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麻疹病例发生的原因,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平顶山市2013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平顶山市2013年共报告麻疹104例,年发病率为2.11/10万,2~4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以3岁以下儿童居多,占发病总数的86.54%;其中8月龄~1岁者最多,占39.42%;14岁以上者9例,占8.65%,其他年龄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步下降。从病例就诊、住院时间上推断其感染方式可能以医院内感染为主。结论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医院内交叉感染是麻疹的传播因素,提高易感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控制院内感染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了解佛山市南海区2004—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完善和制订消除麻疹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南海区2004—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佛山市南海区2004—2010年累计确诊麻疹病例1 37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4/10万;全年均有发病,3~8月是麻疹高发季节,但近年来随着麻疹防控措施的落实,季节性已不明显;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5.7%,,近年来麻疹发病年龄趋势向<1岁人群组和≥15岁人群组发展,这两个年龄组发病数占总发病人数的62.8%;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92.2%。佛山市南海区麻疹发病年龄分布已逐步呈现"双向位移"现象,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免疫规划管理,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是控制麻疹发病的有效措施。同时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进而实现消除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2008-2012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麻疹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麻疹病例222例,5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21.68/10万、4.67/10万、0.56/10万、0.56/10万、3.01/10万;5、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41.89%;病例大部分集中在5岁以下散居儿童,特别是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为539.82/10万;本地人口病例56例,占25.23%;流动人口病例166例,占74.77%.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194例,占87.39%.结论 流动人口发病是广州市荔湾区麻疹报告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无麻疹疫苗免疫史人群是导致麻疹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因素;合理掌握“麻疹疫苗禁忌症”,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与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近年来佛山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2004—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佛山市2004—200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59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19/10万;发病数前3位的区为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占全市病例数的94.50%;4~8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6.60%;6岁以下儿童及15岁以上人群是麻疹发病主要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2.86%、31.54%;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数占14.48%;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4.78%;有明确免疫史病例仅占总病例数10.22%。佛山市麻疹发病有回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是控制麻疹的有效措施;同时应采取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加强麻疹监测和入学、入托查验证管理,控制医院内感染,强化疫区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甘肃省近年来麻疹报告发病特点,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甘肃省2009—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报告麻疹病例1 463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4.16%,≥15岁病例占病例总数的25.91%。4~7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对15岁以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分析,20.86%的病例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32.71%的病例免疫史不详。对病例的接触史分析,在发病前7~21d有5.82%的病例明确接触过发热出疹性病人,有12.43%的病例曾去过医院。分离出麻疹病毒H1a基因型,对麻疹疫苗免疫和疫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结论根据麻疹发病年龄构成及免疫史分析,个别地区常规免疫接种不足是造成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要注意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需要在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规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调查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许昌市2009—2013年麻疹流行特征和监测系统运转状况,为加速消除麻疹制定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许昌市2009—2013年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许昌市2009—2013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67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6/10万。全市8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数主要集中在禹州市,占总病例数的55.56%;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主要集中在2—5月份,占总病例数的73.48%;病例主要集中于0~6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5.63%,其中1岁以下婴幼儿占总病例数的50.22%;8月龄~14岁麻疹病例中有确切免疫史者仅占38.58%。随着监测系统及时性和特异性逐年提高,48 h完整调查率由2009年的88.32%上升至2012年的100%;血标本3 d内送达率由2009年的51.68%上升至2013年的100%;实验室结果 7 d内报告率由2009年的52.80%上升至2013年的100%;血标本采集率从2009年48.86%上升至2013年的100%;暴发血清学确诊率、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均上升至100%。2009—2013年麻疹监测系统敏感性低,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49/10万~1.43/10万。结论 2009—2013年许昌市麻疹发病率下降,小年龄组发病构成增加。监测系统运转综合质量逐年提升,但敏感性低。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类疫苗接种与管理,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与管理,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防止传染源扩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鸡西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鸡西市1957~2003年麻疹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57~1966年麻疹发病呈高发状态,年平均发病率为1280.03/10万,每年1~6月份发病占病例总数的83.09%,使用麻疹疫苗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3~4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使用麻疹疫苗后整个流行呈明显下降态势;发病主要集中在1~7岁年龄组,占84.09%,男女性别比为1.27:1。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为控制麻疹疫情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监测与报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辽阳市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辽阳市2014年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简称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辽阳市2014年共报告麻疹病例529例,发病率为29.41/10万;发病高峰为3—4月;辽阳县位居首位,占29.49%;男女性别比为1.30∶1;以≥20岁人群为主,占65.2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有免疫史者仅75例,占14.18%,无免疫史和不详者占85.82%,其中≥20岁人群占62.38%(330/529)。结论辽阳市2014年麻疹疫情反弹明显,20岁以上农民为高发人群。应加强重点人群的监测及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靖西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60例,年均发病率为2.35/10万,2005年发病率高达14.62/10万,2009—2012年无麻疹报告病例;以冬季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4.38%;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龙邦镇(6.55/10万)、魁圩乡(5.37/10万)、新靖镇(5.06/10万);最小年龄为3月龄,最大年龄36岁;1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4.38%;男女性别比为1.58∶1;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1.25%;无免疫史者占病例总数的73.12%。