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描述的层孔虫产自新疆南部西昆仑山北缘阿克陶地区下石炭统库山河组。经研究鉴定,计有Platiferostroma longtangshanense Wang,P.microcystosum sp.nov.,P. multibrachiatum sp.nov.,P.xinjiangense sp.nov.等。共生化石有腕足类、双壳类及四射珊瑚、床板珊瑚。这些层孔虫在新疆境内早石炭世早期地层中尚属首次发现,它增补了该区下石炭统的化石依据,对于国内外同期含层孔虫化石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描述的苔藓虫是1951年穆恩之和笔者研究鄂西长阳马鞍山一带的地层时采得的。有关这一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已在古生物学报1卷2期(1953)发表。写经寺组在马鞍山位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之上,中石炭统黄龙羣之下。苔藓虫化石产在写经寺组中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巴特敖包地区早泥盆世牙形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以碳酸岩相古生代地层发育而引人注意。经多年研究,特别是李文国等(1985)的研究,使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鹦鹉螺等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并依据牙形刺首先确定了在阿鲁共剖面有泥盆纪地层的存在。但本区泥盆纪地层仍存在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对牙形刺的研究加以解决。在王成源研究员的精心安排和亲自指导下,作者等在巴特敖包地区的七个剖面进行了系统取样研究。经对158个样品(重667kg)的分析,在本区发现了大量的原定为志留纪的早泥盆世地层,包括西别河组命名剖面。分析结果同时证明,本区不存在志留系温洛克统的沉积。巴特敖包剖面断层发育,志留—泥盆纪地层交替出现,巴特敖包组应取消,原定的阿鲁共剖面层序颠倒。本区地层应厘订为志留系的西别河组(罗德洛统—普里道利统)和下泥盆统的阿鲁共组(Lochkovian阶),前者以包尔汉图剖面为标准剖面,后者应寻找更好的标准剖面。本文重点总结巴特敖包地区早泥盆世的牙形刺。本区共建立了4个牙形刺带,文中共描述了8牙形刺属,21种,其中包括4亚种、1新种(Belodellataeniocuspidatasp.nov.)和1未定种。  相似文献   

5.
环口目苔藓虫在中国泥盆纪地居中已发现了很多种层,但在二叠纪地居中关于环口目苔藓虫报道的还很少。乐森璕先生于1932年研究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中的珊瑚化石时描述了两种:Fistiulipora sinensis Yoh,Fistulipora waageniana Girty。除此而外未见其他环口目苔藓虫出现在中国二叠纪地层的报告。根据现在的认识和其他  相似文献   

6.
湖南中部泥盆纪地层和生物礁相当发育。湖南邵东中泥盆世棋梓桥期的泥质石灰岩中层孔虫广泛分布,本文共描述邵东廉桥马鞍山棋梓桥期层孔虫12属18种,其中Stromatopora wenshanensis为一新名,代替1982年根据一个云南标本定名为Stromatopora irregularis的种名。 马鞍山礁是—发育在海底平台上的厚度稍有变化的层状礁,马鞍山礁的沉积相变化过程,是由近岸浅海到展状礁普遍发育的开阔台地,再到封闭或半封闭的泻湖或潮坪环境。生物组合和沉积物也随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末元古宙陡山沱组中的具刺磷酸盐微体化石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贵州省瓮安地区末元古宙陡山沱组磷灰岩沉积地层产出大量具刺磷酸盐微体化石。相类似 微体化石早我描述、报道自全球不同地工铁的中奥陶世以晚至泥盆纪地层。而对它们的磷酸盐壳壁是原生或次生?它们是属于微体高等院校才干学是微体浮游动物等问题,长期未能取得一致认识。  相似文献   

