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2.
中国栎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系统学分类学的角度出发 ,对国产栎属 31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栎属的花粉萌发孔对该属的系统与分类无太大的参考价值 ;但栎属的花粉纹饰有颗粒状、聚颗粒状两种主要类型 ,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分类学价值。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栎属植物划分为常绿类与落叶类的观点 ;栎属巴东栎组植物的花粉纹饰在种间存在分化 ,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巴东栎组至少划分为两个不同类群的观点 ;在佐以其他证据的情况下 ,栎属植物的花粉纹饰还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栎属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全面衡量中国栎属49种4变种性状特征的基础上,观测了25个定性性状和18个数量性状。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中国栎属分为5个特征明显的表征群,即5组:麻栎组(Section Aegilops)、槲栎组(Section Quercus)、高山栎组(Section Brachylepides)、巴东栎组(Section Engleriana)和橿子栎组(Section Echinolepides)。在主成分分析中,虽然性状的累积贡献率增长不明显,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仅有50.4%,但结果仍然显示出和聚类分析同样的结果。说明栎属的分类性状仍存在主要方面,只不过在演化过程中由于性状变异的多样性,产生了多个不同的表征类群。分析结果对我们解决个别有疑问种的分类地位也有启示作用。因此,数量分类方法对解决栎属组间及种间的分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沙芥属植物叶片的气孔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沙芥属(Pugionium Gaertn.)3个种:沙芥(P.cornutum (L.)Gaertn.),距果沙芥(P.calcaratum Kom.)和斧翅沙芥(P.dolatum Maxim. var. dolabratum)的子叶和真叶表皮特征及气孔指标,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沙芥属植物表皮形状多为无规则形,上、下表皮均具有气孔,气孔类型均为不等细胞型。气孔保卫细胞呈肾形,内壁加厚,但加厚程度不同,斧翅沙芥>距果沙芥>沙芥。气孔缝呈纺锤形,气孔均下陷;气孔日开闭规律均呈双峰曲线。斧翅沙芥和距果沙芥的气孔性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这两个种与沙芥的气孔性状存在明显差异,说明沙芥属植物叶片气孔稳定性状和形态可以作为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的重要微观特征。 相似文献
5.
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水分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调节植物碳同化和水分散失的平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物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沿太白山北坡1100—2300 m海拔,测定4种栎属树种的气孔性状,分析气孔性状沿海拔的变化规律和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间的负相关在4个树种间均显著存在(P0.05);除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外,气孔密度与潜在气孔导度指数的正相关关系均达显著水平;而气孔宽度与气孔长度之间只在栓皮栎和锐齿栎(Q. aliena var. acuteserrata)达到显著水平。(2)栓皮栎和槲栎(Q. aliena)的气孔长度和宽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气孔密度、潜在气孔导度指数增加,辽东栎(Q. wutaishansea)变化形式则相反;锐齿栎气孔宽度减小,其余性状沿海拔呈单峰变化,在约1600 m处气孔长度达到最小值,气孔密度和潜在气孔导度指数达到最大值。(3)与土壤因子相比,气孔性状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潜在气孔导度指数与大气温度、空气湿度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降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潜在气孔导度指数的主要因素,能够解释气孔变异的22.9%。本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秦岭太白山地区栎属树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提供理论证据。 相似文献
6.
