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即登陆的发生。在这古生代海洋中笨重的游泳者里发展出了一类大的分支,它们离开了水域,登上了陆地  相似文献   

7.
王堃  任彦栋  邱强 《遗传》2021,(4):291-294
泥盆纪时期(4亿年前)脊椎动物登陆事件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需要脊椎动物在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革新[1,2],从而适应从水生到陆生环境的改变。长期的古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研究显示,现存四足动物最近的鱼类近亲是肺鱼,而肉鳍鱼亚纲(包含空棘鱼、肺鱼和四足动物)与辐鳍鱼亚纲(常见的各种鱼)被统称为硬骨鱼纲。长期以来,肺鱼和早期辐鳍鱼类这些“活化石”鱼类基因组一直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肺鱼拥有已知脊椎动物中最大的基因组(40 Gb以上),分析难度极大,因而硬骨鱼祖先到肉鳍鱼祖先再到陆生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中的遗传创新机制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答。  相似文献   

8.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跃发展,水利工程到处在兴建。伟大的长江流域规划也将逐步突现。特别是三峡大坝的建筑将形成一个发电、防洪、运输、灌溉和渔业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三峡大坝的建筑对于长江鱼类赘源的影响如何?这是一个有巨大经济意义的问题。大坝筑成以后,必然阻碍了鱼类的洄游,甚至于破坏了产卵场所。究竟影响的程度如何?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补救?都是刻不容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将具有1,566平方公里的淡水水面。利用和发展其中的鱼类资源是水库的综合利用之一。  相似文献   

9.
洞穴对于生物来说是一种极端环境,却孕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生物,洞穴鱼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依据是否具有洞穴适应特征,洞穴鱼类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大类型。中国是世界上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拥有130种有效种,其中有69种为典型洞穴鱼类。受岩溶发育和气候等影响,中国绝大多数洞穴鱼类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3个省、自治区。中国的洞穴鱼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威胁,人类经济发展造成的洞穴和地下水环境退化是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郭鹏 《生物学通报》2002,37(6):29-29
爬行动物是最早出现的真正陆栖脊椎动物 ,是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为了适应特殊和复杂的陆上生活环境 ,爬行动物在一些器官系统的组成和机能方面或多或少地发生了一些改变 ,其生殖系统也不例外。1 雄性交接器官 在生殖季节 ,爬行动物全部种类毫无例外地都要在陆地上或由水登陆进行繁殖 ,行体内受精。为了保证体内受精的顺利完成 ,在生殖系统的组成上爬行动物雄性发展了交接器官。但是不同的类群在雄性交接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上有所不一样。爬行动物现生种类有 4目 :龟鳖目、鳄形目、喙头蜥目和有鳞目 ,除了分布于新西兰的喙头蜥目 (仅含…  相似文献   

11.
关于鱼类分纲问题,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把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统归为鱼纲,下设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另一种是把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分别列为两个独立的纲,即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鱼日女)鮡鱼类(glyptosternoid fishes)是鲇形目鮡科(Sisoridae)中一群鱼类的统称,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特征是没有胸吸着器,胸、腹鳍水平展开,第一根鳍条完全分节或在外缘生出许多软骨细条,被外表皮所裹,在腹面看到的是许多与分节或软骨细条大致对应的横纹绉褶,具有附着功能,以适应流水环境。这群鱼类包括8属22种(包括亚种)。因为在  相似文献   

13.
水环境压力对鱼体比重和鱼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环境压力对鱼体比重和鱼鳔的影响廖晓东(湖南省郴州教育学院423000)鱼类是高度适应水生的脊椎动物。能精巧地调节身体比重,让身体在水中处于一种悬浮失重状态,减少能耗,运动灵活自如,是鱼类对水中游泳生活的一种重要的适应。在鱼类躯体的组织结构中,肌肉、...  相似文献   

14.
金线鲃属鱼类的起源及其适应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地史和东亚地区鱼类区系演化史,推测了金线属鱼类的起源时代及其与当时古地质和古气候事件的关系,认为该类群的原始祖先可能在第三纪晚期已经存在于云贵高原一带;较系统地研究了金线属鱼类的洞穴适应演化趋势,表明该类群在穴居适应过程中既表现出穴居鱼类的共同演化趋势,也表现出其独特的穴居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15.
洞穴鱼类的研究是洞穴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10余年中已记述的洞穴盲鱼种数约为世界已知盲鱼种数的1/3,研究内容以形态、分类为主,也涉及生态、起源、演化及环境等。洞穴鱼类的基本特征洞穴鱼类以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适应该环境的独特构造,而成为鱼类辐射进化中的一个分支。无论它们亲缘关系如何(不同的种、属、科、目),也无论它们地理隔离的远近,它们的基本特征是眼睛缩小或缺如;体无色素,呈半透明状,隐约  相似文献   

16.
鳡鱼(Eloptchthys bambusa),又称黄尖、竿鱼、横杆子,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水域的中上层,活动迅速,性猛贪婪,在全国各地水域都有分布,对经济鱼类的养殖,危害较大。据《水生生物学集刊》1959年3期报道,鳡鱼在14毫米长的鱼苗期就捕食其它鱼苗,以后即会以鱼类为主要食料。由于鳡鱼的肠管较短,消化、排泄迅速,所食的鲢鳙等经济鱼类及骨骼很快被  相似文献   

17.
四足类是从叶状鳍鱼类(Lobe-finnedfishes,即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观点已得到人们普遍的承认,这是比较形态学和进化形态学的一大成就。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却一直不能确定叶状鳍鱼类(包括三个类群,即绝灭的扇鳍鱼、空棘鱼和肺鱼)中的哪一类更接近四足类,这为深入研究脊椎动物如何从水生过渡到陆生这一问题带来障碍。八十年代以前,这一问题主要是古生物学家研究和讨论的课题。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已绝灭的扇鳍鱼类(r…distian)是四足类的祖先(Jarvik1980等)。大约在50年前,拉蒂迈鱼江atimer山,又称矛尾鱼)被发现,这一代表已绝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用杂交选育方法改良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耐低温能力的试验经过和已取得的进展。同时,分析讨论了杂交后代(一代和二代)性状遗传的某些结果。对鱼类低温适应和抗冻、抗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和讨论,并认为只有把鱼类耐低温性状遗传的分子机理彻底阐明,人们才有可能直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改良像鲮鱼等不耐寒物种的抗寒性能。此外,我们也对如何改进鱼类杂交选育的技术措施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赵亚辉  张媛媛 《生物学通报》2010,45(8):1-3,F0004
结合生物发光现象与深海鱼类的关系,介绍了深海发光鱼类的多样性、发光的特点与作用机理,阐释了发光现象实际上是鱼类对于深海这一特殊生态环境的适应。对于鱼类的捕食、交配、自卫等都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漫长演化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讲,所谓大保护即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大环境,保护与珊瑚生长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物和环境因子,包括水环境、渔业资源、栖息地、海草床以及各类生活在珊瑚礁环境中的海洋生物。但在客观上,人类的活动又间接影响着以上各类因子,例如陆地上的养殖废水的排放直接影响着珊瑚礁区的水质环境,人类的渔业捕捞行为也影响着珊瑚礁区的渔业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工业污染更是直接破坏珊瑚礁栖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