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对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组,患者34例行肝癌切除及脾切断流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3.1±0.9)×109/L、(58.6±12.7)×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分别为(5.9±1.5)×109/L、(140.3±50.1)×109/L、(3.6±0.7)×109/L;对照组为术前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2.8±1.2)×109/L、(45.8±20.5)×109/L、(3.4±0.4)×109/L,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为(6.2±0.7)×109/L、(172.5±32.7)×109/L、(3.6±0.3)×109/L。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与术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17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16.0%;对照组有20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38.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脾动脉结扎联合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癌并门静脉高压症,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和脾功能亢进,促进肝功能恢复,对延长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惠平  刘航 《蛇志》2000,12(3):74-75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3例慢性ITP患者行脾动脉灌注长春新碱(VCR)加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血小板计数,结果3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上升,随诊6-8个月以上仍稳定于正常水平,无感染发生,结论脾动脉灌注VCR加栓塞治疗慢性ITP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赵惠敏  裴秀艳  李英芝 《蛇志》2014,(3):352-353
目的:总结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脾功能亢进行PSE术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8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脾区疼痛、发热及恶心呕吐等,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加强病情观察,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PSE术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评价部分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乙肝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用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共进行31次PSE。结果:28例手术中27例获得成功,栓塞范围为30%-60%,25位患者术后1周以内、1-2周及2周以上WBC和PLT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1),临床有效率为92.6%。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不大。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对治疗肝硬化脾亢有明显疗效,可替代脾切除术。对肝功能的改善,近期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到2017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进行急诊治疗的116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接受脾脏切除手术,观察组给予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与治疗前后CD4~+/CD8~+、CD8~+、CD4~+、CD3~+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并抢救成功,观察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都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间的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7.8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4天,两组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1天(P0.05),而观察组血小板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白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天与术后1个月的CD4+/CD8+、CD4+、CD3+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能提高治疗的临床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超声学改变及AF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脾多肽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血供情况、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肿瘤内动脉、肿瘤周边动脉血流分级水平较低,肿瘤周边门脉血流分级水平较高,治疗后血清AFP、CA19-9、GGT、AFU水平较低,治疗后外周血NK细胞、CD4~+、CD4~+/CD8~+比值水平较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发热、乏力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多肽注射液能够有效减少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的血供,降低AFP、CA19-9、GGT、AFU水平,减轻免疫抑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脾多肽注射液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84例予以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研究组8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脾多肽注射液治疗。检查记录两组间肿瘤血供情况、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同时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表明,其中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1.91%,远高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后肿瘤内动脉、肿瘤周边动脉血流分级水平较低,肿瘤周边门脉血流分级水平较高,治疗后血清AFP、CA19-9、GGT、AFU水平较低,治疗后外周血NK细胞、CD4~+、CD4~+/CD8~+比值水平较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发热、乏力疲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脾多肽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对于减少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组织的血供,降低AFP、CA19-9、GGT、AFU水平,以及减轻TACE治疗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脾切除术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外科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症患者38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照组给予脾切除术。