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来自云南东部陆良、曲靖及昆明盆地上第三系茨营组和第四系更新统,计13属、1亚属、22种,其中包括13新种。根据介形类同种分布特征可建立4个化石组合。通过介报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同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将云南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采自内蒙古二连浩特、额尔登敖包、扎木敖包和豪斯布尔都等地上始新统的兔形类化石:Desmatolagus vetustus、Gobiolagus tolmachovi和Leporidae indet.。对前两种以前未知的部分作了补充描述。着重讨论了额尔登敖包地点的“下白层”的归属和时代,认为它属乌兰戈楚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3.
河北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介形类生物地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河北阳原、蔚县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20余条剖面介形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计23属60余钟,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 相似文献
4.
丹江库区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4年在丹江库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既有白垩纪的爬行动物,也有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哺乳动物,对研究白垩纪以来该地区动物区系及生态环境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现的旧石器地点52处(共获石制品603件),分属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早期石器器型大,以锤击交互方式打片和锤击交互加工为主,第二步加工粗糙;中期石器趋向精细,手斧以砾石双面加工为其主要特点;晚期石器更加精细,第二步加工出现了压制技术。三个时期的石器工业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显示出明显的继承性,同时也显示出南北文化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江苏西部晚新生代的鳄类化石,由于材料有限,种不能确定。它们是:Tomistoma sp., Diplocynodon sp., Alligator of. sinensis.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新生代晚期兔形类的两新种 :淮南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huainanensissp .nov .和李氏翼兔Alilepusliisp .nov .,材料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洞穴堆积的不同层位。淮南上新五褶兔以个体小 ,p3的前褶沟结构简单 ,后内褶沟釉岛状 ,p4~m2具前外褶沟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moldaviensis和其他已知种。它是该属迄今所知出现最早、最原始的种类。通过对新种和欧亚大陆其他已知种的比较研究 ,讨论了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对属征作了修订。李氏翼兔以p3的后内、外褶沟的釉质层强烈褶曲 ,具衍生的前外褶沟 ,p4~m1的后外褶沟釉质层小褶曲发育而明显不同于欧亚大陆其他种 ,却与北美A .hibbardi、A .vagus等种类更接近 ,推测当时亚洲和北美之间很可能有动物的交流。李氏翼兔除了缺少前褶沟外 ,其他形态特征与上新五褶兔颇为相似 ,而且产出层位比淮南上新五褶兔低。依性状分析 ,上新五褶兔有可能直接起源于翼兔。 相似文献
7.
对渤海中央盆地B92-3孔以及莱州湾B92-2孔柱状样进行了介形类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并半B92-3孔和B92-1孔的介一菜类划分出6个组合带。根据渤、黄海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中现代介形类的分布,将剖面中的介形类分成滨岸-河口区的Sinocytheridea组合和近岸区的Munseyell组合. 相似文献
8.
桑干河流域晚更新世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河北涿鹿县桑干河南岸二级阶地上更新统吉家营组的介形类化石,描述5科9属12种,其中1新种、1未定种。本文对介形类的生态环境也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晚更新世此区属淡水、浅水环境,气候偏冷。 相似文献
9.