结论靖西县2004—2014年麻疹病例以1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及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消除免疫空白人群,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分析2004-2013年玉溪市麻疹病例与人群血清抗体,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溪市2004-2013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集人群血样标本,并用ELISA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结果全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 086例和确诊病例457例,年均发病率为1.99/10万,发病率高峰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占总病例的43.55%(199/457),最高发病率(5.11/10万)、最低发病率(0.13/10万)分别在2005和2010年,发病率最高为红塔区5.75/10万,最低为通海县0.65/10万;2004-2008年病例数占83.81%,2009-2013年病例数占16.19%;散居儿童病例占发病数的42.67%,年龄小于14岁病例占78.34%。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病例数分别为222例和235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06/10万和11.75/10万(χ2=1047.43,P<0.05)。19 010人群各年麻疹血清抗体阳性率范围是90.06%~97.62%,保护率范围为71.60%~87.72%;麻疹组份疫苗免疫1、2、3和4剂次保护率分别为74.49%、87.38%、87.72%和95.01%(χ2=462.402,P<0.05),接种1剂次与2、3、4剂次和2、3剂次与4剂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疹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有季节、区域、人群分布差异,增加人群麻疹组分疫苗免疫剂次的策略有预防意义,强化免疫的成本效益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疫情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研究探讨潍坊市2007-2012年麻疹流行规律。结果2007-2012年潍坊市报告麻疹确诊病例385例,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72/10万,其中2008、2010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49/10万、1.17/10万,2012年发病率降至0.033/10万。3-5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寿光、诸城、安丘、青州四个市,占72.73%(280/385)。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63岁,病例年龄以〈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职业以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民工、工人和农民所占比例平均为52.47%(202/385);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平均为22.08%(85/385);民工、工人、农民和散居儿童发病人群所占比例逐渐升高,托幼儿童和学生逐渐降低。≥8月龄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96例,占26.74%;其中8月龄~14岁有明确麻疹免疫史者66例,占该年龄组病例的66%。结论潍坊市麻疹发病年龄构成以小于1岁婴儿和20~44岁成年人为主,出现向两极移动现象,1岁以下婴幼儿发病呈上升趋势。今后要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降低小年龄儿童麻疹发病率,适时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12.
了解沭阳县2007年1月至8月份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沭阳县2007年1月至8月份共发生麻疹150例,其中≤8月龄、8月~15岁、15~19岁、≥20岁成人,分别占26.00%、44.66%、12.67%和16.67%;无免疫史、有1次免疫史、有2次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46.67%、10.67%、8.00%和34.66%。因此,适时在重点人群中强化麻疹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发病率乃至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疑似麻疹风疹的血清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麻疹风疹病例的流行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166例疑似麻疹风疹患者的血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血清中IgM阳性抗体的检出情况,以及各年龄段、月份IgM抗体阳性的例数及构成比。结果:麻疹风疹疑似病例中有36.1%的患者检测出IgM抗体阳性,其中麻疹IgM阳性以0-1岁婴幼儿的检出率较高,可达44.4%。从月份来看,12月、8月和5月是麻疹的好发时期。风疹IgM阳性以2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检出率最高,为75.0%,7月、4月和5月是风疹的易感季节。结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有较高的IgM抗体阳性检出率,0-1岁婴幼儿和2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麻疹风疹的易感人群,4-5、7-8和12月是发病的高峰时期,临床应注意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评估分析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随机对辖区内1~12岁健康儿童216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强化免疫前及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lgG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监测人群完成二次强化免疫后麻疹IgG抗体阳性率达100.00%(216/216),2009年强化组、2010年强化组麻疹IgG抗体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82.08%、87.62%和1958.83、2050.26,均显著高于强化免疫前;2009年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发病率由强化免疫前五年平均发病率1.71/10万下降至0.22/10万,下降率87.13%,2010年强化后麻疹年发病率再次下降(0.039/10万),下降率82.27%。结论梅州市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均大幅度降低了麻疹发病率、提高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of measles in Japan and measures for its contro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kabe N 《Uirusu》2007,57(2):171-179
In 2007, measles outbreak occurred mainly among teen/twenties in Japan, and many high-schoo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ere closed to reduce spread of measles. Some high school students became measles when they were in foreign countries where measles has been eliminated, visited as school excursion. Since introducing measles vaccine as routine immunization, number of measles has been reduced remarkably in Japan. However, we had measles outbreak in 2001, and total annual patients number were estimated 200-300 thausands mainly among young infants. The main reason was low immunization coverage of measles at 1 year old, and operation to give measles vaccine as "the gift for 1 year old birthday" has been introduced widely. Then immunization coverage at this age was increased up from 50-60% (2001) to 80-90% (2006) and total measles number was estimated less than 10,000 at 2005 and 2006, however, measles outbreak occurred this time among teen/twenties in 2007. The total number of adult measles (more than 15 y.o.) were higher than the number of them at 2001 outbreak. To discontinue outbreak and to eliminate measles, enhancement of measles control activities has been introduced in Japan. Two doses policy with measles and rubella (MR) vaccine at 1 y.o. and before elementary school has been introduced since 2006 and further, 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with MR at 1st grade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3rd grade in high school for 5 years from 2008 will start to eliminate measles by 2012. Reporting system will be also changed from sentinels system to notify to all measles cases system. In this paper, present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on measles in Japan, measles elimination strategy in WPRO, and plan for measles elimination in Japan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河南省漯河市麻疹流行特征与规律,探讨漯河市麻疹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收集漯河市2005—2010年麻疹疫情及监测资料,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漯河市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683例,平均发病率为4.55/10万,2005—2007年发病率逐年上升,2008—2010年逐年下降,3—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3岁散居儿童为主。结论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覆盖率及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