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常规植物染色压片法对采自横断山高山冰缘带地区豆科黄耆属(Astragalus)5种植物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川西黄耆(A. craibianus Simps.)、无茎黄耆(A. acaulis Baker)、梭果黄耆(A. ernestii Comb.)、东俄洛黄耆(A. tongolensis Ulbr.)为二倍体,窄翼黄耆(A. degensis Ulbr.)为四倍体,所有物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 = 8;川西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2x = 16 = 6sm + 10m,为2A型,无茎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2x = 16 = 2sm + 14m,为2A型,梭果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2x = 16 = 2sm + 14m,为2A型,窄翼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4x = 32 = 4sm + 28m,为1A型,东俄洛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2x = 16 = 2st + 2sm + 12m,为2A型。已报道横断山的黄耆属物种均为二倍体,而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四倍体种,研究结果补充了横断山高山地区黄耆属植物染色体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该区域的植物系统分类及属内植物进化研究提供了细胞分类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横断山区伞形科棱子芹属2种植物(松潘棱子芹Pleurospermum franchetianumHemsl.和西藏棱子芹Pleurospermum hookeriC.B.Clarke var.thomsoniiC.B.Clarke)和茴芹属2种植物(异叶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DC.和锐叶茴芹Pimpinella argutaDiels)共7个居群进行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观察和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棱子芹属和茴芹属植物属内种间染色体基数存在差异,其中松潘棱子芹为2n=2x=18=16sm 2st,西藏棱子芹为2n=2x=22=16m 6sm;茴芹属光果组中锐叶茴芹为2n=2x=22=22m,毛果组中异叶茴芹为2n=18=18st或2n=18=2sm 16st.松潘棱子芹、西藏棱子芹、锐叶茴芹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从而为棱子芹属和茴芹属的分类和演化研究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南地区鹿药属4种15居群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中国西南部的鹿药属(Maianthemum)4种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包括染色体数目,多倍化,非整倍性和随体染色体,以及核型不对称性和核型进化。结果表明:1)除了在云南丽江采集的Maianthemum tatsienensis染色体数目为2n=72之外,其余的居群全为2n=36;2)核型在居群间存在变异,特别是在具中部染色体和近中部染色体的数目以及随体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上。此外,M.nanchuanense和M.szechuanicum的核型是首次报道,B染色体也是首次在该属中发现。我们推测鹿药属的进化方式包括频繁的染色体畸变以及不同水平上的多倍化,而中国西南部是该属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4.
孔红 《广西植物》2012,32(5):579-582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豆科黄芪属6种植物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分别为:沙打旺、斜茎黄芪、达乌里黄芪2n=16,均为二倍体;草木樨状黄芪2n=32,为四倍体;紫云英、鹰嘴紫云英则呈现多数目性,紫云英染色体数变动范围为55~65,64条稍多,鹰嘴紫云英染色体数变动范围51~65,62条稍多,均为混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沙打旺2n=2x=16=12m+4sm;斜茎黄芪2n=2x=16=10m+6sm;达乌里黄芪2n=2x=16=16m;草木樨状黄芪2n=4x=32=32m;紫云英2n=64=62m+2sm;鹰嘴紫云英2n=62=12M+ 50m(2SAT).染色体核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对横断山区两种菊科植物圆齿狗娃花和细叶亚菊进行了染色体数目报道和核型研究,其中圆齿狗娃花为首次报道,2n=18=2x=18m(2SAT);而细叶亚菊的为新的染色体数目,2n=72=8x=56m+16sm,与之前报道的36不同。研究结果发现菊科植物这两个属在横断山及其它地区同时存在二倍体与多倍体。  相似文献   

6.