渤海晚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化石介形类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中央盆地B92-3孔(芯长420cm)、B92-1孔(芯长420cm)以及莱州湾B92-2孔(芯长330cm)柱状样进行了介形类属种、丰度和分异度分析,并将B92-3孔和B92-1孔的介形类划分出6个组合带。根据渤、黄海地区不同沉积环境中现代介形类的分布,将剖面中的介形类分成滨岸-河口区的Sinocytheridea组合和近岸区的Munseyella组合。按照地层14C年代以及剖面中Sinocytheridea组合分子和Munseyella组合分子的相对丰度变化,讨论了渤海晚冰期后期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历史:晚冰期为河流、湖沼环境;大约10000aB.P.开始海侵,早全新世属滨岸-河口沉积;8700aB.P.前后开始水深加大,盐度提高;2400aBP以后水深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云南景谷盆地晚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首次报道景谷盆地介形类化石13属30种(其中19新种,1未定种)并建立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三号构组以Potamocypris-Candoniella为代表的介形类化石组合,时代为中新世早期;回环组以Herpetocyprella-Metacypris为代表的组合,时代为中新世中晚期;大红猫村组以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为代表,时代为上新世。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脑木根乡附近依和苏布地点产出的 4种兔形类上下颊齿化石。依和苏布位于脑木根乡东南约 1 8km处 ,乌兰希热平台北缘 ,地理坐标为N42°36.1 1 4′,E1 1 1°34.5 96′。依据化石组合 ,该点地层年代初步定为晚始新世。 4种兔形类分别是 :Gobiolagusmajor、Hypsimylusyihesubuensissp .nov.、Desmatolaguscf.D .vetustus以及Desmatolagussp .。新发现的Gobiolagusmajor下颊齿和该种产自沙拉木伦地区乌兰戈楚层的正型标本(AMNH 2 60 98)在大小和形态上很相似 :齿冠较低 ,侧沟不伸入齿槽 ,三角座唇侧较舌侧短 ;m2跟座明显大于m1跟座 ;舌侧有釉质脊连接三角座和跟座。根据个体大小和相对低冠的颊齿 ,我们将一块带P3~M2的上颌骨归入Gobiolagusmajor,成为该种上臼齿的首次记录。上颌骨腭面门齿孔后缘与P3前缘齐 ,硬腭后缘止于M1与M2间位置 ,无前臼齿孔。P3~M2均具三齿根 ,唇侧两齿根小。P4非臼齿化 ,前后脊完全 ,封闭一V形新月谷。M1嚼面椭圆状 ,舌侧内沟短浅。后脊与舌侧的磨蚀面相连 ,其前方的横向谷应为三角座凹。前、后脊唇侧端应分别相当于前、后尖。Hypsimylusyihesubuensissp .nov .是继北京长辛店北京种后该属的第 2个记录。新种较H .beijingensis大 ,齿冠较低 ,m1较宽。下颊齿高冠 相似文献
12.
IntheareatobefloodedinthesecondengineeringstagefortheDanjiangreservoir,wediscovered16vertebratefossillocalitiesand52Paleolithicsitesin1994,andcollected603artifactsandmanyfossils.Ofthel6new1yfoundvertebratefossillocalities,threearereptilesitesrepresentedbydinosaureggsandlimbbones,andl3producemamma1s,including4Pale0gene,2Ne0geneand7Quaternarysites'ThemammalianlocalitiesareofPale0cene,Eocene,EarlyMiocene,andPli0ceneorEarlyPleistocene,MiddleandIntePleistocene,respectively.Theyfillinsomestrat…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史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60余个剖面和钻孔揭示的大量古植物资料来看,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地质事件及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植被发生显著的变化。中新世进入上新世,植被由森林型变为草原型。在中新世晚期植被按纬向分为三带,南带为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雪松林,中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北带即昆仑山北坡为山地常绿针叶林及森林草原。山地的高差已使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上新世早中期气候转凉,原北带出 相似文献
14.
华北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事件及其与欧美的对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记述了过去300万年内在华北地区所发生的9次哺乳动物的进化事件:1.真象最低层位(距今约300万年);2.真马最低层位(距今约250万年);3.狼的最低层位(距今185—190万年);4.葛氏斑鹿最低层位(距今约140万年);5.丽牛最高层位(距今约90万年);6.丁氏鼢鼠最高层位(距今约62万年);7.中国鬣狗最高层位(距今约24万年);8.原始牛最低层位(距今约12.7万年);9.更新世末绝灭事件(距今约1.1万年)。本文将它们与欧美的进化事件进行了初步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哺乳动物群的演替过程在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群落线(cenogram)是将陆生哺乳动物群中非肉食性种类按体重分布顺序排列的一种曲线,并可在图中将肉食性种类单独排序,以便显示动物群的整体组成。通过与现生哺乳动物群的比较,化石动物群的群落线已经被用来推断古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基于甘肃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群落线进行古环境重建,时代从晚渐新世直到早更新世。大多数化石种类的体重通过下第一臼齿面积与体重的回归公式来估计,少数种类用其他牙齿或肢骨来估计。大多数体重估计的测量数据来自临夏盆地的化石,少数取自文献。对7个化石动物群分别计算群落线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古环境解释。这些分析揭示了临夏盆地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具有开阔的环境,晚渐新世是半开阔的林地,而中中新世为比较紧密的森林;在晚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早期气候干燥,晚中新世的其他时段以及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为半干旱环境,而中中新世时期相当湿润。 相似文献
16.