检测术前术后血细胞计数、细胞免疫指标和体液免疫指标。结果:术后7天,对照组的红细胞略低于实验组(X~2=0.118,P=0.906);对照组的白细胞高于实验组(X~2=6.095,P0.001);对照组的血小板显著低于实验组(X~2=17.263,P0.001);术后28天,对照组的红细胞显著低于实验组(X~2=7.981,P0.001);对照组的白细胞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2,P0.001);对照组的血小板低于实验组(X~2=2.165,P=0.037);术后7天,对照组的CD3略低于实验组(t=0.606,P=0.548),对照组的CD4明显低于实验组,CD8显著高于实验组,CD4/CD8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8天,对照组的CD3略低于实验组(t=0.948,P=0.349);对照组的CD4略低于实验组(t=2.742,P=0.009);对照组的CD8显著高于实验组,CD4/CD8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对照组的IgM高于实验组,对照组的IgG略高于实验组,IgA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天,对照组的IgM高于实验组,对照组的IgG略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IgA为(2.76±1.37)g/L,明显低于实验组的(3.79±1.69)g/L(t=2.063,P=0.046)。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有效改善脾亢症状,调节脾脏功能,提升全身性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后严重脾粘连脾切除手术技巧,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脾动脉栓塞术后严重脾粘连行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特殊处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开腹后到脾切除完成平均耗时55 min、出血550 mL。术后并发症为腹水(8例)、肺部感染(1例)、胰瘘(1例)及腹腔内出血(1例)。结论:脾动脉栓塞术后出现严重脾粘连行脾切除术,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较常规脾切除术明显延长、增多。规范手术操作,细致分离脾周粘连,合理处理脾蒂,是安全、有效完成此类脾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α-干扰素(IFN-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脾功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亢进患者采用IFN-α利巴韦林治疗.IFN-α1M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两周后对耐受良好的患者,将IFN-α量增加至2MU,以后如能够耐受,则每4周增加1MU,直至5MU,如不能耐受增加剂量,则按原剂量治疗,疗程一年.利巴韦林开始剂量600mg/d,如能耐受逐渐增加至900~1200mg/d,不能耐受按原剂量治疗,疗程一年.观察基因型、血常规、肝功能、HCV-RNA及不良.结果:14例患者,8例为基因1b型;6例为基因2a型.12例患者完成一年疗程.8例出现病毒学应答,应答率66.7%,HCV-RNA平均下降3.6±1.7log10,SVR33.3%,肝功能复常率75%,白细胞、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事件发生.1例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PAIg-G明显下降.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可选择小剂量IFN-α合利巴韦林逐渐加量治疗方案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锥形束CT (DynaCT)在肝癌患者实施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手术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栓塞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实施TACE手术治疗的102例原发性肝癌或转移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102例患者病灶进行手术前螺旋CT检测、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DynaCT检测,并对比DSA与DynaCT对肝癌病灶、供血动脉、术后栓塞效果的检测结果。本研究发现术前普通螺旋CT共计检出病灶105个,术中DSA检出病灶数目176个,DynaCT术中检出肿瘤病灶285个;DynaCT和DSA的平均检出病灶数目均显著的高于普通螺旋CT (p<0.05),DynaCT平均检出病灶数目均显著的高于DSA (p<0.05);DynaCT的病灶供血动脉检出率为86.67%,显著地高于DSA (55.68%)(p<0.05);DynaCT检出的285个病灶对栓塞效果评估结果与实际栓塞效果一致的有271个病灶(95.09%),DSA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的有138个病灶(78.41%),DynaCT对于TACE术后效果评估的一致性高于DSA (p<0.05)。本研究表明,DynaCT在肝癌患者实施TACE手术治疗中能够更有效的发现病灶,指导栓塞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原发性肝癌伴有不同肝炎后肝硬化类型患者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131例曾行TACE的伴有不同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以肝炎后肝硬化类别(乙肝、丙肝)分类,乙肝后肝硬化组为组1,丙肝后肝硬化组为组2,随访观察术后一年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等的变化以及预后。两组研究因素采用SPSS17.0进行卡方检验,随访预后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生存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术后半年和一年AST、ALT、ALP、GGT、PT、PLT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一半年、一年远处转移率同组二差异间无统计学意义;组一半年、一年生存率分别为70.1%,48.1%;组二半年、一年生存率分别为68.5%,58.9%,两组间同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9,P=0.884;X2=0.183,P=0.669)。结论:TACE治疗PHC安全可靠,对于伴有乙肝或丙肝后肝硬化患者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疗效及预后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董晓平  杨帆  周倜  姜巍  陈勇 《生物磁学》2011,(4):715-718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对肝炎后肝硬化脾亢患者的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369名肝硬化脾亢伴或不伴肝癌患者,经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PS法)均衡分为无脾切除组(246例)和脾切除组(123例),分别比较脾切组中脾切除术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和两组间肝癌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脾切除术后患者AST、ALT在短期内有轻微升高,WBC和PLT记数明显增加,血清TBIL和PT也都降低。