苏铁属(Cycas)作为一类古老的裸子植物,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态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望为古环境重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分析西双版纳和深圳两地植物园栽培环境下27种苏铁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气孔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气孔参数与系统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苏铁属内叶表皮特征保守稳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依据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特征划分了四种叶表皮类型,可为苏铁现生植物或化石的鉴定提供参考。(2)四种叶表皮类型指示了不同的原生生境特征,对古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同一环境下,气孔参数在属内的种间差异显著,其次,气孔指数在属内变化与系统发育有关,除气孔指数具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外,其余气孔参数均无显著系统发育信号。本研究结果表明气孔参数法重建古大气CO2浓度时,需尽可能利用亲缘关系相近、叶表皮和生境皆相似的代理种,并明确气孔参数与大气CO2分压的相关关系在种间的异同,从而提高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葡萄属植物叶片气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Vitis L.)20个种或变种叶片气孔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气孔纵径对葡萄属种的分类有较大的价值;气孔比密度(叶片上所有气孔复合体面积与叶片面积之比)与叶片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密度与气孔纵径呈极显著负相关;所有观察种类的叶片气孔类型均为不规则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四川雅安地区13种凤仙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并对其花粉形态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基于孢粉学和SRAP聚类结果的比较,讨论不同孢粉学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雅安地区13种凤仙花属植物花粉粒均为中等大小,花粉粒形状从超扁到扁球形变化,花粉粒极面观形状从矩形和椭圆形到四边形、圆形、三角型变化,且只有湖北凤仙、峨眉凤仙和匙叶凤仙是三沟花粉粒,其余种均为四沟花粉粒;外壁纹饰仅扭萼凤仙和齿萼凤仙为细小网状,其余均为网状纹饰。(2)依据不同指标进行的孢粉学聚类均将13种凤仙花属植物划分为3个类群,而SRAP聚类结果则将13种凤仙花属植物划分为5个类群;不同孢粉学聚类结果的相似率只有30.77%。(3)孢粉学聚类并未与分子聚类显示严格的对应关系,以花粉大小和形状、外壁纹饰为指标进行的孢粉学分类与SRAP分类的相似率最高(69.23%)。研究认为,选择不同的花粉形态特征作指标对分类的准确性影响较大,花粉大小和形状、外壁纹饰这2个指标对凤仙花属植物分类具有意义,而萌发沟的特征则很难作为分类的依据,花粉形态特征在分类上有局限性;进行该属植物孢粉学分类需要选择有价值的分类指标,并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国薯蓣科薯蓣属7组31种1亚种2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叶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薯蓣属内种间的分类界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各组之间在叶表皮毛、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等微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组间特异性规律,如:四至六边形的叶表皮细胞、气孔周围平直的垂周壁式样为根茎组植物所特有;丁字型毛组叶脉和叶肉细胞上覆盖大量特有的2叉T型表皮毛;复叶组的叶脉和叶肉细胞具相当密集的表皮毛;基生翅组和周生翅组的气孔器类型衍生出了三胞型;气孔旋转方向在各组中明显分化,在丁字型毛组、白薯莨组和周生翅组(多毛叶薯蓣除外)中为左旋,而顶生翅组、基生翅组和复叶组表现为右旋。研究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薯蓣属植物中是较为稳定的演化特征,可以作为中国薯蓣属分类与鉴定的依据;据此推断薯蓣属中顶生翅组和周生翅组较为进化,根茎组是薯蓣属的分化中心;对薯蓣属中存在争议的种:盾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穿龙薯蓣和柴黄姜、马肠薯蓣、多毛叶薯蓣以及白薯莨等进行了分类界定。 相似文献
10.
11.
