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国藓类植物无性繁殖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性生殖在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常通过各种无性繁殖体来完成。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常被用来辅助鉴定一些不育的藓类植物。本文通过对38种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体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无性繁殖体在不同的藓类植物之间已经过多次演化;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在种内是相对稳定的,且与其着生位置、配子体的分枝方式密切相关,而与植物的系统位置以及生境并无直接的关系;无性繁殖体的颜色与其胞壁的厚度以及表面纹饰密切相关。此外,无性繁殖体的产生常常与假根、原丝体有共存关系。在研究中发现,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体主要包括原丝体芽胞、无性芽胞(叶生芽胞、中肋芽胞、枝生芽胞)、芽体、假根芽胞和假根状块茎;其中原丝体芽胞和无性芽胞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睡莲属(Nymphaea L.)3个种(延药睡莲N.stellata,黄睡莲N.mexicana,白睡莲N.alba[1])的无性繁殖栽培试验结果,探讨了睡莲无性繁殖栽培技术,为睡莲属植物的快速繁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蒋志刚 《生命世界》2006,(6):100-101
两年前,《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河野友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两只雌鼠卵子中的遗传物质以无受精的方式繁殖成功幼鼠的报道。这种单性繁殖方式无疑给人类原本极其关注的高等动物无性生殖又增加了一个崭新的话题,给原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生命伦理讨论带来了新的问题。无性繁殖是低等生物如病毒、细菌和部分植物的特征,而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生命繁殖方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生物出现性别分化后的进化产物,在生命演化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复杂多样,在多变、极端或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具有明显优势.按形态特点,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分为营养繁殖和特化的无性繁殖方式2种,特化的无性繁殖体包括掉落枝尖部、鞭状枝、易掉落的小枝、珠芽、假根芽胞或块茎、芽胞、脆折的叶片和内生芽胞等8种类型.本文综述了藓类植物中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及其发生过程,介绍了苔藓植物无性繁殖在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研究、沙漠结皮形成过程以及园林建设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压条和埋条也是一种重要的无性繁殖技术,对于必须用自根扦插繁殖又难以生根的植物,则可用压条或埋条方法。例如:随着各种果树矮化砧木的发展,砧木的繁殖非常重要,为了使砧术表现一致,就必须发展无性系。砧木是利用其根系,所以不能用嫁接繁殖,但是用扦插繁殖又不易成活。这种情况最好用压条方法。埋条法介于插条和压条之间,可提高插条的成活率,下面重点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无性生殖在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常通过各种无性繁殖体来完成。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常被用来辅助鉴定一些不育的藓类植物。本文通过对38种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体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无性繁殖体在不同的藓类植物之间已经过多次演化;无性繁殖体的形态在种内是相对稳定的,且与其着生位置、配子体的分枝方式密切相关,而与植物的系统位置以及生境并无直接的关系;无性繁殖体的颜色与其胞壁的厚度以及表面纹饰密切相关。此外,无性繁殖体的产生常常与假根、原丝体有共存关系。在研究中发现,藓类植物的无性繁殖体主要包括原丝体芽胞、无性芽胞(叶生芽胞、中肋芽胞、枝生芽胞)、芽体、假根芽胞和假根状块茎;其中原丝体芽胞和无性芽胞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十二种植物外植体的器官发生及其试管繁殖,其中包括从留兰香、丝瓜、松叶菊、倒挂金钟、菠萝、草莓、豌豆的茎尖或茎段分化出芽;从甜叶菊子叶、菠萝、草莓叶片,金鱼草下胚轴分化出芽;从麝香百合、风信子、水仙鳞茎外植体分化出芽(或小鳞茎)。当将上述各植物的芽或小鳞茎移植到1/2Ms 或 Ms、Ms+1 ppm NAA 的培养基中,便会从芽的基部分化出根,形成根系,从而获得小植物。留兰香、丝瓜、松叶菊的茎尖或茎段外植体分化芽和它们的试管繁殖的报道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8.