江苏泗洪北部两个晚新生代的地层剖面及所含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泗洪北部两个晚新生代的地层剖面及其所含脊椎动物,确立了泗洪北部广泛分布的砂砾层的层序和时代.含 "Diceratherium" cf. minus 的重岗山的砂砾层的时代为晚中新世早期,含有 Proboscidipparion、Stegodon orientalis 和 Palaeoloxodon naumanni 等化石的归仁砂砾层的时代则为早更新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富拉尔基 QH70孔(井深226.07m)73块孢粉样所取得的123科属埴物孢粉,依据其孢粉组合特征,从下至上划分出七个区域性孢粉带。第Ⅰ带属晚白垩世早期,植物群具热带-亚热带的面貌,反映当时的气候热而潮湿。第Ⅱ—Ⅲ带,地质时代为晚第三纪。组合中除葇荑花序植物为主外,同时又保存较多的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乔木树种,气候温暖潮湿。至第Ⅲ带晚期,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已占优势,表明气温下降,变干。第Ⅳ带由蒿、藜科、禾本科、蓼等中旱生的草本及半灌木组成温性草原,气候冷干。孢粉组合特征结合热释光和磁性地层,将该区上新世和更新世界限确定为距今240万年左右。第Ⅳ—Ⅶ带属更新世,各孢粉组合具明显的差异。在Ⅴ带的早期,植被尚属草原或冻原,气候寒冷干燥,但在其晚期,则属落叶阔叶林和草原,表明气候温暖半潮湿。在Ⅵ—Ⅶ带内,草本植物占优势,但在末次冰期时,由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桦等组成的北方针叶林曾一度繁盛在低地和平原,气候寒冷潮湿。 相似文献
18.
东濮地区晚始新世沙河段组四段上部至三段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高的咸化型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存在着一个NNE向的隆起地带。早渐新世沙河街组二段轮藻植物群生长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古地形自南向北高低相间。晚渐新世东营组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的古地势较为平坦。 相似文献
19.
ON NEW MATERIAL OF STECODON WITHRECOLLECTIONS OF THE CLASSIFICATIONOF STEGODON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ong Guanfu 《古脊椎动物学报》1995,(3)
ReviseddiagnoaisCraniumcompressedanteroposteriorlyandhighvertical1y.Superiortuskslargeandstraight,nolowerincisors'Ridge-platesprogressiveIymulti-plyingfromsixtoelevenintheintermediateteeth,fromninetofifteenandhaIfilltheposteriormolars.Thereisamediancleftoritsvestigesintheanteriorridge-platesoftheprimitivespecies.Conesrapidlysubdividingbybinaryorternary.fissionintomultipleconelets(8-l2).Ridge-plateselevatingfrombrachyodonttosubhypsodont.Cementdevelopingintheval1eys.RemarksSarwar(l977)propose…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党河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甘肃省党河流域是亚洲渐新统的经典地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时代的认识并不清楚 ,命名也很混乱。我们的考察表明该地区新生代地层包括渐新统狍牛泉组 (新建组 ) ,中新统铁匠沟组 (新建组 ) ,中新统—上新统和更新统四套 ;产有代表三个不同时代的哺乳动物群 :早渐新世晚期叮沟、晚渐新世燕丹图和早中新世西水沟三个哺乳动物群。该地区的岩性和地质构造表明 ,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时发生过强烈的抬升 相似文献