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采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色谱法测定芳香樟精油中芳樟醇和桉叶油素含量.结果表明:采用40m石英毛细管柱,程序升温方式提升柱温,方法回收率平均达州94.2%以上,变异系数为3.21%以下,并认为该法是较好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湖北栀子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湖北栀子花鲜花中提取栀花挥发油。通过DB-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GC/MS分析所得栀子花挥发油,共鉴定了40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湖北子发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芳樟醇(17.92%),茉莉内酯(9.11%)和惕各酸顺-3-己烯酯(6.54%)。  相似文献   

3.
福建产小鱼仙草挥发油的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小鱼仙草(Mosla dianthera Maxi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SE-54石英毛细管柱分离出43个峰,用GC/MS鉴定出39个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37.15%),香荆芥酚(14.85%),丁香烯(5.75%),芳樟醇(5.40%),檀香烯(4.12%),律草烯(3.61%),香桧醇(2.87%)等,占总挥发油的98.40%,又应用气相色谱归一化法计算了各化学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樟树叶精油的主成分分析及其化学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源于福建省28个县(市)的329份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叶精油的21个主要化学成分(占总化学成分含量的90.735%)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提取出12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4.342%,可基本描述樟树叶精油21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情况。取λ=5.5,329份叶精油样品可被分为5个化学型:芳樟型(主要成分为芳樟醇)、脑樟型(主要成分为樟脑)、桉樟型(主要成分为1,8-桉叶油素)、黄樟型(主要成分为黄樟油素)和杂樟型(无明显主要成分)。除杂樟型外,其他化学型樟树叶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均较一致。  相似文献   

5.
山矾花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心毅  辛克敏  洪江   《广西植物》1994,14(1):90-93
用GC/MS从山矾花精油中鉴定出68个化合物。主要芳香成分为方樟醇18.35%;反式-氧化芳樟醇(吡喃型)4.56%顺式-氧化方樟醇1.40%:β-紫罗兰酮1.22%;反式-氧化方樟醇0.95%;顺式-氧化芳樟醇〔吡喃型)0.53%:γ-癸内酯0.05%;δ-癸内酯0.11%二氢-β-紫罗兰酮0.11%、四氢-β-紫罗兰酮0.06%.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小叶樟、毛果苔草枯落物中氮素变化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植物小叶樟(Deyeuxiaangustifolia)和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枯落物为例,探讨了N素在枯落物中的季节变化、含量特征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的作用.结果表明,枯落物N含量随气温升高和地上生物量增大而减少;枯落物失重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小叶樟年累积失重率为32.2%,毛果苔草为27.7%;小叶樟群落N素年累积输入量为1478mg  相似文献   

7.
樟的离体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植物名称樟(G)ran7Th7Yollas,zzrx#zl),又名香榜、小叶樟。2材料类别项芽和胶芽。3培养条件所用培养基和激素为:(1)MS+BA3mg·I。-‘(单位下同)+NAA0.5+GAsO.l;(2)MS+BA3+NAA0.2~O5;(3)MS+BA5+NAA0.2~0.5;(4)ER+IBA05;(5)1/2MS(微量元素减半)。以上培养基除(4)、(5)蔗糖为2%外,其余均为3%;琼腊0.6%,州5.6~5.8。培养温度26土2”C,每天光照12h,光照度2000IX。4生长与分化情况4月间剪取八至十年生樟根茎联接处当年生幼态萌条的嫩芽,用自来水冲洗干净,7O%酒精浸…  相似文献   

8.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水浸液灭螺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枫杨的新鲜根皮、茎皮和叶的水浸液处理钉螺,并用五氯酚钠溶液处理和清水饲养钉螺实验作对照.结果表明,5%以上的枫杨各部水浸液对钉螺具有20%~100%的毒杀致死作用.处理时间在240h左右时,其死螺率可达93.5%~100%,含2.5%的新鲜枫杨叶和2.5%的新鲜乌桕叶、池杉叶、樟叶、羊蹄全株、青蒿全株等的混浸液,处理钉螺240h亦分别具有96.7%、93.3%、80%、100%、86.7%的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9.
枫杨水浸液灭螺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枫杨的新鲜根皮、茎皮和叶的水浸液处理螺,并用五氯酚钠溶液处理和清水饲养钉螺实验作对照,结果表明,5%以上的枫杨各部水浸液对钉螺个有20-100%的毒杀致死作用,处理时间在240h左右时,其经可达93.5-100%,含2.5%的新鲜枫杨叶和2.5%的新鲜乌桕叶、池杉叶、樟叶、羊蹄全株、青蒿全株等的混浸液,处理钉螺240h亦分别具有96.7%、93.3%、80%、100%、86.7%的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一种测定二高γ-亚麻酸气相色谱方法,色谱条件为L=300mm长的毛细管柱,柱温230℃,FID检测器。样品的线性范围为10-30μg,精密度和重现性的RSD分别为1.45%和1.15%,回收率为98.96%,RSD为1.47%。  相似文献   

