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中国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牙齿形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2,21(2):87-101
对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上颌牙齿特征的比较表明 :直立人牙齿的长宽尺寸 ,除中门齿唇舌径外 ,与早期智人的相应值很难区分 -早期智人的长宽尺寸多在直立人相应值的变异范围之内 ;直立人牙齿的观察性特征几乎都能在早期智人某些成员中见到。这意味着直立人与早期智人可能并无“种”而只有“亚种”这一分类级别上的差异 ,把直立人并入智人种这一建议是可取的。对若干化石地点的单个牙齿进行的重新鉴定表明 :桐梓、沂源、郧县梅铺、洛南和淅川的人类牙齿不一定是代表直立人的 ,有可能是代表早期智人的。  相似文献   

2.
3.
刘武  邢松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2015,34(4):425-441
以往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化石呈现较大的形态变异。对于这种变异程度及造成变异的原因,在古人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提出在直立人阶段,中国古人类已经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差异似乎没有规律性。近年,本文作者采用不同方法对若干地点的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及其变异进行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本文在回顾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其它一些地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的观测对比,对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表现特点及变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这些变异似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元谋、建始、郧县梅铺、和县牙齿呈现出较多的原始特点,代表一种原始类型;周口店、沂源等地点的标本特征相对进步,表现出更多的典型直立人特征。其它一些地点的直立人化石呈现出混合或中间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呈现出原始牙齿特征类型的中国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相对较晚,其牙齿特征的原始性与生存时代不具有对应关系。作者认为中国直立人牙齿特征类型反映了更新世早期和中期不同直立人群的演化状态。原始类型牙齿特征的形成不仅与演化时序性和地理分布有关,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中国直立人群的演化隔离。  相似文献   

4.
李岩 《化石》2021,(1):8-12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相当丰富的国家之一,迄今已在100余处地点发现了各种古人类化石,年代跨度在距今170万-1万年之间,这些古人类化石包括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从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走出非洲"这种人类演化故事的标准观点中,200多万年前直立人首先在非洲演化而出.之后大约在60...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福建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出自地层的古人类化石。标本为晚期智人的一枚左下第一臼齿。根据对化石产地的地质、地貌以及伴生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的分析,表明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一颗新发现的安徽和县直立人上第三前臼齿的尺寸、形态特征、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进行了观测, 并与世界范围内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P3齿冠尺寸较大, 同一地点还发现了另外一颗尺寸较大的P3, 两颗牙齿基本是目前发现的中国直立人和早期智人标本中齿冠尺寸最大的, 显示其较为原始的一面。在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上, 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表现出与世界各地其他直立人的一致性, 但齿冠颊侧面显著发育的近中纵向沟将这颗牙齿归入到了亚洲直立人的变异范围内, 与非洲和Dmanisi直立人区别。中国直立人P3在齿冠尺寸、横脊发育与否、颊侧面近远中纵向沟发育程度、齿根数目、齿冠外轮廓形状和齿尖排列样式这些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演化变化趋势的特征上表现出较大的变异, 和县这颗牙齿处于中国直立人总体变异范围内较原始的一侧。与周口店直立人相比,新发现的和县直立人标本和同一地点发现的另一颗P3部分形态特征较原始, 这与和县人头骨形态特征相对周口店直立人进步的趋势相反。新发现的这颗牙齿及其他和县直立人化石对探讨东亚地区直立人的起源和地区性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9,38(4):473-490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8.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9-175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吴秀杰  张伟 《人类学学报》2019,38(4):513-524
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现代人不同,依据现代人头骨测量数据计算出来的公式往往不适于古人类颅容量的推算。获取古人类颅容量最准确的方法是复原出其内部的颅内模;然而,由于颅内模的复原工艺复杂,加上古人类头骨化石数量稀少且多数残破,如何准确地推算其颅容量,成为古人学者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境内发现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颅容量推算方法的对比和验证,试图找出推算古人类颅容量的最适合的公式法。研究结果显示:1)早期现代人解剖特征同现代人基本接近,依据现代人头骨推算出来的回归方程可以用来推算其颅容量;2)直立人头骨厚重、脑颅低矮,体质特征不同于现代人,其颅容量的推算不能使用现代人公式法。依据本文中国直立人头骨测量数据推导出来的回程方程(C=-1301.944+60606L+0.718b+9.936h)适合其颅容量的推算。采用此直立人公式法,推算出蓝田直立人的颅容量为918 mL;3)古老型智人的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对其颅容量的推算不能一概而论:体质特征接近直立人的,如大荔人、华龙洞6号,可采用直立人公式法;体质特征接近早期现代人的,如许昌1号,可采用现代人公式法;体质特征位于直立人和早期现代人中间位置的,如马坝人、金牛山人,其颅容量约等于采用现代人公式法和采用直立人公式法获得的颅容量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1.
1981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猿人化石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吴茂霖 《人类学学报》1983,2(2):109-205
本文记述1981年在安徽和县发现的人的五枚牙齿化石、额骨眶上部残片及顶骨残片一块。研究表明,大多数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但也有较北京猿人进步的特征。和县猿人无疑地属直立人(Homo erectus),和县猿人的门齿与元谋猿人的门齿,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蓝田人”的磁性地层年龄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蓝田附近两个地点更新世黄土中发现的蓝田人化石具有不同的年代。公王岭发现的蓝田人头盖骨的年代为距今115万年,陈家窝的下颌骨年代为距今65万年。年代资料来自于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对比结果。公王岭地点蓝田人化石埋藏于反映了干冷气候的粉砂质黄土中的事实,以及与其相伴的“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群的存在表明,距今115万年前中国北方可能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秦岭强烈隆起和气候干冷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3.
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吴汝康 《人类学学报》1995,14(4):285-296
本文从人类的诞生,人类发展过程的连续与间断,人类进化过程中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现代人的进化等4方面来论述人类进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银运  刘武  张罗 《人类学学报》2004,23(3):187-195
根据南京直立人1号头骨有高耸的鼻梁,有人认为南京直立人有西方血统。但学术界对欧洲人类的基因流进入中国境内的时间似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非洲、欧洲和亚洲的远古人类的鼻骨作了观察。结果表明,在距今约20万年至180万年前期间,非洲尚未有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的化石证据;距今20万年前的欧洲也无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的化石证据。南京直立人生存的年代无论是距今58—62万年或是距今33—50万年,当时的欧洲、非洲和西亚都未出现高耸鼻梁的远古人类;南京直立人的高耸鼻梁未必意味着“西方血统”。高耸的鼻梁,从其形成历史来看,有可能类似于同功特征。具有这一形态特征的东方人群与西方人群可以是血缘上并不一定相近但在各自谱系上都有过对某种气候的适应历史。  相似文献   