倒挂金钟(Fuchsia hybrida)属柳叶乘科的小灌木,为一种观赏花卉植物,常作为盆景,多用插枝方法繁殖,繁殖数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及人民生活要求。我们用组织培养幼嫩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用小植株切段进行无性繁殖,建立了无性繁殖系。  相似文献   

9.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新齿环在分裂前期发生于旧齿环和辐线环之间;由细线状圆环分节以覆瓦式排列,其数目常为旧环的一倍,少数个体有增多。随着虫体发育,新环依次长出齿钩、锥体、齿棘。旧环则依齿钩、齿棘、锥体、齿钩柄的顺序消失;口沟、伸缩泡均在分裂前期分裂,各自形成两个新的口沟、伸缩泡;新辐线在子体发育初或中期才发生于新齿环外缘,总数为旧辐线的一倍。该虫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裂前期需0.5—1小时;分裂期需1—3分钟。幼虫生长发育期需1.5—3小时。成虫生长成熟期需20—22小时。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鱼苗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夜光藻有性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书群  李才文  孙军 《生态学报》2016,36(9):2451-2459
夜光藻是全球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也是我国近海常见的浮游甲藻。根据营养方式分为异养的红色夜光藻和混合营养的绿色夜光藻,前者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近岸水域,后者仅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阿拉伯海、阿曼湾和红海。夜光藻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过程。少部分营养细胞自发转变为配子母细胞,启动了有性繁殖。每个配子母细胞可形成大量配子,具有横沟、纵沟和2根鞭毛,形态与裸甲藻接近。配子两两融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经过休眠孢囊阶段直接发育成新的营养细胞。目前,对配子母细胞形成的调控机制、合子发育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还存在分歧。研究发现,营养细胞经过一定次数的二分裂后都会转变为配子母细胞,而配子的存在能够中止此过程,使营养细胞继续进行二分裂。因此,有性繁殖可能通过产生新个体对种群增长做出贡献,还可能通过释放配子维持无性繁殖,进而促进种群增长。配子在相模湾水域全年都有分布,其丰度峰值与营养细胞丰度峰值同步或提前出现,配子的大量出现可能是赤潮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有性繁殖的研究佐证了夜光藻在甲藻的系统进化中处于较为古老的地位。此外,还简单介绍了研究夜光藻有性繁殖的主要方法,回顾了国内的夜光藻研究,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蔬菜作物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作物中有一些属于杂合子型植物(heterozygote),例如马铃薯、球茎和鳞茎植物以及果树、花卉等植物。这类植物如用种子繁殖,它们的后代便会出现各种变异,不能保持原来品种的特性,因此一般均采用无性繁殖。近年来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技术与研究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应用这一技术来繁殖蔬菜作物,不仅使繁殖速度可以极大地增加,而且使不易用常规无性繁殖方法来繁殖的植物,也获得了新的繁殖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广西用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技术繁殖经济植物,获得了成功:采用甘蔗新品种桂糖11号的嫩叶梢和茎端进行无性繁殖,5年期间扩种到6万亩;8600株桉树雷林1号试管苗已推广种植山地,并以成林;以菠罗和药用植物罗汉果的幼叶进行组织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并已结果;苧麻试管苗也已移植大田;3种茶科植物:油茶、金花茶和茶叶,诱导子叶产生胚状体到培养成再生植株;还有许多观赏花卉也用组织培养进行无性繁殖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扦插生 根、插条繁 殖是经济植 物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其优点是繁殖速度快,省工、高效,并可发展与母本一致的无性系。但是,不同树种或花卉生根能力有很大差异,有的扦插不能生根,无法用插条繁殖。随着对生根内外因素的了解,生长激素的应用,特别是采用了间隙喷雾和弥雾进行带叶杆插,使不少难以生根的经济林木也能采用插条繁殖,为加速优质果树林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显著车轮虫无性繁殖过程中,其新齿环在分裂前期发生于旧齿环和辐线环之间;由细线状圆环分节以覆瓦式排列,其数目常为旧环的一倍,少数个体有增多。随着虫体发育,新环依次长出齿钩、锥体、齿棘。旧环则依齿钩、齿棘、锥体、齿钩柄的顺序消失;口沟、伸缩泡均在分裂前期分裂,各自形成两个新的口沟、伸缩泡;新辐线在子体发育初或中期才发生于新齿环外缘,总数为旧辐线的一倍。该虫无性繁殖以24小时为一周期。分裂前期需0.5—1小时;分裂期需1—3分钟。幼虫生长发育期需1.5—3小时。成虫生长成熟期需20—22小时。无论幼虫、童虫和成虫,均能感染鱼苗并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通报》2009,44(5):33-33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生物学家安娜·希姆勒尔率领的科研小组.最近在巴西的亚马逊地区首次发现完全由雌性组成的无性繁殖蚂蚁。