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大羽羊齿植物一新属--Fujianopteris gen.nov.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生代植物》首次将Gigantopteris这一属名限定在一些具重网状叶脉的大羽羊齿类植物,如真正的G.nicotmnaetblia等,而叶脉简单结网的一些植物则大多被归入Gigantonoclea属。这一比较简便的做法近年也开始受到质疑。Gigantopteris fukienensis Yabe et Oishi,1938也是因为叶脉简单结网而被改归于Gigantopteris属内。问题在于G.fukienensis的脉式与华北典型的Gigantonoclea迥异,它的三级脉以合轴二歧式一等二歧式分叉,细脉彼此间只是偶尔联结,而主要是借助与缝脉相交形成伸长形的网眼。加之,网眼内不具点痕,而每一网眼内有1—2个点痕则是华北典型Gigantonoclea的特征之一。根据叶脉特征,作者为一些三级脉以等二歧式一合轴二歧式分叉、细脉仅偶尔相互联结而主要借助与相邻脉束或缝脉相交而形成网眼、网眼内不具点痕的一些相关植物建立了新属Fujmnopteris gen.nov.,并对此属的4个种(包括1新种)作了种的特征描述和有关的讨论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Emplectopteridium alatum Kawasaki 的脉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Emplectopteridium alatum Kaw. 的脉序历来被描述为叶脉结网并具邻脉,主要基于具有邻脉这一特征,该种被归于美羊齿类.经笔者研究,这种植物没有邻脉而具伴网眼.这样,不但 E. alatum Kaw. 的分类位置需重新考虑,而且所谓 Emplectopteridium 演化系的基础也就完全瓦解.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相似文献   

4.
毛茛科(Ranunculaceae)升麻属(Cimicifuga L.ex Wernisch.)为北温带分布属。Compton等1998年(Taxon 47:620和Appendix1)报道我国热带岛屿海南岛五指山有小升麻[C.japonica(Thunb.)Spreng.]植物的分布,从而使升麻属这一较典型的北温带分布属的分布区扩展至热带地区。经检查他们引证的标本———黄志44305,发现上述报道完全错误,是他们将这一标本的产地错误地归于海南岛的结果。此外,还指出他们将采自贵州平伐附近的标本J.Cavalerie 7868的产地错误地归于云南。在我国,小升麻目前仅知在安徽、重庆、甘肃、广东、贵州、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浙江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大羽羊齿植物是一个令人迷惑的类群,这类植物中,Gigantonoclea,Zeilleropteris和Cathaysiopteris是北美和东亚二叠纪植物群共有的3个属,但美国最早发现的大羽羊齿植物Gigantopteridium以前在中国的大羽羊齿植物群中未有确切记录,文中订正和详细描述Gigantopteridium的一个中国种,并对该属中国种的一些相关问题作详尽的讨论,美国大羽羊齿类植物采用小泉源一(Koidzumi,1936),的分类系统,只依据叶脉特征进行分类,它是一人为分类系统(Mamay et al.,1988),根据这一系统,文中涉及的中国和美国标本都应归入Gigantopteridium这一属内,这样,东亚和北美大羽羊齿植物群中的大羽羊齿类植物共同属的数目就由3个增加到4个,在对Gigantopteridium huapingense(Feng)详细描述和订正的基础上,对Gigantopteridium中国种与美国种在叶结构方面的异同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虽然此属目前尚未发现过生殖器官和保存解剖结构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与姚兆奇教授一起研究有关栉羊齿类植物的过程中,发现在发表《晋东南地区含煤地层和古生物群》(1987)时,由于付印仓卒,不及仔细参阅相关文献,以致未及时发现书中山西组的一种植物化石舌形栉羊齿PecopterislingulataLiu, 1987(赵修祜等, 1987, 82-83、126页,图版 13  相似文献   

7.
王有智 《菌物研究》2013,11(3):158-163
黑陷球壳属是单囊壁子囊菌,属内许多种的定义一直不明确,该属应该归于哪一科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文中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模式标本的重新鉴定研究,确认了黑陷球壳属9个种;49个种归并到其他属;12个种由于不符合该属的特征,应予排除,但尚需确定名称;44个种由于模式标本材料太差或无法搜寻到模式标本,作为可疑种;另有11个种尚需搜寻模式标本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两个禄丰兽的新标本自1959年周明镇和胡承志描述了禄丰的一个新的卞氏兽类,名曰禄丰兽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找到两个可以归于这一属的标本(禄丰兽正型标本存地质博物馆)。现将此两标本描述于次,并讨论一下这一属在三列兽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王怿 《古生物学报》1993,32(4):430-440
首次描述了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的营养部分,通过大量标本的观察,修订了前人有关其生殖部分和解剖部分的描述,并对其生殖部分进行了复原.同意Emberger(1968)的观点,将其归于Eviostachyrales中.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义乌市发现了一种新类型的恐龙蛋化石,外表面上具有大致相互平行的波状分枝裂隙。这种奇特的纹饰表明这种蛋不属于已知的任何蛋科。有趣的是,它们与曾经被归于树枝蛋科的南马东阳蛋(Dongyangoolithus nanmaensis)有一些相同的蛋壳显微特征:外表面的分枝裂隙和被巨大空腔分隔的壳单元集合体。考虑到地点和层位都很接近,这一新类型的恐龙蛋和南马东阳蛋应被归于一新蛋科。由于这种新类型恐龙蛋的壳单元集合体及裂隙的形态不同于南马东阳蛋,因此又建立了一个新的蛋属、蛋种——赤岸多裂隙蛋(Multifissoolithus chianensis)。新蛋科与圆形蛋科的圆形蛋属(Spheroolithu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还具有一种过渡型的气体交换系统。  相似文献   