11.
川芎叶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不同时期采摘的川芎叶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50m×0.25mm键合甲基硅酮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分离出来的202个和200个色谱峰中,初步鉴定出44个组分。其主要成分随采摘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川芎有效成分之一——藁本内酯在早期(1986、3)采摘的叶精油中含量只有0.36%,而在较晚(1986、4)采摘的叶精油中达16.92%。  相似文献   

12.
樟脊网蝽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跃忠  蒋定凤 《昆虫知识》1994,31(3):170-173
樟脊网蝽是香樟的重要害虫,在上海1年发生4代。4月下旬越冬卵始孵,9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卵。成虫末见期在11月中旬。经室内饲养,樟脊网蝽第三代各龄若虫历期为:一龄61.45±7.8h,二龄48.00±7.6h,三龄43.43±7.6h,四龄51.00±8.0h,五龄70.50±7.5h,整个若虫期历期为281.92±14.8h。第三代野外雌雄比为1:4.07。第三代每雌产2~96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粒/头,孤雌可产卵。10%灭百可2000倍稀释液和50%杀螟松2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3.
峰胶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HP-5MS 30 m×0.25 mm×0.25μm5%苯甲基聚硅氧烷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对峰胶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出127种组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定量,鉴定出45种成分,共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82.8%,其中萜类、黄酮类化合物约占31%.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有的反式-甲基异丁香酚新资源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有植物银木和阔叶樟集中产于湖北西南部山区,资源丰富,其鲜叶经水蒸汽蒸馏获得重油(比重大于水),分别使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精油的主成分均为反式-甲基异丁香酚,含量分别高达85.71%和94.04%。  相似文献   

15.
湖北樟属植物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樟属(Cinnamomum)植物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经济林林,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湖北是我国樟属植物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经我们多年的野外采集调查、引种栽培和分类研究,现已鉴定共有13种3变种,占全国种类总数的28.8%。笔者对这些种类进行了系统整理,订正了若干历史遗留的分类学问题,同时报道了各分类群的地理分布。对于湖北樟属植物资源的现有状况,按种分别作出了具体的描述,而且还从总体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有的反式-甲基异丁香酚新资源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有植物银木和阔叶樟集中产于湖北西南部山区,资源丰富,其鲜叶经水蒸汽蒸馏获得重油(比重大于水),分别使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精油的主成分均为反式-甲基异丁香酚,含量分别高达85.71%和94.04%。  相似文献   

17.
我国樟属精油资源研究近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概述我国樟属(CinnamomumBl.)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现状,近年我国樟属枝叶精油化学成分及化学类型的研究以及枝叶蒸油取脑的精油开发新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单一化学类型种植基地,可确保生产高质量樟属精油,同时也能保护樟属化学类型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广东亚热带植物区系表征科的区系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茶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木兰科、清风藤科、壳斗科、山矾科、樟科、竹亚科等都是广东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表征科,它们在区系组成和植被组成中皆占有重要地位,分别占世界同类区系的比例为:22.6%,21.4%,16.0%,13.5%,13.3%,12.2%,8.2%,6.3%,6.1%等。本文对这些特征科的系统地位、区系特点、植被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科同时也是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或华夏植物区系的表征科,而且广东及邻近地区很可能是这些科属或区系起源的核心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濒危植物沉水樟的种群生命表和谱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沉水樟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死亡率曲线、危险率曲线及存活曲线,分析沉水樟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沉水樟种群的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幼苗和中树稀缺是导致沉水樟濒危的重要原因。沉水樟种群天然更新过程的动态是通过沉水樟不同龄级的株数分布波动而表现的,种群动态的谱分析表明沉水樟种群动态除受基波的影响外,还显示出明显的小周期波动,在11龄级这一小周期波动与沉水樟高生长有关,在15龄级这一小周期的波动可能与沉水樟的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樟科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樟科植物为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重要组成成分,我国约有20属420余种。过去对于樟科花粉形态的研究仅限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记载,以台湾学者王仁礼的研究最为全面,共记载了台湾产14属40余种的花粉形态。本文作者以国产樟科为主,应用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该科花粉形态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共观察记载了22属150余种,对各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均进行了描述;首次报道了樟科花粉有小穿孔的存在,并依据花粉的形状、外壁纹饰及小穿孔存在与否将樟科花粉划分为7个类型,即:1.厚壳桂型(Cryptocarya,Neocimamomum);2.檬果樟型(Caryodaphnopsis);3.木姜子型(Litsea,Lindera,Neolitsea);4.月桂型(Laurus);5.鳄梨型(Persea,Machilus,Syndiclis,Nothaphoebe, Beilschemiedia,Phoebe,Alseodaphne,Octea);6.檫木型(Sassafras,Cinnamomum,Umbellularia,Actinodaphne,Dehaasia);7.无根藤型(Cassytha)。文中还讨论了樟科花粉的多样性、有关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问题以及同邻近的肉豆蔻科、莲叶桐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