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2.
贵州茂兰泽陆蛙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室内解剖观测和调查访问等方法,于2007年4月~2009年7月观察贵州茂兰地区泽陆蛙的繁殖生态.结果表明,泽陆蛙体色多样,常态型(Ⅰ型)和背纵线型(Ⅱ型)为主要类型.泽陆蛙具有迁移繁殖习性,刚栽上秧苗的稻田为理想求偶场和繁殖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泽陆蛙具有明显性二型现象,雌雄之比为1:1.46(n=257);解剖怀卵量1245.4±480.8枚(n=17), 单粒卵重0.837 mg±0.192 mg(n=14),Ⅰ型和Ⅱ型怀卵量及单粒卵重无显著性差异;为分批次产卵种类,每次产卵量约78枚,每批产卵量约469枚;卵产出后有胶质相连,聚集成一个平面内的卵群,漂浮于水面,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灰白色.繁殖行为包括鸣叫求偶、抱对和产卵3个过程;雄蛙集体鸣叫,强制性抱对;鸣叫是雄体相互识别和吸引雌体的关键因素.野外条件下,受精卵孵化期为4~7 d,温度为制约因素;幼体至少需要1周年以上的生长期才能加入繁殖群体.体色多样、体形相对较小、怀卵量大、产卵期长,可能是泽陆蛙成为该地区优势两栖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同一环境条件下泽陆蛙的色斑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6月,采用随机捕捉方法,对贵州茂兰地区必佐的泽陆蛙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 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泽陆蛙具有丰富的体色多样性.根据是否具有背纵线可分为常态型(Ⅰ型)和背纵线型(Ⅱ型)两大类型,二者比值为1.028:1(n=365);根据皮肤上有无色斑、色斑数量及颜色、两眼间V字形斑等特征,又可以将Ⅰ型分为4个亚型,Ⅱ型分为5个亚型,某些亚型之间还具有中间类型.分布于茂兰地区必佐的泽陆蛙色斑多样,在自然条件下的体色与栖息环境能够较好协调,可能是成为该地区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地理分布非常广,目前针对该物种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还相对较少。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们研究了吉安市郊区稻田及其周边环境中的泽陆蛙种群生态。非冬眠期,每月均采集一次泽陆蛙样本,测量其体长、体重数据。研究期间共捕获泽陆蛙样本3 349个。采用体长、体重指标重心聚类法,结合泽陆蛙的生活史特征,将研究种群年龄结构划分为3个年龄组。其中,1龄为体长29 mm以下当年幼体,约占62.02%;2龄个体相对比例较高(体长30~39 mm,占34.61%),而3龄个体数量极少(体长40~50 mm,占3.37%)。通过种群平均年龄以及各年龄组相对百分比的逐月变化趋势分析及年间比较发现,泽陆蛙种群平均年龄的逐月变化曲线呈\"M\"型;1龄个体和2龄个体所占百分比的逐月变化曲线波动非常大;种群年龄结构季节性变化的年间比较也差异明显。这表明该种群可能面临高的生存压力,但种群更新较快。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肠道内寄生的泽蛙原蛙片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 包括活体形态、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样本形态特征参数值与Nie(倪达书)首次发现并命名时所记述标本参数值颇为相符(包括体长、体宽, 核长、核宽)。此外, 本文对2个重要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缝线位于虫体顶端, 贯穿背腹侧; 所有体动基列均从缝线两侧发出。(2)胞核分裂时在两新核间产生的连接细丝, 在虫体整个生活周期一直存在。并针对这2点特征与其他已知的原蛙片虫属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认为缝线结构是较为稳定的分类特征之一, 体动基列均由此处生发并与虫体纵轴平行延伸; 推测泽蛙原蛙片虫子代虫体中的2个胞核均来自于母体中同一个核, 而其2核间的连接细丝可能是胞核分裂进化历程中比较原始的残迹。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道的基本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和龙桂开银浸法对凹耳蛙消化道组织学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①凹耳蛙的胃壁具明显的纵行皱襞和胃小凹,胃腺发达,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杯状细胞分散在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之间,十二指肠中未见十二指肠腺分布。②凹耳蛙嗜银细胞见于消化道全长,呈毛笔头样、锥体形、梭形、椭圆形和长条形等;幽门腺上皮和十二指肠绒毛上皮中的嗜银细胞具指向腺泡腔或肠腔的突起,提示其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胃幽门部最高,十二指肠和胃体其次,食道最低。据此认为胃既是凹耳蛙的主要消化器官,也是消化道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十二指肠是凹耳蛙消化道中的主要吸收部位,同时也具有内分泌功能;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的功能,还可能具有腔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的两性异形与生育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的两性异形和生育力,首次通过种间比较来验证生育力选择理论是否能解释两栖动物两性异形的进化。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均为雌体大于雄体的两性异形类型,其两性异形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金线侧褶蛙两性异形程度指数为0 .30 ,而泽陆蛙仅为0 .0 8。然而,两者的怀卵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结果与生育力选择理论预测不一致。此种不一致性可能由下述原因导致:选择压力作用于雄体而非雌体、能量分配策略和死亡率的种间差异、以及系统发育历史的种间差异。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雄体的身体状态指数显著高于雌体。金线侧褶蛙的头,眼和四肢都显著大于泽陆蛙;两者雌体的前后肢长度显著大于雄体。两性金线侧褶蛙的前后肢随体长呈同速生长,而泽陆蛙的前后肢随体长呈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8.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相似文献
