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大丰  李英  田晓琳  刘静  莫凤奎  王中彦 《生物磁学》2009,(14):2735-2736,2723
目的:以均匀设计法筛选优化硝酸咪康唑苹果酸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提供可控性及预测性,并对微球稳定性和药物释放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微球。采用U5(53)试验表进行试验,分别考察各处方的制备的微球的形态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到方程及优化工艺条件。结果:优化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有较好的吻合性。制备出的微球可以在室温(25℃)条件下保存;微球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结论:本实验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硝酸咪康唑微球的制备工艺预测性好且制备的微球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响应面法优化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制备的工艺参数,提高姜黄素的溶出度.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姜黄素缓释微球,以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星点设计考察配制壳聚糖的醋酸浓度、药物载体的比例以及交联剂浓度对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并根据最佳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姜黄素壳聚糖微球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醋酸的浓度为1%,载体药物比例为0.83,交联剂的浓度为0.15%,载药量和包封率的预测值和理论值偏差分别为0.47%和3.2%.结论:响应面法优化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制剂处方具有很好的预测性,体内外药物释放度研究表明,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可以在提高姜黄素溶出度的前提下缓慢释放达12h.  相似文献   

3.
萘普生缓释微球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通过复凝聚法将萘普生制成微球,研究成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及载药微球性能,制备了可生物相容,自然降解无毒的载药微球。实验中,以微球的药物包封率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聚糖浓度∶海藻酸钠浓度为1:1,pH值为4.0,搅拌速度为300rpm,反应温度为35℃。以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制备的含药微球,重现性好,工艺稳定,同时体外溶出实验表明,该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反相悬浮法制备交联壳聚糖微球,再与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Schiff碱,以NaBH_4还原制得改性壳聚糖微球.用FT-IR,SEM和XRD进行表征.并以来氟米特(LEF)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其缓释效果.结果显示:微球对药物的最大包封率为94%,载药量为62%,在缓释初期2 h内微球平均释放药量的16%,后期则呈现缓慢释放的趋势.本论文采用的微粒的药物承载量和释放速度既保证了药物的药效又降低了药物释放速率过快引起的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猪胸腺肽为芯材、壳聚糖为壁材,采用乳化交联结合单凝聚法制备猪胸腺肽壳聚糖口服微球。方法:以壁材浓度、交联剂含量、油水比值、芯材壁材比值为四因素设计正交实验,确定微球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其体外释放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备微球最优化条件为壳聚糖浓度1%、25%戊二醛含量7%、油水比值2:1、壳聚糖与胸腺肽比值1:1;微球在pH1.5的HC1溶液中2h释放30%,在pH6.8及7.4的PBS缓冲液中最终释放度约80%,并在24h达到释放终点;微球30rain突释率约为10%,1h释放率约为20%,其后缓慢而持续地释放;猪胸腺肽壳聚糖微球在0℃保存8个月时微球外观及形态没有差异,药物剩余率约为91.8%。结论:采用乳化交联结合单凝聚法制备的猪胸腺肽壳聚糖口服微球为缓释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乙基纤维素(EC)载过氧化钙(CaO_2)和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自供氧微球,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其体外自释氧行为。方法: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自供氧微球,设计单因素考察实验,以粒径和CaO_2/HMME包封率作为微球的质量评价指标,研究EC浓度、有机/水相体积比、水相温度、CaO_2投料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从而筛选最优工艺,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中氧气的释放行为,以单线态氧荧光探针(SOSG)评价其促单线态氧生成能力。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实验获得自供氧微球的最佳制备处方为:EC浓度为1%、有机/水相体积比1:3、水相温度30℃、CaO_2投料量40 mg;按照优化工艺制备的自供氧微球的粒径为(1198±147) nm、HMME包封率(91.83±3.48)%、CaO_2包封率(89.14±1.67)%、3 h内氧气累计释放量(99.87±4.32) m M、单线态氧释放量显著高于无CaO_2对照组。结论:优化的自供氧微球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药物包封率高,且可增加单线态氧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体外研究京尼平-壳聚糖微球可控性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神经生长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包埋神经生长因子的京尼平-壳聚糖微球,京尼平为化学交联剂;应用扫描电镜、粒径分布、体外缓释动力学及细胞生物活性分别对微球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京尼平-壳聚糖微球表面光滑,平均粒径在5.1~50.5μm之间;京尼平的浓度可影响微球在体外释放神经生长因子的速度,经高浓度京尼平交联的微球能减缓并持续释放神经生长因子;此外,从京尼平-壳聚糖微球释放的神经生长因子可维持PC12细胞的生物活性,提高NGF生物利用率。结论:京尼平-壳聚糖微球能有效缓释具有生物活性的NGF超过14天,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支架材料上引入具有控释行为的微球,旨在通过微球包裹生长因子,通过生长因子的缓慢释放从而促进种子细胞的生长分化。方法:本实验通过在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负载具有控释功能的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在微球中包载溶菌酶从而达到控制壳聚糖降解速率的功效。实验研究了不同搅拌速度下壳聚糖微球的形貌及粒径大小,通过扫描电镜对壳聚糖微球及复合支架的形貌进行了观察,通过紫外光吸收法测试了微球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并研究了壳聚糖微球在体外的降解行为等。结果:制备的壳聚糖微球表面较光滑,溶菌酶的包封率在25.78%-41.89%之间,载药量在15.20%-24.44%之间。包封溶菌酶的微胶囊在降解9天后壳聚糖分子量下降了70.40%,载荷微球的复合凝胶孔洞增多,孔洞大小均匀。结论:此复合材料有望作为载荷软骨相关生长因子的支架模型,从而解决软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含蛋白的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包封进PLGA微球后对其体外释放动力学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包封有BSA蛋白的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采用S/O/W法包裹进PLGA微球中,制备复合微球,对微球表征后,以包封葡聚糖颗粒的微球做对照品,于37℃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比较两者的释放曲线,考察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时微球中蛋白释放的改善作用.结果:①经扫描电镜(SEM)观察,包裹高分子囊泡的复合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75.20μm,粒径较为均匀,复合微球制备成功.②比较复合微球和对照微球的释放曲线,发现对照微球有较小的突释,而复合微球的几乎没有突释效应.结论:不对称膜高分子囊泡包封进PLGA微球后可以很好的改善蛋白的释放行为,获得更为理想的释放曲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支架材料上引入具有控释行为的微球,旨在通过微球包裹生长因子,通过生长因子的缓慢释放从而促进种子细胞的生长分化。方法:本实验通过在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负载具有控释功能的壳聚糖微球,并通过在微球中包栽溶茵酶从而达到控制壳聚糖降解速率的功效。实验研究了不同搅拌速度下壳聚糖微球的形貌及粒径大小,通过扫描电镜对壳聚糖微球及复合支架的形貌进行了观察,通过紫外光吸收法测试了微球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并研究了壳聚糖微球在体外的降解行为等。结果:制备的壳聚糖微球表面较光滑,溶菌酶的包封率在25.78%41.89%之间,载药量在15.20%-24.44%之间。包封溶茵酶的微胶囊在降解9天后壳聚糖分子量下降了70.40%,载荷微球的复合凝胶孔洞增多,孔洞大小均匀。结论:此复合材料有望作为栽荷软骨相关生长因子的支架模型,从而解决软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