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于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于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是当今生物学领域中可以和DNA重组技术相提并论的又一重大成就。众所周知,动物对于特定抗原刺激的抗体应答反应极为复杂。由于种类繁多的大量免疫应答细胞共同活动的结果,每一种抗原均可为针对其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各种抗体所识别,而每一抗原决定簇又可为多种抗体所识别。据估计,纯系小鼠的抗体库范围位于1×10~7—5×10~7间,每个抗原决定簇可为多达1000—8000  相似文献   

2.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由抗体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抗原表面的表位基序间的特异性互补识别决定的。B细胞表位作图既包括B细胞抗原表位基序的鉴定(即确定抗原分子上被B细胞表面受体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氨基酸基序),也包括绘制抗原蛋白的全部或接近全部的B细胞表位基序在其一级或高级结构上的分布图谱的过程。B细胞表位作图是研发表位疫苗、治疗性表位抗体药物和建立疾病免疫诊断方法的重要前提。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B细胞表位鉴定或绘制抗原蛋白B细胞表位图谱的实验方法。基于抗原-单抗复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晶体学分析的B细胞表位作图和基于抗原蛋白或抗原片段的突变体库筛选技术的B细胞表位作图可以在氨基酸水平,甚至原子水平上揭示抗原分子上与单抗特异性结合的关键基序;其它B细胞表位作图方法(如基于ELISA的肽库筛选技术)常常只能获得包含B细胞表位的抗原性肽段,因而,很少用于最小表位基序的鉴定;而改良的生物合成肽法多用于B细胞表位的最小基序鉴定和精细作图。鉴于每种B细胞作图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B细胞表位作图往往需要多种作图方法的有机结合。本文对目前常用的B细胞表位作图的实验方法及其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设计最佳的表位作图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他认为免疫系统是由10~(12)淋巴细胞和10~(20)抗体组成,具有双重的特性,表现在(1)T、B 淋巴细胞的作用部份是协同的,部份是对抗的。(2)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时的反应可以是正的(如增值、激活、抗体分泌)也可以是负的(如抑制和麻痹)。(3)抗体分子有识别和被识别的特性,它们不但有结合部位可以识别抗原,而且有抗原决定簇可以被其它抗体分子的结合部位所识别,这种抗体分子兼指循环抗体和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4.
天花粉蛋白分子的抗原决定簇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抗原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用天花粉蛋白作抗原,制备了16株分泌抗天花粉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其中包括5株IgE杂交瘤细胞系。用这些单克隆抗体同天花粉蛋白进行抗体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16种单抗之间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竞争,竞争率从0—100%不等。按照竞争的情况,16种单抗可以分成4个不同的组,即TE 1,1B 1,3A 12,4B 5组,分别识别4个可区分开的抗原决定簇区。值得注意的是TE1组包括了所有5种IgE单克隆抗体(以及另外两种IgG 1单克隆抗体),这一结果提示TE1组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决定簇区可能以某种方式介入了小鼠IgE抗体应答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是来自单个B淋巴细胞或一个杂交瘤细胞克隆的只识别某一种特定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因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均一性,且能大量制备,从而为抗体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突破,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抗原对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的一个动力学模型。一种抗原虽然可能同多种抗体结合,并通过同装配在淋巴细胞膜上的抗体(即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促进它们的克隆,但是由于选择作用,只有一种抗体以及产生它的细胞可以同这种抗原的特定的抗原决定簇达到稳定的定态或稳定的周期状态。在我们的模型中,究竟选出哪一种抗体取决于抗体同抗原的结合常数,抗原同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细胞的寿命。  相似文献   

7.
<正>1引言抗体(antibody,Ab)是指浆细胞(效应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并释放的可与其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抗体结合抗原决定簇的数量,抗体一般可以分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和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其中,单克隆抗体及其与药物的偶联物因其高特异性、高有效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形象地被称为"生物导弹",现有的抗体药物大多属于此类抗体。  相似文献   

8.
<正>B细胞是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唯一可以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的场所,而这一过程正是B细胞产生高效抗体的过程。近日,科学家通过在硅载体上的研究发现了可以产生HIV高亲和力抗体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生命科学顶尖杂志Cell上。抗体是由成熟的B细胞或记忆性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后分泌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可以特异性地结合相应的抗原。亲和力成熟是指浆细胞内  相似文献   