9.
贵州东北部早志留世层孔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东北部志留纪地层发育良好,特别是下志留统中层孔虫化石比较丰富。本文共描述35种,分属于11属,其中新种22个,新亚种1个。主要分布在雷家屯组和香树园组及石牛栏组。从层孔虫生物群的面貌看,其时代应为早志留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奥陶统生物礁的层孔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系统描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淳化县铁瓦殿、岐山县烂泥沟上奥陶统生物礁中的层孔虫化石,包括2目5属9种,分别为囊层孔虫(Cystistroma)、拉贝希层孔虫(Labechia)、穿孔层孔虫(Forolinia)、网格层孔虫(Clathrod ict yon)和蜂巢层孔虫(Ecclimadictyon).建立拉贝希层孔...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北部早奥陶世层孔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对奥陶纪层孔虫的研究甚少;过去只有Yabe & Sugiyama (1930)和Ozaki (1938)描述过我国北方和山东中部的奥陶纪层孔虫18种.1975年,笔者与陈均远在安徽区调队三分队李自堃同志的帮助下,观察了肖县老虎山奥陶系剖面,并采获少量层孔虫标本.此后,安徽区调队三分队又送赠宿县夹沟和肖县老虎山的若干层孔虫化石.本文对上述材料作了研究,共描述9种,分属于6属,其中有3新种.近年来,有关同志对北方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争论颇多,主要是马家沟组的时代归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层孔虫材料系1980年采自内蒙古喜桂图旗乌奴尔附近和鄂温克族旗红花尔基头道桥一带的早泥盆世地层中,其中较多的层孔虫标本,由于受重结晶的影响致使骨骼组织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保存不好。本文仅描述了7属12种,其中有4新种,2比较种和2未定种。层孔虫化石主要产于下泥盆统乌奴尔组。 现根据黑龙江第二区调队的工作将本区的泥盆系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广西隆林德峨泥盆纪层孔虫7属lO种。东岗岭组的层孔虫虽以块状,球状为主,但也有一些枝状类型的,而且局部较富集。曾有人认为它们是生物礁,但是通过对层孔虫并结合其它生物组合、沉积特征、海水能量及化学成分等因素的研究,表明它们是水下局部隆起的岩滩,属于盆地相的大滨外滩即浅海带的较深部分局部隆起的孤立的碳酸盐岩滩。而层孔虫则是组成碳酸盐岩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新疆巴楚和柯坪地区奥陶纪——泥盆纪腹足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汶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95,34(4):488-494
描述腹足类化石12属12种,其中2新种,它们分别产于新疆巴楚和柯坪地区的奥陶纪-泥盆纪地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地层发育,厚度大,一般为2000-40000m,最厚达5000m以上,化石丰富,门类众多。主要有腕足类、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头足类、竹节石和层孔虫等。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牙形石。作者对桂溪、雁门坝和硫铁矿三条剖面中的牙形石做了系统工作,在雁门坝和硫铁矿剖面中,发现了丰富的Palmatolepis(蹼刺)。经分析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出13个牙形石带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该区泥盆纪的古生物地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云南昆明附近的海口镇和大板桥地区发现大量的节肢动物卵形川滇虫化石,这些化石隶属于澄江生物群,其所处的地层是下寒武统玉案山组。卵形川滇虫化石的不断发掘使得对该属种化石的研究和认识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新的进展。文章基于相当数量化石的信息统计,首先对化石保存的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埋藏时的环境条件,其次分析卵形川滇虫一些有趣的生活习性并初步划分卵形川滇虫生长中历经3次蜕皮的发育阶段;对雌雄性个体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解剖)进行对照性描述。文中揭示卵形川滇虫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并将卵形川滇虫与中寒武世瓦普塔虾进行较为详尽的比较,列举两者不可归为一属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云南昆明附近的海口镇和大板桥地区发现大量的节肢动物卵形川滇虫化石,这些化石隶属于澄江生物群,其所处的地层是下寒武统玉案山组。卵形川滇虫化石的不断发掘使得对该属种化石的研究和认识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得新的进展。文章基于相当数量化石的信息统计,首先对化石保存的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埋藏时的环境条件,其次分析卵形川滇虫一些有趣的生活习性并初步划分卵形川滇虫生长中历经3次蜕皮的发育阶段;对雌雄性个体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解剖)进行对照性描述。文中揭示卵形川滇虫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并将卵形川滇虫与中寒武世瓦普塔虾进行较为详尽的比较,列举两者不可归为一属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中部泥盆系二塘组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四射珊瑚,产自广西中部海相泥盆系,象州型沉积序列中的一个新建的地层单位——二塘组(俞昌民等,1978)。这个小型珊瑚群包含的属种数目不多,但是它们在广西武宣及象州地区范围内产出的层位稳定,是识别二塘组的化石标志之一,对确定广西象州型泥盆系的生物地层层序,划分泥盆纪地层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纪四射珊瑚群的性质及其进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55年9月杨敬之先生及王水在川北江油县马角坝中泥盆纪石灰岩所夹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中采集了很多小化石,笔者等在其中发现一种轮藻类的藏卵器(Oogonium)化石,即本文所描述的Sycidium。和此种化石共生的有介形虫化石。根据侯祐堂先生的鉴定,这些介形虫化石是属于中、下泥盆纪的类型,而不像上泥盆纪的产物。Sycidium 属于Sycidiaceae 科,外形作球状,藏卵器为16行、18行或20行纵分排列的许多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的外表,由于钙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钙化不完全则成小凹陷(pits)(见插图1之b 和插图2之b),钙化完全则成小突起(tub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