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土壤生态毒理学是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土壤环境中有毒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土壤生态毒理学的核心内容.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集合了土壤污染的全部信息,提供了土壤的整体毒性效应.因此,开展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常用土壤污染生态毒理效应诊断方法和指标,并探讨了不同方法的利弊.传统毒理诊断方法往往只能表征胁迫的程度,不能解释损伤和响应发生分子机理.污染土壤毒性评估的生物标记物和土壤污染分子诊断技术,可深入探讨外源胁迫下生物的解毒机制.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7
20多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经历了从环境风险到生态风险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历程,风险源由单一风险源扩展到多风险源,风险受体由单一受体发展到多受体,评价范围由局地扩展到区域景观水平.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就是大尺度上研究复杂环境背景下包含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的综合风险研究.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框架已经搭建起来,统计方法多采用相对评价法.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继续加强实验和野外调查,进一步减小不确定性,逐步解决尺度推移问题.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必须与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生态风险评价有效整合了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生态环境管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历经20多年发展历程,风险源从单一风险源扩展到多风险源,风险受体从单一受体发展到多受体,评价尺度也从种群、生态系统扩展到区域和景观水平。但已有研究中,风险受体大部分还停留在生物个体或种群水平,风险受体尺度有待扩展,定性或者半定量研究方法亦难以适应现有研究尺度以及综合性评价的要求,因此,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大尺度、综合性定量评价方法和模型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异质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而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文综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框架和步骤以及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等评价方法;归纳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PETAR方法以及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等;介绍了针对多样化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数据源类型的不同而进行的实践案例研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评价阈值确定、暴露和危害分析、定量表征、不确定性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量化方法与技术以及风险效应表征等。 相似文献
5.
6.
7.
生态风险是由环境的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系统功能损失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是定量预测各种风险源对生态系统产生风险的或然性以及评估该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方法体系,因而是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决策的定量依据。在介绍了生态风险概念的基础上,按照风险源性质的分类标准将生态风险划分为化学污染类风险源、生态事件类风险源、复合类风险源3类,并分别论述了3类生态风险对应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发展的方向。另外,针对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现状,讨论了我国生态风险研究的优先领域,包括建立急性、慢性毒理数据库,构建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价标准等,同时,建议将综合概率统计学、复杂系统理论与遥感技术等手段引入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中,以进一步提高风险评价结果在生态风险管理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具有多风险因子、多风险受体、多评价终点、强调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空间异质性的特点,它与传统的生态风险评价在风险源、胁迫因子和评价尺度上具有明显区别。尝试建立了一个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同时针对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不确定性分析、尺度外推难、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标准不统一、风险因子筛选及优先排序、区域内污染物复合、水生过渡到陆生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特殊的人为因素等是目前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存在的关键问题及难点所在,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可能所需的工具、手段和理论方法突破。最后指出区域生态风险观测与数据采集加工、区域生态风险指标体系的统一与整合、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论、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表达以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反馈与管理机制5个方面是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10.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 分别于2012 年2 月和2013 年4 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 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 测定了其OM、TN 和TP 的含量, 分析了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含量在1.48%-4.22%之间, 平均值为2.06%, TN 含量在382-2217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1340 mg·kg–1, TP 含量在142-716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294 mg·kg–1, 与国内其它湖泊(水库)相比,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和TN 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其内源负荷不容忽视;OM 和TN 含量的空间分布相似, 总体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 TP 含量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 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存在较低程度的生态风险, 主要来自TN 和OM。 相似文献
11.
12.
海洋微生物的化学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生物的化学生态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化学生态学研究的亮点之一.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海洋生态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海洋动物、植物、微生物三方面综述了它们与海洋微生物之间的化学生态学关系.海洋动物与微生物的化学生态学作用主要包括抗菌、抗附着、共生3种关系.以发现具有生态学效应的化学信号物质的分子结构为主线,介绍了海洋植物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微生物生态学及大田释放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向环境中释放转基因微生物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在大面积释放之前必须对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中发生基因转移的潜力、存活能力、扩散能力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进行生态学研究和风险评价,同时还要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价策略.该研究有助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我国森林每年都在遭受诸如过度砍伐、火灾、病虫鼠害、酸雨、气象灾害等各种形式的干扰.这些干扰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我国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对森林的生态风险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是描述和评价人为活动、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胁迫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估,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探讨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并以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酸雨为生态风险源,运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这些风险源对森林健康的主要危害,对我国森林健康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不同森林风险区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Guidelines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for applying uncertainty factors to noncancer risk assessments. In many recent cases, reduced values for uncertainty factors of less than 10 have been used.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hat justify reduced uncertainty are: partial definition of the sensitive subpopulation among humans, partial database limitations, use of a minimal LOAEL, risk assessment for an essential nutrient, and risk assessments based upon studies in nonhuman primates. Details of the rationale for each of these circumstance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6.
A common practice is to assume that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does no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otal bioavailability and therefore, absorption through other routes is more important to human risk assessment. The skin can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barrier to absorption, but some substances are absorb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Since there is a potential for 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that is not consistent between species or substances, the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total body burden from dermal exposur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review briefly discusses some theories, practices,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how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evaluations apply to human risk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17.
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给人类及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日趋增大.生态系统脆弱性分析和评价是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和基础,已成为近年来气候变化领域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在不同领域、不同空间尺度上开展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评价,其中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评价对象的脆弱性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脆弱性的概念、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定量评价方法的综述,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DNA加合物的形成、诊断与污染暴露指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对污染生态毒理效应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DNA加合物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对DNA加合物的毒性机理与DNA加合物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DNA加合物现有的诊断方法,包括色谱-质谱法、^32p-后标记法、免疫学法和荧光测定法;最后对DNA加合物的污染暴露指示进行了论述,指出DNA加合物作为有效的分子生物标记物是生态毒理学家用来预测污染物危害效应的警示信号. 相似文献
19.
Thomas Backhau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2014,369(1656)
Analytical monitoring surveys routinely confirm that organisms in the environment are exposed to complex multi-component pharmaceutical mixtures. We are hence tasked with the challenge to take this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investigating the ecotoxicology of pharmaceuticals. This review first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es for mixture toxicity assessment, which is then followed by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is currently at hand on the ecotoxicology of pharmaceutical mixtures. It is concluded that, while the classical concepts of concentration addition and independent action (response addition) provide a robust scientific footing, several knowledge gaps remain. This includes, in particular, the need for more and better empirical data on the effects of pharmaceutical mixtures on soil organisms as well as marine flora and fauna, and exploring the quantitative consequences of toxicokinetic, toxicodynamic and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Increased focus should be put on investigating the ecotoxicology of pharmaceutical mixtures in environmentally realistic settings. 相似文献
20.
多溴二苯醚动物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生态毒理学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溴二苯醚(PBDEs)作为阻燃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和家庭用品中.近年来,在土壤、沉积物、大气和生物体中普遍检测出PBDEs.PBDEs对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其分布的广泛性、难降解性和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基于国外动物毒理学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PBDEs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和排泄及其对动物肝酶活性、甲状腺、生殖和发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人体健康危害,并分析了目前PBDEs毒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展望了未来PBDEs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