15.
南京汤山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简述了南京汤山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的经过j描述了头骨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认为,汤山直立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的相近程度大于其与安徽和县直立人的相近程度;据共生的哺乳动物分析,汤山直立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Scott presents a welcome reply to our article, “A single lineage in early Pleistocene Homo” (Van Arsdale and Wolpoff 2012 ). However, Scott's reply mischaracterizes and fails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hypothesis of a single lineage that we test. Additionally, the approach taken by Scott fails to replicate the methods used in our analysis. As Scott himself suggests, our null hypothesis of a single evolving lineage in early Homo remains without refutation. Although many evolutionary scenarios might explain the complex pattern of variation present in the early Homo fossil record, the most parsimonious remains that of a single lineage displaying evolutionary change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7.
脑膜中动脉的形态变异及其在人类进化上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现代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脑膜中动脉前支和后支压迹的形态的观察和对比发现:从直立人到现代人脑膜中动脉管径从粗到逐渐变细,分枝从简单到逐渐复杂,前支趋向于增大,后支趋向于缩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地域性差异。作者认为脑膜中动脉的这种分布形式间接地反映了直立人向智人演化及现代人类形成过程中,大脑各部分比例的变化和功能的日益复杂对供血需求的影响。在研究颅骨与大脑之间的关系上及脑演化上,脑膜中动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88,7(4):287-293
中国与欧洲的早期智人头骨在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的朝向、颧颌角、上颌骨颧突、鼻区、上面部高度、额鼻额颌缝形状、眉间区、矢状脊、印加骨和铲形门齿诸特征的形态或出现率等方面有明显差异。那时此两大地区存在相对独立的人类进化线,其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当时此两地区的人类居群分属于不同的人种。这一假说还可从古文化和古环境的资料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cranium found at Bodo of Middle Awash area in Ethiopia is derived from Middle Pleis-tocene deposits with the age about 0.6 Ma. The Bodo cranium is the most complete and oldest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fossil ever found in the world. Because both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Homo erectus and Homo sapiens can be identified on the Bodo cranium, the affinity of Bodo cranium has been in debate.Rightmire believes that the Bodo cranium with more resemblance to the archaic Homo sapiens of Broken Hill and Petralona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nsitions from Homo erectus to archaic Homo sapiens in Africa. At least as early as 0.6 Ma the speciation even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Homo erectus to the archaic Homo sapiens happened in Africa,which is much earlier than in Asia and Europe. The human fossils represented by the Bodo cranium and otherMiddle Pleistocene specimens form Africa and Europe constitute an assemblage of Homo heidelbergensis,which may be the direct ancestor of later humans. These opinions led to the discussions of the emergence time of the archaic Homo sapiens in Africa and Eurasi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s of Middle Pleistocene in Africa and Eurasia.<br>For this background, in this paper the comparison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between the Bodo cranium and the Homo erectus of Zhoukoudian were carried out. Out results show that several feature of the Bodo cranium resemble those of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Some other features including the cra-nial capacity exhibits the patterns of later Homo sapiens. In its overall morphology, the Bodo cranium seems to be closer to Homo erectus.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even though the morphological mosaic pattern of human evolu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human fossil records of China, the uncertainty of the ages of Chinese human fossils makes no reliable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contemporary or earlier occurrence of the mosaic pattern of Homo erectus and archaic Homo sapiens as in Africa. Taking the big time gap of between African and Asian Homo erectus, and the unsynchronism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of human evolution into considerations, it is possible for the humans with more advanced features first appeared in Africa. Based on the comparis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osaic patterns in the human evolu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human evolution in Africa and Asi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