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麂、黑麂、赤麂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工作以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小麂(Muntiacus reeuesi)、黑麂(M.crinifrons)和赤麂(M.muntjak)的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yna ptonemal complex,SC)进行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SC的平均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同有丝分裂细胞相应染色体的数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SC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指数绘制了三种麂的SC组型图。雄性黑麂减数分裂前期形成一个复杂的易位多价体,意味着其核型的演化过程涉及两次染色体易位和一次臂间倒位。 2.在减数分裂前期,性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同常染色体的有明显差异,如性染色体嗜银性较强,配对延迟等。XY的配对起始于早粗线期,在中粗线期,Y的全长均同X配对;XY-SC开始解体于晚粗线期。 3.在粗线期,X染色体未配对区域出现自身折叠,形成“发夹”状结构。这种“发夹”结构的形成,可能是在性染色体的进化过程中,X染色体通过不对称易位得到的重复片段在减数分裂前期同源配对的一种细胞学表现。 相似文献
2.
3.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远东刺猬的核型组成为13m+6sm+3st+1t+XY,NF=92,C带分布于5对近端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约占整个染色体长臂的1/2至2/3,Ag-NOR_5,位于2-3对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大耳猬的核型组成为18m+4sm+1st+XY,NF=92,C带分布于1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Ag-NOR_5位于3-5对染色体上,其中—Ag-NOR位于染色体的长臂中部,两者的核型特征有明显区别,结合前人的工作,作者提出在远东刺猬的不同地理居群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核型。本文对普通刺猬属的远东刺猬、东欧刺猬和西欧刺猬的核型以及大耳猬属的大耳猬、达乌尔刺猬和秦岭短棘猬的核型还分别作了比较分析。此外,对远东刺猬联会复合体的形态、性染色体的配对行为和SC侧线加厚现象也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5.
6.
远东刺猬和大耳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远东刺猬的核型组成为13m+6sm+3st+1t+XY,NF=92,C带分布于5对近端和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的长臂,约占整个染色体长臂的1/2至2/3,Ag-NORs位于2—3染色体的长臂端部;大耳猬核型组成为18m+4sm+1st+XY,NF=92,C带分布于17对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Ag-NORs位于3—5对染色体上,其中一Ag-NORs位于染色体的长臂中部,两者的核型特征有明显区别。结合前人的工作,作者提出在远东刺猬不同地理居群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核型。本文对普通刺猬属的远东刺猬、东欧刺猬和西欧刺猬的核型以及大耳猬属的大耳猬、达乌尔刺猬和秦岭短棘猬的核型还分别作了比较分析。此外,对远东刺猬联会复合体形态、性染色体的配对行为和SC侧线加厚现象也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分裂阻断法研究黄鳝的核型和减数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在黄鳝腹腔内注入秋水仙素,然后取未成熟性腺进行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获得了较好的性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相,同时还观察到减数分裂阻断后的各期分裂相。并发现黄鳝的第九对染色体在后期I提前分离;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多倍性终变期和二倍性不减数细胞,后者为鱼类多倍体育种提出了新的思路。本实验用性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相和联会复合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
10.
台湾小麂(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亦称台湾山羌,是台湾的特有亚种,就现况而言,它是台湾本土所产的3种鹿科动物中,野生种群数量最多的一种。近年来,其分布和数量有持续缩减的趋势。了解其自然种群的各项基本特质(例如:种群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及死亡率……等),将直接有助于本种动物的保护和利用。 许多台湾高山族在进行他们传统的狩猎活动时,都有保存猎物下颚骨以展示其狩猎成绩的习俗。而台湾小麂因为一直都是他们主要的猎捕对象,经多年累积,往往一个猎人就拥有数百个下颚骨。同时,由于每一个猎人大都仅在他世袭的打猎区内狩猎,各个猎人的收集,事实上可以视为不同种群的取样。而下颚骨收集的年代通常也可以由它们的新旧做粗略的估计。因此,这些收集的下颚骨,不但可做为其来源地区的台湾小麂种群分析的研究材料,更提供了这些种群的部分历史以及种群之间比较的机会。 如何判别下颚骨的性别和年龄,很明显是进行上述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本研究即针对76个已知性别和年龄(表1)的下颚骨进行比较,以期获得一个操作简单、正确性高的方法来区分台湾小麂下颚骨的性别。 我们对每一个下颚骨做了11个不同角度的测量(图1)。再根据Mayr等(1953,146)所提出的“变异系数”的计算式,计算了11个测量值,以及另 相似文献
11.