桤木属7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分布于欧美地区的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lnus Mill.)7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材料染色体形态比较一致,多为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意大利桤木(A.cordata)为六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x=42,核型公式为2n=6x=42=36m+6sm;绿桤木(A.viridis)为八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8x=56,核型公式为2n=8x=56=46m+10sm(SAT);薄叶桤木(A.tenuifolia)、灰桤木(A.incana)、欧洲桤木(A.glutinosa)、裂叶桤木(A.sinuata)和红桤木(A.rubra)均为四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x=28,其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28=16m(1SAT)+12sm、2n=4x=28=22m+6sm、2n=4x=28=24m+4sm、2n=4x=28=24m+4sm、2n=4x=28=26m+2sm。其中红桤木(A.rubra)的核型属于1B型,其余均为2B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明确12种酢浆草属(Oxalis)植物核型特征与亲缘关系,探究酢浆草属植物染色体的多样性,进一步为酢浆草种质资源鉴定与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根尖压片法对酢浆草属12个物种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及其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7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5种已报道物种中,兔耳酢浆草(O. fabaefolia)和黄花酢浆草(O. pes-caprae)染色体数目与前人报道一致,其余3种,与先前报道存在差异,其中2n=26为酢浆草属植物中首次报道的染色体数目,共发现7种染色体基数,其中x=13为首次报道,倍性范围从2x~6x;实际染色体大小范围为0.27~2.23 μm,着丝点位置为中部着丝点区(m)和亚中部着丝点区(sm),核型类型共4种,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6.31%~65.40%。(2)12种酢浆草属植物中兔耳酢浆草最为进化,扁平酢浆草(O. compressa)最为原始。(3)根据染色体核型相似性可将12个酢浆草属植物划分为4组。【结论】研究认为,12个酢浆草属物种具有广泛的核型多样性,核型分类结果与前人形态学分类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5种桤木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inus Mill.)东亚地区5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与核型研究。结果显示:所试验物种中染色体形态比较一致,多是由中部(m)及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其中A.nitida染色体数为2n=28,核型公式为K(2n)=28=22m 4sm(2SAT) 2st(2SAT);A.hirsuta染色体数为2n=42,核型公式为K(2n)=42=36m 6sm; A.cremastogyne,A.formosana 染色体数均为2n=56,核型公式分别为K(2n)=56=2M 40m(1SAT) 14sm(1SAT)和K(2n)=56=46m 8sm 2st;A.firma染色体数为2n=112,核型公式为K(2n)=112=80m 28sm 4st。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分布于横断山区菊科(Compositae)风毛菊属(Saussurea DC.)的6种植物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尖苞雪莲(S.polycolea var.acutisquama)核型公式为:2n=2x=32=20m+12sm,属2B型;球花雪莲核(S.globosa)型公式为:2n=2x=34=16m+18sm,属2B型;重齿风毛菊(S.katochaete)核型公式为:2n=2x=32=8m+18sm+6st,属3B型;柱茎风毛菊(S.columnaris)核型公式为:2n=2x=32=24m+8sm,属2B型;禾叶风毛菊(S.graminea)核型公式为:2n=2x=28=8m+18sm+2st,属3B型;长毛风毛菊(S.hieracioides)核型公式为:2n=2x=32=12m+16sm+4st,属2B型。6个种染色体中均未发现随体。其中尖苞雪莲和柱茎风毛菊染色体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风毛菊属(Saussurea)5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耳叶风毛菊(S.macrota)核型公式为2n=2x=26=10m+12sm+4st,属2A型;长梗风毛菊(S.dolichopoda)核型公式为2n=2x=26=14m+8sm+4st,属2A型;川陕风毛菊(S.licentiana)核型公式为2n=2x=28=12m+16sm,属2B型;杨叶风毛菊(S.populifolia)核型公式为2n=2x=28=6m+18sm+4st,属2B型;尾叶风毛菊(S.caudata)核型公式为2n=2x=30=14m+14sm+2st,属2A型。这5种风毛菊属植物中,除大耳叶风毛菊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与前人报道的一致外,其余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类型均为首次报道,并在川陕风毛菊中发现1对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植物细胞学研究方法对主要采自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的6种植物:扁核木(Prinsepia utilis)、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峨眉繁缕(Stellaria omeiensis)、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山卷耳(Cerastium pusillum)和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研究表明:(1)6个种的核型公式和不对称性如下:扁核木2n=2x=30=1M+20m+9sm,2A;小叶金露梅2n=2x=28=21m+7sm,2B;峨眉繁缕2n=8x=72=1M+71m,1B;金铁锁在同居群下有倍性变化,2n=2x=14=14m,1A和2n=4x=28=28m,1A;山卷耳2n=2x=24=24m(2sat),1A;独尾草2n=2x=14=2m+2sm+8st+2t,4B。(2)讨论了染色体资料在这些物种分类和系统上的意义,支持扁核木为李亚科下的扁核木属;位于委陵菜属木本系的小叶金露梅主要以二倍体和四倍体为主,而草本系的委陵菜属植物多为多倍体。(3)该研究首次报道峨眉繁缕为八倍体,是繁缕属发现的最高倍性的物种;对比金铁锁属与蝇子草属的染色体研究发现,金铁锁属可能是由它们的共同祖先通过非整倍化产生;该研究首次发现山卷耳存在染色体数目2n=24的情况,且有1对随体;独尾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物种可能为二型核。  相似文献   

12.