9.
<正> 乙肝病毒颗粒含有分子量为25000的主要蛋白(P~5),它由226个氨基酸组成,也以30000分子量的精基化形式(gp~(30))存在。这两种形式的蛋白都有诱导保护性抗体的抗原决定簇,这些决定簇命名为a型决定簇。所有的病毒分离物都表达a型决定簇,它位于110-155氨基酸区段内。在此区段内,149-147段代表主要疏水分子的主要亲水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发现一种新型树突状细胞,能够表达自然杀伤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抗原表型,但缺乏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抗原表型,似乎是一种同时拥有自然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嵌合体,这种细胞被称为可产生干扰素的杀伤性树突状细胞.它既能分泌Ⅰ型和Ⅱ型干扰素并有效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又能表达MHC-Ⅱ类分子以执行抗原提呈的使命,因而被视为能够连接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重要的肿瘤免疫监视细胞.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噬菌体展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展示随机肽库可用来筛选与特殊靶分子相结合的配基;模拟非蛋白的配基;也可用作确定抗体表位的工具。展示蛋白;或其功能结构的文库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体系,并能产生具有改变结合位点或新的催化活性的蛋白。展示短的抗原决定簇的融合噬菌体为开发新的疫苗提供了基础,而表达抗体片段的文库则提供了一种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自1975年Kohler与Miltem首次创建用淋巴瘤杂交技术产生单克隆抗体(McAb)以来,已制备出针对多种不同抗原的McAb,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的许多方面。McAb是直接与抗原分子表面的某一抗原决定簇或表型相作用的一类结构相似的免疫球蛋白(Ig)。杂交瘤源源不断地分泌高效价,特异性强,单一的McAb,解决了多年来免疫测定因抗体不纯效价不高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两株针对HAFP分子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鉴定HAFP酶解片断的抗原抗体反应性质,并同完整HAFP分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解片断上失去了一株单克隆抗体所对应的分子部份,完整保留着另一株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从而证实HAFP分子某些抗原结构之间具有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本文根据线性B细胞抗原表位拥有较强的抗原性、亲水性以及表面性等特点,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SFTSV 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预测潜在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根据已解析的SFTSV N蛋白晶体结构,使用PyMOL软件分析预测出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的柔性及其在整个SFTSV N蛋白中的分布情况。人工合成相应多肽片段并以其为抗原,与SFTSV临床感染者的血清反应,采用多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检验多肽片段的免疫原性。结果共预测出六个可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即A(40-KKLKETGGDDWVKDTK-55)、B(71-ASGKMSNSGSKRL-83)、C(94-ERAETRL-100)、D(135-LKVENYPP-142)、E(157-GVSEATT-163)和F(184-KMRGASKTEVYNSFRDP-200),均位于N蛋白表面且含有柔性较大的loop区。相应的六段人工合成多肽都与SFTSV临床病例血清呈阳性反应,确定它们均为优势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其各自检测结果与商品化N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相应检测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呈正相关。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方法,本研究成功地预测并确定了SFTSV N蛋白的线性B细胞抗原决定簇位点,为该病毒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洪贤慷  邱信芳 《遗传》1990,12(1):45-48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由许多来自不同克隆的淋巴细胞所组成。淋巴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B细胞和T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抗体。抗体是在外来抗原作用于B细胞后所产生的,它可以专一性地识别相应的特定抗原。T细胞是由胸腺产生的,它在免疫系统中起细胞介导的作用。T细胞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产生T细胞受体。丁细胞受体是一类蛋白质,它能为由B细胞产生的抗体提供直接的模板。  相似文献   

16.
<正>长时程的记忆性抗体反应是需要长寿命浆细胞和记忆浆细胞在接触T细胞依赖抗原后产生。IL-10和IL-21能通过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包括STAT1,STAT3和STAT5;ERK;PI3K/Akt等,从而促进人类B细胞的分化成浆细胞。本文的研究人员发现,STAT3功能丧失后能阻断IL-10和IL-21介导的人类天然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然而,STAT3缺陷的病人体内记忆B细胞的细胞数虽然减少,却仍然对IL-10和IL-21产生应答,并分化成能分泌高水平的IgM,IgA和抗原特异性的IgG的浆细胞。  相似文献   

17.
抗原表位预测是免疫信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给实验提供重要的线索。B细胞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是抗原中可被B细胞受体或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部位。实际上,近90%的B细胞表位是构象性的。即使抗原蛋白质三级结构已知,B细胞表位预测仍然是一大挑战。该文结合实例阐述当今主要的构象性B细胞表位预测方法和算法:机器学习预测、非机器学习的计算预测、基于噬菌体展示数据的识别方法,以及一些也可用于构象性B细胞表位预测的通用蛋白质-蛋白质界面预测方法;介绍最新相关预测软件和Web服务资源,说明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 B细胞被抗原或抗Ig抗体等物质激活后增殖,并分化为大量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此乃体内抗体的唯一来源。足见B细胞在体液免疫应答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因此,B细胞的功能状态及其调节因素甚受医学界重视。B细胞的活化过程是一个受多种因素调节的连续而又复杂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为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免疫网络及其研究现状 免疫网络学说是Jerne(1974)根据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而提出的。该学说认为,任何抗体分子或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都存在着独特型(Id),该Id可被自身的另一些淋巴细胞识别而诱发产生抗Id(anti-Id)。免疫反应通过一系列的Id-anti-Id相互作用来调节,其最终效应可能是免疫反应得到抑制或增强。根据这个原理,可人为地施以控制,选择性地获得某种效应。 Id是指抗体分子中具有抗原独特性的一小部分,主要存在于抗体分子的可变区中。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对Id的认识也不  相似文献   

20.
1.免疫反应 机体对自身和异己物质所产生的种种识别和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体液免疫是由血液循环中的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主要由B淋巴细胞参考;细胞免疫则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与抗原之间的反应,由T淋巴细胞参考,与抗体无关。T细胞分化为各种类型,与所产生的各种淋巴因子协同作用。 2.细胞融合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3.抗原 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具两种性质:即免疫原性和免疫专一性。根据其来源又可分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