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n P  Yu HH  Zhao XQ  Wang DH 《动物学研究》2011,32(5):561-565
行为是反映动物应对环境变化的最直接形式。动物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以及自身的生理状况来调整行为,异地放养是保护珍稀动物的有效方法,但必然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为了探讨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对异地环境的行为学适应,对异地圈养藏羚的警戒行为进行了不同季节间的比较研究,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和统计了异地圈养藏羚在冷季和暖季的警戒行为,进而推测其对人类干扰的行为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藏羚的警戒时间及警戒比例(警戒时间占全天活动时间的比例)在暖季存在显著差异(警戒时间:Z=4.36,P<0.05;警戒比例:Z=4.559,P<0.05),而在冷季则无差异(警戒时间:Z=0.001,P>0.05;警戒比例:Z=0.0014,P>0.05);而季节差异对雌、雄性藏羚的警戒时间、警戒比例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雄性-警戒时间:F=31.758,P<0.01;警戒比例:F=21.768,P<0.01;雌性-警戒时间:F=14.98,P<0.01;警戒比例:F=11.05,P<0.01);但是季节和性别对藏羚警戒行为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Z=?0.576,P>0.05)。这些结果提示异地圈养藏羚警戒行为的变化可能是对陌生环境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
卧龙血雉繁殖期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 995年 4~ 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地区 ,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结合野外行为观察 ,对血雉繁殖期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前期雄鸟在警戒行为的频次及持续时间上均显著地高于雌鸟 (T test,频次 ,t=-4 73 ,P <0 0 1 ;时间 ,t=-2 80 ,P <0 0 5 ) ;孵卵期 ,雄鸟在警戒行为的总持续时间上显著地高于雌鸟 (T test,t=-4 75 ,P <0 0 1 ) ,雌鸟在取食行为的总持续时间上显著地高于雄鸟 (T test,t=3 41 ,P <0 0 5 ) ;对雌雄个体行为同时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 ,雌鸟维持行为的时间与雄鸟警戒行为的时间显著正相关 (Y =49 68+0 2 693X ,r=0 71 79,P =0 0 0 2 6)。繁殖前期和孵卵期雄鸟的警戒行为可以提高雌鸟用于取食、理羽、沙浴的时间 ,而减少用于警戒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家域特征对物种基础生物学的认识和提出相关管理及保护对策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以4只(2♀、2 ♂)佩戴GPS无线电颈圈的四川羚牛定位数据使用固定核域法(FKE)和最小凸多边形法(MEP)对春季(2007年和2008年)家域特征进行了估算,显示地形因素对家域估算结果影响显著,表面家域(FKE 95% =7.50 ±2.27,MCP =7.01±1.99)要显著大于平面家域(FKE 95%=5.94±1.54,t=3.31,df=3,P=0.045,MCP=5.47±1.52,df=3,t=3.43,P=0.041).其次,固定核域法(95%)与最小凸多边形法所获得的平面家域(t =0.718,df=3,P=0.524)和表面家域(t=0.612,df=3,P=0.584)差异不显著.个体间家域差异显著(df=3,F=7.226,P=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M1与F1 (P =0.001)、F2(p=0.031)、M2(P=0.02),F1与F2 (P =0.044)间的家域均有显著差异,而M2与F2 (P =0.221)、M2与F1(P=0.598)间差异不显著.两种家域估算方法对计算羚牛的家域重叠程度没有明显优劣之分(95% Kernel VS 100% MCP),但不同密度的核域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在选择核域密度时应尽量同时参照其他数据和其他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亲鸟递食位置可以调控雏鸟之间的竞争,而异步孵化会使不同孵出顺序雏鸟的体况产生等级差异。雏鸟可以通过竞争巢中有利位置来获得更多的食物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生长发育速度和存活率。本研究于2013和2014年两年的4至8月对甘肃安西荒漠保护区桥子片区22巢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递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荒漠伯劳亲鸟递食的位置主要集中在1个(n = 13,比例超过50%)或2个(n = 9,合并比例超过60%)位置上,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处于亲鸟递食位置直线方向上的雏鸟获食次数显著高于两侧位置(n = 22,P < 0.001)。但异步孵化雏鸟的孵出顺序与其在巢内占据直线(df = 4,F = 0.211,P > 0.05)和两侧位置(df = 4,F = 0.068,P > 0.05)的次数都不具相关性;并且不同孵出顺序雏鸟间平均获食次数无明显差异(df = 4,F = 0.090,P > 0.05);拟合不同孵出顺序的雏鸟生长曲线发现,不同孵出顺序雏鸟的体重生长率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df = 4,F = 0.637,P > 0.05)。