11.
Linnaeus (1758, 1764,1767) 将产于南美的蜡蝉laternaria和产于中国的蜡蝉candelaria 分别描记于 Cicada、Laternaria 和 Fulgora 三个不同的属下,由此产生了命名学上的一个问题.一些学者将 candelaria 及东洋区的相关种类归为 Fulgora 下(如 Distant, 1906, 1916; Baker, 1925);而另一些学者则将laternaria 及新热带区的相关种类归于 Fulgora 下(如 Metcalf, 1947).这一问题直到1954年经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ICZN,1954)裁决才得以解决.ICZN (1954)的决议包括:将 laternaria 作为Fulgora 的模式种及将新热带区的相关种类归于 Fulgora;Fulgora 为蜡蝉科的模式属;将 Laternaria 作为无效名,并以 Pyrops 取代,其模式种为 candelaria.然而,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的这一决议并未得到一些学者的注意.例如,Lallemand (1963)在其"亚洲及澳大利亚的蜡蝉科的订正研究"中仍将东洋区种类归于蜡蝉属 Fulgora.在我国,Fulgora 则一直被广泛使用出现在研究论文(如周尧及王思政(见周尧、王思政及黄桔,1985))、教科书(如周尧,1980;古德祥及陈振跃,1980;袁锋及张雅林,1996)及一些区系专著中 (如周尧等,1985;周尧等,1987;李子忠,1987;彭建文及周石涓,1992).最近,日本学者 Sato & Nagai (1994)又描记了东南亚蜡蝉属 Fulgora 的四个新种和新亚种,并将锥头蜡蝉 Saiva cultellata (Walker)移入蜡蝉属 Fulgora.为了澄清命名学上的这一混淆,以保持名称的稳定性,本文给出了东方蜡蝉属 Pyrops 的全部种类名录,同时建立新组合50个,恢复原有组合12个,并将 Pyrops rhli Schmidt 修订为 Pyrops ruehli Schmidt.  相似文献   

12.
医学实验室的几个生物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但仍有一些生物安全问题被医学实验室忽视,如常规标本和细胞培养系中可能存在病原,用于检测样本的实验室设备可能被病原污染。对这些被忽视的生物安全问题,应在具体工作中加以关注,并提高必要的个人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兰芳   《广西植物》1993,(1):96-96
<正> 植物学(系统、分类)课是生物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呆板、枯燥,历来被学生认为是一门乏味、难学的课程。加上植物受地区性及季节性的影响较大,一些需要向学生介绍的植物,在当地或上课时不易采到。过去的做法是,上课前带学生在校园观察一些代表种类,上课时带些腊叶标本或新鲜标本让学生看,以增加感性认识。但由于腊叶标本经压制以后,已经失去了原来的色彩及立体感,特别是花和果实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和实物是完全不同的,不容易为学生接受。新鲜标本虽然可以弥补某些不足,但常常受到季节的影响,上课时不一定是花果期,仍然不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周毅  杨天友  冉景丞  张旭 《生物多样性》2019,27(12):1345-944
了解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分类学研究历史, 可为遗产地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对采自该遗产地并确立为模式种的物种, 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编制了中国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名录。结果表明: (1)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共有204种, 隶属于3门6纲22目60科; (2)动物模式标本物种采集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 最近为2013年, 两者相隔58年, 而采集高峰期为1995-2004年; (3)以国内学者3人合力发表的物种最多(93种, 占总种数的45.59%); (4)模式物种的橱柜时间严重滞后, 从采集到发表滞后最长的达47年; (5)模式标本涉及66位采集人(或团队), 以国内学者居多(63位, 占总人数的95.45%); (6)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被保存于27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或私人收藏, 国内收藏1,504号标本, 国外收藏7号; (7)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物种发表于169篇文献, 中文文献有155篇, 外文文献有14篇。随着研究的深入,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有更多的新种不断被发现, 说明遗产地物种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暗示遗产地的物种分类研究工作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有关标本的详细对比研究,重新评估了南岭亚洲鳄(Asiatosuchus nanlingensis Young,1964)和存义始猛鳄(Eoalligator chunyii Young,1964)的分类。获得的新信息表明这两种是可以彼此区分的,因此对它们各自的鉴定特征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南岭亚洲鳄是个大型种类,它很可能具有中等或很长的吻部(眶前段),主要由以下一些特征组合界定:方骨外髁比内髁大很多,上隅骨在反关节突近端尖灭,上、下颌齿缘(至少后段)几近平直,以及在下颌关节窝外侧上隅骨表面具一凹或纵沟。存义始猛鳄是个中型种类,主要可以由下列特征组合界定:方骨内、外关节髁大小几近相当,上、下颌齿缘强烈凹凸不平,齿骨联合很短,夹板骨不进入下颌联合,以及在下颌关节窝外侧上隅骨表面具一凹或纵沟。根据新的信息对南岭亚洲鳄和存义始猛鳄原来的系统关系进行了检验,所得结果不支持南岭亚洲鳄和存义始猛鳄可以形成一单系分支及反对后者是前者的同物异名。虽然本文研究表明南岭亚洲鳄可以和其他种类区分,但是在系统关系上却不能和亚洲鳄典型种(葛氏亚洲鳄Asiatosuchus grangeri)归于同一支系,如此应该为其建立一属。然而,鉴于南岭亚洲鳄标本太不完整,在没有新的、更完整的标本发现之前,本文仍沿用其原名,如德国亚洲鳄(Asiatosuchus germanicus)一样,后者也不和亚洲鳄典型种归于同一支系。  相似文献   