他们对这种名为Mycocepurussmithii的蚂蚁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这种蚂蚁能开发多种真菌养殖,且没有雄性个体。在对这种蚂蚁的DNA进行研究时,科学家们发现所有的蚂蚁都由蚂蚁群落中的雌性蚁后繁殖,且这些雌性蚂蚁没有性行为能力,它们的性器官不运转。雄性通过未经授精的卵进行无性繁殖在昆虫世界中是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境中克隆植物的繁殖倾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克隆植物在林下、草原、荒漠、冻原、农田和水域等6种不同类型生境中的繁殖对策及其生态适应意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克隆植物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之间的权衡关系及相对重要性随水分、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阐述。分析表明,在环境条件严酷地区,克隆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种群更新中的相对重要性有所增加。对两种繁殖方式的生态功能特性进行比较,综述了有关二者权衡关系的研究成果及影响二者权衡关系的部分因素。从研究手段上对克隆植物繁殖对策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并优化浮萍人工培养技术, 研究以广布种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和青萍(Lemna minor)为主要研究对象, 探索两种浮萍植物在不同营养水平的Hoagland和Hunter培养液中的鲜重、叶状体数的生长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1)紫萍和青萍鲜重在Hoagland培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先增加后减少, 而在Hunter营养液中呈持续增长趋势; 两种浮萍的鲜重最大相对增长率(RGR)分别为0.11和0.18, 鲜重受浮萍品种和培养基类型及其不同营养水平影响显著(P<0.05), 以青萍在Hunter原液培养基下的无性繁殖产生的生物量最高。(2)紫萍和青萍叶状体数在Hoagland培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先增加后减少, 而同鲜重一样在Hunter营养液中呈不断增长趋势; 两种浮萍的叶状体最大相对增长率分别为0.14和0.19, 叶状体生长的RGR变化同样受浮萍品种和培养基类型及营养水平影响显著(P<0.05), 以青萍在Hunter原液的营养环境下收获的叶状体数最高。(3)两种浮萍在Hoagland和Hunter营养液的不同营养水平下鲜重/叶状体比呈下降趋势, 表明两种浮萍在适应不同营养时优先繁殖子代叶状体, 以扩大种的适合度。研究认为Hunter原液可作为广布种青萍的最优培养条件, 可实现短时间内收获较大浮萍鲜生物量和叶状体数, 为进一步资源化利用提供原材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藓类结皮层的自然恢复和人工培养藓类植物促进结皮层形成试验,研究了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生物结皮层形成过程中优势成分真藓 (Bryum argenteum) 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层人工去除后在3~4年内70%的样方基本恢复,在此过程中真藓主要靠茎叶碎片传播和繁殖;通过分株法、撒茎叶法培养的真藓在1个月后长满整个样地, 主要通过如下方式繁殖——茎的碎片连续分枝可产生小植株,茎、叶均可产生原丝体,由原丝体发育产生小植株,小植株又可再生原丝体,如此反复产生新植物体,这一过程是野外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过程中真藓主要的繁殖途径。与室内培养中真藓的繁殖特性相比较,野外培养的真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原丝体较粗壮,分枝多,但在两种条件下的繁殖特性相同,能够揭示该地区自然条件下藓类植物萌发和定居的繁殖机理。该研究为人工促进生物结皮层形成及治理受损结皮层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无性繁殖扁穗牛鞭草基株分蘖形成及生长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3份扁穗牛鞭草材料的无性繁殖基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分蘖形成及其生长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性繁殖牛鞭草苗期分蘖的产生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种植后5~7d、23~26d、41~45d分批形成分蘖,长到15~20cm时,都转向横向生长.再生分蘖开始表现为纵向生长,随着株高的增加,逐渐匍匐转为横向生长,基株横向扩展高于纵向扩展的速度,致使基株的形态发生变化,增加了基株的移动性、使其能获取更多的空间和资源.在水分、温度、光照不适宜的条件下,无性繁殖扁穗牛鞭草有相应的应急补救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正牡丹为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是我国名贵的观赏植物。因其花富丽端庄、雍容华贵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牡丹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和木本油料资源植物,在医药领域、农林产业中应用广泛。我国在牡丹栽培繁殖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隋朝时期,牡丹便开始人工栽培;北宋时期,人们已经懂得用嫁接和分株的方法繁殖牡丹;南宋时期则采用播种繁殖的方法;明朝发展为播种、分株、嫁接3种繁殖方法。简单来讲,牡丹的繁殖方式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