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肖文  李运生 《四川动物》1996,15(1):28-29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雀鹰繁殖习性肖文,李运生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宁武0360072.山西省生物研究所雀鹰(Accipiternisus)已被列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们于1992—1994年3—10月,在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雀鹰的繁殖习性进...  相似文献   

2.
鸳鸯利用城市建筑物繁殖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鸳鸯(Aix galericulata)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常在树洞里营巢.2008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城区发现鸳鸯利用居民厨房的通风道繁殖,产卵10枚,并孵出2只幼雏.这是鸳鸯利用建筑物营巢繁殖的首次记录,也是广西繁殖鸟类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灰喜鹊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2~2004年在山西历山保护区对灰喜鹊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我区为留鸟,营巢始于4月下旬,5月中旬产卵,窝卵数4-7枚,孵卵期17-18天,育雏期18~20天。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占88.96%,植物性食物占11.04%。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成都动物园圈养条件下鸳鸯的自然繁殖和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巢箱要求放置不是太高,只要光线较暗或比较隐蔽即可;声音对圈养条件下鸳鸯的繁殖干扰不大;在发情和育雏期间应适当增加动物性蛋白饲料;断翅后的鸳鸯受精率略低于未断翅鸳鸯.  相似文献   

5.
鸳鸯越冬生态观察,始于1984年冬。经调查发现,鸳鸯每年与绿头鸭混群均一次性迁徙,其中最早迁来鸟洲的时间为10月中旬、最晚迁离时间在次年4月18日以前;迁入后以鸟洲为中心沿来河上下游两岸分布,其数量最多年(1986)为14只、最少年(1987)为一对;它们多成群在河石较多或浅水滩活动和取食,白天活动在河浅水沙滩、旁晚集群到河中较深水面过夜;食物为小鱼、蚌、螺以及水生植物的叶子。近年来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必须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树鹨(Anthus hodgsoni)为中日两国政府协定保护鸟类。1999~2001年的4~10月,在历山保护区(东经111°51’~112°6’,北纬35°16’~35°27’)对该鸟的生态作了观察。选定富玉河8km的河谷阶地,每年4月上旬和10月下旬隔日观察树鹨最早迁来和最晚迁离的个体;每年5月和8月以富玉河(海拔1550~1750m)、后文堂(海拔1750~2050m)、舜王坪(海拔2050~2358m)3条路线统计其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7.
长尾雀 (Vragussibiricus)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为留鸟。其繁殖习性国内报道尚少。 1 998~ 2 0 0 0年 4~ 8月 ,我们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作了观察。现记述如下。1 观察点的自然概况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在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 ,东经1 1 1°2 2′~ 33′和北纬 37°4 5′~ 5 5′之间 ;海拔 1 6 0 0~2 831m ;高层乔木以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i)、云杉 (Piceaspp .)为主 ;灌木以沙棘(Hippophaerhamaicles)、刺梨 (Ribesnure…  相似文献   

8.
泥鳅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闽泉 《四川动物》1992,11(2):35-36
本文应用野外观察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繁殖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产卵期泥鳅繁殖季节校长,据野外观察,在闽北地区,4月上旬当水温达16℃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8月,其中以5—6月为繁殖盛期。在门然条件下,多于  相似文献   

9.
楼燕在华北每年春季繁殖、繁殖期在4-6月。每窝产卵3-4枚,卵孵期17-19d,育雏期约35d.分析育雏期食团含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及脉翅目等计40余种昆虫,多为农林卫生害虫。  相似文献   

10.
宋策 《动物学杂志》1997,32(1):29-31
1993-1995年,连续三年在辽宁凤城地区对戴胜繁殖习性进行 观察。结果发现,戴胜每年3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每年繁殖两次,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7月末。窝卵量:第一窝9-10枚,第二窝5-7枚。雌鸟边产卵边卵卵。孵卵期;第一窝18d,第二窝15d。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2005年7月至2008年2月对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目30科93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7.86%,其中留鸟18种,夏候鸟56种,冬候鸟4种,旅鸟12种,偶见种3种,分别占总数19.4%、60.2%、4.3%、12.9%和3.23%.  相似文献   