16.
初中《植物学》课本(82年2月版)P248实验九介绍的制作蜡叶标本的方法有两大不足。一是易褪色,二是好生虫。为了能使辛苦采集的植物标本有较长的保存时间、并维持原色,笔者对该课本提供的方法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材料用具枝剪、10%醋酸铜的醋酸溶液、吸水性强的纸(火纸、马粪纸或废报纸)、草木灰或生石灰(过筛)、标本夹、标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发现于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叠世太原组顶部火山凝灰岩层中的莲座蕨类植物一新种Eoangiopteris congestus sp. nov.,标本包含有机连生的辉木型茎干,栉羊齿型营养羽片和始莲座蕨型繁殖羽片。其中营养羽片为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和末次羽片均为线形,小羽片栉羊齿型,卵圆形,中脉下延,侧脉分叉一次,属于东方栉羊齿Pecopteris orientalis (Schenk) Potonié类型。繁殖小羽片与营养小羽片同形;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成单列分布在中脉两侧,排列拥挤,由6–8个孢子囊组成,通过一个薄壁组织构成的聚合囊托与叶片相连;孢子囊呈纺锤形,无环带;孢子囊面向外的壁2–3层细胞厚,面向内的壁厚度仅1层细胞。原位孢子为三缝孢,椭圆形至圆形,表面具小刺状纹饰,可与分散孢子属Apiculatisporites对比。当前始莲座蕨属植物的发现代表其在华夏植物群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此外,这些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明显区别于以往报道中与东方栉羊齿叶型化石连生的辐射对称聚合囊类型(星囊蕨Asterotheca),表明在古植物学研究中一种化石羽片类型可能对应多种繁殖器官类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濒危物种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对《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相关条款的不同理解,近年来出现了不以保藏的死的动物个体实物标本为模式标本命名脊椎动物新种的案例,引起了能否不依据实物凭证标本命名动物新种的讨论。2015年Marshall和Evenhuis依据15张数码照片发表了昆虫一新种,立即引发了对这一论题的激烈争论。反对必须以实物标本作为模式标本者认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第73.1.4条款允许以图为正模来命名动物,越来越多的"数码采集者"为依据图片发表新种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而且这样做可以避免因采集标本对濒危物种造成威胁;坚持必须以实物标本作为模式标本者则认为,《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十分强调以实物标本作为载名模式,以图或其他非死的动物个体实物标本为依据发表新种可能因无法获得更加详细、准确、全面的形态特征信息而造成学术上的缺憾或混乱,也存在造假的可能性,并且认为采集标本并不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原因。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总结,认为鉴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4版)中存在模糊甚至相互矛盾的一些内容,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在修订时,应该考虑濒危物种保护、新技术应用等诸多需求。鼓励依据实物标本命名动物新种,在合理、适度、有序的原则下不断收集动物标本。  相似文献   

19.
董明星  董为 《化石》2002,(4):16-17
热河生物群化石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化石数量丰富 ,属种繁多 ,状态精致。特别是一些身被羽毛或类似羽毛的皮肤衍生物的恐龙化石 ,涉及到生物演化的一些重大问题 ,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热河生物群大多数化石完整地保存了骨骼硬体及羽毛 ,食物 ,胃石 ,卵等软组织及生理组织 ,未经食肉动物或食腐动物或底栖生物的改造或破坏。如4个潜龙类个体被集体埋葬 ,其中2大2小 ,好象一家子同时“遇难” ,近成年的秀丽郝氏翼龙的正形标本的右前肢的翼指骨被自己咬在嘴里 ,好似中毒后在死亡过程中痛苦挣扎所致。正常死亡的生物一般是老年个…  相似文献   

20.
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在中国五通组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描述了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的营养部分,通过大量标本的观察,修订了前人有关其生殖部分和解剖部分的描述,并对其生殖部分进行了复原.同意Emberger(1968)的观点,将其归于Eviostachyrales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