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介绍了在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为例,首先从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重要保障等四方面对该课程思政开展具体实践;其次从提升学生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学生课程成绩及对全校课程思政的引领等方面展现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路径,为发挥专业课的育人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根据农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充实教学内容、探讨课程重点难点、改进教学方法及创新实验内容等方面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对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保证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絮凝细菌的分离、筛选、条件优化、应用效果及特征分析;二是污染控制工程中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分布调查。两部分实验均具有研究性和综合性。第一部分内容分为5个模块。这5个模块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且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这部分实验,学生可掌握有关细菌的基本实验技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内容所涉及的是丝状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实验可使学生掌握此类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术及其应用方法。该体系内容丰富,与专业结合紧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该体系,可使学生全面获得环境工程微生物基本实验技能,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努力培养具备环保意识、能快速诊断生态环境问题并采用效果好、成本低的治理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环保工程师\"是目前高校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通过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创新、\"课前启发式学习—课堂答疑及难点讲解—课堂翻转反馈式教学—沉浸式实践强化理解\"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创新,并结合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方式创新,使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提高教学质量,以湖南文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从明确课程定位、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需明确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微生物学,教师在授课中应将微生物学相关理论知识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领域实践相结合。其次,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授课中应注意通过合理使用教具、引入热点问题以及善于使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力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践教学中也应注意促进学生对于环境工程微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独操能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了四大教学痛点。根据这些教学痛点,提出了将专业主题和时代认知融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四项教学改革举措。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专业主题、将专业主题与时代热点融合、优化课堂翻转教学过程、创新全过程全方位考核四项教学改革举措,实现了课程专业主题的深入教学和学生情感认知的清晰培养。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并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