4种红豆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标记研究了分属于4种红豆杉属(Taxus Linn.)植物的68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方法分析68个单株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12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8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9.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9.1条带.南方红豆杉[T.wallichiana var.mairei (Lemée et Lévl)L.K.Fu et Nan Li.]种内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和观察等位基因数均最高;欧洲红豆杉(T.baccata Linn.)种内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度和Shannon's信息指数均最高;须弥红豆杉(T.wallichiana Zucc.)种内的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低.供试4种植物的种内遗传多样度、种间遗传多样度、基因流和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1745、0.358 6、0.401 7和0.554 5,表明55.4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间.南方红豆杉和须弥红豆杉遗传距离最近;曼地亚红豆杉(Taxus×media Rehd.)和须弥红豆杉的遗传距离最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8个单株分为3组,欧洲红豆杉的18个单株和曼地亚红豆杉的18个单株分别各自聚为1组;须弥红豆杉的16个单株和南方红豆杉的16个单株聚为1组,其中须弥红豆杉的16个单株和南方红豆杉的16个单株又各自聚为1个亚组,且南方红豆杉的雌、雄单株也分别聚在同一分支上,表明须弥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遗传关系较近,而欧洲红豆杉与其他3种植物的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麻栎不同种源的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于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和山东的28个麻栎(QuercusacutissimaLinn.)地理种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表型性状(包括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长宽比4个叶片性状及株高和地径2个生长性状)的变异状况;研究了种源间及种源内各性状的变异系数(CV)和相对极差(R°)及种源间各叶片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并进行了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此外,还对28个种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6个表型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种源内仅叶宽和叶长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P〈0.05)差异。种源间4个叶片性状的Vst平均值为23.98%,其中叶宽的Vst值最大(42.39%)。在6个表型性状中,叶柄长的CV平均值最大(33.60%)、地径的CV平均值最小(16.25%);在不同种源中,陕西汉中种源各性状的CV平均值最小(14.39%),而江苏句容、四川万源和山东沂水种源各性状的CV平均值均超过30%。各种源间表型性状的R°值差异明显,其中,四川万源种源的R°值最大(60.99%),湖南新宁和陕西汉中种源的R°值较小(30%以下);而6个性状间R°值差别不大,为34.93%-44.98%,表明麻栎种源间的极端差异程度有明显不同,而表型性状间的极端差异程度差异不大。4个叶片性状中,仅叶宽与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性状与生长性状间均呈负相关,而株高与地径则呈极显著正相关。麻栎种源表型性状变异的第1和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3.663%和27.695%,第1主成分中叶性状变异占主导地位,而第2主成分则主要反映生长性状的变异。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8个种源分为2大类,分别包含22和6个种源,但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麻栎? 相似文献
13.
河南宝天曼栓皮栎林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地片北亚热带的南暖温带过渡区域,是中国中部地区唯一保持较完好的综合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林是其植被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根据不同海拔的15块样地材料,对栓皮要不栓群落土壤组成,植物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甘肃萱草属种子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扫描对甘肃萱草属(Hemerocallis)6种的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植物种子微形态特征在种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量性状测量法分析了槭属(Acer Linn.)8种1变种1变型的叶片形态性状差异,并采用分形方法对供试种类局部叶脉和叶片轮廓进行分维值计算;在此基础上,对供试槭属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进行比较,并讨论了分形理论在叶片形态特征的定量分析及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意义。叶片数量性状的测量结果表明:供试种类叶片的矩形度和叶形系数呈显著正相关,纵横轴比与一级脉角呈显著负相关,这些叶片形态参数的变异程度与叶片的形态多样性有关,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槭属植物的叶形及叶脉结构变化,但难以充分反映叶片的变异细节及本质特征。分维值的计算结果表明:供试种类的叶片轮廓和局部叶脉的分维值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轮廓分维值在种间及种内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部分种类间局部叶脉分维值差异不显著(P>0.05);鸡爪槭(A. palmatum Thunb.)的叶片轮廓和局部叶脉的分维值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供试种类,表明其种内叶片变异的多样性相对较高。根据叶片轮廓和局部叶脉的分维值,可将供试种类分为4类:鸡爪槭、红枫〔A. palmatum f. atropurpureum ( Van Houtte) Schwerim〕和羽裂槭〔A. palmatum var. dissectum ( Thunb.) Miq.〕归为一类,锐角槭( A. acutum W. P. Fang)、色木槭( A. mono Maxim.)、茶条槭( A. ginnala Maxim.)、三角槭( A. buergerianum Miq.)和中华槭( A. sinense Pax)归为一类,建始槭( A. henryi Pax)和樟叶槭( A. cinnamomifolium Hayata)各自归为一类。研究结果揭示:通过叶缘和叶脉的分形分析可以定量反映植物叶片的形态多样性,建议将叶片轮廓分维值和局部叶脉分维值分别作为种水平和属水平的分类依据;此外,分形方法也为定量化研究和评价不同叶片类型的演化程度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土施不同浓度多效唑(1、5、10、15、20 mg/L)对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探明多效唑对紫穗槐的作用机制和最佳处理方式。结果显示:随着多效唑处理浓度(1~20 mg/L)的增加,紫穗槐幼苗株高、单叶面积和主根长呈下降趋势,基径、叶片长宽比、根鲜重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多效唑各处理均使紫穗槐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OD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下降。