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韩宝瑜  崔林 《生态学报》2003,23(9):1781-1790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了粉虱种群暴发至衰退过程中各种致死因子的作用。2002年轻发生,又调查了种群数量与天气的关系。经轻、重发生年份的比较分析认为,该粉虱趋荫湿郁闭的茶丛中下层,1988年越冬代蛹的累积基数较大,越冬期间天气稍温暖干燥,死亡率较低。1989年春温暖湿润宜于化蛹、羽化和第1代卵的孵化而暴发。至第1代蛹期,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著增强,羽化的成蜂紧接着寄生第2代粉虱的1、2龄幼虫。自第2代3龄幼虫起,长时期阴雨、高湿,几种虫生真菌在粉虱种群中酿成流行病。第1~3代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7、0.09和0.02,种群数量逐代锐藏,于8月下旬崩溃。经关键因子分析认为,10余种寄生蜂的寄生和4种虫生真菌的侵染为重要制约因子。斯氏寡节蚜小蜂Prospaltella smithi、刺粉虱黑蜂Amitus hesperidum、蚧侧链孢Pleurodesmospora coccora、枝孢霉Cladosporium sp.、顶孢霉Acremonium sp.和韦伯虫座孢Aegerita webberi是优势种天敌。  相似文献   

2.
李涛 《昆虫知识》1993,30(6):354-356
<正>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是为害柑桔的常见害虫,在各桔园普遍发生,有时危害较为严重。据报道,人工引移释放天敌,能有效地防治其危害。为了探明我区黑刺粉虱寄生蜂的种类及寄生情况,我们于1990~1991年进行了初步研究。 研究方法 选择黑刺粉虱发生较多的10年生温州蜜  相似文献   

3.
付建玉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7,27(5):1887-1894
用RAPD技术对华东地区7个茶园的黑刺粉虱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出248条长度约为200~2000bp的DNA条带,其中19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80.24%。经Popgene软件分析,黑刺粉虱种群平均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砚)为48.33%,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910,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日)为0.4442,表明黑刺粉虱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各种群问遗传分化程度(Gst)较高,达0.3749,其中PPL以福建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JLS)最高,达77.42%,其次为安徽九华山种群(JHS)的65.73%;而且两种群的HE,H等遗传指标均较高。以NTSYSpc软件包,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昆虫个体进行UPGMA和NJ法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并进行多维标度分析(MDS)。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个体优先聚类,遗传相似度高的种群依次聚类。多维标度分析也显示:浙江杭州、富阳和绍兴3种群集中分布,安徽宣城种群靠近该3种群;而九华山种群则与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聚拢;福建金山种群独立成簇。多维标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粉虱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相关性;两个山地种群的多样性有别于其它种群,是因为山地环境和气候引起粉虱适应性的生态地理分化。  相似文献   

4.
粉虱拟青霉对黑刺粉虱的侵染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 ,观察了粉虱拟青霉对黑刺粉虱的侵染过程。用粉虱拟青霉分生孢子接种于黑刺粉虱幼虫后 ,12h孢子萌芽 ,36h菌丝穿透寄主表皮进入体腔 ,在虫体内进行生长繁殖 ,逐渐充满虫体内部 ,5d后 ,菌丝穿透寄主表皮长出体外 ,并继续生长 ,逐渐将整个虫体包裹 ,形成一个半球形的子痤 ,颜色也由白色变为栗褐色或棕红色。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研究茶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 & Kasai和樟刺粉虱 Aleurocanthus cinnamomi Takahashi形态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区分这两种刺粉虱种类。采集这两种粉虱标本,通过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茶黑刺粉虱和樟刺粉虱不同龄期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研究;同时将伪蛹制作玻片标本观察。茶黑刺粉虱和樟刺粉虱卵、1 龄若虫和2 龄若虫形态结构比较相似,但是伪蛹形态不同,刺的数量及分布有较大的区别。茶黑刺粉虱中央区隆起,尤其是管状孔区域更明显,位于一个凸起的瘤突上;亚缘区上有10 ~ 11 对刺排列,樟刺粉虱亚缘区具有刺14 对,其中头胸部5 对,腹部9 对。茶黑刺粉虱管状孔隆起,亚心形或近圆形,盖瓣心形,几乎充塞了整个管状孔区域;樟刺粉虱管状孔半圆形,盖瓣半圆形,充塞管状孔一半区域。两种刺粉虱成虫整体上比较相似,复眼、胸部和腹部及前翅基部为橙黄色;前后翅及身体上的白色粉状物都是由后足将腹部蜡盘分泌物覆盖上的,茶黑刺粉虱的粉状物比樟刺粉虱要多。前后翅上有不同形状的白色斑纹,左右翅斑相连,但是樟刺粉虱前翅后缘全白,而茶黑色粉虱前翅后缘仅有部分白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区分樟刺粉虱和茶黑刺粉虱,为农林生产过程中准确鉴定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黑刺粉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广驰  张承安 《昆虫知识》1994,31(4):220-222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ferusQuaintance属同翅目粉虱科,1989年在山东枣庄首次发现,是危害花椒叶片的新害虫。1989~1991年我们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分布与危害据记载黑刺粉虱在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外1、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Z在长江流域以北属首次记录。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黑刺粉虱害主植物有柑桔、茶树、樟树等;在山东枣庄和江苏徐州等地,主要以幼虫群集于花椒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受害处形成黄斑,虫体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导致枝叶发黑,枯死脱落,影响花椒生…  相似文献   

