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湖南省雀形目鸟类新纪录4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11年5月~2012年6月,作者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调查和种群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4种雀形目鸟类,经分类鉴定为灰翅鸫(Turdus boulboul)、蓝喉仙鹟(Cyornis rubeculoides)、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和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均为湖南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2010年7月26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南坪分局壶瓶山(110°47’25″E,30°06’44″N,海拔1 566 m)发现褐灰雀(Pyrrhula nipalensis)2只。2011年2月18日,在江坪分局石碾子沟(110°33’35″E,30°0’50″N,海拔439 m)再次发现褐灰雀9只(图1)。该鸟为中等体型的灰色雀,嘴绿灰色,嘴端黑色,眼先及  相似文献   

3.
2008年8月12日、2007年8月24日分别于城口县和奉节县,2007年5月30日于武隆县,2007年5月18日于黔江区,笔者带队进行重庆市物种资源调查时,发现3种鸟类: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蓝大翅鸲Grandala coelicolor和棕胸蓝姬鹟Ficedula hyperythra,分别隶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鸫科Turdidae和鹟科Muscicapidae.拍摄所用的是Sony DSC-H2数码相机,600万像素,时间从早上7∶ 49~16∶ 53,拍摄照片7张;拍摄距离从15 m到5 m.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9月13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壶瓶山保护区)壶瓶山主峰(30°06'53.2″N,110°47'14.7″E,海拔2 099 m),观察到2只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2013年9月23日、24日,先后又在顶坪瞭望塔上(30°02'57.6″N,110°31'22.6″E,海拔1832 m)、神景洞碑垭(30°03'34.9″N,110°31'22.6″E,海拔1711 m)共观察到8只白喉针尾雨燕。白喉针尾雨燕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台湾(赵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5月12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岭曹家垭(29°58′48.43″N,110°52′42.30″E,海拔661 m)拍摄到一只低空盘旋体型较大的猛禽。该鸟翅形圆,飞羽上具暗灰色和黑色横带,余部红褐色横纹与腹部相连,尾羽具3道宽阔的暗色横斑,经鉴定为褐冠鹃隼(Aviceda jerdoni)(图1)。经查阅相关文献(约翰·马敬能等2000,赵正阶2001,郑光美2011),确定为湖南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2020年7月30日,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碾子沟(30°00′46″N,110°32′18″E,海拔615 m)采集到1号蛇类标本,经形态鉴定和分子系统关系比较,确定为四川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ichuanensis),为湖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该标本(CSUFTHPS2007080)存放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动物标本室。此次发现增补了四川竹叶青蛇的生物学信息,也表明该物种在武陵山脉及其延伸地区可能有着更为广泛的地理分布。建议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以便为该特有种种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和保护区新纪录兽类1种(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兽类以食肉目种类最多(9种),其次为鲸偶蹄目(6种)和啮齿目(5种)。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5位。鸟类以雀形目的种类最多(25种),其次是鸡形目(5种)和鴷形目(2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居于鸟类的前3位。此外,本文对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野猪和小麂等常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和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栖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8月~2008年9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3 420尾,经分类鉴定为39种,隶属于4目11科15亚科35属。其中,草食性鱼类5种,肉食性鱼类18种,杂食性鱼类16种;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鳗尾(Liobagrus anguillicauda)为湖南省鱼类新纪录。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612,丰富度指数(D)为3.461,均匀度指数(J)为0.706。该区鱼类以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21种土著鱼类为主体,占本次调查鱼类总物种数的51.2%。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和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a)为保护区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23.6%和23.4%。  相似文献   

9.
2007年7月17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境内的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民居屋檐下捕获1只体型较小的雄性蝙蝠,经鉴定为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是在湖南省首次发现该物种。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棘腹蛙种群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5~10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棘腹蛙种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发现,棘腹蛙种群在一年之内的种群变化呈“∧”形,即从出蛰到繁殖高峰期呈上升趋势;高峰期后由于气温、人类的捕捉、洪水等的影响呈下降趋势,同时分析了种群数与海拔、生境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04年5~11月,在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标志一重捕法对华南湍蛙种群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发现,华南湍蛙出蛰以后种群开始增加,繁殖期过后种群开始下降。在壶瓶山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华南湍蛙就开始进入冬眠期。种群的存活率从出蛰到再次冬眠期间基本上呈直线下降,在8月之前种群中均有新添加的数量,以后未发现。在整个过程中,雌雄性比一般大于1,在繁殖季节基本接近于1。  相似文献   

12.
2023年6月,调查人员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例鼹标本,经标本外形和头骨的形态比较以及通过Cyt b基因建立系统发育树分析,确认其为东方鼹属(Euroscaptor)的库氏鼹(E.kuznetsovi).所获标本与该物种模式产地越南的地理种群存在一定地理分化,提示可能存在亚种或隐存种.本次库氏鼹的发现为浙江省兽类分布新记录,补充了该物种地理分布的生物学数据,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