铁线莲属(Clematis L.)为毛茛科大属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与药用价值。为探讨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演化规律,揭示属下组间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铁线莲属21个类群的根尖进行处理、压片,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及核型分析,同时利用Ward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狭裂太行铁线莲、毛果扬子铁线莲、卷萼铁线莲、中印铁线莲、钝萼铁线莲的染色体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铁线莲属21个类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16(2n=2x=16),除中印铁线莲外其他类群均具随体;长瓣铁线莲、钝萼铁线莲、芹叶铁线莲、褐毛铁线莲、C.flammula、毛果扬子铁线莲的染色体为“2B”型,其他类群染色体为“2A”型;铁线莲属核型不对称系数在60.29%~63.79%之间;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表现的较为原始,种间核型存在广泛变异。综上结果表明,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应由二倍体向多倍体演化后通过多倍体的二倍化过程产生非整倍体方向演化。铁线莲属染色体的演化主要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通过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式实现,通过产生杂合染色体、加强核型不对称性、染色体类型改变以及随体染色体的变化四种途径进化。同时,核型特征在分组水平与物种水平上的划分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说明核型分析可为铁线莲属下组一级分类提供一定的线索。该研究结果为铁线莲属植物系统分类、遗传演化与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6个沙鞭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探讨沙鞭不同居群的核型特征及其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沙鞭6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恒定,均为2n = 2x = 46。(2)染色体有正中部着丝粒(M)、中部着丝粒(m)、亚中部着丝粒(sm)和亚端部着丝粒(st)4种类型,且中部着丝粒类型数量最多。(3)沙鞭不同居群核型公式存在差异。(4)核型类型有1A、2A、1B和2B型4种,染色体平均臂比介于1.29 ~ 1.62,长度比为1.73 ~ 2.68。(5)核型不对称系数处于55.96% ~ 59.95%,核型对称性较高,进化程度较为原始,其中37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大,进化程度较高,34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最小,进化程度较低。(6)沙鞭6个居群聚为两类,37居群单独聚为一类,其他所有居群聚为一类,表明37居群与其他居群具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沙鞭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及其进化关系,为以后沙鞭的系统进化和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奠定了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横断山区是中国柴胡属Bupleurum植物的分布中心。本文对横断山区6个种2变种进行了染色体记数报道,其中4个种2变种是首次报道。对横断山区的10个种4个变种、中国北方(河北和黑龙江)的3个种的nrDNA ITS进行测序,同时从GenBank里面下载同属的来自非洲和地中海西部的16个nrDNA ITS序列数据,结合染色体数目变化结果,初步探讨了横断山区柴胡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可能是现代柴胡属植物的频度中心和多样分布中心之一。它们的祖先种可能是非洲北部的木本柴胡属植物B.fruticosum,或者是地中海西部的柴胡属植物,推测是通过中东和高加索扩散而形成的,其中与非洲南部特有种B.mundtii的亲缘关系也较近;染色体基数演化趋势是:8是较原始基数,6和7是次生基数,其染色体异基数变异和多倍化可能是物种形成、进化以及向外扩散的主要方式;在ITS系统发育树中,中国柴胡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为8的种类聚为一支,染色体基数为6和7的种类聚为了一支,不支持舒璞等(1998)关于中国柴胡属的属下分类系统。结合已有的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证据和ITS系统发育树,建议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独立成种。  相似文献   

15.