研究结果表明,荒漠伯劳亲鸟趋于固定递食位置并向直线方向递食;但雏鸟间具有较小的同胞竞争,出飞等级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繁殖地短暂的食物丰富度和雏鸟本身对于乞食与获食之间的利弊权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铜绿微囊藻的有毒(Microcystin-producing Microcystis aeruginosa)、无毒(Microcystin-free M. aeruginosa)品系对轮虫种群增长和表型特征的影响, 研究探讨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在不同微囊藻溶液中的生活史参数及形态变化。实验中各处理组单位体积总含碳量为(20.61±0.15) g C/mL, 以使轮虫获得等碳量的食物供应。实验组轮虫分别用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有毒和无毒微囊藻溶液单独投喂, 并用有毒、无毒蓝藻菌分别与不同绿藻的混合液投喂。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微囊藻混合液投喂的轮虫净生殖率R0 (F=102.71, df=32, P<0.001)、世代时间T (F=17.05, df=32, P<0.001)和内禀增长率rm(F=18.89, df=32, P<0.001)与对照组相比降低1.36%—210.34%。侧棘刺长(F=28.18, df=65, P<0.001)和游泳速度(F=181.69, df=65, P<0.001)下降2.63%—39.07%, 轮虫体长(F=690.04, df=65, P<0.001)变化显著。与绿藻投喂的轮虫参数值相比, 轮虫的生命表参数和表型特征变化规律随微囊藻溶液浓度改变。萼花臂尾轮虫受到铜绿微囊藻胁迫时, 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并通过改变自身形态以抵御不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贵州草海越冬黑颈鹤飞出飞回夜栖地行为节律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行为节律常常是其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适应。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越冬期会利用固定夜栖地,形成每天早晨飞出觅食,傍晚飞回夜栖的固定行为模式。为探索这一固定行为模式在越冬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瞬时扫描法对草海湿地全部7个固定夜栖地的黑颈鹤飞出和飞回夜栖地准确时间及飞出之前和飞回之后在夜栖地的行为节律进行了观察。并且保证越冬前期(11月9日至12月31日)、中期(1月1日至2月21)和后期(2月22日至3月31日)3个阶段的调查时间分别不低于15 d。结果表明,越冬不同时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差异极显著(F=23.38,P0.01),飞回夜栖地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3.51,P0.05)。整个越冬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时间在中期延后,而到后期则更为提前,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飞出夜栖地的平均时间分别为7:34时、7:40时和7:13时;而飞回夜栖地时间逐渐延后,平均时间由前期的17:12时,至中期的17:40时和后期的18:15时。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在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极显著(F=1 768.25,df=12,P0.01),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差异亦极显著(F=793.98,df=12,P0.01)。越冬前期、中期和后期,黑颈鹤飞出夜栖地之前的行为与飞回夜栖地之后的行为均差异极显著(前期F=2 723.16,df=6,P0.01;中期F=1 979.48,df=6,P0.01;后期F=5 098.18,df=6,P0.01)。黑颈鹤在飞出夜栖地前的80 min内,其行为以保养(34.32%)和休息(32.38%)为主;而飞回夜栖地后的90 min内,以觅食(43.04%)和休息(23.68%)为主。飞出时刻与日出时刻呈显著强相关(r=0.832,n=48,P0.01),飞回时刻与日落时刻呈弱相关(r=0.353,n=47,P0.01)。日出时间与黑颈鹤飞出夜栖地的时间的差值(Y1)受飞离时的空气湿度(W)影响,二者成反比,Y1=0.469﹣0.625W,P0.05。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刻与日落时刻的差值(Y2)受当天平均温度(T)的影响较为显著,Y2=1.231﹣0.107T,P0.05,当天平均温度越高黑颈鹤飞回夜栖地时间越早,温度越低,黑颈鹤飞回夜栖地的时间越晚。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讨黑颈鹤完整夜栖行为及其对干扰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南则岔林区蓝马鸡冬季昼间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群体昼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取食比例最高(40.62%),其次是休息(28.01%)、移动(19.17%)、警戒行为(12.55%)。