7.
付建玉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7,27(5):1887-1894
用RAPD技术对华东地区7个茶园的黑刺粉虱种群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特异性的引物,扩增出248条长度约为200~2000 bp的DNA条带,其中199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为80.24 %。经Popgene软件分析,黑刺粉虱种群平均水平的多态位点百分比 (PPL) 为48.33 %, Nei’s 基因多样性 (HE) 为0.2910, 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 (H) 为0.4442,表明黑刺粉虱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各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 (Gst) 较高,达0.3749,其中PPL以福建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 (JLS) 最高,达77.42 %,其次为安徽九华山种群 (JHS) 的65.73 %;而且两种群的HEH 等遗传指标均较高。以NTSYSpc软件包,基于Nei’s遗传距离对昆虫个体进行UPGMA和NJ法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并进行多维标度分析 (MDS) 。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个体优先聚类,遗传相似度高的种群依次聚类。多维标度分析也显示:浙江杭州、富阳和绍兴3种群集中分布,安徽宣城种群靠近该3种群;而九华山种群则与武夷山区的九龙山种群聚拢;福建金山种群独立成簇。多维标度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粉虱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相关性;两个山地种群的多样性有别于其它种群,是因为山地环境和气候引起粉虱适应性的生态地理分化。  相似文献   

8.
茶树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刺粉虱是我国近20多年来频繁暴发的茶树主要害虫之一,为更好地开展对该虫的防治,本文就黑刺粉虱生物学特性、空间格局、自然种群生命表、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防治指标、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茶园黑刺粉虱的生物学习性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宝瑜 《昆虫知识》1996,33(3):149-150
  相似文献   

10.
赵晓英  杨伟  杨桦  杨春平  张犀  黄琼 《昆虫知识》2011,48(6):1792-1797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刺粉虱黑蜂Amitus hesperidum Silvestri触角。结果表明,在雌雄蜂的触角上共存在着7种感觉器,分别为Bhm氏鬃毛、毛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觉器、栓锥形感觉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雌雄触角有性二型现象,主要表现在毛形感器数量差异明显,板形感器分布不同,栓锥形感器只在雌虫上发现。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理种群银杏大蚕蛾COI基因序列变异与遗传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杏大蚕蛾Caligula japonica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 既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 也是一种珍贵的野生蚕类资源。为了揭示银杏大蚕蛾地理种群间的内在联系, 测定了我国分布的12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I(COI)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登录号: FJ358506-FJ358517), 对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银杏大蚕蛾地理种群间的COI序列同源性高达99%~100%, 显示出比较小的遗传差异。序列对准后从供试COI序列中仅鉴定出9个变异位点和6个单元型, 其中3种是共享单元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已经按地理位置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格局, AMOVA分析显示北方组和南方组之间已经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478, P<0.001)。综合分析, 我们认为北方组和南方组之间的遗传分化可能与差异巨大的生态条件有关。研究结果为银杏大蚕蛾的种群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线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粉虱种类繁多,个体微小,其种类识别与鉴定常需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本研究旨在明确线粒体COI基因(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gene) 5′端和3′端序列对常见种类粉虱识别鉴定的可行性。【方法】以我国田间常见的16种粉虱为对象,以COI基因5′端(641 bp)和3′端(738 bp)序列为靶标进行比对分析,以MEGA 5.10软件的K2-P模型计算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邻接法(NJ法)构建进化树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当以5′端为靶标时,16种粉虱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1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89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93.1倍;而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当以3′端为靶标时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8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402.4倍;但桑粉虱Pealius mori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 Asia II 1的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重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以5′端为靶标时,16种粉虱可以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以3′端为靶标时,除桑粉虱与传统分类学不一致外,其余种类均可形成独立的分支。【结论】结果表明,5′端序列更适用于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辽东湾和韩国江华岛的2个海蜇群体56个个体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15个海蜇样品的同源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变异分析,研究海蜇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群体遗传结构状况.在所分析的71个个体中共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定义了32种单倍型.海蜇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1±0.06~0.94±0.01)和中等或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60±0.34)%~(0.68±0.40)%].与其他几种大型水母相比,海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海蜇群体间具有2个明显的单倍型谱系分支.比较海蜇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分子变异分析(AMOVA)发现,在本研究取样范围内不同海蜇群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结构.不同海蜇群体存在复杂的遗传模式,海蜇独特的生活史特征、其分布海域的海流状况及人为因素如增殖放流等可能是造成海蜇这种复杂遗传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resent study,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of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biotype Q was analyzed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mt COI) gene sequ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 tabaci biotype Q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two subclades, which were labeled as subclades Q1 and Q2. Subclade Q1 was probably indigenous to the regions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area and subclade Q2 to Israel or Cyprus. It was because B. tabaci was composed of several genetically distinct groups with a strong geograph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more closely related biotypes. Not all of the B. tabaci biotype Q in the non‐Mediterranean countries come from the same regions. Until now, all B. tabaci biotype Q in China were grouped into subclade Q1. The B. tabaci biotype Q introduced into the US included both subclades Q1 and Q2.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alysis showed higher genetic variation of subclade Q1 than that of subclade Q2.  相似文献   