12.
四川辖曼自然保护区硬刺高原鳅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若尔盖辖曼自然保区220尾硬刺高原鳅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硬刺高原鳅体长22.56~98.56mm,体重0.12~13.98g;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095L3.2033(r=0.9956)。Fulton肥满度雌体平均为1.35,雄体平均为1.37;Clark肥满度雌体平均为1.03,雄体平均为1.05。雄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74.61mm,体重为5.79g。雌性成熟个体最小体长为71.06mm,体重为5.20g。平均绝对怀卵量5175粒/尾。食性主要为摇蚊幼虫,其次是藻类和维管植物。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采集、鉴定,并对其区系多样性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90种大型真菌,隶属于44科85属,其中优势科为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26种,占13.68%),红菇科Russulaceae(24种,占12.63%),小菇科Mycenaceae(12种,占6.32%),蘑菇科Agaricaceae(11种,占5.79%),小皮伞科Marasmiaceae(11种,占5.79%),丝盖伞科Inocybaceae(10种,占5.26%)。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12种,占6.32%),乳菇属Lactarius(12种,占6.32%),小皮伞属Marasmius(10种,占5.26%),小菇属Mycena(9种,占4.74%),粉褶菌属Entoloma(7种,占3.68%),丝盖伞属Inocybe(7种,占3.68%),鳞伞属Pholiota(7种,占3.68%),杯伞属Clitocybe(6种,占3.16%),丝膜菌属Cortinarius(6种,占3.16%),侧耳属Pleurotus(6种,占3.16%),香蘑属Lepista(5种,占2.63%)。从属的区系地理上主要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49.41%)和北温带成分(38.82%),表现出典型的温带区系特征,区系关系上与长白山共有属最多,与南瓮河相似性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8月在宜宾市屏山县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对红嘴相思鸟Lei(ò)thrix lute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红嘴相思鸟巢主要营造于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Fenzi)Makino、柃木属Eurya树枝和藤蔓上,藤蔓有悬钩子属Rubus、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木通属Akebia等.巢址环境温度(22.01±0.35)℃,湿度(88.30±0.81)%;巢材主要有树叶、树皮、细藤、细树根、细树枝、方竹叶、草叶、细草茎、苔藓、人造纤维、棉类、塑料、过滤嘴纤维等;巢外径(85.31±1.09)mm×(94.00±1.37)mm、内径(55.77±0.69)mm×(62.48±0.70)mm、巢深(54.78±1.14)mm、巢高(80.43±2.39)mm;窝卵数3.125枚/窝,孵化期12 d,孵化工作主要由雌鸟担任;巢内育雏期10~12 d,雌雄共同育雏,雄鸟占主要.繁殖成功率75.00%.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和2016年的5—7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期间发现一处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巢址,并对其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北红尾鸲在本地为冬候鸟,但首次发现该种鸟类夏季在此繁殖;北红尾鸲的繁殖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下旬开始营巢,持续10 d左右,巢穴外径7.5 cm×5.8 cm、巢深3.2 cm,巢材由苔藓、体羽、禾本科杂草茎等组成;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4~5枚(2015年产卵4枚、2016年产卵5枚),孵化期11~12 d,巢内育雏14 d。推测冬候鸟北红尾鸲在此繁殖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苔藓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苔藓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有20种药用苔藓植物,隶属于14科18属,其中苔类3种,藓类17种.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黄龙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对四川省黄龙自然保护区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种子植物科、属、种分布区类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区内有种子植物74科,208属,474种;(2)植物区系优势科、属明显。含20种以上的优势科数虽只占总科数的8.7%,但其所含属数和种数却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38.94%和44.09%;含5种以上的26个优势属所含的种数占区内总种数的37.34%,这些科、属在本区系组成中占明显的主导地位;(3)在科、属、种3个层次上,植物区系均表现出明显温带性质。尤其在属级水平上,温带分布占总属数的82.89%,其中北温带分布占总属数的49.73%,表现出明显温带性质,并以北温带成分为主;(4)中国特有种丰富,达314种,占区内总种数的66.39%;(5)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6)本植物区系与西南西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8.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中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区,植被构成以森林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32个群系。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分布中温带性质和热带性质的属分别为384和302属;植被类型中主要森林植的构成为:暖温性、温性和寒温性针叶林群系数目依次是1、1、0,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群系数目分别为3、7、7;森林植被中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分布面积最大。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庐山、后河自然保护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以及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等地植被相关特征的比较分析表明,该区植被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过渡特性。  相似文献   

19.
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兰科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该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具有如下特点:(1)物种多样性丰富,居群数量大,共有兰科植物44属113种(含5变种);(2)分布广泛,生境复杂多样;(3)地理成分兼备热带和亚热带性质,生活类型齐全;(4)垂直分布格局呈现一定规律性。文章最后提出了该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海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素锦  司剑华 《广西植物》2005,25(4):310-313,304
对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植物90科、298属、529种(包括变种)。其中,有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88种,蕨类植物17种,苔藓类植物8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8种。资源植物丰富,分为药用、观赏、食用等10大类。植物垂直分布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提出保护植物多样性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