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体位左胸左颈两切口的手术方式在外科治疗食管上段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食管上段癌患者49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30),研究组行单体位左胸左颈两切口管型吻合器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颈、胸、腹三切口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研究组肺不张、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体位左胸左颈两切口管型吻合器治疗食管上段癌安全,可靠,省时易行,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的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产妇腹腔粘连、盆腔粘连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07年7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需再次行剖宫产产妇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首次剖宫产术式分为对照组(新式腹壁横切式)92例和观察组(传统腹壁纵切式)7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指标,盆腔粘连、腹腔粘连严重程度以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腹腔粘连发生率为46.05%(35/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7.17%(7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盆腔粘连发生率为34.21%(26/76),低于对照组的54.35%(5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术后切口感染、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术式的选择对再次剖宫产产妇具有较大影响,传统腹壁纵切式可显著改善产妇临床指标情况,减少盆腔粘连、腹腔粘连发生的概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郑丹  朱莉  刁丹  任惠斌  刁芳 《生物磁学》2011,(2):293-296
目的:评价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缝合技术及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病例1920例,940例采用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子宫,为对照组;980例采用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术,为试验组。结果:试验组总手术时间为(28.08±4.15)min,对照组总手术时间为(36.25±5.6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6.10±8.29)h,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4.26±4.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10±60)ml,显著低于对照组(28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0.2%,对照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人均输血量、术后体温一次〉38℃、术后三天体温〈37℃五项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优于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术,进一步提高了产科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缝合技术及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病例1920例,940例采用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子宫,为对照组;980例采用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术,为试验组。结果:试验组总手术时间为(28.08±4.15)min,对照组总手术时间为(36.25±5.6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6.10±8.29)h,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4.26±4.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10±60)ml,显著低于对照组(28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0.2%,对照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人均输血量、术后体温一次>38℃、术后三天体温<37℃五项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优于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术,进一步提高了产科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后清宫术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在介入栓塞后行清宫术治疗,研究组先应用甲氨蝶呤后再行介入栓塞及清宫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月经来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1天及术后1天的血β-HC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介入栓塞后行清宫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疗效确切,且具有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在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TaTME术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行手辅助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对照组(70例)行腹腔镜下TaTME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保肛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保肛率、淋巴结清扫数目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尿道感染、盆腔脓肿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2/60),少于对照组的10.00%(7/70),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4年内,研究组总复发率和总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TaTME术治疗,运用手辅助腹腔镜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尽快促进切口愈合,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期复发率及死亡率较低,实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全身麻醉与腰麻对剖宫产术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术的81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0例产妇在剖宫产术中采用腰麻,观察组的41例产妇在剖宫产术中采用全身麻醉。记录两组的切皮至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动脉血气分析检测值和神经行为评分;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结果:两组的切皮至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和新生儿体质量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胎儿娩出之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30 min的二氧化碳分压、pH值、氧分压、红细胞压积以及血氧饱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d、3 d和5 d的神经行为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与麻醉前相比,两组产妇切皮时和取出胎儿时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产妇切皮时和取出胎儿时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和腰麻都适用于剖宫产手术,全身麻醉不仅可以维持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而且对新生儿Apgar评分、动脉血气分析和神经行为评分无明显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徒手转胎术纠正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为提高经阴道分娩的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头位难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第二产程初期采用胎头吸引术,研究组患者通过徒手旋转胎头术调整胎头方位。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阴道自然分娩成功率(95.31%)高于对照组(7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和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转胎术与胎头吸引术两种干预方式对新生儿行为神经的影响无明显区别,但徒手转胎术可以有效缩短头位难产产妇的产程,并能显著提高阴道分娩率,有益于母婴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 年6月到2021年6月于我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两组均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观察吻合口肠段血运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死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中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梗阻、切口感染、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阴式子宫全切除术与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良性病变的患者120例,其中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80例(研究组)和行阴式子全宫切除术40例(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指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邻近脏器损伤,对照组输尿管损伤2例(5.00%),研究组患者出现手术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x2=3.968,P=0.046);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出现再手术情况;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残端均愈合较好,未出现阴道残端漏,患者无大小便困难及其他不适。结论: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疗效优于阴式子宫全切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低,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麻醉前和术中持续吸氧对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和空气吸入组(对照组)。吸氧组于术前30 min及术中通过面罩全程给氧,吸入氧浓度为60%,空气组则不给予特殊处理。