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生长、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20 mg/L多效唑处理下紫穗槐幼苗的抗性最强。说明多效唑可通过调节紫穗槐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水分状况、细胞渗透性和抗氧化性等,有效改善其生长、生理特性及提高抗逆性。本研究结果为多效唑在边坡植被建成和恢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Transpiration and stomatal behaviour of Quercus ilex plants during the summer in a Mediterranean carbon dioxide spring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Variations in the water relations and stomatal response of Quercus ilex were analys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by comparing trees at two locations in a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 during two consecutive summers (1993 and 1994). We used the heat-pulse velocity technique to estimate transpirational water use of trees during a 5 month period from June to November 1994. At the end of sap flow measurements, the trees were harvested, and the foliage and sapwood area measured. A distinct environmental gradient exists between the two sites with higher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in the proximity of a natural CO2 spring. Trees at the spring site have been growing for generations in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t both sites, maximum leaf conductance was related to predawn shoot water potential. The effects of water deficits on water relations and whole-plant transpiration during the summer drought were severe. Leaf conductance and water potential recovered after major rainfall in September to predrought values. Sap flow, leaf conductance and predawn water potential decreased in parallel with increases in hydraulic resistance, reaching a minimum in mid-summer.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hypothesis of the stomatal control of transpiration to prevent desiccation damage but also to avoid ‘runaway embolism’. Trees at the CO2 spring underwent less reduction in hydraulic resistance for a given value of predawn water potential. The decrease in leaf conductance caused by elevated CO2 was limited and tended to be less at high than at low atmospheric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Mean (and diurnal) sap flux were consistently higher in the control site trees than in the CO2 spring trees. The degree of reduction in water use between the two sites varied among the summer periods. The control site trees had consistently higher sap flow at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either sapwood cross-sectional area or foliage area. Larger trees displayed smaller differences than smaller trees,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the CO2 spring trees.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foliage area and sapwood cross-sectional area was found in both the control and the CO2 spring trees, the latter supporting a smaller foliage area at the corresponding sapwood stem cross-sectional area. The specific leaf area (SLA) of the foliage was not influenced by site.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on plant water use at the organ and whole-tree scale. 相似文献
19.
黄山栎 ( Quercus stewardii)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纲 ,壳斗科 ,栎属 ,为华东地区特有种。黄山栎群落为落叶阔叶林 ,分布海拔较高 ,是较典型的山地矮林 ,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等省。有关黄山栎群落的研究不多 ,为了探讨该群落的特征和性质 ,以及群落的发育 ,我们对大别山天堂寨黄山栎群落进行初步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自然概况金寨县的天堂寨为大别山第二主峰 ,位于皖鄂两省交界 ,约当北纬 31°1 0′~ 31°1 5′,东经 1 1 9°~1 2 0°,最高峰海拔 1 72 9m。该区地处华东亚热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 1 2 .3°C。该区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源麻栎苗期生长性状差异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31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种源及20个麻栎单株(广西融水)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状况及其与种源地地理位置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播种苗的株高为53.40~121.16cm,从5月份至9月份呈匀速增长;地径为7.62—14.65mm,生长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叶面积指数为9.6~29.4,平均达16.1。20个单株播种苗的株高为78.49—101.23cm,地径为8.87—10.48mm,叶面积指数为7.6—17.9。不同种源麻栎和同一种源不同单株间的株高、地径和叶面积指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播种苗的生长状况与种源地的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种源地的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1个麻栎种源分为3类,江西上饶、浙江龙泉、浙江富阳、浙江开化、贵州三穗和贵州黄平等6个种源为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