黄鳝减数分裂和联会复合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是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的一种非永久性核内细胞器,同染色体配对、遗传交换以及染色体的分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Moses和Fawcett的早期工作以来,围绕着SC的结构、行为及化学组成等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近年来,由于界面铺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 相似文献
12.
长鬣蜥的染色体组型和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有丝分裂染色体及C-,Ag-带以及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核型。染色体数2n=36,NF=48,核型组成为12V+24m(V为双臂大染色体,其中No.2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m为微小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在小染色体上。一对Ag-NORs分布于第2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末端。 相似文献
13.
家蚕联会复合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以表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制备标本,从亚显微水平对雌、雄家蚕联会复合体(Synptonemal Complex,SC)的行为及组型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减数分裂前期,雌、雄家蚕SC的形态和行为均无明显差异。SC的形成起始于偶线期,成熟于粗线期,消失开始于双线期。在粗线期可见28条清晰的SC,在各SC均未见有相当于着丝粒区域的分化结构。无论在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中,均未发现异形双价体。从早粗线期到晚粗线期,SC的平均总长由205.5μm伸长至348.9μm。作者根据10个细胞的测量及分析结果,绘制了家蚕SC组型模式图,并就家蚕的性决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以C带、硝酸银染色、对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的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显微观察。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36,核型组成为16(8m+6sm+2t)大染色体+20微小染色体。C带显现于几乎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区,有一对插入型C带位于第6对端着丝粒染色体。一个银染核仁组织区(NORs)位于No.12小染色体。同时以界面铺张——硝酸银染色技术,对黑届锦蛇减数分裂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的结构进行了亚显微观察。发现黑眉锦蛇的SC结构与其他动物的SC相似,是由两股平行的侧线组成,SC组型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组型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del Cacho E Pages M Gallego M Monteagudo L Sánchez-Acedo C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2005,35(13):1445-1451
In most organisms, biological variability rests on the behaviour of the chromosomes in the meiotic context.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meiosis,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iotic behaviour of the Eimeria chromosom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standard synaptonemal complex karyotype from Eimeria tenella oocyst spreads by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at purpose, complete sets of pachytene synaptonemal complexes were obtained and the morphological pachytene karyotype was determined. The authors used a previously reported method that overcom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extreme resistance of protozoan oocysts to disruption and permits the release of intact meiotic chromosomes. The chromosomes were select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e and those selected were stained with phosphotungtic acid and studi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authors confirmed 14 chromosomes, which were observed as synaptonemal complexes, and the karyotype was constructed by arranging synaptonemal complexes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ve lengths and kinetochore position. Components of the synaptonemal complex, lateral elements, central element, recombination nodules and kinetochore were observed. Measures of the kynetochore, width of the synaptonemal complex, diameter of the recombination nodule and length of the telomeres are given. Minimal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measures of chromosomes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Eimeria tenella strain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dentifies and describe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aptonemal complex of Eimeria tenella during the meiosis that occurs within the oocyst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provide evidence of the presence of recombination nodules, suggesting that the recombination proces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lecular evolution of this parasite. 相似文献
16.
尼罗罗非鱼染色体的C带、Ag带和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Sumner法和界面铺张——硝酸银技术,对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染色体C带、Ag染带及减数分裂前期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观察。 尼罗罗非鱼的2n=44,核型可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为4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第二组为17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第三组为具1对端着丝粒的特大染色体。 结构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着丝粒附近,其中Nos.6、8、15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全部深染。带有银染核仁组织者(Ag-NORs)染色体的数目为2—6条,NORs均位于6、8、15亚中着丝粒染色体短臂。 银染色可清楚地显示尼罗罗非鱼的联会复合体(SC)结构和减数分裂行为。SC组型与有丝分裂染色体的组型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