9.
10.
2010年3月下旬-7月上旬于浙江富阳市农田采集680只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研究了泽陆蛙成体和幼体的个体大小和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通过解剖雌体获得窝卵数、测量抱对个体获得形态数据,研究了雌体大小与生育力关系以及抱对两性个体体形大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捕获个体中,雌性和雄性成体的最小体长分别为33mm和30 mm;雄性成体个体数显著超过雌性成体,两性幼体个体数无显著差异;两性成体头部大小、四肢长随体长呈同速增长,眼径和体重随体长呈异速增长,两性幼体所有被检形态特征均随体长呈同速增长;雌性成体平均体长显著大干雄性成体,去除体长差异的影响后发现,除眼径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外,其余被检形态特征均为雌性大于雄性;幼体除雌性体重大于雄性外,其余被检形态特征均无两性差异;窝卵数与雌体大小(体长和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两性抱对个体的体长无显著相关性;泽陆蛙雄性成体体形小于雌性成体的个体大小两性异形模式可能决定于驱使雄性向较大体形发展的进化驱动力相对较弱,雌性增大体形可增加繁殖输出,故向较大体形发展的进化驱动力相对较强;除体重外,其余被检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均形成于性成熟之后. 相似文献
11.
对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末端开口于泄殖腔。肝脏和胰腺为消化腺。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均为4层结构,由管腔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胃黏膜层中含有许多胃腺,可明显分为腺颈部和腺体部。小肠含有十二指肠腺,直肠含有直肠腺。肝脏发达,分为左、中、右3叶,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胰腺中的腺泡由腺细胞围成。凹耳臭蛙肠全长与头体长之比为0.44~0.91,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无尾两栖类中最小的。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东方铃蟾的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粘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但空肠和大肠有丰富的杯状细胞。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其中大肠的外侧纵肌最发达。 相似文献
14.
石磺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磺消化系统各部分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石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和后肠,不具吻;消化腺包括肝胰腺、唾液腺和肛门腺.在光学显微镜下,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组成;肌层主要为环肌,粘膜层主要为柱状细胞.肝胰腺甚为发达,组织结构显示肝胰腺由很多分支的腺管组成,腺管由腺细胞、分泌细胞等组成.唾液腺和肛门腺发达. 相似文献
15.
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研究了东亚腹链蛇(Amphiesma vibakari)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表明:在东亚腹链蛇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全消化道。其分布密度曲线大致呈波浪形,其中胃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胃幽门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以锥体形为主,其次还有圆形、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结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根据其形态,我们认为东亚腹链蛇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外分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中华花龟消化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5-HT抗血清,以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中华花龟消化道内5-HT免疫反应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表明,5-HT阳性细胞从食管到直肠的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为最高,胃幽门部次之,食管部最低;5-HT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之间以及固有膜内,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以锥体形为主。认为中华花龟消化道5-HT阳性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作用途径,并且5-HT阳性细胞的密度分布可能与其食性、生活环境等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