蒋露  张艳武  郭强  刘莹  李春妹 《广西植物》2018,38(3):324-331
该文研究了我国原生植物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台湾花莲居群、苗栗居群、宜兰居群以及台北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结果表明:所有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为2n=36,第一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中部具有次缢痕,显著大于其余染色体。各居群的核型公式皆为2n=18m+18sm,核型均为2B型,染色体内不对称性指数(A_1)的变化范围为0.38~0.39,染色体之间不对称性指数(A_2)的变化范围为0.30~0.32。此为我国假泽兰居群染色体数目的唯一报道,也是对该种核型的首次报道。结合前人对假泽兰染色体数目的研究结果,认为假泽兰存在种内非整倍性现象,但在中国台湾的居群中目前仅发现基于x=18的二倍体(2n=36)。假泽兰的第一对染色体的长臂中部具次缢痕,与假泽兰属已报道的核型相似,这一次缢痕可作为假泽兰属的细胞学标记。核型资料、野外观察以及ISSR数据显示薇甘菊(M.micrantha)在我国的成功入侵与入侵种和本土种之间的杂交渐渗无关。根据标本记录和野外考察结果,我国假泽兰现在的分布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缩减,推测生境的破坏和薇甘菊的侵入可能是导致假泽兰在中国台湾地区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Classifications of Theaceae have usually placed the endangered monotypic genus Apterosperma in tribe Schimeae (x=18), whereas recent molecular phylo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its transfer to tribe Theeae (x=15). Molecular data have not resolved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Apterosperma within Theeae. We investigated the chromosome number and karyotype of Apterosperma in the context of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phylogenetic evidence to provide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placement of Apterosperma within Theaceae. The chromosome number and karyotype was found to be 2n = 30 = 26m + 4sm, consistent with the transfer of Apterosperma to tribe Theeae. When the chromosome data were incorporated into a data set of 46 other nonmolecular characters, Apterosperma was placed as the first-diverging lineage within the clade comprising tribe Theeae. This supports its placement based on molecular data. The low intrachromosomal asymmetry (type 1A) of Apterosperma, presumably ancestral for the family,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is placement. Character optimization strongly supports a base chromosome number of x=15 for tribe Theeae. Because of variable and sometimes conflicting chromosome count reports of species in tribes Schimeae and Stewartieae, the base chromosome number of Theaceae could be either x=15 or 17.  相似文献   

17.
王龙远  唐明 《广西植物》2017,37(10):1330-1334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滇羽叶菊和台湾刘寄奴的染色体数据。结果表明:两者的染色体数量都为48,核型公式均为2n=2x=36m+10sm+2st,与前人报道的刻裂羽叶菊的核型稍有不同。两者的染色体形态均由大到小逐渐变化,核型二型性不明显,但前者染色体明显比后者大。这说明羽叶菊属染色体基数确实应为x=24,且染色体大小在种间有较大差异。细胞学证据表明,该属与蒲儿根属中染色体基数为x=24的类群以及狗舌草属确实近缘。  相似文献   

18.
广义铃兰族包括6属200余种单子叶植物,具有较为稳定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明显的核型变化,是研究植物染色体进化非常理想的类群.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铃兰族5个物种植物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及其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全面收集和整理了铃兰族所有已报道的共81种253条的染色体记录,通过综合统计、重建系统发育树,探讨铃兰族属间以及各属...  相似文献   

19.
以32份何首乌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进行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32份何首乌种质存在二倍体(2n=2x=22)和三倍体(2n=3x=33)两种倍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和AI值分别在51.85%~61.52%和0.37~1.40;核型有\"1A\"、\"1B\"和\"2A\"3种类型,属于进化程度较低的植物。(2)在32份何首乌种质中,53.13%的种质为三倍体,表明多倍化在何首乌种质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染色体结构变异也是其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3)何首乌各种质染色体形态变化较大,进化程度参差不齐,可能与种质的生境有一定相关性。(4)何首乌最初的起源中心可能在高纬度地区,在向低纬度地区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石蒜科(Amaryllidaceae)葱亚科(Allioideae)葱族(Allieae)葱属(Allium)的Anguinum亚属在中国分布有6种2变种,该亚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研究在扩大样本量和覆盖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葱属Anguinum亚属4种植物19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心叶韭(Allium ovalifolium var.cordifolium)的核型。结果表明:供试类群中茖葱都为四倍体,对叶韭和心叶韭都为二倍体,太白韭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染色体基数均为x=8,核型类型都为2A型,每个居群都具有随体染色体,随体染色体多为st染色体,随体均位于短臂末端,并且对叶韭眉县居群和太白韭聂拉木居群存在B染色体。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讨论了Anguinum亚属植物的染色体特征、随体染色体的多态性和该亚属植物的进化方式,探讨了茖葱(Allium victorialis)和对叶韭(A.listera)的细胞地理学问题。得到如下推论:(1)染色体加倍和结构变异是Anguinum亚属进化的两种重要机制,环境异质性使得Anguinum亚属植物随体染色体具较高的多态性;(2)茖葱通过多倍化和无性繁殖并存来扩大居群;(3)染色体形态变异是对叶韭适应环境变异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