无脾切除组和脾切除组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33.33%和12.26%,卡方检验结果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切除术不但可以改善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肝功能,还可以降低肝硬化脾亢患者肝癌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对早期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190例早期肝癌患者,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放疗组(n=95)及化疗组(n=95),2组患者分别接受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WBC、RBC、PLT、TBIL、ALT、PT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2组患者治疗后AFP、TMD均显著降低,放疗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放疗组总有效率为69.48%,显著高于化疗组的43.16%(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发生胃肠道反应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1年复发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组2年、3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能够有效降低早期肝癌患者AFP水平,缩小其肿瘤直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该方案对患者血液指标、机体状态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是保障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行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入院后均有失血性休克表现,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后,治愈出院1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死亡率为5.9%。结论:急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简单、有效,手术前后的护理非常重要,术前应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常规止血、止吐,加强支持护理,及时观察手术并发症及疗效,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eriod between the December 2000 and September 2004, altogether 13 patients underwent 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PVE); 9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metastases and 4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e indirect splenic portography was performed after catheter was introduced into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via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The portal vein was punctured percutaneously transhepatic under fluoroscopy. Following portography, selected portal vein segments were embolized by injecting polyvinil alcohol (PVA) particles until stasis of blood flow was achieved. Proximal parts of branches and the channel in the liver parenchyma were occluded with Gelfoam particles. The increase of the remnant liver parenchyma was measur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Two patients experienced post-embolization syndrome and another one had subcapsular hematoma. The volume of the liver parenchyma increased minimally for 8% and maximally for 109%. Altogether, 10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In two patients, the disease progressed and carcinoma spread to the previously healthy liver lobe and in one there was no hypertrophy and we decided for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AC). The results show that PPVE triggers a strong regenerative response resulting in hypertrophy of normal liver parenchyma and expand possibilities of curative surgery for patients who would not otherwise have been candidates for extended resection.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可溶性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sTim-3)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4例。行TACE治疗2个月,采用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患者疗效,根据不同疗效分为疗效不良组(n=32)和疗效良好组(n=62)。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治疗前血清AFP、VEGFR-2、sTim-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联合血清AFP、VEGFR-2、sTim-3对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经TACE治疗,62例患者疗效良好、32例患者疗效不良,治疗有效率为65.96%。疗效良好组术前超声造影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显著长于疗效不良组(P<0.05)。疗效良好组术前血清AFP、VEGFR-2、sTim-3水平显著低于疗效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联合血清AFP、VEGFR-2、sTim-3对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疗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0,灵敏度为84.85%,特异度为82.12%,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参数、血清AFP、VEGFR-2、sTim-3水平可预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疗效,且联合诊断的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凝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95例,记录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临床分期、放化疗、伴随疾病、身体状况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及是否发生血栓等指标。调查入选患者的高凝状态指标,包括血小板(platele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of whole blood,APTT)和D-二聚体(D-dimer)。结果:19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PLT高于正常上限的有42例(21.5%),FIB升高的有78例(40%),TT延长的有12例(6.2%),PT缩短的有45例(23.1%),D-D升高的有60例(30.8%),APTT缩短的有15例(7.7%)。两项指标异常的有62例(31.8%),FIB和D-D升高的有32例(16.4%);三项指标异常的有27例(13.8%),PLT、FIB及D-D升高的有15例(7.7%);四项指标异常的有5例(2.6%),PLT、FIB及D-D升高,而PT缩短的有5例(2.6%)。所有患者各凝血指标中位值PLT为219×109/L,FIB为3.6 g/L,TT为13.4 s,PT为10.8 s,D-D为0.341 mg/L,APTT为29.7 s。结论:高凝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应受到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