15.
棉蚜种群寄主转换的适应和变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系统研究棉蚜在不同寄主植物间地其种群特征的影响。通过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得出,棉蚜从冬寄主向夏寄主转换移时,木槿与石榴、石榴与花椒间表现有明显分离。4种夏寄主间相互转换时也有一定组合间有显著差异,但当经若干代生长、繁殖后4 的种夏寄主上种群作比较时,其差异性均没有达到明显分离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集新疆阿拉尔地区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幼虫,对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COⅠ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苹果蠹蛾DNA扩增出的COⅠ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709bp,序列中A+T含量极高,占68.7%,而G+C的含量只有31.3%。经基因序列比对,与其它几种食心虫的同源性为85.4%~88.1%,遗传距离为0.130~0.162;采用NJ法构建了卷蛾科系统树,所得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苹果蠹蛾快速鉴定的DNA条形码技术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红肉脐橙前期花芽形态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红肉脐橙的花芽分化时期,以便在适宜的时期采取措施调控花芽分化,确保每年都有适宜的花量,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2006~2007年,笔者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红肉脐橙花芽形态分化过程。结果表明,红肉脐橙花芽分化从11月上旬开始,11月下旬开始萼片分化,翌年1月中旬进入花瓣分化期,2月上旬雄蕊、雌蕊分化开始,每个时期都历时较长。其过程可分为生理分化期、花芽分化期、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和子房形成期7个时期。红肉脐橙花量大,其花芽分化过程比较缓慢,分化期也较分散,分化时间长,每个时期都有重叠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18.
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种类调查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新入侵海南的外来有害生物,2006年4月在海南陵水已发现该虫传入。作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螺旋粉虱在海南的分布与为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螺旋粉虱目前已分布至除昌江县和东方市以外的全岛其它15个市县,在吊罗山和尖峰岭保护区的林业局生活区也有分布;调查显示,螺旋粉虱寄主植物达47科120种,其中包括热带果树、蔬菜、热带作物、粮食作物、观赏与园艺作物,印度紫檀、榄仁树、番石榴、番木瓜、木薯、番荔枝、香蕉、茄子、四季豆等作物及美人蕉、飞扬草、野甘草等受害最为严重。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受害程度进行了初步划分,并对防控工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呼晓庆  杨兆富 《昆虫学报》2019,62(6):720-733
【目的】揭示中国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中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草地螟11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 COI, Cytb和COII基因序列,基于其序列变异及单倍型贝叶斯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探讨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分子系统发生关系及遗传分化程度。【结果】草地螟11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 COI, Cytb和COII基因序列分别有24, 12和69个变异位点(分别占总序列的3.6%, 2.7%和8.8%),检测到的单倍型分别为22, 14和16个,单倍型多样度(Hd)分别为0.7600, 0.5842和0.7341,核苷酸平均差异度(K)分别为1.704, 0.752和3.997,不同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04, 0.005和0.013。总种群的Tajima’s D和Fu’s Fs值皆不显著,表明草地螟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群体大小稳定。根据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中,无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结论】草地螟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遗传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有关对虾属(Penaeus)的设置及其相互亲缘关系一直是分类学争论的焦点,利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及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的方法,以长臂虾科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外群,对对虾属的6亚属23种对虾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经ClustalX多重比对和MEGA4.0软件分析,得到种间序列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最大简约(MP)系统树。结果表明:分子系统学数据支持Perez F等将对虾属的6个亚属提升为属级阶元的观点。囊对虾属的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沟对虾属(Melicertus)的深沟对虾(Melicertus canaliculatus)之间的16S遗传距离只有0.007,而且COI遗传距离仅有0.065,比深沟对虾与同为沟对虾属的其他虾类遗传距离还小,说明囊对虾亚属(Marsupenaeus)和沟对虾亚属之间亲缘关系较近。另外美对虾亚属的褐美对虾(Farfantepenaeus aztec-us)和巴西美对虾(Farfantepenaeus brasiliensis)之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遗传距离仅为0.012,但是与其他同亚属的虾类遗传距离相对较大,推测美对虾亚属(Farfantepenaeus)中的虾类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2大类群:墨西哥湾类群和南美洲类群。可以为对虾属的6个亚属的分类问题及演化提供一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