检测和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点的心率、血压及SpO2的变化,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氧饱和度,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产妇血气以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各时间点心率、血压、SpO2、手术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氧组术后6 h、12 h、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4.07±0.10)、(2.13±0.12)和(0.42±0.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0±0.11)、(4.02±0.13)及(1.10±0.22)(P0.05)。吸氧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产妇血气氧分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和术中持续吸氧能显著减轻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疼痛,同时有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成本效果,为剖宫产手术提供有效、经济的抗生素应用方案。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接诊的80例实施剖宫产产妇纳入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产妇40例。研究组在胎儿娩出断脐后立即静脉滴注头孢呋辛,术后不再应用抗生素,而对照组术后静脉滴注头孢呋辛,对比两组产妇的成本效果。结果:两组产妇术后体温(平均体温、最高体温)、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成本效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达到良好的抗感染效果,选择头孢呋辛作为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是一种有效、经济的方案,可避免围术期过度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探讨新式剖宫产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孕妇120例,分为改良组(即新式剖宫产)(n=60)和对照组(即腹壁纵切口剖宫产)(n=6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病率、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结果:两组的术后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改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式剖宫产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7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患者35例,行剖宫产前进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对照组患者36例,直接进行剖宫产。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以及新生儿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胎盘植入情况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及窒息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前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是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下乳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80例,两组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采用Halsted-Meyer纵切口,治疗组采用Stewart横切口。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皮瓣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淋巴水肿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躯体、心理、社会支持、精神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的局部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横切口下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应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Lower uterine cesarean section,LUCS)和斯塔克剖宫产术(Stark cesarean section,SCS)于 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 年3 月至2013 年10 月在我院再次妊娠的疤痕子宫产妇187 例,观察组95 例应用 LUCS,对照组92 例应用SCS。观察对比两组病患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新生儿均成功存活。 观察组的手术出血量(293± 72)mL 和住院时间(4.1± 0.53)d,少于对照组(P 均为0.00),产后症状表现更好。观察组在产后出血、 产后发热以及产褥感染中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2;P=0.01;P=0.04)。而且观察组未出现子宫破裂,盆腔粘连发生率为3.16 % (3/95),少于对照组的13.04 %(12/92)(P=0.04,P=0.01);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应 用LUCS 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可行性更强,不仅减少产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提高了新生儿Apgar评分,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双腔水囊联合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对比催产素联合常规剖宫产对于晚期妊娠糖尿病引产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待产的146例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研究组首先采用双腔水囊置于宫颈引产,对于双腔水囊引产失败的患者则采用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情况下剖宫产;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滴注小剂量催产素引产,对于催产素引产失败的患者则行常规剖宫产。通过询问病史、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收集孕妇一般情况、引产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各产程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引产失败的部分患者收集手术时间、输血量、出血量、子宫切除率、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促宫颈成熟度、各产程情况、妊娠结局、不良反应等结果。结果:研究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宫颈Bishop评分提高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剖宫产率高于研究组,两组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产开始至临产时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上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切除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腔水囊、催产素均可促宫颈成熟,但前者优于后者且可提高引产成功率;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的应用较常规剖宫产优势更为明显,对于晚期妊娠糖尿病孕妇采用双腔水囊联合腹主动脉介入阻隔术引产具有更高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剔除子宫肌瘤的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剖宫产时剔除肌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剖宫产术,并选择40例正常剖宫产者为常规组。记录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不同肌瘤大小、类型和数量的术中出血量;比较三组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及产妇产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肌瘤大小、类型和数量等一般情况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和常规组(P0.05),三组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肌瘤小≤5 cm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5 cm的患者(P0.05),而不同肌瘤类型和数量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评分≤7分、新生儿体重2500 g、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如果肌瘤直径≤5 cm可考虑在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而当直径5 cm时,因术中出血量较多且风险较大,剖宫产时不主张同时行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评价分析B超和X线下引导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阻断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3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病历,其中在B超引导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行剖宫产术者40例(治疗组A),X线引导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行43例(治疗组B)。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和死亡率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手术时间短于治疗组B,治疗组A术中出血量小于治疗组B(P<0.05);两组患者术中胎盘粘连率、胎盘植入率及子宫切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未出现新生儿窒息现象,治疗组A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以及早产儿率与治疗组B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将B超下腹主动脉预置球囊阻断术应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可有效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对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无影响,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剖宫产手术,观察组则在术前进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率、住院时间、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手术前后的卵巢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术前和术后血清卵泡生成激素(FSH)、雌二醇(E2)及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未对产妇卵巢功能状态造成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