在不同生境下,移动(χ2=13.994,df=3,P0.01)和休息(χ2=15.899,df=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取食和警戒在各生境中无明显差异。在昼间行为节律上,蓝马鸡取食高峰出现在9:00~11:00时和15:00~17:00时,移动行为高峰出现在9:00~10:00时和18:00~19:00时,休息行为高峰出现在11:00~13:00时。在农田生境下,觅食与警戒比例较高,在溪流带和灌丛生境下,休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单个核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20)、骨髓组(n=20)及脐带血组(n=20),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分别于第0、12、24周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骨髓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56±1.04,3.67±0.84,2.72±1.07,F=15.093,20.292,31.463,P均0.001与脐带血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89±0.83,3.44±0.98,2.50±0.79,F=26.792,12.967,35.03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周时,骨髓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0±65.5)m,(34.89±6.65)mm Hg,(32.29±1.33)℃,0.59±0.11,F=23.938,42.243,22.736,19.971,P均0.001与脐带血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8±64.9)m,(31.78±5.63)mm Hg,(32.83±1.02)℃0.61±0.07,F=25.726,13.542,38.113,33.510,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均无死亡、肿瘤、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例报告。结论两种来源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治疗T2DM下肢血管病变均安全、有效,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疗效不劣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低温时长和低温所处发育阶段对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影响,为冬季蔬菜大棚中小菜蛾的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相对湿度为55%±10%,12L∶12D的光周期条件下,观察小菜蛾4龄幼虫、蛹和成虫分别经低温(8℃)处理24、48和96h后幼虫的化蛹率、成虫的羽化率、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及产卵量等指标,以温度为(26±1)℃的处理为对照组。【结果】8℃处理不同时长对小菜蛾幼虫化蛹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χ2=1.58,P=0.664),但低温所处的不同发育阶段(χ2=1.58,P=0.664),但低温所处的不同发育阶段(χ2=202.52,P <0.001和低温处理时长(χ2=202.52,P <0.001和低温处理时长(χ2=141.83,P <0.001)显著影响成虫的羽化率;4龄幼虫低温处理后的羽化率均高于蛹期低温处理的(4龄幼虫低温:87.40%;蛹期低温:66.97%)。成虫寿命受低温处理时长(χ2=141.83,P <0.001)显著影响成虫的羽化率;4龄幼虫低温处理后的羽化率均高于蛹期低温处理的(4龄幼虫低温:87.40%;蛹期低温:66.97%)。成虫寿命受低温处理时长(χ2=39.3,P <0.001)和低温所处发育阶段(χ2=39.3,P <0.001)和低温所处发育阶段(χ2=43.0,P <0.001)影响。一定范围内,4龄幼虫低温处理时长对雌雄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雌虫:χ2=43.0,P <0.001)影响。一定范围内,4龄幼虫低温处理时长对雌雄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雌虫:χ2=41.86,df=3,P=0.330;雄虫:χ2=41.86,df=3,P=0.330;雄虫:χ2=4.55,df=3,P=0.210),而蛹期(雌虫:χ2=4.55,df=3,P=0.210),而蛹期(雌虫:χ2=41.86,df=3,P <0.001;雄虫:χ2=41.86,df=3,P <0.001;雄虫:χ2=14.30,df=3,P <0.001)和成虫期雄虫寿命(χ2=14.30,df=3,P <0.001)和成虫期雄虫寿命(χ2=19.32,df=3,P <0.001)随低温处理时长的延长而逐渐延长;雄成虫寿命普遍长于雌成虫寿命(未成熟阶段低温:χ2=19.32,df=3,P <0.001)随低温处理时长的延长而逐渐延长;雄成虫寿命普遍长于雌成虫寿命(未成熟阶段低温:χ2=﹣3.88,P <0.001;成熟阶段低温:χ2=﹣3.88,P <0.001;成熟阶段低温:χ2=﹣5.72,P <0.001);产卵前期随低温处理时长的延长而延长(未成熟期处理:χ2=﹣5.72,P <0.001);产卵前期随低温处理时长的延长而延长(未成熟期处理:χ2=14.40,df=3,P=0.002;成熟期处理:χ2=14.40,df=3,P=0.002;成熟期处理:χ2=60.04, df=2, P <0.001)。单雌产卵量除蛹期8℃处理96 h(40.9粒/雌)外,其余处理与对照组(87.3粒/雌)相比无显著性降低。【结论】不同低温处理时长对蛹的生存和繁殖的影响比对4龄幼虫的影响更为明显,且随低温处理时长的延长,对小菜蛾的生存和繁殖的抑制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